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遼史 金史 西夏史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8912字
- 2019-11-15 14:01:11
傳記第三 遼圣宗 蕭菩薩哥 遼興宗 劉六符
遼圣宗 耶律隆緒(971—1031) 小字文殊奴,景宗皇帝的長子,母親為睿智皇后蕭綽。他自幼喜好書法,十歲時就能作詩。長大之后,精射法,曉音律,好繪畫。喜讀《貞觀政要》,親自把白居易的《諷諫集》譯為契丹文。乾亨二年(980)正月,封為梁王。
乾亨四年九月,遼景宗崩。年僅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即皇帝位于柩前,是為遼圣宗,由其母后攝政。十月,群臣上尊號為昭圣皇帝。次年改元為統和元年(983),同時將國號由大遼復改為契丹。據契丹文字資料,其國號為“契丹遼”的雙國號。
遼圣宗在位期間,雖說前二十七年由其母后攝政,但他并不是什么都不管。很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如對宋戰爭、澶淵之盟等他也親自參加了,應當有他的一份歷史貢獻。至于他親政之后,更是事必躬親。遼朝此時正值強盛時期,因而不時對周邊進行擴張。首先集中力量對宋用兵,經過多次征戰,雙方互有勝負,最后簽訂了澶淵之盟。盟約簽訂之后,雙方都是認真執行的,年年都互派慶賀正旦和皇帝、太后生辰的使臣。圣宗對于每次派遣的人員和贈送給宋朝的禮品都親自檢查,務必使之萬無一失。
太平二年(1022),宋真宗病故。宋朝派薛貽廓向契丹報哀。薛貽廓一入契丹境,幽州地方官就急速把消息用快馬飛報給圣宗。遼圣宗還不等薛貽廓到達就召集番漢大臣為宋真宗舉哀。圣宗在彌留之際托孤時,還再三囑托蕭孝穆和蕭孝先等:“不得失宋朝之信誓。”這些都說明他對執行澶淵之盟的認真程度。
聯絡西夏,使之納貢稱臣,是遼圣宗的又一外交舉措。統和四年(986),西夏首領李繼遷叛宋降契丹。遼圣宗封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銀、夏、綏、宥等州觀察處置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此為契丹和西夏發生關系的開始。同年十二月,李繼遷率領五百騎兵到達契丹的邊塞,愿與契丹通婚,永作契丹的藩輔。遼圣宗于是在統和七年(989)下詔書把王子帳節度使耶律襄之女耶律汀封為義成公主下嫁李繼遷,并且賜給馬三千匹。統和八年十二月,遼圣宗又遣使封李繼遷為夏國王,進一步密切了與西夏的關系。
契丹結好西夏以牽制宋朝。西夏每對宋有所掠獲或擾宋邊得利就夸大其詞地遣使向契丹報告,并不斷向契丹進貢。統和二十一年五月,西夏王李繼遷薨,其子李德昭遣使向契丹報哀。遼圣宗于六月贈李繼遷為尚書令,遣西上門使丁振去吊慰。統和二十二年七月,遼圣宗遣使封李德昭為西平王。統和二十八年(1010)九月,遼圣宗遣使封李德昭為夏國王。
遼圣宗用懷柔的政策聯絡西夏以牽制宋朝,西夏就搖擺于宋、遼之間以圖存,從而形成了遼、宋、西夏長期鼎足而立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史上的又一次三國時代,史家稱之為后三國時代。
