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傳記第二 遼世宗 耶律屋質 遼穆宗 遼景宗 蕭綽 韓德讓

遼世宗 耶律阮(918—951) 小字兀欲,耶律倍的長子。儀表魁偉,內寬外嚴,善騎射,樂施予,眾望歸之。遼太宗像對待自己兒子一樣地愛他。會同九年,隨從遼太宗伐晉。大同元年(947)二月,被封為永康王。

遼太宗雖然于天顯五年(930)三月冊封其三弟耶律李胡為壽昌皇太弟兼天下兵馬大元帥,即皇位繼承人,然而李胡性格殘暴,又深得其母殺人成性的淳欽太后的寵愛,故群臣并不擁護他。遼太宗于大同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死于歸國途中,值宿衛的耶律安摶與淳欽太后有殺父之仇,不愿意讓李胡繼位。他于是聯絡南院大王耶律吼、北院大王耶律洼等人于太宗死后的第二天,在軍中詐傳李胡已死,于鎮陽(今河北正定)矯詔擁立耶律阮在太宗柩前即皇帝位,是為遼世宗。世宗即位后換喪服為太宗舉哀,派人護送太宗靈柩先赴上京。他又換吉服接見群臣,歌吹之聲不絕于內。

太宗靈柩到達上京后,太后不哭,說:“待諸部安定之后再葬你。”太后對世宗即位極為憤怒,急派李胡率上京留守軍和宮衛軍去打世宗。站在世宗一邊的耶律洼和耶律吼所率領的都是原屬迭剌部的強兵,李胡自然不是他們的對手。大同元年六月,李胡在泰德泉被擊敗。世宗派郎君勤德進行調解。

太后和李胡整頓隊伍后又來拒戰,雙方在潢河(今西拉木倫河)兩岸相持數日,經耶律屋質調解后各自罷兵,太后和李胡認可了世宗即位的既成事實。世宗回到上京不久,即以太后和李胡“復有異謀”為借口,把太后和李胡遷往祖州軟禁,徹底掃清了帝位障礙。

九月丁丑(十六日),遼世宗舉行柴冊禮,使帝位進一步合法化。群臣上尊號為天授皇帝。大赦,改大同元年為天祿元年,追謚皇考耶律倍為讓國皇帝,并進封功臣。

世宗非皇儲,靠武力強行繼位,又耽于酒色,平時常侮辱宰執,因此招致一些人不服。即使一些當初擁立他的人也不是出自內心對他的擁護,而是出于對李胡的厭惡和懼怕。待李胡被軟禁后,新的矛盾逐漸顯露,因而經常發生叛亂。天祿二年正月,耶律天德、蕭翰、耶律劉哥、耶律盆都等謀反。事敗之后,誅天德,杖蕭翰,遷劉哥于邊疆,罰盆都使轄嘎斯國。天祿三年,蕭翰與公主阿不里又謀反,事敗之后,蕭翰被誅,公主被餓死獄中。

世宗在位期間,仍不斷對中原用兵,并死在南征的路上。天祿三年十月,世宗遣將率兵攻下貝州高老鎮,又去掠奪鄴都、南宮、堂陽,殺深州刺史史萬山,俘獲甚眾。四年十月,世宗親自率兵南伐,攻下安平、內丘、束鹿等城,大獲而還。五年正月,后漢被后周取而代之,劉知遠之弟劉崇在太原建北漢。遼世宗出于策略考慮,于六月遣耶律牒冊劉崇為大漢神武皇帝。同年九月,遼世宗又親自率兵南伐,到達歸化州(今河北宣化)的祥古山后,祭其父讓國皇帝于行宮。群臣皆醉,耶律察割謀反,遼世宗被弒于火神淀,享年三十四歲。同年葬于顯陵(今遼寧北鎮)。


