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傳記

傳記第一 遼太祖 淳欽皇后 耶律倍 遼太宗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872—926) 小字啜里只,漢名億,契丹族迭剌部霞瀨益縣耶律鄉(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人。祖先世為遙輦氏部落聯盟的夷離堇(契丹語官名,為部長或統軍馬大官之義),執其政柄。

始祖雅里(亦作“泥禮”或“涅里”)在唐玄宗時期殺死其酋長李過折,擁立李懷秀(契丹名迪輦組里)為遙輦氏部落聯盟的阻午可汗,始立制度,設置官屬,刻木為契,穴地為牢。雅里生毗牒,毗牒生頦領。頦領所生的耨里思為迭剌部夷離堇,大度寡欲,命令雖不嚴厲而人民向化,后來被追封為肅祖。肅祖所生的薩剌德,曾與黃室韋挑戰,一箭能射穿三層鎧甲,后來被追封為懿祖。懿祖所生的勻德實開始教人民種莊稼,還善于畜牧,從而使契丹族富足起來,后來被追封為玄祖。玄祖所生的撒剌的,施行仁政,開始設置冶鐵業,后來被追封為德祖,他就是耶律阿保機的父親。

阿保機長大成人之后,身長九尺,大額頭,尖下頦,目光炯炯,能拉三百斤力量的硬弓。他起初擔任撻馬狘沙里(契丹語官名,扈從官郎君之義),征伐小黃室韋、越兀、烏古、六奚及比沙狘諸部,均取得勝利,被國人昵稱為阿主沙里(契丹語“小祖宗”之義)。

唐朝天復元年(901),阿保機為迭剌部夷離堇,專征討。征伐室韋、于厥里以及河東的代北,大量俘掠人口和牲畜。天復三年,阿保機任于越(契丹語貴官名,僅授與有大功德者),總知軍國大事。

唐朝天祐二年(905)十月,阿保機應李克用之約,率兵三十萬與李克用會盟于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二人結為兄弟。酒酣時,李克用說:“現在唐朝被賊人(指朱溫)所篡。我想今冬發兵大舉討伐,屆時請弟以精銳騎兵二萬來援助,共同收取汴、洛。”阿保機應允了。阿保機說:“我們契丹舊有法律規定:酋長三年換一次。我若以后不當酋長了,再見了面,君還能以禮待我嗎?”李克用說:“我奉朝廷命令鎮守太原,也有遷移的制度,只要不服從命令就行了,何必為此擔憂。”阿保機在云州住了十來日才離去。他臨別時與李克用互相換了袍馬。李克用送給他金繒數萬。他也留下馬三千匹、雜畜萬計以答謝。然而阿保機后來并沒有執行共同進攻朱溫的盟約,而是向梁求冊封。

阿保機稱帝前后經常進行掠奪漢族地區的戰爭。例如公元902年,他率兵四十萬攻打河東代北,連下九郡,俘獲人口九萬五千,駝、馬、牛、羊不計其數。為了安置這些不斷俘虜來的漢族人口,阿保機采納漢人韓延徽的建議,在契丹腹心地區依照中原的州縣制度建立城郭,而且往往仍用中原地區原來的州縣名稱,以撫慰被俘漢人對故里的依戀情結。他又使這些被俘的漢人各結配偶,仍操男耕女織的舊業,為契丹統治者創造財富,致使草原上出現了一大批插花田。這是遼朝獨具特色的漢城制度和頭下軍州制度之濫觴。

天祐三年(906)十二月,契丹遙輦氏可汗痕德堇卒,耶律曷魯等勸阿保機即可汗位。阿保機再三辭讓,曷魯再以天命和人事的道理進行勸進,阿保機聽從了。次年正月庚寅(十三日),阿保機命有司在如迂王集會堝設壇,燔柴告天,即皇帝位。尊其母蕭巖母斤為皇太后,立其妻述律平為皇后。北宰相蕭轄剌、南宰相耶律歐里思等率群臣上尊號為天皇帝。有皇帝必有國家。史書失載了當時的國號。據后來的史料,其國號當為“大契丹”。

