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鋪阿黃跟我說,她今天在急診碰到了對面醫院送給過來搶救的病人,是做電抽搐治療的時候,突發心搏驟停,送來的時候已經不在了,因為是外地人,家屬從外地趕過來已經六小時之后,而且他的尸體還不允許離開上海,必須在上海火化了才能走。
家屬跟她們醫生商量,能不能暫時不要宣布臨床死亡,他們想把他帶回去火化,想包輛120一直搶救著,到外地之后再宣布死亡,不然帶不走他的尸體。
很顯然,醫生當然是拒絕了他們請求。
有很多人告訴我:“我很難受,”、“我的日子不好過,”、“每天生活枯燥得可怕,”、“好無聊,”……
問我,有么有什么辦法能讓自己過得開心點?
為什么只有我難過,開心快樂都是別人的?
我是不是抑郁了?
我是不是得抑郁癥了?
我說,不,你不是。
因為抑郁癥是不會向他人求助的,等到你發現他有抑郁癥的時候,他可能已經自殺了,而讓你震驚的是,在你的印象里,他一直是一個愛笑,再開朗不過的人了。
上面說得太過于簡潔,也不是所有的抑郁癥都不會向他人求助。
抑郁癥和所有其他疾病一樣,都是有一個疾病的發展過程,就像感冒,可能是我昨天夜里睡覺蹬被子,所以今天早上鼻子不通了,然后慢慢地就鼻塞流涕、頭痛發燒……
抑郁癥也是,也是一個慢慢進展的疾病。
你會問,那我有一段時間會特別難過,心情特別不好,這個算抑郁癥嗎?
當然不算。那這樣的情況是什么?
每個人都會有人生境遇的低谷,做事不順,干什么都干不好,仿佛世間所有的人和事對自己都沒有好感,自己一個人要遭受各方的刁難和苛責,這是一個冷漠而殘酷的世界,讓你不留戀不喜歡甚至厭惡。
或許當你看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你正在經歷上面的境遇。
如果是,那我要隔著萬水千山、隔著文字,隔開所有的冷漠和偽裝,給你一個溫暖的抱抱,在你耳邊告訴你,親愛的,因為你正在慢慢變得強大啊……
這樣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可以稱作“抑郁反應”,就是遇見一件事或者某個階段我感覺特別抑郁,不開心。沒關系的,過去就好了。
我有個同學突然找我,跟我說,我頭發剪得好丑,我甚至都不想見人了,我覺得特別丟人,害怕上街害怕見人,怎么辦?
我說那你應該開心啊,這是一個鍛煉你的好時機呀,找個事情打擊一下自己,你馬上就要強大起來了。
面對他人異樣的審視眼光,你覺得是畏縮地躲起來的人心理強大,還是自信挺胸的人心理強大?
我調侃她,你能接受自己的丑頭,并覺得丑出個性丑出自己,那就再沒有什么丑能打敗你了。
那你就強大了。
你應該去感謝一下手殘的理發師,給你一個強大的機會。
說的也是哦,她說。然后,一個姑娘家頭發越剪越短,朋友圈上的照片笑容越來越燦爛,甚至有些肆無忌憚。
你某個階段或者因為某件事導致的不愉快的心情,可以稱之為抑郁心境。
抑郁心境要比抑郁反應持續的時間長,就像上面那個姑娘剪完頭發覺得心情很差,屬于抑郁反應,就是剪個頭把自己剪抑郁了,一小段時間的心情不好,過一會兒因為別人的開導或者其他事情的干擾,那種抑郁的感覺就消失了,這個屬于抑郁反應。
而抑郁心境持續的時間要稍微長一點。心境,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有持續性和彌漫性這兩個特點,就是這種抑郁的感覺,像空氣一樣彌漫在你的周圍,持續作用著你,你不管干什么都覺得抑郁、覺得開心不起來。
你又會問,那我既有抑郁反應和抑郁心境,正不正常?是不是就要得抑郁癥了?
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有抑郁反應和抑郁心境的人都是正常的人,不是要得抑郁癥的前兆,甚至可以說跟抑郁癥都不搭邊,舉一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像你問我,我吃了一次火鍋是不是就要得食道癌了?你覺得呢?
你今晚吃個火鍋,你會擔心你明天就得食道癌嗎?
所以說,時間特性很重要,天天吃火鍋頓頓吃火鍋,食道癌離你還遠嗎?
