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來真實義功德章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共相謂言:“勝鬘夫人是我之女,聰慧利根,通敏易悟,若見佛者,必速解法,心得無疑。宜時遣信,發其道意。”夫人白言:“今正是時。”王及夫人與勝鬘書,略贊如來無量功德。即遣內人名旃提羅,使人奉書至阿踰阇國,入其宮內,敬授勝鬘。勝鬘得書,歡喜頂受,讀誦受持,生希有心,向旃提羅而說偈言:

“我聞佛音聲,世所未曾有;

所言真實者,應當修供養。

仰惟佛世尊,普為世間出;

亦應垂哀愍,必令我得見。”

即生此念時,佛于空中現。

普放凈光明,顯示無比身。

勝鬘及眷屬,頭面接足禮。

咸以清凈心,嘆佛實功德: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

降伏心過惡,及與身四種,

已到難伏地[1],是故禮法王。

知一切爾焰[2],智慧身自在,

攝持一切法,是故今敬禮。

敬禮過稱量,敬禮無譬類,

敬禮無邊法,敬禮難思議!

哀愍覆護我,令法種增長;

此世及后生,愿佛常攝受!”

“我久安立汝,前世已開覺,

今復攝受汝,未來生亦然。”

“我已作功德,現在及余世;

如是眾善本,唯愿見攝受!”

[校注]

[1] 難伏地,佛地的異名。無其他強力足以降伏佛,故稱為難伏地。此句,寶積本作“到不思議地”。

[2] 爾焰,又作“爾炎”,意為“所知”、“境界”、“智母”、“智境”。參見《勝鬘寶窟》的解釋。

爾時,勝鬘及諸眷屬,頭面禮佛,佛于眾中即為授記[1]:“汝嘆如來真實功德,以此善根,當于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為自在王,一切生處常得見我,現前贊嘆如今無異。當復供養無量阿僧祇佛,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應、正遍知。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老病衰惱不適意苦,亦無不善惡業道名;彼國眾生色力壽命、五欲眾具,皆悉快樂,勝于他化自在諸天;彼諸眾生純一大乘,諸有修習善根眾生皆集于彼。”

[校注]

[1] 授記,佛對發心的眾生將來必當作某佛的預言。

勝鬘夫人得受記時,無量眾生、諸天及人愿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

十受章第二

爾時,勝鬘聞受記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諸尊長不起慢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諸眾生不起恚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疾[1]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內外法不起慳心。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罣礙心,攝受眾生。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系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舍,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后乃舍。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舍。我得力時,于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能于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見是利故,救攝不舍。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忘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若菩薩不決定大乘者,則不能得攝受正法欲,隨所樂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我見如是無量大過,又見未來攝受正法菩薩摩訶薩無量福利,故受此大受。

[校注]

[1] 疾,妒忌。

“法主世尊!現為我證,唯佛世尊現前證知!而諸眾生善根微薄,或起疑網,以十大受極難度故。彼或長夜非義饒益,不得安樂。為安彼故,今于佛前說誠實誓:我受此十大受,如說行者,以此誓故,于大眾中當雨天花,出天妙音。”

說是語時,于虛空中,雨眾天花,出妙聲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真實無異!”彼見妙花及聞音聲,一切眾會疑惑悉除,喜踴無量,而發愿言:“恒與勝鬘常共俱會,同其所行。”世尊悉記一切大眾如其所愿。

三愿章第三

爾時勝鬘復于佛前發三大愿,而作是言:“以此實愿安隱無量無邊眾生,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愿。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是名第二大愿。我于攝受正法,舍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三大愿。”

爾時,世尊即記勝鬘三大誓愿:“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薩恒沙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此三愿者真實廣大。”

攝受章第四

爾時,勝鬘白佛言:“我今當復承佛威神,說調伏大愿,真實無異。”

佛告勝鬘:“恣聽汝說。”

勝鬘白佛:“菩薩所有恒沙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謂攝受正法。攝受正法,真為大愿。”

佛贊勝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汝已長夜殖諸善本,來世眾生久種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說。汝之所說攝受正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今得無上菩提,亦常說此攝受正法。如是我說,攝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邊際,如來智慧辯才亦無邊際。何以故?是攝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勝鬘白佛:“我當承佛神力,更復演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佛言:“便說。”

勝鬘白佛:“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譬如劫初成時,普興大云,雨眾色雨及種種寶。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

“世尊!又如劫初成時,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如是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菩薩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安隱快樂,一切世間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

