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通識中國五千年趣聞傳說(圖文典藏版)
- 劉翠清
- 1292字
- 2019-10-30 15:54:29
伯夷、叔齊寧愿餓死,也“不食周粟”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三子叔齊為王位繼承人。這讓素來講求仁義的叔齊頗感糾結,因為伯夷是長子且才華在自己之上,他怎么可以去搶本應屬于哥哥的王位?于是,在孤竹國國君死后,叔齊毫不猶疑地提出,要將王位讓給長兄伯夷。而伯夷和叔齊一樣重仁義,他堅持認為國君遺命不可違,于是決定獨自一人出走。而叔齊亦不肯當國君,于是在重壓之下決定與哥哥一同出走。而孤竹國國君的第二個兒子最后繼承了王位。從這一件事就可看出,伯夷、叔齊二人是有氣節、有立場的人。當然,伯夷、叔齊兄弟之所以互相謙讓,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所以不愿繼承王位與之合作。后來,他們二人隱居在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到來。
周在西方的強盛給兄弟二人帶來了新的曙光。聽聞周文王是位道德之君,二人不惜長途跋涉來到了周。不過,令他們意想不到的是,那時周文王已死,新王是武王。而更令他們失望的是,一些觸目的時弊令二人無法容忍。
武王聽說兩位賢人遠道而來欣喜若狂,立即派周公旦前往迎接。周公旦一見二人便立書盟誓,許諾給他們二級俸祿以及相應的官職。
但是二人相視而笑,對周公旦說:“高官厚祿絕非我們兄弟所追求的仁道。如今周見商朝敗亂而急于坐大,崇尚計謀而行賄賂,依仗兵力而壯大威勢,用宰殺牲畜、血涂盟書的辦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來取悅民眾,用征伐殺戮來求利,這是用錯誤的行為,來取代商紂的殘暴統治。我們對此極為失望?!?/p>
當周武王帶著裝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甚至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戰爭,這叫作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作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卻被統軍大臣姜尚制止了。
后來,武王滅商興周,天下歸附。而伯夷、叔齊卻恥于做周朝的臣民,堅守節義,發誓不吃周朝的糧食。他們隱居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靠采食野菜充饑。周武王派人請他們出山,并答應以天下相讓,他們仍拒絕出山仕周。
一天,一個村婦在山中遇到伯夷和叔齊,村婦對他們說:“二位先生有氣節,不吃周朝的糧食,可是你們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 倍寺牶蠓浅:蠡?,發誓連野菜也不吃。七天之后,伯夷、叔齊餓死在了首陽山。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
有人不喜歡伯夷、叔齊,說他倆太固執、太死板、太迂腐,理由是他倆不繼承王位,不吃周朝的糧食,跑到首陽山上吃野菜,結果餓死了;有人喜歡伯夷、叔齊,說這兩個人有骨氣、有氣節、有立場,理由是他們禪讓王位,冒死進諫,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堅持原則,保持氣節。其實,無論怎樣評價,都是見仁見智,也許只有回到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來評價,才是最客觀的。
趣味鏈接 伯夷、叔齊的故事被帶到了朝鮮
據傳,殷商被周所亡后,箕子從孤竹國帶走數以萬計子民,奔逃至朝鮮,并建立了朝鮮國,同時也把伯夷、叔齊的故事帶到了朝鮮。
朝鮮成宗四年(公元1473年),漢學家李邊受成宗之命編撰《訓世評話》,共收錄65則古代故事,主要取材于中國古書,其中就有《伯夷叔齊》篇。后此書多次再版,對朝鮮社會民眾影響深遠。明清時期,不少朝鮮詩人學者拜謁夷齊廟,題寫詩文,謳歌伯夷、叔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