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約而談,今天,我以專業醫務人員的身份和角度出發,來談談醫德和醫院人道主義精神。
以下內容可能會引起部分人的閱讀不適,請謹慎選擇性閱讀。
“醫德”——一個整天被病人掛在嘴邊的詞匯。
什么是醫德?
“醫德,是調整醫務人員與病人、醫務人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
“它是一種職業道德,”
“是一般社會道德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特殊表現。”百度百科如是說。
擁有“醫德”的醫務人員才會被人稱作是好醫生、好護士,值得尊敬,嗯!是的,社會是這樣給醫務人員定位的,穿上白大褂你特么就得正經,你特么就得是圣人,你特么就得變成圣賢,你特么治不好你就是在騙錢。
學醫的人都知道一句話,一句流傳百年,享譽內外,在醫學界熠熠生輝,可以說是醫學的全部核心的一句話。
那就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翻譯過來就是,有時治愈,時常幫助,總是安慰。
這句話是特魯多,一個分離出結核桿菌的美國醫生的墓志銘。
學醫的人,沒有不知道這句話的,不知道就不是醫學人。
這世界上,只有三分之一的病可以被治愈,還有三分之一的病是治不好的,另外三分之一是不治而愈的。
治愈,是一個程度很高的詞語。
通常,臨床上將“治愈”的定義是低于普通大眾理解的“治愈”,我們理解的治愈是不再出現臨床表現,譬如說咯血的病人不再咯血,不再出現和咯血有關的臨床表現,我們就說他的咯血是被治愈了的,病好了。
但是你們所理解的治愈,是完全的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再也不會進醫院了。
殊不知,咯血的并發癥或病根還有可能會讓他再次進醫院。
這就會導致你們所謂的“怎么又來醫院?”、“上次才來的醫院搞好的,怎么又犯了?不是說治好了嗎?”不能理解才從醫院離開,又要進醫院。
中醫上的一句話講得很好: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治療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疾病很少突如其來,大多數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人體都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叫免疫系統,都有代償機制,會自我治療,就是自愈。
生病,其實就是疾病和代償機制的對抗,當疾病大于代償機制,身體無法代償工作了,你就生病了,所以當你出現不適的時候,疾病已經在你身上積累很久了,所以才會導致“病來如山倒”的感受。
當你出現不適的時候,疾病已經在你身上積累很久了(敲黑板,這個是重點)。
咯血的病人,病根有可能在肺,也有能在消化系統(和嘔血辨別),也有可能是血液系統(凝血機制出問題),也有可能是口腔鼻腔的問題,除非你自己是學醫的,不然沒有一個觀察的時間,是下不了診斷的。
你們總認為醫生看一眼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告訴你,醫學診斷,是一個逆向思維的過程,從你的癥狀體征去推測病因,癥狀體征和病因不是一一對應關系,也不是一對一、一對二、二對一的關系,它是多對多的關系,多個癥狀體征對應著多個病因,多個病因也對應著多種癥狀體征。
譬如說,導致腹痛的原因有四百多種,你覺得你光說一個:“醫生,我肚子疼。”我們能知道什么?
是四百多種的哪一個呢?
怎么給你下診斷?怎么拿藥?
所以,想做到治愈是很難的。
有時是治愈,時常幫助,總是安慰。
就目前國內醫療環境而言,做的最多的就是comfort,“安慰”,其實翻譯得不準確,“ Comfort Always”,總是讓你舒適,痛苦就醫學定義上來說就是極不舒適;做得最常見的就是relieve,減輕,大多數治不了的疾病可以有效的緩解,在醫院你配合的情況下,醫生護士都會給你做緩解,這是他們的工作,也是他們的良心。
有人會問我,所有的醫生護士都是好醫生好護士嗎?
他們都有醫德嗎?
我可以非常肯定以及堅定地告訴你:
不是!
任何行業都有害群之馬,都有黑著良心只為掙錢的人,但是大多數都還是安安穩穩工作的人。
有一次,我們學校二附院來了一個糖尿病的小姑娘,十三四歲,和外公外婆住在農村,家里重男輕女,她生病了也是不管不問,一直躺在床上一日餐三大小便,最后來醫院是因為褥瘡,醫學上叫壓瘡,屁股(骶尾部)上有一個手掌大小的壓瘡,一直腐爛不愈合。
外公把她送過來,住院住了一個星期,你猜一共花了多少錢?