“又如大地持四重擔。何等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喻彼大地。何等為四?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為世法母。

“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何等為四?一者無價,二者上價,三者中價,四者下價,是名大地四種寶藏。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眾生四種最上大寶。何等為四?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與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如是得大寶眾生,皆由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世尊!大寶藏者,即是攝受正法。

“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正法,無異攝受正法,正法即是攝受正法。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何以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應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舍身支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

“應以戒成熟者,以守護六根,凈身口意業,乃至正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尸波羅蜜。

“應以忍成熟者,若彼眾生罵詈[1]、毀辱、誹謗、恐怖,以無恚心、饒益心,第一忍力乃至顏色無變,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波羅蜜。

[校注]

[1] 詈(lì),編造缺點或罪狀,加以責罵。

“應以精進成熟者,于彼眾生不起懈心,生大欲心,第一精進,乃至若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毗梨耶波羅蜜。

“應以禪成熟者,于彼眾生以不亂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時所作、久時所說終不忘失,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禪波羅蜜。

“應以智慧成熟者,彼諸眾生問一切義,以無畏心而為演說,一切論、一切工巧,究竟明處,乃至種種工巧諸事,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羅蜜。

“是故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說大義。”

佛言:“便說。”

勝鬘白佛:“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攝受正法,無異攝受正法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攝受正法。何以故?若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為攝受正法,舍三種分。何等為三?謂身、命、財。善男子善女人舍身者,生死后際等,離老病死,得不壞常住、無有變易、不可思議功德如來法身。舍命者,生死后際等,畢竟離死,得無邊常住不可思議功德,通達一切甚深佛法。舍財者,生死后際等,得不共一切眾生、無盡無減、畢竟常住、不可思議具足功德,得一切眾生殊勝供養。世尊!如是舍三分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常為一切諸佛所記,一切眾生之所瞻仰。

“世尊!又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者,法欲滅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朋黨爭訟,破壞離散。以不諂曲、不欺誑、不幻偽,愛樂正法,攝受正法入法朋中。入法朋者,必為諸佛之所授記。世尊!我見攝受正法如是大力,佛為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亦悉知見。”

爾時,世尊于勝鬘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如是,勝鬘!如汝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如大力士少觸身分,生大苦痛。如是,勝鬘!少攝受正法,令魔苦惱;我不見余一善法令魔憂苦,如少攝受正法。又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攝受正法,勝于一切二乘善根,以廣大故。又如須彌山王端嚴殊特,勝于眾山;如是大乘舍身、命、財,以攝取心攝受正法,勝不舍身、命、財初住大乘一切善根,何況二乘?以廣大故。是故勝鬘!當以攝受正法,開示眾生、教化眾生、建立眾生。如是勝鬘!攝受正法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勝鬘!我于阿僧祇阿僧祇劫說:‘攝受正法功德義利,不得邊際。’是故攝受正法,有無量無邊功德。”

一乘章第五

佛告勝鬘:“汝今更說一切諸佛所說攝受正法!”

勝鬘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即白佛言:“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訶衍[1]。何以故?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長。是故世尊!住于大乘攝受大乘,即是住于二乘攝受二乘,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法。

[校注]

[1] 摩訶衍,這里用的是音譯,意為“大乘”。

“如世尊說六處。何等為六?謂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1]、毗尼[2]、出家、受具足[3]。為大乘故說此六處。何以故?正法住者,為大乘故說,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滅者,為大乘故說,大乘滅者即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毗尼,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毗尼者即大乘學。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說大乘威儀戒是毗尼、是出家、是受具足。是故阿羅漢無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羅漢依如來出家受具足故。阿羅漢歸依于佛,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于一切無行怖畏想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眾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阿羅漢有怖畏,以怖畏故依于如來。

[校注]

[1] 波羅提木叉,又作“婆羅提木叉”、“缽喇底木叉”,即別解脫戒。參閱《勝鬘寶窟》中的注解。

[2] 毗尼,新譯為“毗奈耶”,是“律”的梵名。律,有善治(貪嗔癡)、調伏(身口意)之義。

[3] 具足戒,為比丘、比丘尼當受的戒。比丘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為五百戒(實為三百四十八戒)。這些數量,只是標示最緊要的,如《大智度論》說:“尼受戒法,略則五百,廣說八萬。僧則略有二百五十,廣亦同尼律儀。”得戒的精神,一切時一切處不犯,為具足。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生。法不盡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純;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不度彼故,當有所斷。以不斷故,去涅槃界遠。何以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得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無量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思議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一切所應斷過,皆悉斷滅,成就第一清凈。阿羅漢、辟支佛有余過,非第一清凈,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為一切眾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是故阿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