耶律屋質(917—973) 字敵輦,德祖次兄巖木的后代。姿質文靜,有器識,重然諾,遇事從容,人莫測其深淺。博學,知天文。

遼世宗在北返的路途中繼帝位后,其身邊臣僚的眷屬均在上京被耶律李胡抓了起來。李胡對看守眷屬的人說:“我若戰敗,先殺這些人。”當時耶律屋質正在淳欽太后身邊被重用。

世宗給耶律屋質寫信并故意使之落入太后手中,以進行離間。太后把得到的信拿給屋質看。屋質讀完了信說:“太后輔佐太祖定天下,所以臣愿意竭盡死力。若太后見疑,臣雖欲盡忠,能行嗎?當今之計不如言和。否則就趕快開戰以決勝負。然而人心一旦動搖則國禍非淺,請太后詳察決定。”太后說:“我若懷疑卿,怎么會把信拿給你看。”屋質說:“李胡和永康王都是太祖的子孫,皇位并沒有轉移到其他家族,永康王繼承帝位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太后宜從長計議,與永康王議和為宜。”太后說:“派誰去談判合適呢?”屋質說:“太后如果信得過我,臣愿前往。萬一永康王同意議和,則是國家之福。”太后給世宗寫了一封信,命屋質帶去與世宗談判。

世宗看了太后的信之后,命宣徽使耶律海思起草給太后的回信,多有不遜之詞。屋質進諫世宗說:“書信這么寫則國家的憂患不能停止了。能消除怨恨以安社稷,我認為不如議和為好。”世宗說:“他們的軍隊都是些烏合之眾,怎么能打得過我?”屋質說:“太后是您的親祖母,李胡是您的親叔父。他們即使打不過您,您又能把他們這些親骨肉怎么樣呢?況且誰勝誰負還很難說。假設您僥幸打勝了,掌握在李胡手中的您身邊大臣們的家屬一個也甭想活了。以此看來,惟有議和是上策。”世宗左右的人聽了都嚇得面如土色。世宗考慮了好大一會兒才說:“怎么辦才能議和呢?”屋質說:“您去與太后相見,各自緩和一下憤怒情緒,議和不會有困難,談不成再決戰也不晚。”世宗同意和談,于是派耶律海思去與太后交涉和談的程序和辦法,往返數日才談妥。

世宗與太后相見時,互相仍怨言相加,實在沒有和意。太后對屋質說:“你應當替我想想辦法。”屋質進言說:“太后與大王若都能消除怨恨,臣才敢說話。”太后說:“你按著順序說吧。”屋質從謁者(官名,掌接待賓客)手中借過來籌碼(一種計算勝負的箭形器)拿在手中對太后說:“昔日人皇王在,您為什么立嗣圣皇帝(指遼太宗)?”太后說:“立嗣圣是根據太祖的遺旨。”屋質又問世宗:“大王為什么不稟報太后就擅自繼位?”世宗答非所問地說:“人皇王應當被立為帝而沒有立,所以逃走。”屋質嚴肅地說:“人皇王舍父母之國而奔唐,這難道是做兒子的道理嗎?大王見了太后竟沒有一句歉意的話,盡撿怨恨的話說。太后出于偏愛,假托先帝遺旨妄授帝位。如此下去怎么能和,不如你們迅速交戰算了。”于是把籌碼扔在地下退在一邊。太后哭泣著說:“以前太祖遭受諸弟的叛亂,天下生靈遭受荼毒,瘡痍至今沒有恢復,怎么經得起再次互相殘殺?”于是要了一個籌碼(表示接受議和)。世宗說:“父親沒有當皇帝而由兒子來當,又是誰的過錯呢?”也取了籌碼拿在手中。左右的人見和議達成,都感動得哭了起來。

太后又對屋質說:“和議既已確定,皇位究竟歸誰?”屋質說:“太后若把皇位授給永康王乃是順天應人之事,還疑慮什么?”李胡厲聲說:“我在,兀欲怎么能立?”屋質說:“禮法有傳嫡長子的規定,不得傳給弟弟。以前嗣圣皇帝繼位時還有人認為不對,何況您暴戾殘忍,多數人都怨恨您,萬口一詞地愿立永康王,這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太后瞅著李胡說:“你也聽到這些話了吧,這都是你自作自受。”太后于是認可了世宗的帝位。

耶律屋質后來一直忠于世宗。早在天祿三年他就發現察割有貳心,向世宗報告,世宗不信。天祿五年,察割弒世宗之夜,屋質聽見有人說:“別讓穿紫衣服的人逃跑了。”屋質意識到是指自己,于是趕快換衣服逃走了。他急忙召集兵力討平了叛賊,輔遼穆宗即位。