為了解除對宋作戰的后顧之憂,統和十年(992)十二月,遼圣宗派東京留守蕭恒德等人率兵伐高麗。次年正月,高麗國王王治遣樸良柔向契丹奉表請罪。遼圣宗不僅不治罪,還下詔書把鴨綠江以東的數百里女真之地賜給高麗。從此之后,高麗正式奉契丹正朔,受契丹封冊,按時向契丹朝貢,奉命頗謹。統和十二年三月,高麗遣使向契丹索要被俘的人口和牲畜。遼圣宗下詔書,允許贖回。統和十四年三月,高麗王向契丹上表求婚。遼圣宗允許,以東京留守、駙馬都尉蕭恒德之女下嫁給高麗王王治。統和十五年十一月,高麗王薨。十二月,遼圣宗遣使祭高麗王,詔令其侄權知國事。次年十一月,遼圣宗遣使冊封王治之侄王誦為高麗國王,安撫高麗以集中力量謀宋。
契丹與宋訂立澶淵之盟后,其對高麗的態度也強硬起來。統和二十八年五月,高麗西京(今朝鮮平壤)留守康肇弒其主王誦,擅自立王誦的堂兄王詢為高麗國王。遼圣宗以康肇大逆不道為借口,于當年八月親自率兵伐高麗。十一月,大軍渡過鴨綠江,擒獲了康肇,并焚燒了高麗首都開京(今開城)。至次年正月班師時,所降的諸城復叛。契丹退軍途中又遇大雨連日,人困馬乏,武器裝備多被遺棄。開泰元年(1012)四月,高麗遣蔡忠順來乞求稱臣如舊。遼圣宗不答應,提出要高麗王王詢親自來朝貢的苛刻條件。王詢稱病不來。契丹又索要原先賜給高麗的鴨綠江東數百里的女真六州之地,高麗不給。自此之后的八九年間,契丹持續不斷地對高麗用兵,直至開泰九年(1020)五月,高麗王王詢上降表,稱藩納貢,遣返扣留的只剌里為止。
圣宗還于統和三年(985)八月命樞密使耶律斜軫為都統、駙馬都尉蕭懇德為監軍率兵征討女真。至次年正月,大獲全勝,共俘獲女真生口十萬、馬二十余萬及其他無數戰利品。對西北的阻卜、烏古、敵烈、于厥里、室韋等部族則采取背叛就征討、歸服就懷柔的政策,均收到預期效果。耶律延寧任羽厥里節度使時,使皇威達極北之疆境,押泹(韃靼)戰栗,失圍(室韋)歸降。
遼圣宗雖不時對周邊用兵,卻不窮兵黷武,從不輕易主動挑起邊界事端。例如早在澶淵之盟以前的統和十三年三月,遼朝武清縣(今屬天津)的一百多人入宋境剽掠。圣宗知道之后,下令把這些惹是生非的人全部殺了,并把他們所搶的人畜財物全部歸還給宋朝。
遼圣宗根據其母承天皇太后的教誨,制定并執行了十多項符合人心的比較寬松的法律。除了十惡不赦的大罪之外,量刑一般從寬。以前契丹人與漢人互相斗毆致死時,法律規定對漢人從重判刑,對契丹人則從輕判刑。圣宗改變了這種明顯帶有民族歧視的法律,規定在量刑時各民族一律平等,契丹人假使犯了十惡不赦的罪也按漢律來斷。圣宗還經常派人去各地巡察、錄囚、決滯獄。至開泰五年(1016),諸道之監獄皆空。圣宗對有功將士不吝爵賞,以契丹族傳統的最隆重的執手禮和交換袍馬的儀式來嘉獎有殊勛的大將或勛舊,還經常把宋朝送來的珍貴禮品賞給臣下。統和九年七月圣宗下詔書,有歿于王事者,官其子孫。統和十八年正月,賞有功將士,罰不用命者。統和二十三年五月,以金帛賜陣亡將士家。有惠政的地方官任滿后可以繼續留任。例如涅剌部節度使撒葛里、嚴州刺史李壽英、長寧軍節度使蕭解里、啟圣軍節度使劉繼琛、廣德軍節度使韓德凝等人均在任職期間有惠政,任滿后人民請求留任,圣宗一律照準。太平六年(1026)十二月,圣宗下詔書:大小官員有貪贓枉法殘害人民者,立刻罷官,終身不再錄用。不廉潔又不正直的官員即使重任在身也要立刻替換下來,能夠清廉自重的官員即使處在卑位也要破格提拔。皇族有接受賄賂者,發現后與常人同罪。