那是不是我長時間的心情低落、情緒不好,就是抑郁癥了?
可能吧,如果說你有超過三年的時間,一直覺得活著好沒有意義,或者十年前、五年前就有過活著好痛苦的想法,現在又有這種想法了,親愛的,不要試圖跟你周邊的人商量或則尋求幫助,他們非但不會理解你,反而會覺得你無病呻吟,能夠理解你幫助你的只有正規醫院的心理醫生、精神科醫生,去找他們,沒關系的,生病了就是要看醫生啊,有什么丟人的?
有別于抑郁反應和抑郁心境的另外一種和抑郁相關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是,抑郁發作,正常人可不可以有抑郁發作?
答案是可以的,正常人也可以有抑郁發作。
那什么樣的抑郁發作才是不正常的?
答:擺脫情境、沒有理由和原因的抑郁發作才是不正常的。
就是說,沒有任何現實因素的刺激和作用下,沒有任何原因,或是沒有任何理由,(有的人是有理由或者原因的,只不過你不是他,你不知道他經歷了什么),不是突然一下子就抑郁發作了,是一種漸進式,逐漸逐漸地開始,逐漸逐漸地結束。
抑郁發作是什么樣的?
簡單地記,是“三低三無”,哪“三低”?——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減退。
有多低落才算情緒低落?就是覺得活著很痛苦,活著就一種痛苦,是一種折磨,活著不是美好是痛苦和折磨,對任何事情和人都沒有感覺和反應,就算死了父母也不是什么讓人有感覺的事情。這個才是抑郁發作里面的情緒低落的內涵。
思維要多遲緩才算遲緩?算不出1-1、1+2等于幾,就是算不出,沒有為什么,這才是思維遲緩。
意志減退,退成什么樣算是意志減退?抑郁發作的時候,是處于一種完全的愿望麻痹狀態,有多麻痹?打個比方,就像是你愛豆站在門外等你,可你連轉身看他一眼的意愿都沒有。所以有很多抑郁癥的患者,抑郁發作的時候,一直躺在床上,為什么?因為起不來,人的行為是受意志控制的,你的大腦不發號指令你的身體怎么行動?他們不是想一直躺著,而是不能起來。是不能,而不是想睡懶覺,他們也覺得一直躺著身體不舒服,但就是起不來。
“三低三無”,哪“三無”?——對自己:無信心;對周圍:無興趣;對未來:無希望。
對自己無信心,什么樣才是無信心?連呼吸我都覺得是我污染了別人的空氣,我太沒用了,只會添麻煩,給別人的空氣造成了污染。
對周圍無興趣。愛豆是什么?沒有愛豆。張三和李四談戀愛?不感興趣。中午不想吃飯,別說中午不想吃,這輩子剩下的日子都不想吃飯,吃飯?沒有意義。看電視?有什么好看的?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興趣和感覺,就是沒感覺,什么事情都激發不了你的情緒反應和感覺,喪失了一切的興趣,再美味的食物吃起來就像是在嚼衛生紙,性生活也沒意思,也不想要什么朋友,要朋友干什么,不要,因為沒有任何意義。
對未來無希望,沒有什么明天會更好,活著太累了(其實以你的眼光,他一天可能什么都沒干,躺著而已),想死。
你會說,我的天吶,這是抑郁發作嗎?好矯情哦。
對啊,這就是抑郁發作,但不僅僅抑郁癥患者會抑郁發作,正常人也會抑郁發作,那必須得強悍成什么樣你才不會說人家矯情?
現在的人,犯得最多的錯,就是說話不負責,隨口亂說,豈不知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你隨便的一句話可能就讓對方走心了,在意了,傷害了。
言論自由權是言論自由,是你的權利,但是在享有這項權利的前提是你要對你的言論負責任。
別前腳說了,后腳追查起來你就不認帳,不敢承認是自己說的。你這個就不是言論自由了,你這是人身傷害。
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樣恣意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去對他人評頭論足、說長道短的行為,你不是在行使你的權利,你是戴著“人言可畏”的面具的壞蛋。
自殺的人,不是被自己殺死,而是被一群人殺死。
然而真正該死的人,我們思考一下。
應該是那些制造人言的人,而不是那些被你人言所傷的人。老天爺有時候太糊涂,總是把太過善良的人帶走去做陪伴。
人間的惡魔太多了。
所以,在評論他人的時候,先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對方同樣的缺點值得你去說?有的話,你愿意別人背后這樣說你嗎?不愿意?那你也別說別人。
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任,才有資格使用你的言論自由權。
說了這么多,抑郁反應、抑郁心境、抑郁發作,那究竟什么才是抑郁癥?