應歷五年(955),屋質被封為北院大王,總山西事。保寧初,宋兵圍太原。屋質以疑兵之計退了宋兵,以功加封于越(契丹語官名,非有大功德者不授)。保寧五年(973)五月卒,享年五十七歲。景宗痛悼,為之輟朝三日。后來道宗下詔書為他在上京立祠祭祀,樹碑以紀其功。


遼穆宗耶律璟(931—969) 小字述律,后更名為明,遼太宗的長子,母親為靖安皇后蕭氏。會同二年(939)三月,被封為壽安王。

天祿五年(951)九月初四日夜,耶律察割與耶律盆都等謀反,率兵弒遼世宗后,耶律察割當即宣布自己為皇帝,百官中如有不服從者即拘禁其家屬。耶律璟和耶律屋質等率兵把察割竊據的行宮團團圍住。夷離堇劃者率兵倒向耶律璟一邊。察割見大勢已去,欲殺人質。人質中的耶律敵獵向察割進言說:“不廢掉天授皇帝,壽安王怎么能立為帝。以此為理由或可免死。”察割派他去與耶律璟交涉。敵獵用此金蟬脫殼之計逃脫之后,立即倒向耶律璟,并把察割引誘出來殺死。察割之亂被平定后,耶律璟即皇帝位,是為遼穆宗。群臣上尊號曰天順皇帝,改元應歷。

遼穆宗前期,內部不穩,經常發生上層的叛亂。例如應歷二年六月,國舅政事令蕭眉古得(世宗妻弟)、宣政殿學士李澣欲叛遼南奔后周,陰謀敗露,詔暴其罪。同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國(世宗四弟)、林牙(契丹語官名)耶律敵烈(穆宗四弟)、郎君耶律海里等謀亂被捕。八月,蕭眉古得、耶律婁國等伏誅,杖李澣而釋之。應歷三年十月,耶律李胡的兒子耶律宛、郎君嵇干、敵烈等人謀反,事情被發覺后全部被捕。審問耶律宛時,供詞牽涉太平王罨撒葛(穆宗二弟)、林牙華割和郎君新羅等人,皆被捕。應歷九年十二月,王子敵烈、前宣徽使耶律海思及蕭達干等人謀反,敗露后,皆加拘訊。應歷十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敗伏誅。同年十月,耶律李胡的另一個兒子耶律喜隱謀反,事敗被捕。喜隱的供詞牽涉李胡,李胡入獄而死。

上層不穩,迫使遼穆宗自即位后即停止了遼太宗和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大規模南伐中原的政策,只是不時對后周的邊境加以騷擾,以支援北漢。例如應歷二年,遼派高模翰會同北漢兵圍后周的晉州。應歷九年四、五月間,后周世宗柴榮攻陷遼的益津、瓦橋、淤口三關及瀛、莫二州,以瓦橋關為雄州,以益津關為霸州。幽州守將急忙把丟失三關的情況奏報給遼穆宗。穆宗看了奏報后說:“三關本來是漢人的地方,現在把它還給了漢人,我們有什么丟失的呢?”

遼穆宗經常通宵達旦地飲酒,天亮才睡,中午才醒,因此經常不理朝政,有“睡王”的外號。他脾氣乖戾,厭惡見女人,雖有后妃,從不正眼瞅一下。侍奉他的人皆為宦官,以至最后無兒無女。他特別喜好打獵,往往因此而竟月不視朝。

遼穆宗經常親手隨意殺人,身邊侍候他的人,稍有過失就被殺掉,殺人手段也非常殘忍。例如女巫蕭古向遼穆宗獻了一個妄說能長壽的藥方,需用男子的膽入藥。為配此藥,穆宗連續數年殺人甚多,后來察覺蕭古騙人,也把她殺了。對此,他自己也有所認識,如他意識到憤怒的時候處理事情容易罪及無辜,因而他于應歷七年十二月給大臣們下詔說:“有罪者,法當刑。朕或肆怒,濫及無辜,卿等切諫,無或面從。”穆宗還意識到酒后處理事情容易出錯,為此他于應歷十九年正月詔令太尉化哥說:“朕醉中處事有乖,無得曲從。酒解,可復奏。”他還在應歷十六年七月下詔給有關部門說:“先朝規定,皇帝外出停留的地方必須事先立一個高高的標志以便禁止行人。然而我最近聽說,楚古(官名)之輩故意把標志低低地立在草中,使百姓誤入禁地,以便敲詐錢財。今后有膽敢還這樣做的,處以死刑。”他還于應歷十八年四月下詔規定:有才華者可破格提拔;年老平庸的官員,增俸回家休養,以免在其位不謀其政。