阿保機稱帝后,為了鞏固他的帝位,建立了一支保衛他的親軍即腹心部。他的幾個弟弟除了蘇之外,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四人受契丹族傳統的世選制度的影響太深,認為他們與阿保機一樣有稱帝的資格,因而于公元911、912、913年連續發動奪取帝位的叛亂。剌葛于913年三月制造了象征權力的天子旗鼓,準備自立為帝。阿保機依靠親軍和各部族的軍隊終于把叛亂鎮壓下去了。阿保機對叛亂的首惡分子剌葛和迭剌不忍置之以法,杖擊一頓就釋放了。他認為寅底石和安端性格本來軟弱,是受剌葛的驅使才叛亂的,也都原諒了他們的罪過。對于其他參加逆黨的三百多人,在行刑前一天均賜宴一日,允許他們根據平生所好或飲酒至醉,或歌舞,或戲耍射箭,或摔跤,盡情玩一天。這些并不是阿保機生性寬容,而是契丹族古代習慣法的遺存。

神冊元年(916)二月,契丹國開始設立“神冊”年號。百官尊阿保機為大圣大明天皇帝,是為遼太祖。

遼太祖建國前后,許多中原地區的知識分子和官吏如康默記、韓知古、韓延徽、王郁等因故流入契丹。遼太祖對這些人非常信任并加重用,以發揮他們的專長,如命康默記建皇都,命韓知古制定法律等。

遼太祖在漢人和耶律魯不古以及耶律突呂不的協助下,參照漢字的字形結構創制了記錄契丹語的契丹大字,于神冊五年(920)九月下詔頒行,開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創制文字之先河。契丹大字創制不久,遼太祖之弟迭剌又創制了使用起來更為方便、拼音性更強的契丹小字。兩種契丹文字和漢字始終在遼境內通用。

遼太祖建國后,主要精力用來開疆辟土。他于神冊元年八月率諸部兵三十萬,號稱百萬,從麟州、勝州出兵攻陷蔚州,俘虜了振武軍節度使李嗣本。又乘勝進攻云州,由于大同防御使李存璋盡力抵御才沒有攻下。神冊二年三月,遼太祖以漢人降將盧文進為向導,率領號稱百萬的大軍攻幽州(今北京),氈車帳篷滿山遍野,從四面日夜挖地道攻城,城內往地道內燃燒油脂進行抵御。遼軍又在靠近城墻的地方筑土山攻城,城內噴灑熔化的銅液進行抵抗。如此日夜圍困達二百余日,沒有攻下而撤兵。

神冊五年十二月,投降契丹的王郁對遼太祖說:“鎮州(今河北正定)美女多如云,錢帛堆積如山,天皇王速速前往則都是您的。不然就歸晉王(指李存勗)所有了。”遼太祖率兵前往,繞過幽州,長驅往南,圍涿州十日即攻克,乘勝去攻定州。第二年正月,契丹的前鋒到了新樂。晉王李存勗率兵救定州而至新城,契丹萬余騎兵一望見晉兵即驚慌逃走,遼太祖的第四子耶律牙里果也被俘。雙方激戰于望都,李存勗以親軍騎兵千人首先沖鋒,被契丹大將禿餒的五千騎兵團團圍住,幸虧李嗣昭率三百騎兵前來救援才殺出重圍,乘勝縱兵奮擊,契丹兵大敗。晉兵斬俘契丹兵數千,獲氈裘、氈帳、羊馬等不計其數。正遇平地五尺深的大雪,契丹兵缺乏糧草,人馬因凍餓而死于路者甚多。李存勗至遼太祖的宿營地,見地上擺放的柴草很整齊,方方正正的如同剪裁的一般,人雖然已退去,草卻沒有一枝亂的。李存勗很有感慨地說:“契丹軍法甚嚴,所以能夠如此,為中原所不及。”遼太祖這次失敗得很慘,退兵時,他曾舉手指著天對盧文進說:“老天爺并沒有命令我到這里來。”

遼太祖經過幾次較量后,認識到以武力進攻中原的時機還不成熟,乃專志于征伐渤海國,以解后顧之憂。

天贊四年(925)十二月,遼太祖率兵親征渤海國。皇后、皇太子耶律倍、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等從行。次年正月初九日夜,圍渤海國首都忽汗城(今黑龍江寧安渤海鎮)。十四日,渤海國王大率僚屬三百余人出城投降。二月初五,遼太祖因滅渤海而改元為天顯。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改忽汗城為天福城,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主,號人皇王。