圣宗注重發展農業,禁止有礙農業發展的舉措。如統和七年正月,禁止隨從人員砍伐桑梓。同年三月,禁芻牧傷禾稼。同年六月,下詔燕樂、密云二縣的荒地允許農民耕種,免賦役十年。撥出牲畜賜給邊境的貧民。統和十二年十二月,賜給南京統軍司貧民耕牛,禁止游食之民。統和十四年十一月,下詔給諸軍官,不得非時畋獵妨農。統和十五年二月,詔品部的空曠地令民耕種。同年三月,募民耕種灤州的荒地,免租賦十年。發生水、旱、地震等自然災害時,圣宗均都及時賑濟災民。
統和六年,圣宗下詔開貢舉。這是遼代吏治的重大舉措。最初十年,每次僅取一至二人。至太平八年(1028),放進士張宥等五十七人。
由于內政、外交得體,經濟得以充分發展。在傳世的遼代貨幣中,圣宗之前少若吉光片羽,至圣宗時鑄的“統和元寶”、“開泰元寶”、“太平元寶”等才開始多起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圣宗朝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圣宗朝文化也很繁榮。統和十五年釋行均編纂的字書《龍龕手鏡》共收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余字。這是我國最早按四聲分類的字書,在字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圣宗時,佛教也很盛行,編纂雕印了佛教經典總集《大藏經》。遼代雕印的大藏經稱遼藏,也稱契丹藏或丹藏。1974年在山西應縣遼代木塔四層主佛像胸內發現了遼代秘藏,內有丹藏十二單卷,皆為千字文編號。其中“女”字號的《稱贊大乘功德經一》有統和二十一年的題記。這足以說明丹藏的雕印是在圣宗時期。
圣宗朝是遼代社會最為安定的時期。僅在其晚年的太平九年八月發生過因地方官征收鹽曲之稅而激起的由渤海后裔東京(今遼寧遼陽市)舍利軍詳穩大延琳領導的起義。起義持續了一年才被鎮壓下去,但僅僅限于東京一隅,起義軍連沈州(今沈陽)也沒有攻下,因而沒有造成全局的震動。
太平十一年六月,圣宗崩于大福河的行宮,享年六十一歲。葬于永慶陵(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鎮瓦林茫哈地方)。
蕭菩薩哥(983—1032) 父為蕭猥恩,母為韓匡嗣之女,姑母為承天皇太后,舅父為大丞相韓德讓。統和十二年(994)十二歲時因貌美有才華而被選入宮。統和十九年三月,圣宗原來的皇后因罪被降為貴妃。同年五月,十九歲的蕭菩薩哥被冊封為圣宗的仁慈翊圣齊天彰德皇后,簡稱齊天皇后。
齊天皇后曾用秸稈做成宮殿的模型,私下里把模型交給有關建筑部門,命他們按著模型建造了清風、天祥、八方三座宮殿。宮殿建成之后,圣宗看了很高興,齊天皇后越發受到圣宗的寵幸。她所乘的車極為豪華,裝飾上用黃金做的龍首鴟尾,又造了九龍大車和各種小車,用白銀鑄佛像,均有巧妙的構思。夏、秋捺缽之時乘車游玩于山谷之間,花木如同錦繡,與齊天皇后的車馬服裝相映成趣,人們望見還誤以為神仙下凡。承天皇太后死去之后,齊天皇后逐漸參與朝政,權勢日盛,設置宮闈司,補官屬,出教令,她的生日還被定為順天節。
齊天皇后雖曾生過兩個兒子,但均夭折。開泰五年(1016),宮人蕭耨斤生了一個兒子取名耶律宗真,即后來的遼興宗。齊天皇后把耶律宗真作為自己的兒子來養育,如同親生的一般。
