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漢書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5890字
- 2019-11-15 14:01:31
傳記第二 蕭何 張良 曹參
蕭何(?—前193) 沛(今江蘇沛縣)人。因精通法典律令,才能出眾,在秦朝時任沛縣主吏掾。劉邦時任泗水亭長,兩人關(guān)系甚篤。劉邦去咸陽服役時,同僚們?yōu)樗托校话闼退馘X,唯獨蕭何送給他五百錢。
秦二世元年(前209),蕭何隨劉邦起兵反秦。當項羽與秦主力決戰(zhàn)時,劉邦向關(guān)中挺進。漢王元年(前206)十月,劉邦率軍抵霸上。攻占咸陽后,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蕭何卻忙于接收秦朝丞相、御史二府所收藏各種圖書、律令、檔案,使劉邦得以掌握全國戶口、民情和地勢,為日后楚漢戰(zhàn)爭的勝利和西漢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劉邦封為漢王后,蕭何勸說劉邦以巴蜀為基地,與民休息,招納賢才,然后還定三秦,再與項羽爭天下,并推薦韓信為大將。
楚漢相爭時,蕭何以丞相身份在關(guān)中負責后勤,為前方將士供應(yīng)糧草,并侍奉太子,發(fā)布政令,使關(guān)中成為漢軍鞏固的后方。在滎陽、成皋相持戰(zhàn)中,劉邦屢遭挫敗,失軍亡眾,軍缺現(xiàn)糧,蕭何及時調(diào)遣關(guān)中兵卒急援,并轉(zhuǎn)漕供給軍用,保證了前線將士糧餉的供應(yīng),促使戰(zhàn)局發(fā)生根本轉(zhuǎn)機。
在京、索相爭中,劉邦多次派人前來慰問蕭何。蕭何心中十分得意。當時一鮑生對蕭何說,目前漢王風餐露宿,在外作戰(zhàn),而今數(shù)次派人前來慰問你,我看不是好事,這表明漢王對你不放心。為你考慮,我建議你把家族中的子弟一律送到前線去,放在漢王身旁,這樣才會消除對你的猜疑。蕭何聽從了鮑生的意見,把他的兒子和家族里的人都送到了前線。漢王為此非常高興。
漢王五年(前202),劉邦垓下?lián)魯№椨鸷螅巧系畚弧T诎垂φ撡p時,大臣們紛紛爭功,而高祖認為蕭何功高第一,封他為酂侯,食邑八千戶。群臣們不服,認為他們出生入死,攻城略地,而蕭何只是后勤輸糧,發(fā)表議論,從未打過仗,功勞不應(yīng)在他們之上。高祖說,諸位在打獵時很清楚,追逐捕殺野獸的是獵狗,而指示獵狗追逐野獸的,是獵人。諸位只是追逐捕獲野獸的獵狗,而蕭何就是能夠指示方向,發(fā)布追逐野獸命令的獵人。一番話說得群臣口服心悅。接著高祖下詔恩賜他劍履上朝,入朝不趨。同時,又加封蕭何二千戶食邑,用高祖的話來說,是對他從前多送三百錢的報答。
高祖十年(前197),陽夏侯陳豬謀反,高祖親率將士前去平息叛亂。而韓信事又發(fā),呂后與蕭何用計詐騙韓信至長樂宮,誅殺了韓信。高祖派使者任命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還派了都尉率五百士兵到相國府擔任警衛(wèi)。許多人都到相國府去祝賀,唯獨有一個叫召平的人卻去吊唁,對蕭何說:“你要大禍臨頭了。”蕭何不懂此話何意,召平答道:“皇上在外領(lǐng)兵作戰(zhàn),你在后方留守,挨不著飛箭亂石的危險,反而給你增封賞爵,設(shè)置警衛(wèi)。其實這是對你的猜疑,設(shè)置警衛(wèi)是對你的防范。建議你趕快辭讓一切對你的封賞,還應(yīng)當把家里的財物統(tǒng)統(tǒng)拿出來去資助軍用,這樣也許對你會有好處。”蕭何聽從了召平的建議,退讓了封賞,捐了很多錢作為軍用。高祖對此果然很高興。
高祖十二年,淮南王英布謀反。高祖在外作戰(zhàn)時又時常派人詢問蕭何的行蹤。使者向高祖回稟道:蕭相國在京城里安撫勉勵百姓,并把自己家里的錢財都拿出來資助軍用。一個門客得知這一情況后,對蕭何說:“您不久將要遭滅族之災(zāi)了!”蕭何又不懂這個道理,那門客道:“您現(xiàn)在已身居相國,功高第一,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您一入關(guān)就安撫百姓,深得民心,現(xiàn)在您又在為百姓孜孜不倦地辦事,使他們和睦安定。皇上幾次三番地打聽您的情況,是怕您在關(guān)中籠絡(luò)百姓呀!如今您應(yīng)該做些敗壞自己名聲的事,使百姓怨恨您,皇上才會放心。”后來,蕭何用賤價強買百姓的田地房屋,激怒了數(shù)千百姓。這些百姓都向高祖告狀,訴說蕭相國的所作所為。高祖把蕭何找來,笑著對他說:“你蕭相國竟這樣為百姓辦好事的嗎?”說罷,把一疊百姓告他的狀子丟給了他。后來,蕭何為百姓考慮,向高祖建議,把皇帝的御花園上林苑一部分荒廢的空地讓出來給百姓去耕種。