應歷十九年(969)二月,遼穆宗在懷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打獵,獵獲野熊,歡飲大醉。當天晚上,穆宗索要食物,庖人(廚師)說沒有現成的。穆宗欲斬庖人,近侍小哥、盥人花哥、庖人辛古等六人恐怕禍及自身,因而反叛,他們乘給穆宗送食物之機,攜帶刀子進入黑山下的穆宗行宮,穆宗被殺,享年三十九歲。后袝葬懷陵(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蘇木)。


遼景宗耶律賢(948—982) 字賢寧,小字明戾(亦作“明記”),遼世宗第二子,母親是懷節皇后蕭氏。

天祿五年(951)九月,耶律察割謀反殺了世宗和懷節皇后,還想把年方四歲的耶律賢一起殺了。危難之中,御廚尚食(官名)劉解里急忙用氈把耶律賢包起來,藏在堆積的柴草中,才使他幸免于難。穆宗即位后,把他收養在永興宮。

耶律賢長大以后,見穆宗酗酒怠政,常與韓匡嗣、女里等人議論時事,言語之間帶有諷刺譏笑的內容。耶律賢適聽到之后忙加制止。耶律賢領悟了耶律賢適的用意,不再說此類的話,沒有引起穆宗懷疑。

穆宗無子,待耶律賢如己出。應歷十九年(969)二月,耶律賢入見穆宗。穆宗說:“我兒已長大成人,可以交付政事了。”次日夜,穆宗被殺。耶律賢聞訊后急率飛龍使女里、侍中蕭思溫、南院樞密使高勛等人率騎兵千人馳奔出事地點。次日黎明,到達行宮。耶律賢對穆宗之死痛哭了一場,經群臣勸進,耶律賢遂即皇帝位于柩前。百官上尊號曰天贊皇帝,是為遼景宗。大赦,改元保寧。

遼景宗承續在昏虐的穆宗之后,做好事容易取得對比效果。更何況他勤于政務,重用賢臣,使遼王朝出現了如暴風雨后的一陣清明。

遼景宗曾多次向當時的知名學者室昉咨詢古今治亂得失。室昉的奏對使景宗很滿意。景宗還曾召見“識治體”的郭襲。郭襲的奏對亦使景宗滿意。景宗在鑒古知今的基礎上采取了一系列法制化的措施,這表現在下列各點。首先于保寧三年(971)正月恢復了穆宗所廢的登聞鼓院,使百姓有冤者可以擊鼓申冤。并把詔書鑄在鐘上,講明不應廢除而應當設置登聞鼓院的道理。其次是派出一些賢臣去各地平反冤案,處理積訟,慰問并賑濟災民。例如耶律賢適在保寧初年任右皮室詳穩、北院樞密使和西北路兵馬都部署時,“累年滯獄悉決”。室昉任南京副留守時,“決訟平允”,人民都感到申冤很方便。保寧八年三月,景宗派遣五使廉問四方的鰥寡孤獨及貧乏失業者,并加以賑濟。第三是對犯法者的量刑,一般采取寧從寬不從嚴的政策。例如保寧五年二月,近侍實魯里不小心碰著了象征皇權的圣物神纛,依法應當處死,景宗念他不是故意,僅把他杖擊一頓就釋放了。第四是對犯罪的寵臣也能繩之以法。例如高勛和女里兩人是擁立景宗的功臣。景宗即位后封高勛為秦王,女里為政事令和契丹行宮都部署。然而他們恃寵納賄,貪贓枉法,圖謀不軌,最后均被處死。

景宗對穆宗時經常謀反的皇族采取了比較寬松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上層比較穩定。景宗一即位,就把流亡在沙陀的耶律罨撒葛(太宗次子)召回來封為齊王,他在保寧四年病故后,又追封為皇太叔,謚欽靖。景宗還封耶律喜隱(耶律李胡長子)為宋王、耶律宛(耶律李胡次子)為衛王、耶律敵烈(穆宗四弟)為冀王。他們終景宗朝,均能安分守己。有的人還能為國效命,戰死沙場。例如冀王耶律敵烈和他的兒子耶律蛙哥就在援助北漢的對宋作戰的白馬嶺戰役中戰死。僅在乾亨三年(981)三月發生過一次漢軍叛亂。叛軍想劫持耶律喜隱立為皇帝未逞,結果立了喜隱的兒子耶律留壽禮。叛亂很快被上京留守耶律除室掃平。留壽禮被誅,喜隱于次年七月賜死。