天顯元年(926)六月,遼太祖在班師途中到達慎州(今吉林農安東),正遇后唐明宗派來的使臣姚坤。遼太祖錦袍大帶,與妻對榻接見姚坤,在帳中發表了被史學家譽為空谷足音的談話。在談話中,遼太祖問中原可否有河南、河北兩個天子?又對后唐莊宗被害仰天號啕大哭,質問姚坤,明宗為何不去救莊宗?為什么不與他商量就自立新天子?他認為莊宗被害是由于嗜酒好色、不愛惜人民,任用小人。遼太祖會說漢語,但絕對不對契丹人講,生怕契丹人效仿漢人而怯弱。遼太祖提出要黃河以北的土地,姚坤沒有答應;又說河北恐難得,得鎮州、幽州,派漢人把守也可。充分暴露了遼太祖滅渤海后欲乘勝掠奪中原的野心。

當年七月,遼太祖崩于扶余府(今吉林農安),享年五十五歲。葬于祖陵(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


淳欽皇后 述律氏 名平,小名月理朵,唐朝乾符六年(879)十月初一日生于契丹右大部。她的高祖父是回鶻人糯思。曾祖父是魏寧,曾任舍利官職。祖父是慎思,曾任梅里的官職。父親是婆姑,亦曾任梅里,在遙輦氏契丹部落聯盟時期曾任阿扎割只的官職。母親是勻德恝王的女兒,與婆姑結婚時已是二婚。

有一次,皇后的母親和姑母端坐著等待皇后的拜見。皇后說:“我惟獨拜天,不拜人。”

皇后英勇穩重而果斷,有雄才大略而多權變。嫁給耶律阿保機之后,經常參與謀劃阿保機的行兵御眾之事。

公元907年,阿保機即皇帝位,述律氏也被群臣尊為地皇后。神冊元年(916)加號為應天大明地皇后。

遼太祖曾越過沙漠去攻打黨項,留皇后守營帳。黃頭和臭泊兩個室韋部落乘虛合兵來攻。皇后偵知其偷襲計劃,于是部署兵力埋伏好以等待偷襲,待敵人來后,奮力還擊,大破敵兵,從此名震諸夷。

割據幽州(今北京地區)的劉仁恭與劉守光父子與割據晉(今山西)的李克用、李存勗父子有世仇,他們都爭取契丹以為后援。于是李存勗以叔母事皇后,劉守光也遣韓延徽去契丹求援。韓延徽見了阿保機后不拜。阿保機發怒,把韓延徽扣留下來命他去牧馬。皇后對阿保機說:“守節不屈是賢者,宜加禮用。”阿保機聽了皇后的建議,把韓延徽召來談話。兩人談得很投機,阿保機大悅,命韓延徽為謀臣。后來韓延徽成為遼太祖的佐命功臣之一。

五代十國的吳主之臣李昪向阿保機獻猛火油(即石油)。阿保機選了三萬騎兵打算用猛火油去火攻幽州。皇后勸他說:“豈有為了實驗油的效力而攻他人之國的道理?”于是指著帳前的樹又說:“樹沒有皮能夠活嗎?”阿保機回答說:“不能。”皇后又說:“幽州的土地和人民就好比樹皮。我們僅派三千騎兵不間斷地去掠奪幽州四野。用不了幾年,把他們消耗貧困了就自然會來歸附我們,何必興師動眾地用猛火油去攻?萬一沒有取勝,反惹中原人恥笑。那樣一來我們的部落不也會解體嗎?”阿保機聽從了她的意見。

公元913年,阿保機的幾個弟弟再次發動叛亂。剌葛派他的黨羽寅底石率兵直沖阿保機的行宮,焚燒輜重廬帳,縱兵亂殺。皇后急遣曷古魯去救,僅救出了象征權力的天子旗鼓。

皇后的判斷力往往比阿保機高明。例如,公元921年,阿保機受漢人盧文進和王郁的勸說,率重兵去攻鎮州(今河北正定)。皇后進諫說:“我們有西樓(契丹地名)羊馬之富,其樂無窮。何必勞師遠征去乘人之危以徼利。我聽說晉王李存勗用兵,天下莫敵。倘若失敗了,再后悔就來不及了。”阿保機不聽,后來果然大敗而回。

皇后共生三子一女。長子即讓國皇帝耶律倍,次子為遼太宗耶律德光,三子為章肅皇帝耶律李胡。女兒質古嫁給了皇后的弟弟蕭室魯。外甥女嫁給舅父是在契丹民族中流行的婚俗特點之一。

天贊四年(925)十二月,皇后與遼太祖一起率兵伐渤海國。次年正月滅渤海。七月,遼太祖突然病逝于班師途中的扶余府(今吉林農安)。次日,四十八歲的皇后代行了皇帝權力,決定一切軍國大事。