高祖一聽大怒道:“你一定是收了商人的錢,才會想出這樣一個主意來,要把我的林苑給百姓去種田!”說罷把蕭何交給廷尉去治罪。蕭何被戴上腳鐐手銬囚禁了起來。一個衛(wèi)尉問高祖,蕭相國究竟犯了什么罪要把他下獄治罪?高祖說:“我聽說李斯當丞相時,有了功勞就歸于君主,有了錯誤就自己承擔。如今相國接受了商人們很多的錢,替他們請求要把我的林苑讓出來,借此向百姓討好,所以我才把他抓起來治罪。”衛(wèi)尉說道:“在自己職權(quán)范圍內(nèi)為百姓考慮,這是宰相應(yīng)該做的事。陛下怎能這樣來懷疑相國接受商人的賄賂呢?再說,陛下在楚漢相爭和后來平定陳豨、英布的叛亂過程中,蕭相國留守關(guān)中,為陛下做后勤。那時關(guān)中只要一亂,那么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盤早已不是陛下所有的了。相國不在那時謀私利,卻要在今天為幾個錢去接受商人的賄賂嗎?再說李斯的做法也沒有什么可效法的,秦始皇聽不進自己的過錯才丟失了天下。陛下懷疑相國,眼光為何如此短淺啊!”高祖聽后心中很不高興,但又暗底派了一名使者拿著符節(jié)赦免蕭何出獄。蕭何光著腳走出了獄門。
高祖去世后,蕭何輔佐惠帝。不久,蕭何病重,惠帝去看望他時問道:“在你百年之后,誰能夠替代你的職務(wù)啊?”蕭何回答道:“了解臣子的,誰也比不上君主。”惠帝說:“曹參這個人怎么樣?”蕭何叩頭道:“陛下找到了非常合適的人選了,我死也不會遺憾了。”
蕭何生前購買田地房產(chǎn),總是選擇窮困偏僻的地方,家里也不建造豪華的房屋。他說:“如果后代的子孫賢能,就學習我的儉樸;如果不賢能,田產(chǎn)也會被有權(quán)勢的人家奪走。”
蕭何在為西漢王朝制訂律令方面也有貢獻。高祖以原訂的三章約法不足以“御奸”,命蕭何重新制訂律令。蕭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九章律》。這是漢初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在李悝《法經(jīng)》和秦律基礎(chǔ)上制定的一部漢律。《九章律》即在盜、賊、囚、捕、雜、具六律之外,增加了戶律(婚姻、賦稅)、興律(擅興徭役等)、廄律(畜牧馬牛之事)三篇。
孝惠二年(前193)蕭何去世,謚號文終侯。
張良(?—前185) 字子房,先世為戰(zhàn)國時韓國貴族,曾五世為韓相。祖父開地,父平。秦滅韓時,張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企圖暗殺秦始皇,為韓報仇。他乘始皇東游之際,與一力士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用鐵椎狙擊未遂。于是變姓易名,亡匿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在下邳橋下遇一老父贈他《太公兵法》一書(亦稱《黃石公三略》,相傳為太公呂尚所著)。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他響應(yīng)陳勝、吳廣起事反秦。不久歸附沛公劉邦,成為劉邦身邊重要謀士。劉邦進據(jù)咸陽后,看到秦宮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shù),想留居宮中;張良對劉邦說,剛?cè)肭鼐拖胴潏D安樂,這是“助桀為虐”。劉邦聽后,立即還軍霸上。項羽入關(guān)中后,四十萬大軍駐兵新豐鴻門(今陜西臨潼東),兩軍對峙,氣氛緊張。項羽聽從謀士范增建議,準備設(shè)鴻門宴加害劉邦。這時項羽叔父項伯,為報張良以前救命之恩,星夜急馳漢營,把項羽的計劃告訴了張良。張良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漢王元年(前206),劉邦被封為漢王,他聽從蕭何等人建議以巴蜀為基地,四月,漢軍過褒中(今陜西漢中西北)時,張良建議劉邦燒掉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麻痹項羽。漢二年,劉邦在彭城一戰(zhàn)中遭到慘敗,張良建議劉邦爭取英布、彭越和韓信三人反楚歸漢,從而奠定了日后漢軍對項羽實行戰(zhàn)略包圍的基礎(chǔ)。
劉邦、項羽相持在滎陽、成皋時,劉邦為擺脫困境,曾一度聽信謀士酈食其(y ì j ī)建議,企圖以立六國后裔的辦法來削弱楚軍,并派人鑄刻印璽,準備實行分封。這事被張良得知后,去見劉邦,劉邦正在用膳,張良借箸向劉邦比劃分析道,封六國后裔有“八不可”,這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方法,其結(jié)果非但不能削弱楚軍,反而樹立了更多的與漢爭天下的敵人,遺患無窮。張良的分析,使劉邦猛然省悟,正在吃的飯幾乎要噴出來,并大罵酈食其幾乎誤敗大事,立即令人將刻鑄好準備分封的印璽銷毀。