景宗在對外政策方面仍采取穆宗時不主動大規模南伐中原、僅僅聲援北漢的方針。景宗前期,遼與宋聘使往還,互賀節日。宋太祖趙匡胤死后,遼還派鴻臚少卿耶律敞等人去助葬。宋太宗于乾亨元年(977)親征北漢。遼景宗派出了以耶律沙為都統,冀王耶律敵烈為監軍的數萬大兵去支援北漢。當年三月,遼的援軍在白馬嶺(今山西盂縣)與郭進率領的宋軍相遇。雙方發生激戰,遼軍大敗。耶律敵烈和他的兒子耶律蛙哥、耶律沙的兒子耶律德里、突呂不部節度使都敏、黃皮室詳穩唐筈等遼的五員大將均戰死,僅耶律沙幸免于難。待耶律斜軫率領的后路援兵到來時,北漢已被宋太宗滅掉,援漢遼兵只好無奈返回。當宋太宗乘滅北漢之余威進攻幽州時,遼景宗就不得不認真對付了。他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兵與宋兵大戰于高梁河(今北京),宋兵大敗。宋太宗的大腿被箭射傷,一口氣逃到涿州才搞到一輛驢車逃走了。許多宋兵被殺,大量的兵仗、器甲、符印、糧草、貨幣等全部丟棄給遼人。從此之后,宋朝再也未能大規模攻遼。

乾亨四年(982)九月,遼景宗死于西京道的焦山(今山西大同)行在所,享年三十五歲。葬于乾陵(今遼寧北鎮)。


蕭綽(953—1009) 小字燕燕,北府宰相蕭思溫的第三女。她成熟得很早。有一次蕭思溫觀察三個女兒一起掃地,唯獨蕭綽掃得清潔,于是高興地說:“此女必能成家。”遼景宗即位后,選蕭綽為貴妃。保寧元年(969)五月戊寅(初二日),蕭綽被冊封為皇后。

遼景宗幼遭察割之亂,身體一直不好。軍國大事除了依靠蕃漢大臣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他的皇后蕭綽。他曾在保寧八年三月諭史館學士:“在書寫皇后的言論時也應稱‘朕’或‘予’,這可作為一條法令。”這說明蕭綽可代行皇帝職權,因而景宗的任何善舉都有蕭綽的一份功勞。

乾亨四年(982)九月,景宗駕崩,遼圣宗即位,蕭綽被尊為皇太后,攝政。當時蕭綽才三十歲,圣宗才十二歲,真可謂是孤兒寡母。當時諸王宗室二百余人擁兵握權,盈布朝廷,對皇權顯然是莫大的威脅。南邊的遼宋邊境又戰事頻仍。蕭綽的父親蕭思溫早在保寧二年即被害,他又無嗣,使蕭綽沒有娘家的人可以依靠。蕭綽面對這種艱難的處境,哭泣著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這可怎么辦呢?”南院樞密使韓德讓對于應付這種局面卻胸有成竹,還在景宗病重時,在沒有詔書召喚的情況下,韓德讓就秘密召集其親屬數十人一起奔往行宮,正趕上景宗晏駕。他與耶律斜軫對正在哭泣的蕭綽說:“只要信任我們,有什么可憂慮的呢?”于是蕭綽與耶律斜軫和韓德讓一起參決大政。南邊的軍事則委托給耶律休哥。韓德讓總管宿衛事,蕭綽和圣宗母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韓德讓甚得蕭綽的寵信。他請示蕭綽之后,撤換了一大批大臣,并且敕令諸王各自回到自己的府第老實待著,不許私自互相宴請,并乘機奪了他們的兵權,太后和圣宗的地位才鞏固下來。

統和元年(983)六月,遼圣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為承天皇太后。民間說書的或唱戲的所提到的“蕭太后”就是指這位承天皇太后。