皇后掌權達一年零三個半月之久。在此期間,她利用手中的權力主要干了兩件大事。一為鏟除異己力量,二為按著自己的意志安排皇位繼承人。凡是她不滿意的人,她就把此人召來說:“去見先帝吧,幫我去給先帝傳個話。”于是把人押至遼太祖陵前就殺了。用這種方法前后殺了數百人之多。皇后還對這些被殺大臣的妻子們說:“我現在守寡,你們不要效法我。”于是把她們一齊殺了。最后輪到要殺平州人趙思溫,趙堅決不去“見先帝”。皇后說:“你事奉先帝很親近,為何不去見先帝?”趙思溫說:“要說與先帝親近,誰也比不了皇后您,您先去見先帝,我就緊跟著您去。”皇后理屈詞窮地辯解說:“我并不是不愿意跟著先帝去地下,只是想到幾個兒子幼弱,國家無主,我不能去死。這樣吧,我把右腕砍下來埋到先帝墓中,權當我殉葬吧。”趙思溫于是幸免一死。皇后從此也不再用“去見先帝”的辦法殺人。傳說皇后真的斷了右腕放置在太祖陵中。還有的傳說皇后與阿保機情切,欲以身殉葬,經親戚和百官力諫才斷腕茍活,被稱為“斷腕太后”。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為她置義節寺,建斷腕樓,并樹碑紀念斷腕之事。斷腕傳說雖不一定可靠,但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皇后的性格。

述律皇后不喜歡早在神冊元年(916)就被立為皇太子的長子耶律倍,因為耶律倍受漢族儒家思想的影響太深,在觀念上與她格格不入。她希望由次子耶律德光來繼承阿保機的帝位。經過一年多的幕后準備,她命倍和德光分別騎在馬上,然后假模假樣地對群臣說:“兩個兒子我都喜歡,不知道立哪一個為皇帝好。你們幫我拿個主意。你們認為他們二人哪一個應該立為皇帝就去執他的馬轡。”大家內心都明白她要立德光的心意,于是都迎合她爭著去執德光的馬轡,并且異口同聲地說:“愿事奉元帥太子(當時德光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倍也違心地順勢說:“皇子元帥的功勛聲望,中外所屬,應該繼承大統。”皇后說:“大家伙的愿望,我怎么敢違反呢?”于是在公元927年十一月立德光為帝。述律氏則被尊為應天皇太后。次年八月,建《應天皇太后誕圣碑》于儀坤州。

述律氏立德光為帝之后,一般不再過問軍國事務。但遇有特大事件,德光會主動找她商議或通報情況,她也參與謀劃。例如德光于公元936年率兵援助石敬瑭時就稟告其母說:“兒曾夢見石郎遣使來求援,現在果然來了,這真是天意。”其母也作了一些重要指示。

后唐降將趙德鈞見了述律太后說,要把他的所有財寶和田宅獻給太后。太后問他:“你最近為什么去太原?”趙答:“奉唐主之命。”太后指著天說:“你是去向我的兒子請求讓你當天子,為什么在此胡說?”太后又指著自己的心說:“這個地方不可欺。”又說:“我兒臨行之時,我曾告誡他:趙王(指德鈞)若引兵向榆關,必須趕快率兵回來,不可再去救太原。你想當天子,為什么不先擊退我兒子再慢慢想辦法。你作為人臣,既辜負你的君主,又不能擊敵,還想乘亂邀利,你的這些所作所為,還有什么臉面活在世上?”趙低頭不能回答。太后又問:“獻給我的古玩都在這里,田宅在哪里?”趙答:“在幽州。”太后又問:“幽州現在屬于誰?”趙答:“屬于太后。”太后說:“既然整個幽州都歸了我,哪還有你能捐獻的田宅?”趙更加羞愧。

石敬瑭死后,后晉隱帝石重貴逐漸與遼朝交惡。耶律德光連年率兵攻晉,契丹人畜死亡很多,國人厭戰。太后問德光說:“讓漢人當契丹人的主子可以嗎?”回答說:“不可以。”太后又問:“然而你為什么想當漢人的主子呢?”德光回答說:“石氏忘恩負義,不可容他。”太后說:“你現在雖然得了一些漢人的地盤,又不能長期住在那里,萬一有個閃失,后悔也來不及了。”太后又對群臣說:“漢人何曾睡一夜安穩覺。自古只聽說漢人和蕃,沒有聽說過蕃人和漢。漢人如果能回心轉意,我亦何嘗吝惜與他們講和。”