經(jīng)過兩年多的戰(zhàn)爭,楚、漢雙方均發(fā)生一些變化。韓信在攻取齊地后,自恃功大,派人請求漢王封他為“假齊王”(假是代理之意),劉邦得知,知是韓信故意借機要挾爭權(quán),震怒異常,欲發(fā)作時,張良在旁踢他腳,示意目前形勢漢軍還未得天下,“不如因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劉邦當即改口“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于是弄“假”成“真”,派張良前往齊,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稱帝后,在論功行賞時,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賜食邑三萬戶,封留侯。同時,他又封了二十多個人為列侯,這些人大多是與他關(guān)系密切的同鄉(xiāng),而另一些與他一起出生入死的人還沒有封賞。這些人常在一起竊竊私語。高祖問張良他們在嘀咕什么,張良答道,這些人想謀反。高祖不明白天下已太平,這些人為何還想謀反。張良說,陛下現(xiàn)在封賞的人,都是像蕭何、曹參那樣的同鄉(xiāng),而被誅殺的是你平時所怨恨的人。這些人沒有得到封賞,又怕受到誅殺,所以聚在一起議論想謀反。高祖問如何辦?張良建議他封一個眾所周知的與自己有嫌隙的人,這樣才會消除大臣們的疑慮。于是高祖封了早在起兵反秦時曾背叛過自己的雍齒為什方侯,這才打消了大臣們對劉邦的猜疑,維護了統(tǒng)治集團的團結(jié)。
高祖定都洛陽后,齊人婁敬勸說他將國都遷往關(guān)中,那里地勢險要,物產(chǎn)豐富,人口繁盛,是定都的理想所在。但與劉邦一起打天下的關(guān)東群臣諸將,不愿到離家鄉(xiāng)較遠的關(guān)中去,堅持要定都洛陽。在一片反對聲中,只有張良支持婁敬的建議,他指出關(guān)中不僅地勢險要,物產(chǎn)豐富,并且“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而且便于對廣大的關(guān)東地區(qū)進行控制,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張良的分析,使劉邦下定決心,當即下令遷都長安。
劉邦立劉盈為太子,但不久又欲立寵姬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為太子。劉邦廢嫡立庶引起朝廷大臣們的反對。呂后聽從張良之計,以劉盈的名義,“卑辭厚禮”請來了“商山四皓”——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劉邦對四人十分敬重,曾求之數(shù)年而不得。高祖十一年(前196),英布叛亂時,劉邦曾打算讓劉盈出征。“商山四皓”向呂澤獻計說:“太子出征,如果有功,對太子的地位不會怎樣,如果失敗,就會遭禍。不如不出征。”呂后勸劉邦改變主意,親自率兵出征。第二年,劉邦在打敗英布歸來后,又要廢劉盈而改立劉如意,經(jīng)張良、叔孫通等人力諫,劉邦只在口頭上答應(yīng),而心中另有打算。這時“商山四皓”再次力勸劉邦不能廢嫡立庶,并說“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至此,劉邦才徹底打消了廢易太子的主意。
張良晚年自認“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從此隱沒于深山之中,“學辟谷、道引、輕身”,熱衷道家修煉的功夫。張良還曾與韓信一起定軍法,整理兵書。《漢書·藝文志》載:“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黃石公三略》更是黃石公推演授予張良而由他整理的一部兵書,有重要軍事價值。
公元前185年,張良去世,謚號文成侯。現(xiàn)關(guān)中有張良廟。
曹參(?—前190) 沛(今江蘇沛縣)人,早年為秦沛縣獄掾。秦二世元年(前209),隨劉邦起兵反秦,為中涓。在反秦起義、楚漢相爭及平定異姓諸侯王的戰(zhàn)斗中他參加多次戰(zhàn)役,成為劉邦集團中重要成員之一。他參加過的重要戰(zhàn)役有:對秦泗川監(jiān)平的戰(zhàn)斗,對秦朝將領(lǐng)章邯、王離的戰(zhàn)斗,擊斃秦三川郡守李由;后又與韓信一起參加破趙、克齊的戰(zhàn)役,還跟隨劉邦出征平定陳豨、英布的叛亂。在參加的各類戰(zhàn)役中他屢建戰(zhàn)功,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賜爵七大夫、五大夫,歷任假左丞相、左丞相等職。劉邦即皇帝位后,遷齊相國,次年賜爵列侯,食邑平陽一萬六百三十戶,號平陽侯,位在蕭何下,食邑在蕭何之上(蕭何食邑八千戶)。
