- 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增訂本)
- 李峰
- 1348字
- 2019-11-15 14:18:18
第二章 混亂與衰落:西周國家的政治危機
前一章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在克商后的一百年間迅速崛起和壯大的西周國家。后來史學家們對周人在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極為推崇,譽之為“成康之治”,認為它是中國歷史上太平盛世之典范。不過我們這里的問題并不是他們是否有能力進行擴張,而是他們能否保持其擴張的成果。在后一方面,周人似乎顯得相當乏力。剛步入西周中期,整個國家便呈現(xiàn)出一種逐漸衰退的趨勢。周穆王(前956-前918在位)死后的百年間,中央對東部地區(qū)的控制日益減弱,西周國家不但要應付內部危機,同時還面臨著嚴重的外部威脅。諸多問題可謂積重難返,以至公元前842年發(fā)生了國人暴動,周厲王(前857/53-前842/828在位)被逐出王都,逃亡到汾河谷地,最后客死他鄉(xiāng)。然而,挽救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遠比廢黜一個“昏君”困難得多。即便是雄心勃勃的周宣王(前827/25-前782在位)推行的在某種程度上可謂成功的政策,亦難以阻止西周國家的江河日下,至多是延緩其末日的來臨。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西周國家的混亂和衰退?最合邏輯的解釋應該是我們要在本章中討論的“雙重性”理論。首先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西周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即已積淀的結構性危機。我相信在西周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這樣一種歷史現(xiàn)象,即當一個政治組織由于短時期過度的擴張,而一時難以消化既得勝利果實時,它便不得不將其有限的人力物力過分疏散到各地,以期維持其龐大的地緣政治統(tǒng)一體。這樣,由于聯(lián)系其各地分支即諸侯國的紐帶過于微弱和條件化,地方資源對中央權力的持續(xù)充實便無法得到滿足。相反地,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央授予諸侯的行政管理自治權逐漸滋生出一種離心力,這種離心力不但打消了諸侯支持中央政權的積極性,甚至激使他們同中央公然對抗。另一方面,周王領導的西周國家核心的管理不善,是這個問題的又一肇因。中央政府實施的是一種“恩惠換忠誠”原則,政府官員并沒有定期的俸祿,他們薪俸的發(fā)放并非由其服務的時間長短,或者工作的性質等量化標準來決定。相反,周王只是不定期地給予其官員各種形式的賞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地產。由于這種地產只能從渭河谷地一帶有限的王室土地資源中分割,所以,周王向他的臣子賞賜的越多,他以后繼續(xù)賞賜的可能性就越小。政府的這種“自殺式”管理辦法不可避免地削弱了西周國家的經濟基礎,導致了周王室的貧困化。這兩個問題可以說是根植于西周國家的基本政治體制中,并且合力從內部對其進行削弱,尤其是在來自外部的威脅也頻繁不斷的時候。
本章將西周國家的危機與衰退這一問題同西周的滅亡(見第四章)問題區(qū)別開來,單獨進行討論。阿瑟·弗利爾(Arther Ferrill)在談及羅馬帝國時曾經巧妙地指出衰退與滅亡兩者之間的區(qū)別:“羅馬人從這樣一個財富和權力的高度開始衰落,這是他們能夠一直衰落幾個世紀才到達有滅亡之危險的時候。”與崩潰相比,衰微是一個相當長的逐漸削弱過程,它以一個社會的諸多方面出現(xiàn)一系列危機和混亂為標志。同時,政治問題常常會導致和表現(xiàn)為空間危機,因為大多數(shù)政治組織都是占據(jù)一定空間的,并憑借著自身實力來支配這個空間。因此,本章的研究同樣也探究西周國家衰弱的空間意義。這涉及到兩個問題:其一,由于其支承體系中的矛盾所導致的西周國家地理版圖的逐漸解體;其二,外族對其外圍乃至核心地區(qū)的入侵。不過我們在這一章中只談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留待下一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