耶律德光死后,耶律倍的長子耶律阮即位于鎮陽(今河北正定)。述律太后想讓他的三兒子耶律李胡繼承帝位,對阮不稟報她就即位極為憤怒,派李胡去迎擊阮。李胡戰敗,太后親自率兵前往。雙方軍隊在潢河相遇,隔河對壘。后經耶律屋質勸解,雙方罷兵。太后被迫承認了阮的帝位。阮回到上京不久即借故太后“有異謀”而把太后遷往祖州軟禁。述律氏從此退出了政治舞臺。

應歷三年(953)六月丁卯(十九日)述律氏病故,享年七十五歲。祔葬祖陵,謚淳欽皇后。


耶律倍(899—936) 小字圖欲,又作突欲,遼太祖的長子。少年時聰明好學,外貌寬厚,內心誠懇。一個冬天,父親命他與兩個弟弟一起去撿柴。他二弟德光不論柴的干濕,撿一些就最先回家了。他卻光撿干的,撿了很多,捆好后背回家,總是最后一個到家。他三弟李胡撿得本來就很少,回家的路上又丟棄了很多,回到家后,袖手而立。從中可以看出,倍從小做事就一絲不茍。

神冊元年(916)三月,倍被立為皇太子。有一次,遼太祖問身邊的大臣:“受命于天的君主應當事奉天崇敬神。有大功德的人,我想祭祀,哪個人應當優先?”都回答是佛。遼太祖說:“佛不是中國的宗教。”耶律倍說:“孔子是大圣人,萬世所尊,宜優先祭祀他。”太祖非常高興,立即命令建孔子廟,詔令耶律倍每年春、秋二季按時祭奠。

天贊五年(926)正月,遼太祖在伐渤海國途中攻下了扶余府。遼太祖想搜查戶口,隨從在太祖身邊的耶律倍進諫說:“現在剛開始得到地盤就搜查戶口,人心必惶恐不安。倘若乘破竹之勢徑往忽汗城,必能攻克。”太祖采納了他的建議,果然一舉攻下了忽汗城,滅了渤海國,把渤海國改名為東丹國,命耶律倍為其國王,稱人皇王,用天子的冠服,建元為甘露。人皇王的命令稱作“制”,設置左右大相、左右次相及百官。東丹國運用漢地的法律,每年向契丹國進貢布十五萬端(每端二丈,一說六丈)、馬千匹。

遼太祖班師途中在慎州召見后唐使者姚坤時,耶律倍也在場。當姚坤敘述明宗李嗣源自立為帝的理由時,耶律倍引用《左傳》宣公十一年中的典故插話說:“使者不要多說了,牽牛踐踏人家農田固然不對,田主把牛奪了豈不過分?”足見其對經史的熟稔程度。

遼太祖死后,在皇位繼承的斗爭中,耶律倍失勢,遼太宗耶律德光在其母后的支持下繼位。太宗擔心倍會對自己構成威脅,于是根據耶律羽之的建議,把東平(今遼寧遼陽)改名南京,把首都從天福城遷來此地,便于控制。令倍居南京,給他派了一些親自己的衛士以監視他的行動。

耶律倍特別喜好讀書,不喜歡射獵。他派人用重金從幽州買回圖書數萬卷,在醫巫閭山山頂建望海堂,用以藏書。他以埋頭讀書、寫詩、書畫等方式來消除遼太宗的猜疑。盡管如此,也未能釋嫌。耶律倍對身邊的人說:“我以天下讓給皇上,現在反被見疑,不如前往其他國家,以成全吳太伯讓賢的美名。”于是他就在天顯五年(930)十二月,以打獵為借口,前往海岸,在岸邊立了一塊木牌,牌子上刻了一首詩說:“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遂攜高美人和蕃官四十多人以及馬一萬匹、書數千卷乘船浮海而投后唐。他在后唐的登州(今山東蓬萊)登岸,后唐以迎接天子的儀仗隊來歡迎他。到了汴京之后,后唐明宗以莊宗的宮人夏氏嫁給他,并賜他姓東丹,名慕華。改瑞州為懷化軍,拜慕華為懷化軍節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后又賜姓李,名贊華。改鎮滑州,遙領虔州節度使。