惠帝即位后,曹參仍任齊相國。他召集當?shù)亻L者詢問安定民生的辦法。結(jié)果采納了膠西蓋公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黃老之術(shù)。蓋公是齊地學有師承的黃老學者,受教于樂臣公。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顯聞于齊,稱賢師”,而樂臣公“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經(jīng)河上丈人傳下來,歷經(jīng)安期生、毛翕公、樂瑕公而至樂臣公,又傳蓋公。曹參在齊為相九年,以黃老思想治國,政治安定,受百姓稱贊。
惠帝二年(前193),蕭何去世,曹參繼任相國。當他離開齊國赴京師之前,對接任的齊相說“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這是他唯一的囑咐。在任中央相國期間,他一切按照蕭相國生前制訂的成法行事,沒有什么變更。他委任的官吏,總是喜歡挑選郡國官吏中不善于辭令而寬容大度的忠厚長者擔任,不喜歡深文周納的人。他還經(jīng)常宴請卿大夫,和部下、賓客們飲酒作樂,有時還飲得酩酊大醉,對部下有過錯,也寬容不問,聽之任之。他這樣做無非是有意在官吏中造成一種不苛求細務(wù)、寬宏大度的政風。
曹參的兒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對曹參的不理政事搞不清楚為什么,也不知他是否是對自己的輕蔑?于是找來曹窋,要他回家時去問問其父親為何要這樣。曹窋不僅沒問到什么,反而挨了打。曹參對兒子說,國家大事不用你操心。后來惠帝親自去問曹參,曹參反問惠帝道:“陛下與高皇帝,哪一個有才能?”惠帝答道:“我當然不能與先帝相比。”曹參又問:“我曹參與蕭何比,哪個才能高?”惠帝也不客氣地說:“你也不及蕭何。”于是,曹參對惠帝說:“高皇帝和蕭丞相定天下,已經(jīng)制訂了各項制度和法令;現(xiàn)在陛下垂拱無為,我做相國的恭謹守職,遵循成法行事而不出偏差,不就可以了嗎?”惠帝聽了十分稱贊。他任相國僅三年,就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漢初的安定局面得到了進一步鞏固與發(fā)展。當時老百姓歌頌說:“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靖,民以寧壹。”經(jīng)曹參的提倡,黃老的無為之說遂成為漢初文帝、景帝治國的指導思想。
惠帝五年(前190),曹參去世。
評:同歷史上所有封建統(tǒng)治集團中的人物一樣,因為功高震主,蕭何也常受劉邦的猜忌。盡管他一再辭謝封賞,悉以家族人員和家財佐軍,謙恭謹慎,甚至以“自污”來敗壞自己的名聲,但仍無以自釋,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險些喪命。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漢初朝廷君臣間的疑忌氣氛,以及臣子必須“有善歸主,有惡自與”的卑辱信條。他與呂后一起設(shè)計誅殺韓信,既為他免遭滅門之禍,得以“位冠群臣,聲施后世,為一代之宗臣”(《贊》),但這也是造成他自身悲劇的原因所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了一句成語。
曹參身經(jīng)百戰(zhàn),功僅次于蕭何,但他并無杰出的軍事才能。他的貢獻主要在于在齊為相時開始實行的“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的黃老之術(shù)。接替蕭何任漢相后,亦“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所謂“蕭規(guī)曹隨”。這從側(cè)面反映了漢初施行的休息無為的政策。至于他的放蕩不羈,日夜飲醇酒,與醉吏歌呼相應(yīng)和,也許是汲取了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的被誅殺,以及蕭何也曾不免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的教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