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當茶成為生活必備,鄉野宮廷終有共鳴

中國人對茶有種特殊的情愫,飲茶一直是件“雅事”。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中國人也最懂得飲茶意趣。客來敬茶,以茶代酒,用茶示禮,歷來是我國各民族的飲茶之道。

宋代茶風熾盛,飲茶是文人雅士之事。但是到了清代,飲茶就成了全社會的生活日常。飲茶這件雅事,也就從貴族、仕林,逐漸普及到販夫走卒。

清代人喝茶依然有諸多的清規戒律。長居京城的閩人,對于飲茶有自己的一套規則。他們喜好工夫茶。所謂工夫茶最要緊的是水溫適宜,水溫過低則香氣不足,水溫過高則苦澀有余而甘潤不夠。

清明時節,京城人多愛趁此踏春賞景。嬉戲一番后,幾人已經有些疲倦,干脆乘車到附近友人家做客。

主人見有客人來,趕緊拿出了珍藏的明前龍井茶,又讓小童提著黃桃木的水桶到后院深井里打了泉水。

庭院里燒著一個小泥爐,爐上是一把銅水壺。水滾后,將水倒進一個紫砂竹節壺里,來回搖晃一番后,將水倒掉。第二次水再滾時,用木勺放入嫩茶,注入開水,沖茶凈茶;第三次再用沸水倒入壺中,瞬間茶香四溢。

主人小心將茶水倒入杯中,輕煙裊裊中,茶葉芬芳盡顯。客人接過主人所奉之茶,小口微品,似反復咀嚼其內藏之味。

當然,在這樣的茶會上,若有客人能一一列出此茶產地、烹煮手法,則是對主人最大的褒獎。

只見席上客人說得興致勃勃,主人聽得津津有味,一不留神更會大發興致,將大江南北的新聞列舉一二。知己相逢,賓主盡歡。

清代的隱士,多有嗜茶之輩。他們愛茶、懂茶,并早已將茶香融于骨血之中。

春意菲菲,他們借茶興作詩;夏日炎炎,一抹翠竹,幾許清風,枕著茶香在屋內酣睡;秋風颯颯,荒野百里,也阻止不了他們席地而坐,烹茶煮茗,大發詩興。

他們或隱居山林,在茶中尋求超脫;或與朋友相聚,香泥小盞守著茶爐,一吐胸中抑郁悲愁。

但在這諸多的或悲或喜,或憤慨或愉悅中,他們對茶所存的更多是一種敬畏,他們守的也就是飲茶的規矩。這也就難怪前明遺老馮可賓還專門在《岕茶箋》中,提出飲茶“十三宜”:

“一無事”,茶要細品,時間閑暇寬裕才成。

“二佳客”,以茶會友,交的是心靈相通、高雅博學的雅士。

“三幽座”,選一處青竹良景的去處,方不負茶香滋味。

“四吟詠”,倘若品茗中再有繞梁佳句,最是難得。

“五揮翰”,興濃時,揮毫潑墨,題詩作畫,墨香留存千古也未可知。

“六徜徉”,即使一人,閑庭信步,優哉中體味的是閑情雅致。

“七睡起”,小睡甫起,一枕清夢,一盞香茗,心情悠然自得。

“八宿醒”,若是酒酣正濃,昏乎乎神志不解,一盞濃茶,神清氣爽。

“九清供”,品茗飲茶,若有清新茶果,滋味妙不可說。

“十精舍”,舍愈雅、愈靜,則茗香愈能醉人。

“十一會心”,倘若品茗者對茶學本身就能心領神會,則心與心更近一寸。

“十二鑒賞”,煮一盞香茗,青瓷白碗,細細把玩茶之色、香、味。

“十三文童”,飲茶勿被瑣事煩擾,若有一聰慧茶童隨侍左右,可舒心備至。

文人墨客飲茶講究良多,皇宮大院里獨攬江山的天子對飲茶更是頗有心得。

酉時,紫禁城內的皇帝下朝歸來,難得朝中無大事,有了空閑皇帝便到后宮中歇息。皇后親手捧來谷雨龍井新茶,揭蓋而觀之,茶色微綠,茶葉細如針芒。不久,茶葉慢慢舒展開來,茶香溢滿內室。

這種龍井新茶多是江南進貢的,除了皇室有,尋常百姓喝不到。

除了龍井新茶,三清茶也是皇帝頗為喜愛的一種。據清代茶膳房檔案記載,所謂“三清茶”,是指梅花、佛手和松實,以干凈雪水烹之。梅花顏色艷而不妖,并有清頭目、理肺氣的功效。佛手香氣清冽,有理氣化痰、清肝健脾的功效。松子香味濃郁,有滋潤皮膚的功效。