圣宗生病臨終的時候,囑咐其長子耶律宗真說:“皇后事奉我四十年,因為沒有生兒子,所以命你為嗣。我死之后,你和你生母千萬不要殺害皇后。”圣宗還立下遺詔,規定在他死后,立齊天皇后為太后,立已被封為元妃的蕭耨斤為太妃。
在圣宗彌留之際,元妃蕭耨斤指著齊天皇后大罵道:“老東西,受寵也有結束的時候了。”命令她的手下人把齊天皇后扶出宮去。及至圣宗駕崩之后,蕭耨斤就把圣宗的遺詔給燒了,自立為皇太后。護衛馮家奴和耶律喜孫等人迎合蕭耨斤的旨意,誣告齊天皇后之弟北府宰相蕭浞卜(亦作蕭不里)、國舅蕭匹敵等人謀反,罪狀是欲讓齊天皇后攝政,然后再徐徐商議當立誰為皇帝。蕭耨斤下令把他們抓起來進行審訊,刑訊逼供的供詞牽連上齊天皇后。遼興宗耶律宗真聞訊后對他的生母蕭耨斤說:“皇后侍奉先帝四十年,撫育了我,本來應當成為太后,現在沒有立她為太后就夠不對了,反而加罪于她,豈不太過分了嗎?”蕭耨斤說:“此人若活在世上,恐為后患。”興宗說:“皇后無子,而且已經年老,把她養在宮中,何患之有?”蕭耨斤不聽,派人用小車把齊天皇后從捺缽之地押往上京囚了起來。
重熙元年(1032)二月,興宗出外打獵前往春捺缽。蕭耨斤擔心興宗以后懷念起齊天皇后的養育之恩而把齊天皇后接回來,于是派人去上京加害齊天皇后。派去的人一到,齊天皇后說:“我實無罪,天下共知。請你們稍等一下,我去洗個澡然后再死可以嗎?”來的人就暫時退下去了。皇后進里面洗完澡就自盡了,享年五十歲。蕭耨斤還就勢殺了一百多齊天皇后左右的人,還下令以庶人禮把齊天皇后葬在祖州城外的白馬山。
重熙三年(1034),遼興宗用武力從蕭耨斤手中奪回了大權。次年,興宗打獵路過祖州的白馬山,看見齊天皇后的墳墓荒穢,沒有影堂和灑掃之人,空山之中只有一座孤冢,于是惻然而哭泣著說:“我早先如同現在這樣有權,您就不至于如此了。”左右的人聽了無不流淚。興宗當即命令上京留守耶律貴寧和上京鹽鐵使郎玄化等人在祖州陵園內選擇吉地改葬齊天皇后,按著宣獻皇后(即承天太后)的陵園規格修建影堂和廊廟等陵前建筑物。
及至蕭耨斤于清寧三年(1057)十二月死了之后,遼道宗耶律洪基于大康七年(1081)十月八日把齊天皇后蕭菩薩哥的骨殖遷葬于圣宗的永慶陵內,謚為仁德皇后。
遼興宗 耶律宗真(1016—1055) 字夷不堇,小字只骨(亦作木不孤),開泰五年二月生于顯州東的錐子河畔,遼圣宗的長子。母為宮人蕭耨斤,被封為順圣元妃。耶律宗真一生下來就被圣宗的齊天皇后抱去撫養。年幼時很聰明,長大之后身材魁偉,豁達大度,善騎射,好儒術,通音律,能詩善畫。三歲時被封為梁王。太平元年(1027)十一月被冊封為皇太子。太平十年六月,判北南院樞密使事。
太平十一年(1031)六月,遼圣宗崩,耶律宗真即皇帝位于柩前,是為遼興宗。同月,興宗生母順圣元妃蕭耨斤自立為皇太后,攝政。同月,改元景福。
十六歲的遼興宗一即位就與其生母蕭耨斤在如何對待齊天皇后的問題上發生了矛盾。由于蕭耨斤以太后身份攝政,興宗手中無權而沒能扭轉齊天皇后被害的局面,興宗心中甚為不快。蕭耨斤為了害齊天皇后不僅殺了蕭浞卜、蕭匹敵等人,還連坐殺了彌勒奴、觀音奴等十余人,朝廷內外都為之憤恨嘆息。大家切齒痛恨的一些過去的貪官污吏雖經赦宥,但圣宗時規定這類人永不錄用,現在圣宗的尸骨未寒,蕭耨斤就為這些人洗刷罪名并加以重用。蕭耨斤娘家的一些奴隸原本沒有任何功勞也都授予防御使、團練使、節度使一類的官職,任憑他們出入朝廷,詆毀朝臣,賣官鬻爵,殘害番漢官員和人民,致使幽、燕之地的一些無賴之徒愿意去蕭耨斤娘家當奴隸的人甚多。淫虐肆行,刑政弛紊,一切大權均操在蕭耨斤和他的幾個兄弟手中。遇有大事,都是他們商議決定。興宗對于大權旁落很不甘心,但無可奈何,只能忍著。