耶律倍雖逃往異國他鄉,但也不時思念親人,經常派人送信去契丹問候親人。例如天顯七年四月,后唐派往契丹的使臣就順便捎去了耶律倍給親人的書信。

天顯九年四月,后唐李從珂弒其主閔帝,自立為帝。耶律倍密報遼太宗說:“從珂弒君,可來征討。”天顯十一年閏十一月,李從珂在窮途末路之時,登玄武樓自焚而死。臨死之前,他想把耶律倍召來一起死,倍不服從。從珂于是派宦官秦繼旻和皇城使李彥紳前往倍的住處把倍殺害了。

石敬瑭進入洛陽后,遣人把耶律倍的靈柩送往契丹,葬于醫巫閭山,后被追謚為讓國皇帝。

耶律倍精通陰陽、醫藥、砭焫之術,知曉音律,善于寫契丹字和漢字的文章,曾把漢字的《陰符經》譯為契丹文。他還精于繪畫,尤善畫契丹國人物,如《射騎圖》、《獵雪騎圖》、《千鹿圖》等后來皆入于宋朝的宮廷秘府,《射騎圖》至今猶存于臺北的故宮博物院。


遼太宗 耶律德光(902—947) 字德謹,小字堯骨,太祖次子。相貌嚴肅莊重,性格寬厚仁慈而事母孝順。他雄杰而有大志,精于騎射,年輕時就參與決定軍國大事。天贊元年(922),被授予天下兵馬大元帥。率兵南克平州,北破于厥里,西取回鶻單于城,從太祖東滅渤海,萬里征戰皆有功勞。

天顯二年(927)十一月即皇帝位,是為遼太宗。他始終把向中原擴張作為其首要任務。

天顯十一年,后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與其主潞王李從珂發生了矛盾。敬瑭向遼太宗上表求援。表的內容是:向契丹稱臣,以父禮事遼太宗,請遼太宗速出兵援救,事成之后不僅每年向契丹輸歲幣,還把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割讓給契丹。遼太宗立即回信答應救援。

同年八月,遼太宗親自率騎兵五萬人,號稱三十萬,去援助石敬瑭。九月到達太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后唐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等將所率的討石敬瑭的重兵,斬殺唐兵數萬人,唐兵丟棄的兵器堆積如山。唐兵逃歸晉安寨,不敢出,被契丹兵團團圍住。

石敬瑭出晉陽北門去見遼太宗。遼太宗拉著他的手,連說:“恨相見甚晚。”石敬瑭向他請教在人馬都疲倦的情況下而大獲全勝的原因。他說:“我剛從北邊來的時候,認為唐兵必然派重兵把守雁門關的幾條重要通道,伏兵于險要地段斷我進路。倘若那樣,我就沒法前進了。然而我派人去偵察之后,發現要道上皆無伏兵,我于是就長驅深入進來,知道大事必然成功。敵我雙方既然不期而遇,我軍士氣正旺盛,彼方士氣正沮喪,若不乘此機會速攻,曠日持久地拖下去,誰勝誰負就不好說了。因此,我才速戰而獲勝,不能拘泥于誰勞誰逸的常理。”

十月九日,遼太宗到石敬瑭宅中封石敬瑭為晉王。敬瑭與妻李氏設酒宴招待。遼太宗對石敬瑭說:“我從三千里之外率兵而來,一戰而獲全勝,這大概是天意吧。我看你相貌雄偉,真是中原的君主。我想立你為天子,世代為我契丹國的藩屬。”石敬瑭應允。十一月,遼太宗在駐地柳村筑壇,冊石敬瑭為大晉皇帝,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石敬瑭披上。

閏十一月,駐守于團柏谷逗留觀望的后唐諸道行營都統趙德鈞暗地派人以豐厚的金帛去賄賂遼太宗,請求遼太宗立他為帝。如立他為帝,他將以自己所率之兵南平洛陽,與契丹為兄弟之邦,還給石敬瑭安排個常駐河東的位置。遼太宗考慮到晉安寨還沒有攻下,而趙德鈞的兵力又很強,于是就答應了趙德鈞的請求。