康熙帝常飲三清茶,乾隆沿襲了這一習慣,甚至還為此賦詩,讓工匠把詩句燒制到茶碗上。

乾隆御制詩《三清茶》,詩云:“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芬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魚蟹,鼎煙迭生滅。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五蘊凈大半,可悟不可說。馥馥兜羅遞,活活云漿澈。偓佺遺可餐,林逋賞時別。懶舉趙州案,頗笑玉川譎。寒宵聽行漏,古月看懸玦。軟飽趁幾余,敲吟興無竭。”

待到后來,乾隆直接將三清茶設宴引入朝政,樹立清正之風同時,又陶冶君臣情操,直到咸豐登基,三清茶宴才銷聲匿跡。

由此,清宮廷與文人飲茶品茗的風尚可見一斑。但話雖如此,喝茶畢竟也有先決的條件,就是生活安定。

販夫走卒雖然在疲乏之余也會跑進小茶館去喝點茶,但那只是休息與解渴,說不上“品”,更說不上“雅”。至于采茶人,根本就談不上有好茶可喝,僅能留下一些“茶末”“茶梗”,供自己和親鄰們享受了。

平民百姓多為一粥一飯、一枕一被而忙碌奔波,終年勞碌,即使這般依然有大量的人不得溫飽,在春季以野菜果腹,夏秋收獲后,小心翼翼準備冬藏。

某一年老天庇佑,恰逢國運昌盛,賦稅雖重但尚有結余,家中糧倉也已囤好,稀粥、粗飯循環著也能讓一大家子度過寒冬,迎來暖春。

于是這些百姓終于從沉重的農活中走了出來,到茶肆之中,偷得閑暇時光。

他們的茶很簡單,一文錢就可以要來一大碗。這里的茶葉自然也不能和富貴人家品的茶葉相提并論,但這絲毫無礙他們對茶的享受。

送走寒冬迎來炎夏,六月中,綠樹濃蔭。

在田地里辛苦了一天的農戶坐到茶肆里,大力呼扇著蒲扇,看臺上說書先生眉飛色舞講述著江湖恩怨情仇、聚散離合。

這間簡陋茶肆里的農戶很多,他們或坐或躺,僅僅是為了消減身體的疲乏,喝完一大碗茶后也就匆忙回家了。

有些人手頭不是那么寬裕,只能喚小童拿上幾錢銀子,到附近的茶肆買來綠茶或紅茶,若手頭沒那么拮據,也許還會買幾份茶點。而后三五好友知己,天南海北,漫說經史子集。

在茶點的選擇上,部分人喜愛用小片姜、蘿卜、豆子、芝麻等來佐味,也有人飲茶則必有豬肉菜肴才覺得滿足而充實。

干絲也是百姓最喜愛的茶點之一,攤主常挑著擔子,若有客人,則抓一把晾干的豆腐干,切成薄如蟬翼的片狀后,再切成絲,隨后放入清水中,蕩開豆腐絲。好的廚師能保證豆腐絲細如針芒,放入水中而不爛。隨后將豆腐絲過一遍開水,加入海米,拌上醬油、香油等調料即可。

京城匯聚各地人士,飲茶文化自然各有不同,來自湖湘之地的人,飲茶喜好吃茶葉,主人把茶葉放在茶碗里,用開水反復沖泡。而客人離開后,主人掀開茶碗,發現茶杯空空,則是對主人的最佳贊揚。

清代人飲茶,因其居住環境不同,人情風俗不同,社會身份不同,形成了喝茶中的各種差異。

喝茶方式,品茶前的各項準備,以及吃茶時的狀態,茶點選擇等各種差別,構成了一幅清代人飲茶的社會風俗畫卷。

但不管茶如何變遷,在清代,飲茶成了全社會的風尚,飲茶從貴族圈走了出來,走到了百姓身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州市| 诸城市| 崇明县| 张家界市| 濮阳市| 大连市| 西乡县| 江北区| 陈巴尔虎旗| 梓潼县| 桓台县| 灵丘县| 晴隆县| 扬州市| 昌宁县| 孝义市| 夏邑县| 界首市| 西乡县| 绵竹市| 乌拉特中旗| 乳源| 浦江县| 南投市| 惠东县| 江门市| 乐东| 普宁市| 盖州市| 宜都市| 娄烦县| 盐山县| 乌兰察布市| 普兰店市| 桃园县| 成安县| 苍山县| 武穴市| 安宁市| 重庆市| 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