景福二年十一月,興宗率群臣給蕭耨斤上尊號為法天應運仁德章圣皇太后,簡稱法天太后。群臣給興宗上尊號為文武仁圣昭孝皇帝,改元重熙。
遼興宗雖是法天太后親生的兒子,但法天太后對興宗并不信任。法天太后身為攝政仍不滿足,她遂于重熙三年(1034)春季與她的弟弟蕭孝先等人謀劃,打算把遼興宗廢了,另立蕭耨斤所生的次子耶律宗元(《遼史》誤作重元)為皇帝。耶律宗元把這一機密告訴了他的哥哥遼興宗。興宗再也不能忍受了,他先把蕭耨斤身邊的殿前都點檢耶律喜孫爭取了過來,與身邊的太監趙安仁、護衛太保耶律劉三和耶律喜孫等人經過謀劃后采取了果斷行動。
重熙三年五月,興宗召來硬寨拽剌(契丹語“壯士”、“健兒”之音譯)護衛兵五百多人突然包圍了蕭耨斤正在捺缽的行宮。興宗立馬于行宮東二里之遙的小山上坐鎮指揮,耶律喜孫等人直入行宮,把蕭耨斤生拉硬拽地拉到黃布車上押往慶州的七括宮囚禁,美其名曰“躬守慶陵”。興宗就勢殺了蕭耨斤的親信永興宮都總管高常哥及內侍數十人。興宗命身邊的宦官王繼恩、趙安仁為左、右監門衛大將軍以監督南北面番漢臣僚。至此年七月朔日,興宗開始親政。
重熙八年,興宗做佛事,聽講《報恩經》受到感悟,把蕭耨斤接了回來,安置在中京門外的住處。然而興宗出入舍止都與蕭耨斤保持有十里的距離,以防不測。后來興宗死后,蕭耨斤不僅不悲傷,還責怪興宗的皇后“悲泣如禮”。這說明興宗母子間的感情裂痕始終沒有填平。
興宗親政之后,把蕭耨斤攝政時不便于軍民的三十多件事全部改正過來。興宗對罪犯的處理盡量尊重其人格。他說:“犯了罪能悔過自新的也有可用之人。一旦黥了其面,終身為辱,朕甚憐憫他們。以后凡犯終身囚禁之罪者只刺頸,不刺臉。犯盜竊罪,初次刺右臂,再犯刺左臂,三次犯刺右頸,四次犯刺左頸,五次處死。”興宗還命人編纂太祖以來的法令,參考古今,共得五百四十七條。遼興宗喜歡好名聲,為此好變更法令。況且他篤信佛教,不好殺生,好施小惠,屢次發布大赦令,釋放的死囚甚多。
遼興宗乘圣宗所奠定的戶口蕃息、兵強馬壯的強盛之勢,又乘宋與西夏交戰之機,年輕氣盛,不甘寂寞,遂產生與宋算歷史舊賬的念頭。后晉太祖石敬瑭為報答遼太宗的援立之恩曾把燕、云十六州割給契丹。后周世宗柴榮伐契丹時曾把石敬瑭所割的瓦橋關之南的十縣地收復。宋朝繼承了后周的版圖。宋真宗與遼圣宗訂立的澶淵之盟已寫明:“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從此之后,遼、宋之間本已不存在領土爭端。然而好動的興宗硬是無事找事,欲一統天下,謀取三關。為此他曾召集群臣討論計策,出現了主戰與主和的兩種意見。主戰派蕭惠說:“我與宋朝兩國間誰強誰弱,皇上是了解的。宋人多年征西夏,兵老民疲,陛下若親率六軍去攻打,必然獲勝。”主和派蕭孝穆說:“我國先朝與宋人和好,百姓安居樂業,南北相通,人家無罪而去攻打人家,其曲在我。況且我國現在雖比以前強盛,然而勛臣宿將多已亡故,真的打起仗來,誰勝誰負還很難預料。陛下不宜放棄先帝的盟約。愿陛下熟思明察。”興宗拿不定主意,又去致仕宰相張儉府第征求意見。張儉說:“可以先派一個使臣去交涉,何必遠勞車駕?”興宗采納了張儉的意見,一面派他的弟弟耶律宗元和蕭惠率兵去邊境上制造欲攻宋的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于重熙十一年(1042)正月出發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