石敬瑭聽說遼太宗又要立趙德鈞為帝,著了慌,急派桑維翰去見遼太宗。桑維翰見了遼太宗說:“大國舉義兵來援救孤立危險的我主,一戰而唐兵瓦解。現在唐軍退守在一柵欄大小的晉安寨內,已經糧盡力窮。北平王趙德鈞和他的養子趙延壽父子均是不忠不信的人。他們都懼怕強盛的大國,而且一向懷有異志,按兵觀變,都不是以死殉國的人。他們有什么可怕的,怎么能聽信他們的胡說八道,貪圖蠅頭小利而放棄即將成功的大事呢?況且如果使晉帝得天下,晉將竭中國之財以奉大國,豈是這點小利可比。”遼太宗說:“你見過捕老鼠的人了嗎?稍不小心,就可能被老鼠咬傷了手,何況強大的敵人呢?”桑維翰說:“現在大國已經扼住了它的喉嚨,怎么還能咬人呢?”遼太宗說:“我并不是有心改變前約,但兵家出于權謀的考慮不得不如此。”桑維翰說:“皇帝以信義救人于急難,天下的人都已看見聽見,怎么能隨便食言使大義不能善終呢?我認為皇帝不應這樣。”桑維翰跪于帳前哭著力爭,從早晨直跪到晚上。遼太宗被感動,接受了桑維翰的請求,指著帳前的石頭對趙德鈞派來的使者說:“我已答應立石郎為帝,只有這塊石頭爛了我的決定才可改變。”

閏十一月初九日,楊光遠、安審琦殺張敬達投降遼太宗。十九日,趙德鈞、趙延壽父子也投降遼太宗。石敬瑭從上黨出發向洛陽進軍。遼太宗舉著酒杯為他餞行說:“我遠來徇義,現在大事已經成功。我若再向南進,南邊的人必然害怕。你宜自引漢兵南下,民眾必然不甚懼怕。我命令迪離畢率五千騎兵護送你至河陽橋。到了那里,需要多少人隨你過黃河,由你決定。我暫時留在這里等候你的消息,有緊急情況則下太行山去救你,等你平定了洛陽我即北返。”遼太宗與石敬瑭執手相泣,久不能別。遼太宗又脫下自己身上的白色貂皮裘給石敬瑭穿上,贈給石敬瑭良馬二十四匹、戰馬一千二百匹。又對石敬瑭說:“世世代代子子孫孫勿相忘。劉知遠、趙瑩、桑維翰等都是創業功臣,沒有太大的過錯,不要拋棄他們。”石敬瑭順利地進入洛陽,滅了后唐。遼太宗也北歸。

會同元年(938)七月,遼太宗遣人冊立石敬瑭為后晉的英武明義皇帝。十一月,晉遣使向遼太宗上尊號。石敬瑭對契丹自稱“兒皇帝”,為了感謝契丹的援助,把幽、薊、瀛、莫、涿、檀、順、媯、儒、新、武、云、應、朔、寰、蔚等十六州的土地連同土地上的人民割讓給契丹,每年向契丹輸歲幣帛三十萬匹,還不時向契丹進貢珍貴的珠寶以及飲食諸物。遼太宗為了籠絡燕、云十六州的漢人,把民族色彩濃厚的國號契丹改稱大遼(在記錄契丹語的契丹字中稱國號為“遼契丹”的雙國號),把年號由天顯十三年改為會同元年。把皇都改稱上京,府曰臨潢,改南京為東京(今遼寧遼陽),升幽州為南京(今北京)。還規定在官制和法律等方面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等一整套一國兩制的政策,大量地任用漢人做官,以趙延壽為樞密使兼中書令。契丹人授漢官者從漢儀,并允許與漢人結婚。

會同五年(942),石敬瑭死,其侄石重貴繼位,是為后晉出帝。晉出帝向遼太宗告哀時稱“孫”不稱臣,遼太宗大怒。遼、晉關系急轉直下。趙延壽意欲滅后晉而代之,竭力勸遼太宗滅晉。遼太宗遂決定滅晉,并對趙延壽說:“若取得中原,當立你為帝。”

會同九年八月,遼太宗率大軍南伐。十一月,遼軍圍恒州(今河北正定)。后晉北面行營都指揮使杜重威率兵來救,被遼兵阻擋在中度寨。遼太宗派兵繞到晉軍后面斷晉軍糧道。杜重威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派人與遼太宗聯絡,提出如能重賞他,他便投降。遼太宗欺騙他說:“趙延壽的威望一向不高,恐怕不能勝任中國的皇帝。你如果投降,應當讓你當中國的皇帝。”杜重威很高興,于是便率二十萬軍隊投降遼太宗。遼太宗把赭袍披在趙延壽的身上,命他去撫慰投降的晉軍,并對趙延壽說:“那些降兵都是你的了。”又在晉軍面前把赭袍披在杜重威的身上。表面上是籠絡他們,實際上是戲弄他們。