“言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者,亦是如來方便有余不了義說。何以故?有二種死。何等為二?謂分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謂虛偽眾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二種死中,以分段死故,說阿羅漢、辟支佛智‘我生已盡’;得有余果證故,說‘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辦,七種學人先所未作,虛偽煩惱斷故,說‘所作已辦’;阿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后有故,說‘不受后有’。非盡一切煩惱,亦非盡一切受生故,說不受后有。

“何以故?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惡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恒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如是世尊!無明住地最為大力。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三種意生及無漏業,緣無明住地。

“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后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彼法不知不覺。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以不斷故,名有余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余清凈,非一切清凈;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以成就有余解脫、有余清凈、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斷有余集、證有余滅、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于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于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為護為依。何以故?法無優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凈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

“世尊!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謂明、解脫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故,過恒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是故無明住地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世尊!于此起煩惱,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若復過于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如是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無明住地生、建立、增長;若無明住地斷者,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皆亦隨斷。如是一切煩惱、上煩惱斷,過恒沙等如來所得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一切智見,離一切過惡,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來、應、等正覺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是故世尊以師子吼依于了義,一向記說。

“世尊!不受后有智有二種。謂如來以無上調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間,為一切眾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議法身。于一切爾焰地得無礙法自在,于上更無所作。無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無上無畏之地,一切爾炎無礙智觀不由于他,不受后有智師子吼。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脫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后有,觀第一蘇息處涅槃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無邊、不斷。

“世尊!如來無有限齊時住,如來、應、等正覺后際等住。如來無限齊大悲,亦無限齊安慰世間。無限大悲、無限安慰世間,作是說者是名善說如來。若復說言無盡法、常住法,一切世間之所歸依者,亦名善說如來。是故于未度世間、無依世間,與后際等,作無盡歸依、常住歸依者,謂如來、應、等正覺也。

“法者即是說一乘道,僧者是三乘眾。此二歸依非究竟歸依,名少分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無說一乘法身。三乘眾者有恐怖,歸依如來求出,修學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

“若有眾生,如來調伏,歸依如來得法津澤,生信樂心歸依法、僧,是二歸依。非此二歸依是歸依如來,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無異如來,無異二歸依。如來即三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說,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三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無邊圣諦章第六

“世尊!聲聞、緣覺初觀圣諦,以一智斷諸住地;以一智四斷、知、功德、作證,亦善知此四法義。世尊!無有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無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

“世尊!金剛喻者是第一義智。世尊!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圣諦智是第一義智。世尊!以無二圣諦智斷諸住地。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藏。世尊!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初圣諦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

“世尊!圣義者,非一切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成就有量功德,聲聞、緣覺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為圣。圣諦者,非聲聞、緣覺諦,亦非聲聞、緣覺功德。世尊!此諦如來、應、等正覺初始覺知,然后為無明殼藏世間開現演說,是故名圣諦。圣諦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圣諦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圣諦亦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若于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于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于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及方便說,心得決定者,此則信解說二圣諦。如是難知難解者,謂說二圣諦義。何等為說二圣諦義?謂說作圣諦義、說無作圣諦義。說作圣諦義者,是說有量四圣諦。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為生死、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無余。說無作圣諦義者,說無量四圣諦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如是八圣諦,如來說四圣諦。如是四無作圣諦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于無作四圣諦義事究竟,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凈,離一切煩惱藏。”

法身章第七

“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

如來藏章第八

“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于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一諦章第十

“世尊!此四圣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諦入有為相,入有為相者是無常。無常者是虛妄法。虛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是故苦諦、集諦、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一苦滅諦,離有為相。離有為相者是常。常者,非虛妄法。非虛妄法者,是諦、是常、是依。是故滅諦是第一義。

“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譬如生盲不見眾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識所緣,亦非二乘智慧境界。凡夫識者,二見顛倒;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則是清凈。邊見者,凡夫于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于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于有相續不見,起于斷見,妄想見故;于心相續愚暗,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于常見,妄想見故。此妄想見,于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顛倒眾生,于五受陰,無常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不凈凈想。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凈智者,于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或有眾生,信佛語故,起常想、樂想、我想、凈想,非顛倒見,是名正見。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凈波羅蜜。于佛法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余財。”