宋朝于當年二月初已事先得到契丹欲索關南地的國書底稿,詔令河北沿邊密作準備,改大名(今屬河北)為北京,做出打算堅決抵抗契丹入侵的姿勢,朝野有備,有警無憂。宋仁宗派富有外交談判經驗的富弼為接伴使,去雄州接待契丹的使臣。見到契丹使臣之后,富弼對蕭特末開懷盡言,蕭特末也推誠無隱。及至三月蕭特末和劉六符到達汴京向宋仁宗遞交索地國書時,宋臣皆若無其事,不動聲色。劉六符也懷疑國書中的索地要求預先已被泄露,宋朝可能有了準備,他自己也就泄了氣。經過交涉,宋仁宗派富弼為回謝契丹國信使,帶著王拱辰起草的宋仁宗回答遼興宗的國書出使契丹。國書義正詞嚴地對契丹國書的指責據理進行了解釋,并對算歷史舊賬的無理要求進行了說理式的回答。富弼還向遼興宗講明了北朝與中國通好則人主專其利而臣下無所獲,若用兵則利歸臣下而人主任其禍的道理。經過富弼兩次使契丹,雙方終于在當年閏九月達成協議:宋朝在澶淵之盟規定的每年贈契丹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基礎之上,每年再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興宗還派耶律仁先與劉六符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朝納給契丹的,不是贈送的。宋仁宗也委屈求全予以應允。自此之后,遼興宗尚能維護與宋的友好關系。
遼興宗迫使宋朝增歲幣之后,自認為天下無敵,曾兩次親征西夏,均遭失敗。西夏也愿息兵,仍舊向契丹稱臣進貢。遼、宋、西夏鼎足而立的局面繼續維持下去。
遼興宗的興趣是廣泛的。他好作詩,所賦詩現在皆佚,僅在1983年遼寧省北票縣出土的漢字耶律仁先墓志銘中保存了兩句:“自古賢臣耳所聞,今來良佐眼親見。”是興宗贈給耶律仁先的。興宗還于重熙五年十月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賦》、《幸燕詩》等詩詞來親自考試進士,賜馮立、趙徽等四十九人進士及第。遼代御試進士自此始。遼興宗還好飲酒,常微服入酒肆飲酒,喝醉之后往往穢言穢語地胡說胡來,一顯草原可汗的作風。有一次,他與其弟耶律宗元一起飲酒,酒酣吐真言,答應在他死后把皇位傳給宗元。興宗對于宗元把蕭耨斤要廢他的消息透露給他一直感激不盡,既封為皇太弟,又賜金券誓書,并委以南、北院樞密使、南京留守、知元帥府事等高官。興宗酒后說百年后要傳位其弟是其內心潛意識的寫照。興宗至死沒有封他的兒子耶律洪基為皇太子,僅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也反映了興宗的這一矛盾心理。興宗還好玩雙陸,有時并以此賭博。有一次,他與其弟耶律宗元用雙陸賭博,竟以城做賭注,連著輸了好幾個城,被伶官羅衣輕勸止。興宗還好擊鞠(踢球),甚至在他父親的喪期也忍不住地去玩擊鞠,他不僅好玩,還喜好觀看。
遼興宗信佛,善待僧人,僧人被封為三公、三師兼政事令者二十多人,例如重熙十九年正月,僧人惠鑒加檢校太尉。貴戚望族見而效法,多舍男女為僧尼,形成禮佛的社會風氣。保存至今的我國最大的三大宮殿式寺廟建筑之一山西省大同市下華嚴寺內的薄伽教藏殿就是遼興宗時修建的。