會同十年(947)正月初一日,后晉百官穿著白色官服戴紗帽到大梁城北迎接遼太宗。遼太宗戴貂皮帽,穿貂皮裘,束甲,騎著馬停在一個高崗上,晉官均跪伏在路側請罪。遼太宗命他們起來改穿常服,并加撫慰。

正月初五日,遼太宗把后晉出帝降封為負義侯,押送至黃龍府軟禁。初七日,遼太宗率兵進入宮中,城門及宮門均派契丹兵把守,晝夜不準放下武器。把狗殺了割成一塊一塊地掛在門上,并在庭院中用竹竿掛羊皮以辟邪。初九日,遼太宗改穿中原衣冠,命令后晉百官照舊任職,并給后晉各藩鎮下詔書勸降,接到詔書者全都爭著上表稱臣。趙延壽請遼太宗給遼兵發軍餉。遼太宗說:“我國沒有這種法律。”于是放縱契丹騎兵以牧馬為名,四出搶掠,謂之“打草谷”。洛陽、汴梁及鄭、滑、曹、濮等州數百里之間的財物、牲畜被搶劫殆盡。還以賞兵為名,以重刑嚴誅來廣為搜括后晉各階層的財物。后晉上下怨憤,皆欲把契丹人趕走。

遼太宗對后晉百官說:“我國廣大,方圓數萬里,有君長二十七人;現在中國的風俗異于我國,我想選擇一人做你們的國君如何?”大家都已猜透他自己想君臨中原的心思,于是奉迎他說:“天無二日,大家都愿意擁戴皇帝君臨中國。”遼太宗也就接受了。二月初一日,遼太宗頭戴通天冠,身穿絳紗袍,登上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改稱晉朝為大遼,即把晉朝土地并入大遼。改元為大同。

趙延壽因為遼太宗食言沒有立他為帝而不樂,派李崧找遼太宗,想讓太宗立他為太子。遼太宗說:“我對于燕王(指趙延壽),就是割我身上肉,只要對他有用,我都不會吝惜。皇太子應當是天子的兒子才能當,燕王怎么能當呢?可以給他升別的官。”當時遼把恒州升為中京,于是任命趙延壽為中京留守、大丞相,樞密使如故。

二月辛未(十五日),據守太原擁兵觀望的晉臣劉知遠乘機即皇帝位,建國號漢,史稱后漢。他下詔諸道不要再為契丹兵搜括錢帛。

三月壬寅(十七日),遼太宗離開汴京北歸。派人押著后晉各部門的官吏、嬪御、宦官、方技、百工等數千人以及圖書、歷象儀器、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鎧仗等向上京進發。走在半路,武行德叛遼降漢。遼太宗聽了之后說:“我有三項失誤,致使天下的人背叛我:一為命諸道搜括錢財;二為令上國人打草谷;三為不及時派遣諸鎮的節度使還鎮。”

四月,遼太宗到達高邑(今屬河北),得了病。到了欒城(今屬河北),病重,發高燒,吃冰和冰敷均無效,遂去世,享年四十六歲。按著契丹的習俗,破腹取出腸胃洗滌干凈后再放回去,并填入一些香料、鹽、礬,再用五彩線縫上,再用削尖的葦管刺入皮膚把血瀝盡,然后戴上金屬面具,用銅絲網絡手足,穿衣入殮,裝在車上運回本國。當時人稱之為“帝羓”。九月朔日,葬于懷陵(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蘇木)。


評:遼太祖統一契丹各部,稱帝開國,創文字,立城郭,滅渤海,促進民族融合,為開發祖國北方,功不可沒。南取幽燕的宿愿留給了他的繼任者。


遼太宗援石晉而得燕、云,改國號而一國兩制,可謂審時順變之舉。滅后晉而有三失,所得晉地迅速轉歸后漢所有,出師無獲而卒于歸路,皆為窮兵黷武所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市| 铜鼓县| 厦门市| 调兵山市| 阳东县| 疏勒县| 珲春市| 大关县| 什邡市| 前郭尔| 彰武县| 都安| 南靖县| 榆树市| 白沙| 灵丘县| 吴川市| 驻马店市| 德清县| 贡山| 赣榆县| 博湖县| 香河县| 陕西省| 南充市| 梁山县| 五原县| 林州市| 广德县| 昌宁县| 长岛县| 荃湾区| 利辛县| 屏东县| 邹城市| 马龙县| 霍林郭勒市| 广平县| 饶河县| 大宁县| 巴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