蕭綽少年時曾經許配給韓德讓,還沒有來得及結婚,就被皇帝選為妃子。遼景宗死后,蕭綽看中了韓德讓的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于是決定改嫁給韓德讓。這在當時契丹族的風俗中是允許的。她私自對韓德讓說:“我曾經許嫁于您,愿諧舊好。當國的幼主,也就是您的兒子了。”蕭綽又秘密派人鴆殺韓德讓的妻子李氏。從此之后,韓德讓就無所避諱不間斷地出入于蕭綽的帳幕之中。出外游獵和處理政務,兩人均同案而食,并排而坐,同帳而臥,過著事實上的夫妻生活。遼圣宗對韓德讓也以父事之。

蕭綽明達治事之道,聽到好的建議必定采納,賞罰信明。她利用加官晉爵、繪像于景宗乾陵的御容殿等辦法籠絡群臣,群臣咸竭其忠,將士用命。蕭綽在圣宗朝前期,攝政達二十七年之久,此時期的善事均應記在她的賬上。

蕭綽是遼代有為的政治家,為取得人心,她一攝政即大抓平反工作。例如統和元年十二月,敕告有關司法部門:凡是已結案發落而有冤枉者,允許到御史臺上訴。統和二年四月,蕭綽親自審決滯獄。同年六月從朔日至月底,蕭綽一直決獄。次年六月朔日,蕭綽親自審決滯獄。

蕭綽攝政后,一直把對宋的和戰當作頭等大事。宋朝最初誤認為圣宗年幼,伐遼必勝,遂于雍熙三年(986)三月由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人馬分別由雄州、飛狐、雁門侵遼,很快攻陷遼的岐溝關(今河北易縣)、涿州、固安、新城等地。寰州、朔州、應州的地方官也紛紛降宋。在此緊要關頭,蕭綽帶領圣宗去前線督戰,駐扎在涿州東南的駝羅口,遣兵調將,不僅把各路宋軍擊退,還擒獲宋朝名將楊繼業。

統和二十二年(1004)閏九月,蕭綽又以索要后周世宗柴榮所收復的關南地為名,親跨戰馬帶著圣宗提兵伐宋。除了在瀛州(今河北河間)遇到阻擊外,軍事行動進展順利,至十一月,到達澶淵(今河南濮陽)城下。到前線督戰的宋真宗在寇準的勸說下也從韋城縣出發親征,從北門進入澶淵城。宋軍將士受到鼓舞,士氣大振。

遼軍的先鋒官為南京統軍使順國王蕭撻凜,他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到前線查看地形并督戰,被宋軍威虎軍頭張瓌所發射的床子弩擊中頭部,當晚死去。遼軍士氣受挫。在此前后,蕭綽已經意識到新興起來的宋朝已非五代可比,要渡過黃河滅宋已不可能,立意講和。因此,蕭綽命降將王繼忠給莫州部署石晉寫信,“愿息民止戈為事”。宋真宗接到石晉的報告后,命石晉寫回信,亦愿“息戰以安人”。經過王繼忠多次溝通,宋朝終于派曹利用為談判使臣去與蕭綽談判。曹利用往返多次,和約終于談妥,這就是澶淵盟約。盟約的主要內容為雙方停戰,虔奉歡盟。宋朝每年送給契丹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以助軍旅之費,屆時把絹、銀運至邊境上的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即契丹不再索要后周世宗所收回的關南十縣地)。兩地人戶,不得交侵。如有盜賊逋逃,彼此勿令停匿。至于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擾。所有兩朝城池,并可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但不得在邊界重新創建城池,開挖河道。

盟約開創了宋、遼和平發展,友好往來的新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意義重大。

統和二十四年(1006)十月,遼圣宗率群臣給蕭綽上尊號為睿德神略應運啟化法道洪仁圣武開統承天皇太后。統和二十七年十一月,蕭綽把權力交給遼圣宗,不再攝政。同年十二月,蕭綽因病崩于行宮,享年五十七歲。次年,袝葬乾陵。