遼興宗還好唱戲。有一次,他開夜宴,與劉四端兄弟和王綱等人進入伶人的樂隊,并命令后妃們扮作女道士與他一起演戲。皇后的父親蕭磨只(即蕭孝穆)說:“番漢百官都在這里,讓后妃演戲,恐怕不合適。”興宗一聽就發怒了,伸手就打蕭磨只,把臉都給打破了,說道:“我都去演戲,你女兒又算什么呢!”對其岳父極不尊重。
重熙二十四年(1055)八月,遼興宗崩于秋捺缽的行宮,享年四十歲。葬于永興陵(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鎮瓦林茫哈地方)。
劉六符(1003—1057) 河間(今屬河北)人,為三國時劉備的二十六代孫。六世祖劉怦為唐代的盧龍軍節度使。祖父劉守敬為遼代的南京副留守。父劉景,字慎行,官至北府宰相。劉六符兄弟六人,他居行六。他哥哥劉三嘏和劉四端均尚圣宗的公主,成為遼代寥若晨星的漢人駙馬。其家族在遼、金兩代均有出任宰相者,成為燕京地區的劉、韓、馬、趙四大望族之一。
劉六符有節操,善寫文章。興宗重熙初年,先被任命為政事舍人,又被提拔為翰林學士。重熙十一年(1042),劉六符與宣徽使蕭特末使宋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回來之后,被提升為漢人行宮副部署。宋朝遣使答應增加歲幣以換十縣地之后,劉六符又與耶律仁先使宋去爭一個“納”字。宋朝感到很為難,劉六符說:“本朝兵強將勇,這是海內共知的事。我朝人人都愿意當兵攻宋,倘若任憑他們來宋境恣意俘獲以飽其欲,這與一個‘納’字比起來,哪方面損失多呢?況且大兵已駐扎在燕京,倘若往南一前進,宋用什么來抵擋?顧小節而忘大患,將后悔莫及。”宋朝君臣覺得他說得有理,就委屈求全地同意了把歲幣稱為“納”。劉六符回來之后,加官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宋朝所納的歲幣到達之際,遼興宗任命劉六符為三司使去接受歲幣。
劉六符與參知政事杜防有矛盾。杜防對遼興宗說劉六符曾接受宋朝的賄賂,于是遼興宗就把劉六符調出朝外任長寧軍節度使。沒隔多久,又把劉六符召回來仍任三司使。
遼道宗耶律洪基即位后將行大冊禮,北院樞密使蕭革說:“行大禮需準備儀式的物品,必須選擇寬廣的地方進行,那樣不如去黃川舉行。”劉六符說:“用不著去黃川,禮儀是國家的大體,帝王之樂不奏于野,現在中京對四面八方來說都極為方便,朝覲各得其所,宜在中京舉行。”道宗采納了他的意見。
遼道宗時,劉六符曾為宰相。他晚年病重時,遼道宗前往探望,問他有什么遺言。他于是向道宗說道:“燕、云實為大遼的根本之地。希望陛下深結民心,不要使那些地方的老百姓萌發思念南朝的想法。”道宗又問深結民心的辦法。劉六符以“省徭役、薄賦斂”六個字來回答。道宗深感他說得有理,立即下令減去燕、云地區三分之一的賦稅。兩地的納稅人都知道這是劉六符給他們爭來的好處。
劉六符清寧三年(1057)死于中京留守任上,葬析津府公輔鄉王佐里(今北京豐臺區云崗鎮王佐村)。
評:圣宗在位四十九年,內政外交均稱妥善。社會安定,經濟文化發展。遼代臻于鼎盛。
興宗興趣廣泛,率性而行,對宋索地和對西夏用兵皆缺乏理性。然承圣宗之余威,遼朝雖日趨腐敗衰落,但未出現大的動亂,尚稱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