“三低三無”+生理癥狀(睡眠紊亂,嗜睡或者無眠;體重猛增或者猛降,一個月內的體重變化超過原體重的5%;精神運動性遲緩或者激越,要么一直疲憊不愿動,要么一直興奮不知休息;等等生理上能夠觀察出來的癥狀,就是肉眼可見的癥狀)+反復想自殺+癥狀持續兩周或以上+沒有其他外部任何刺激和原因所致(外部刺激包括離喪、某些特殊藥物作用)+社會功能受損無法正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不能上學,不能上班。
基本上就可以確定為抑郁癥。
而遺憾的是,往往有抑郁癥的人,都不愿意向他人求助,不愿意去看醫生,不愿意尋求支持和幫助,也不愿意有人際交往。
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奧托·費尼切爾把抑郁癥描述為“愛的成癮者”,他們只是想被人愛著,你給他愛就好了,何必他要愛而你偏給他傷呢?
如果你不愿給予愛,但請別傷害。
那如果我有不良情緒怎么辦?我該怎么去處理?怎么去快樂起來?
教給大家一個心理治療師才會知道的治療方法:合理情緒治療(RET),是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立的一種認知治療,我們只要掌握其中的ABC理論就能應付很多生活中的不良情緒啦。
當一件事情發生,然后你因為這件事情就不開心了,大多數人都認為是這件事情的發生導致自己的不良情緒。
其實不然,導致情緒發生不是事件,而是在事件和情緒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中間過程,叫做信念。
簡而言之,就是,你對這件事情所持有的信念,導致了這件事情發生你會抱有的情緒。
還拿我那個剪頭剪丑了的同學舉例子,她為什么剪丑了就特別沮喪,而我卻覺得應該高興?
因為她對剪頭發剪丑了這件事情所持有的信念是,剪丑了會受到別人的異樣眼光,而我對這件事情持有的信念是,生活上被打擊一下會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所以她難過,而我卻高興。因為已經沒有什么丑能打敗我了,難道不應該感到高興嗎?
ABC理論就是這樣,能夠改變你情緒的不是事件,而是你對該事件持有的信念。
舉一個大家都聽過的例子:半杯水,樂觀的人覺得,哎呀還有半杯好高興哦,悲觀的人認為,完了只剩下半杯了。這兩者,擁有的物質是不是一樣的?那為什么情緒不一樣?
因為持有的信念不一樣,樂觀的人持有的信念是樂觀的,導致的就是樂觀的情緒,悲觀的人持有的信念悲觀的,導致的就是悲觀情緒。
A(Activating events)是誘發事件,B(Beliefs)是對該事件持有的信念,C(Consequences)就是該事件下,你的情緒反應或行為結果。
所以說,不是A(事件)導致C(情緒或行為結果),而是A(事件)發生了,你對該事件持有的信念,也就是B(信念),導致的C(情緒或行為結果)。
當你有不良情緒的時候,去思考一下你為什么會有不良情緒,對于發生的事情你的信念,也就是態度是什么?改變一下你的信念、態度、看法,事情就不一樣了。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說的就是事件和情緒之間的信念。
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也很經典:“世事無好壞,思想使之然。”
那我該怎么去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背地里暗說我壞話?這也是很多人問我的問題。
言論自由權要先負責才能自由,她說你壞話,你再去說她壞話,那你跟她不就是一樣的人了?那還有什么好抱怨別人背地里說你壞話呢?
如果說你能忍受住他人的言論,并用實際行動去反駁他們不實的言論,誰還有什么好說的?再者,他們是給你一個歷練內心的機會,受得住悠悠之口,安心做事,還怕做什么做不成?
那些整天把眼光和嘴巴都放在別人身上的人,就讓她們說去好了,那些天天到處評論別人的人,又把多少精力放在自我修煉上呢?沒多少出息的。
我只能告訴大家,這個世界,確實沒有那么美好,但也沒那么壞。在小朋友的眼里,這個世界才是非黑即白,在小朋友的思想里世事才是“全或無”的思想。
成年人的世界里沒有對與錯。
我們都不是活在一張紙上的平面幾何,你要學會去接受來自不同方向的審視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