一依章第十一

“世尊!凈智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波羅蜜。此凈智者雖曰凈智,于彼滅諦,尚非境界,況四依智?何以故?三乘初業,不愚于法。于彼義當覺當得,為彼故,世尊說四依。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

顛倒真實章第十二

“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世尊!生死,生死者,諸受根沒,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來藏。世間言說故,有死有生,死者謂根壞,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

“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何以故?于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剎那不住、不種眾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世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

“世尊!如來藏者,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如來藏者,墮身見眾生、顛倒眾生、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

自性清凈章第十三

“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凈藏。此性清凈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凈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尊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

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于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凈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凈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余聲聞,唯信佛語。”

真子章第十四

“若我弟子隨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隨順法智,而得究竟。隨順法智者,觀察施設根意解境界,觀察業報,觀察阿羅漢眼,觀察心自在樂禪樂,觀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圣自在通。此五種巧便觀成就。于我滅后未來世中,我弟子隨信增上,依于明信隨順法智,自性清凈心彼為煩惱染污而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信如來者,有是大利益,不謗深義。”

爾時,勝鬘白佛言:“更有余大利益,我當承佛威神復說斯義。”

佛言:“更說。”

勝鬘白佛言:“三種善男子善女人,于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何等為三?謂若善男子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隨順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于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惟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仰惟如來。除此諸善男子善女人已,諸余眾生,于諸甚深法,堅著妄說,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者,當以王力及天、龍、鬼神力而調伏之。”

爾時,勝鬘與諸眷屬頂禮佛足。佛言:“善哉,善哉,勝鬘!于甚深法方便守護,降伏非法善得其宜,汝已親近百千億佛,能說此義。”

勝鬘章第十五

爾時世尊放勝光明普照大眾,身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足步虛空,還舍衛國。時,勝鬘夫人與諸眷屬,合掌向佛,觀無厭足,目不暫舍。過眼境已,踴躍歡喜,各各稱嘆如來功德,具足念佛,還入城中,向友稱王稱嘆大乘。城中女人七歲已上,化以大乘。友稱大王亦以大乘化諸男子,七歲已上舉國人民皆向大乘。

爾時,世尊入祇桓林,告長老阿難,及念天帝釋,應時帝釋與諸眷屬忽然而至,住于佛前。爾時,世尊向天帝釋及長老阿難,廣說此經。說已,告帝釋言:“汝當受持讀誦此經。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沙劫修菩提行,行六波羅蜜,若復善男子善女人聽受讀誦乃至執持經卷,福多于彼,何況廣為人說?是故,憍尸迦!當讀誦此經,為三十三天分別廣說。”復告阿難:“汝亦受持讀誦,為四眾廣說。”

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

佛告帝釋:“此經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一切聲聞、緣覺不能究竟觀察知見。憍尸迦!當知此經甚深微妙大功德聚,今當為汝略說其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時,天帝釋及長老阿難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言:“此經‘嘆如來真實第一義功德’,如是受持。‘不思議大受’,如是受持。‘一切愿攝大愿’,如是受持。‘說不思議攝受正法’,如是受持。‘說入一乘’,如是受持。‘說無邊圣諦’,如是受持。‘說如來藏’,如是受持。‘說法身’,如是受持。‘說空義隱覆真實’,如是受持。‘說一諦’,如是受持。‘說常住安隱一依’,如是受持。‘說顛倒真實’,如是受持。‘說自性清凈心隱覆’,如是受持。‘說如來真子’,如是受持。‘說勝鬘夫人師子吼’,如是受持。

“復次,憍尸迦!此經所說,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憍尸迦!今以此說勝鬘夫人師子吼經付囑于汝,乃至法住,受持讀誦,廣分別說。”

帝釋白佛言:“善哉,世尊!頂受尊教。”

時,天帝釋、長老阿難,及諸大會,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兰屯市| 曲阜市| 叶城县| 全州县| 高邑县| 大安市| 宾阳县| 岳池县| 墨竹工卡县| 吉林省| 武清区| 房山区| 泽库县| 元阳县| 禹城市| 罗城| 临清市| 双鸭山市| 巴彦淖尔市| 富川| 蒙阴县| 城市| 泗洪县| 江口县| 高青县| 雷波县| 姜堰市| 贺兰县| 利辛县| 醴陵市| 手游| 阜新| 集安市| 宜川县| 芷江| 鄂尔多斯市| 内江市| 阿坝县| 大洼县| 来安县| 湘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