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的設計
- (英)喬納森·M.伍德姆
- 1302字
- 2019-10-22 15:26:13
現(xiàn)代主義:博物館、檔案室、藝術和設計倉庫
通過在基座上或玻璃盒子中展示,許多現(xiàn)代主義理論家、實踐者的設計遺產已經大量保存在博物館中,它們脫離了原來的日常生活語境和功能的真實感,并因其美學屬性而被普遍地觀賞。這樣的畫廊和博物館已經成為確立文化等級的強有力的調節(jié)者。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紐約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成立于1929年,幾十年來一直與促進“包豪斯美學”(Bauhaus aesthetic)密切相關。在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第一個明確的以設計為導向的展覽是1934年由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組織的“機器藝術”展(“Machine Art”Exhibition)[圖12],它強調簡潔的、幾何化的、經典的形式,從符號上和物質上適應新材料和現(xiàn)代批量的生產技術。在1930年代的后幾年里,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和包豪斯的展覽進一步鞏固了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作為現(xiàn)代美學宣傳者地位,后來,在1950年代埃德加·考夫曼(Edgar Kaufmann)組織的系列“優(yōu)質設計”展(“Good Design”exhibitions)的支持下,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的這種地位也得到了加強。這種狀況逐漸與跨國合作的文化特征和特殊的現(xiàn)代主義設計文化的全球化緊密相連。而這一點在全球眾多的展覽和博物館的展示中也越來越明顯,關于該主題我們將在第六章詳加討論。盡管顯而易見,但記住以下兩點仍然是重要的:第一,這類收藏是依照文化意義在特定歷史時刻的特殊信念形成的;第二,對審美內涵的高度認可必須將展覽上的展品與多數(shù)人的一般性消費、使用和經驗的物品區(qū)分開來。

圖12
“機器藝術展”展示場景,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1934年
展期自1934年3月5日至4月29日,由現(xiàn)代主義者菲利普·約翰遜策劃。與英國赫伯特·里德于同年出版的《藝術與工業(yè)》一書中的觀點相似。約翰遜用純美學術語來解釋功能性的形式和飛機螺旋槳、工業(yè)絕緣體、滾珠軸承等材料。如此重視清晰的抽象形式使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遠離商業(yè)化地將流線型應用于各種物體。
20世紀早期,通過不斷地創(chuàng)造前衛(wèi)宣言、雜志和書籍,現(xiàn)代主義的綱領已經得到鞏固,其中的一些還特別面向國際讀者。此外,各種組織也致力于促進現(xiàn)代設計,比如德意志制造聯(lián)盟、瑞典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Svenska Sl?jdf?reningen)和影響不大的英國設計與工業(yè)協(xié)會,這些組織留下的展覽、相關目錄、期刊和其他出版物等遺產,自從問世以來一直占據(jù)著主要藝術設計圖書館的書架。許多藝術、建筑和設計教育機構也通過類似的產物留下了它們的標識。或許在這方面最著名的自我宣傳機構是包豪斯,包豪斯于1919年在德國魏瑪成立,瓦爾特·格羅皮烏斯任校長,1925年遷至德紹,1932年遷至柏林,最終于1933年被納粹關閉。1925—1930年,它出版了包豪斯叢書14本,向國際讀者闡釋包豪斯的宗旨、目標和實踐。包豪斯還出版了期刊《包豪斯》(Bauhausbücher),1926—1931年間不定期發(fā)行了15期。1960年,在達姆施塔特(Darmstadt)建立了包豪斯檔案館(1971年搬到柏林),這是深入研究學院歷史和觀念的另一個促進因素。接下來,通過1968—1971年在歐洲、北美、南美巡回舉辦的展覽,比如“包豪斯五十年”(Fifty Years Bauhaus),延續(xù)了包豪斯的歷史。類似的包豪斯傳統(tǒng)在東德得到發(fā)展,1967年舉辦的重要展覽導致了德紹包豪斯檔案館的成立。直到最近,這些資料對歷史學家的實效性才有所減弱,他們轉而研究更廣泛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的設計生產和設計消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