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增訂本)
- 李峰
- 843字
- 2019-11-15 14:18:18
小結
西周國家的產生,可以說是一個政治企圖與地理現實相協調的產物。起初,周人深居遠離商文明中心的西部內陸,東西部地緣政治和文化間的差異,對周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起初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旨在克服這種差異的努力就一直左右著周王朝的政策,并且其后繼續影響著西周國家的命運。營建東部行政和軍事中心洛邑(或/和成周)顯然是一種戰略上的安排,意在彌補周都遠在西部,并且遠離主要威脅來源地和可能的擴張方向的地理缺陷。由是,一條橫貫東西的權力中軸線在無形之中誕生,為西周國家配備了一種至關緊要的穩定性力量和因素。同樣明顯的是西周眾多地方性封國,至少是姬姓封國在東部平原上的安置,這也是一種富有遠見的和在對地緣政治充分考慮的基礎上進行系統規劃的結果。這些眾多的諸侯封國沿著這條權力中軸呈放射狀向外分布,與其地表形態完全地融為一體。這些地方封國不僅沿著主要交通線而建立以便有效地控制這些道路,同時也坐落于山脈與沖積平原之間的過渡地帶,可享農業之利。由此可見,西周諸侯國的建立并不是一個王室隨意賜予其親屬和地方首領以土地的過程,而是西周國家精心構建其地緣空間,并從而鞏固其政治基礎的過程。
我們回過頭再來看看西部的渭河谷地,考古學和金文資料顯示,西周王畿由一個行政網絡編織在一起,而那些無數的中心城市則是它的支撐點。王城同時也是貴族家族的居住地。以貴族家族的社會聯系為跳板,這張網絡從中心城邑進一步向位于鄉村地區的宗族中心延伸。作為西周國家的中心,渭河谷地無法替代的重要性已由許多重大考古發現所證明,尤其是與中央政府有關的金文的發現,更明確無誤地證實了這一點。與此同時,渭河谷地還扮演著一種基地的角色。從這里,周人可以進一步向鄰近的涇河上游地區實行擴張,以及在陜北黃土高原或者甘南渭河上游地區采取軍事行動。這些邊緣地區不僅在文化上同渭河谷地融為一體,同時還為周的心臟地帶提供了一種全方位的保護。只有當渭河谷地的安全得到保證,西周國家才能正常運作。倘若外緣地區沒有強有力的行政和軍事建設,渭河谷地就無安全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