韓德讓(941—1011) 祖籍薊州玉田縣(今屬河北),其祖父韓知古入遼后落籍昌黎(今遼寧朝陽)。韓知古被淳欽皇后的哥哥欲穩隨遼太祖征薊時俘來作了私奴。淳欽皇后與遼太祖結婚時,韓知古被作為陪嫁私奴。他曾逃跑去當傭工,后被遼太祖召回重用,遙授彰武軍節度使,再遷臨潢府留守,總知漢兒司事,制訂法律,拜左仆射。征渤海有功,又遷中書令。為遼太祖的佐命功臣之一。生子十一人,第三子匡嗣,即德讓之父,善醫術,供職于長樂宮。遼景宗未即位時,與匡嗣友好,經常在一起說知心話。景宗即位后,初拜匡嗣為上京留守,封燕王,后轉南京留守攝樞密使事。因對宋作戰不力,景宗欲誅殺他,經皇后講情才杖擊而免死。遙授晉昌軍節度使。乾亨三年,任西南面招討使,封尚父、秦王、政事令。死后葬渠劣山(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白音罕山),贈尚書令。

韓德讓厚道而有智略,明達治國之體,喜歡建功立業。他事奉遼景宗謹慎,因而屢獲升官。曾代其父為上京留守,甚有政聲。又代其父為南京留守,當時的人很崇敬他。高梁河戰役抗宋有功而拜遼興軍節度使,后又任南院樞密使。擁立遼圣宗有功,于統和元年(983)加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

韓德讓與蕭綽結婚后,于統和四年隨蕭綽抗宋有功而加守司空,封楚國公。他與北府宰相室昉共執國政,對遭受戰爭蹂躪的地區減輕稅賦以招徠流民。統和十二年,任北府宰相,仍領樞密使、監修國史,賜興化功臣。禁止司法部門的官吏因人情而枉法,又能任賢去邪。太后蕭綽夸獎他說:“進賢輔政,真大臣之職。”拜大丞相,總管南、北二樞密院事。奏請免除南京、平州等地百姓的農器錢,平抑諸郡物價。

韓德讓先后被封為楚王、齊王、晉王。統和十九年,賜名德昌。統和二十二年,出宮籍,即改變“宮分戶”(私奴)的微賤出身,賜姓耶律,隸橫帳(相當于玉牒)季父房后,即相當于遼太祖之父德祖的后裔。位在諸王之上,完全享受皇族的待遇。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各國進貢的珍品。遼圣宗因為他的輔翼功勞大,賜給他鐵券誓文。誓文是圣宗親自寫的。圣宗還齋戒焚香,在北斗星下把誓文讀了一遍,并宣示給蕃漢群臣。圣宗對他很尊重,以父事之,每次去看他,離帳五十步就下車。統和二十八年,賜名隆運,并賜田宅及陪葬皇帝之地。統和二十九年初,韓德讓生病,圣宗與其皇后親自為他煎湯煮藥,朝夕不離左右。三月己卯(初六日),韓德讓去世,享年七十一歲。謚文忠,官給葬具,圣宗與皇后皆穿喪服,依照承天太后的葬禮規格,圣宗親自挽靈車,葬于乾陵之側并建廟。影堂制度皆如乾陵一樣。


評:遼穆宗好射獵,民族特性使然。雖號“睡王”,亦有一醒。內政外交的處置尚稱妥善。過量飲酒,隨意濫殺身邊的人員,所殺者雖然上不及大臣,下不及百姓,然終于招來殺身之禍,足為千古之鑒。


遼景宗任人不疑,信賞必罰,用法制和寬松政策治國而獲小康。雖英年早逝,他所選拔的大批賢臣為圣宗之治打下了基礎。


蕭綽是遼代文武全能的政治家。在她攝政期間,勵精圖治,選用漢人,開科取士,泯除番漢不平等待遇,并大膽地改嫁給漢人。她勸農桑,薄賦徭,內政修明,軍備嚴整,綱紀確立,上下和睦,與宋講和,坐收歲幣之利。經濟文化發展,使遼朝達到鼎盛時期。


韓德讓忠心輔佐承天太后與圣宗,政績卓著,也得到了最大的報償。由一個“宮分人”而玉牒聯名,其寵幸之盛在遼代漢臣中無人可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光泽县| 南昌市| 盘山县| 兖州市| 房山区| 闽侯县| 柳江县| 保山市| 江阴市| 昌都县| 米脂县| 雷山县| 上思县| 台东县| 阳原县| 晋江市| 四子王旗| 青海省| 永昌县| 筠连县| 高陵县| 平利县| 克什克腾旗| 顺昌县| 宝鸡市| 大安市| 敦煌市| 乾安县| 明光市| 定襄县| 琼海市| 车险| 苏州市| 阳江市| 深水埗区| 柳州市| 银川市| 万荣县| 湘乡市| 无极县| 珲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