三百多塊錢。
碰到我們二附院神經內科的馬主任了,就是前幾章出現的那個小老頭,那個從農村考進城市,從小伙子善良到小老頭的主任,不過我們那個馬主任也是個有脾氣的人,以后有機會再說。
剛住下兩天,姑娘的外公要帶她回家,說家里沒有那么多錢給她瞧病,硬是要帶她走,東西都收拾好了,病房的醫生護士把馬主任喊來,問道,主任,怎么辦?
馬主任看看小姑娘,又看看站在旁邊一群穿白大褂的,搔搔他原本就沒幾根頭發的腦袋,對她外公講,住吧,花不了多少錢。
他以為我們主任糊弄他,不信,還是要走。
然后,小姑娘被帶回家了,這一次就收了一個掛號費15塊錢。
沒過幾天,外公帶著小姑娘又回來了,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在家昏迷了,怎么喊都喊不醒,在神經內科又住下了,馬主任故作嚴厲地訓她外公,這次你們不能再走了!
苦了科室里的醫生護士,大家給她籌錢,然后費用也不收了,就收個藥的錢,清創什么的都是老師們白給她換藥和敷料,小姑娘的壓瘡愈合了,躺著進來,站著走回去了。
進了醫院工作,你還要預留一點工資捐給病人。
你是不是懷疑我在騙你?
我以人格以及未來職業發展前景起誓,句句實言。
馬主任年輕的時候,曾經三個月沒拿到過工資,全給他病房里的病人了,在同事身邊輪換著蹭了三個月的飯,迎著風,含著淚,他心里滿是酸澀,醞釀出了他的座右銘:你不是誰的救世主,你能做的,就是做好你的工作就行了。
醫院是一個每天都在經歷生死的地方,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氛圍浸沒在患者、患者家屬的極端感情中,可想而知,每個醫務人員的背后都有著故事。
我們解剖老師原來是醫院的手術醫生,后來不在臨床干了,回學校教書。
因為他連著三次沒能讓病人從手術臺下來,他說,每當呼吸機、心電機的報警蜂鳴音中,夾雜著他們搶救病人,心肺復蘇用力的粗喘的時候,他的腦子就當機了,一片空白,仿佛被吸入一個幻境,恍如隔世。
他無法面對內心的質問和愧疚,受不了死亡帶走他手下的人,受不了內心被自責苦苦折磨,上不了手術臺,一上手術臺腦子就當機。
自那時起,便開始漫無邊際地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能力,病人越是信任他,他越是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手術,做一臺死一臺,越做越怕。
他終日心里惶惶不安,怕上手術臺。
給我們上課的時候,他說,他再也上不了手術臺了,說這句話的時候,聲音很小。
后來他就回學校教書了,那時我還在心想醫生工資那么高還能拿紅包,當老師工資能拿幾個錢呢?
人活著,還是不要為錢而活,活要活得心安。
回到我們上面所說的,醫院的人道主義精神其實在醫院的醫務人員身上,倘若他們不懂同情,別指望醫院會同情你,醫院是無情的。
解剖老師說,他不能繼續在醫院了,他覺得他在醫院就是禍害,所以,他選擇了離開醫院(但是我們老師理論還是很牛逼的)。
醫學,是唯一一個理論和操作分開考試的學科,你理論可能考滿分,但是操作可能不及格,理論和操作的差距,就差在圖片僅供參考,醫學書上的圖片你看得再熟練、記得再清楚,臨床上的病人沒有一個是標準的,都和書上畫的不一樣。
醫學是一個膽大心細的經驗學科。
說一說我們的委屈,不知曾幾何時開始,白大褂變成了和警服一樣的性質,穿白大褂的不能打人、不能罵人,變成了社會的弱勢群體。
昨天,我在搶救室上班的時候,中午十二點左右送來一個車禍重傷的女孩子,沒有陪同人員,我們一路奮戰,心肺復蘇、氣管插管,開通綠色通道,備孕的老師不顧CT室的輻射,套上防護服進去,一路戰斗到將姑娘送進腦外科住下,渾身已是汗透,我一路上負責推車,老師們輪換著心肺復蘇。
當家屬到達搶救室時后,正常流程溝通病情,最后提到補交搶救費時,家屬不耐煩地指著我們吼道:“少不了你們錢!”
我們在你看不到的地方驚心動魄,卻還來你一句一句的提防和不理解。
白玉,我大學同班同學,她在呼吸內科,跟我說,一個肺部感染的病人,有天早上惡狠狠地問她,他一個感冒花了一萬多塊錢,她能分到多少?
我只想說,實習生不僅一毛分不到,還沒工資,還得往醫院交錢,別說你恨醫院,我特么比你還恨。
穿白大褂的別說動手打人、罵人,你就是態度差一點就罵你沒醫德,好像天生我們就得是好脾氣,最可惡的是病人常常把生病的氣撒在我們身上,你特么生病是我弄得嘛?跟我發什么邪火?
可能有的人說,你們醫生護士工資多高多高,但我有句話想要提醒你,應該從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教過你,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
關鍵是醫務人員的工資還真沒有傳說中的高哎,這也是我想轉行的因素之一,我的白大褂我可能穿不了多久了,因為我想掙大錢。
你可能出了大學就不再看書,學醫的出了大學,還有研究生,進了醫院月月考,考試考不過的,你別依仗你有后門,不好意思,考試不過,后門也保不住你,因為現在人才太多了。
走后門的人最怕什么人?
超牛逼者。
所謂超牛逼者,就是不管考什么、怎么考,他都是滿分,沒辦法,就是那種內定一個人,考試走形式的招聘都干不過他,人家的實力在那里,你再招其他人難以服眾啊。
言歸正傳,醫院里有沒有那些作風不好、不能治病騙錢的醫生呢?
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你:有!
怎么辦?
我跟你說:
砍死!
請記住,如果碰上那種沒良心、不能治病專門拖延病情騙藥錢的醫生,怎么辦?
砍死!
這也是最好的辦法,為民除害!以絕后患!
你把他砍死那就是為大家謀了大福了,請記住,一定砍死他。
拿上你四十米大刀沖上去,別跟他廢話,沖上去就砍!
殺一個以儆效尤,殺一個殺一儆百,讓那些沒本事心又臟的醫生趕緊地、麻利兒地從醫院滾出來,別再說自己是個醫生,你特么就是白大褂的污點,我們就是因為你才被背上罵名,你特么地趕緊被砍死吧。
請廣大市民謹記,遇上了庸醫怎么辦?
砍死!死一個少一個。
回歸正題,醫院有多愛人,體現在醫務工作者有多愛人。
說實話,醫院不愛人,它愛的是錢。
會愛人的是人,不是醫院,醫院不僅不愛你,它也不愛醫務人員。
記得當初快要實習的時候,教我們中醫的老師跟我們反復叮囑,如果在醫院碰到醫鬧怎么辦?患者或者患者家屬動手打人怎么辦?
往儀器后面躲,哪個儀器貴就往哪個儀器后面躲,老師如是鄭重說道。
因為打壞了你,醫院不會出面,但是打壞了儀器,醫院就會出面解決了,老師譏諷地笑著說。
所謂醫德,從醫的人遵守醫德才會被人們視為有能力的人。
但是,為什么經商的人,無奸不商卻會被人們視為有能力的人?
這是不是你們對職業評判的雙規?誰能站出來給我解釋一下?
我只想為廣大醫務人員爭取一個權利,那就是還手的權利。
蔡凱風,我另外一個大學同班,她現在在大內科的一個病房實習,她那天接班莫名其妙地被病人家屬打了兩耳光,打翻在地上趴著,動彈不得。
原因,說白了就是叵測的人心。
她那天去接白班治療班,給一個肝癌晚期的老奶奶換水,老奶奶家人瞞著老人家的病情不給老人家知道,老人家就特別想知道,想方設法地從醫務人員的口中套話,老蔡她第一天進大內科實習,她不知道。
老人家裝作無所謂地開口問道,小姑娘,你給我換的是什么水???
老蔡如實答道,舒肝寧,護肝的,老人家。
然后老蔡就回治療室了,再出來換水的時候,從背后被人揪住白大褂的領子,猛地一拽,翻過來就是兩個清脆響亮的大巴掌,打得她眼冒金星,趴到在地。
打他的人是老奶奶的二兒子,肥頭大耳、膀大腰圓的一個男人,口吐臟話罵著老蔡,大致就是說特意瞞著老人家病情,你一個小護士以為自己多能,跟老人家講,情緒很是激動。
其實,不過是作秀,作給老奶奶看,讓老奶奶看看你二兒子有多么重視你、在乎你,因為你,他都把小護士打翻在地,以此來顯示她在他心目中有多么重要。
不過是為了多分點遺產罷了。
后來那個老奶奶確實走了,那個打人的二兒子確實多分了不少遺產。
可是,老蔡變得沉默寡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