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宋史(修訂版)
- 程曉南
- 1855字
- 2019-11-29 20:19:41
強化皇權削弱藩鎮
此君臨此池,枝低水相近。
碧色綠波中,日日流不盡。
——張文姬《池上竹》
宋代通判
統一大業初戰告捷之后,趙匡胤趁勢繼續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落實趙普針對強藩提出的政策:“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
在唐代中后期,藩鎮節度使集軍、政、財權于一身,統轄多個州郡,其駐地之外的州郡稱為“支郡”。趙匡胤平定荊南、湖南之后,下令藩鎮節度使不再統轄多個州郡,駐地之外的州縣由中央直接管理。另外,朝廷還選派文官擔任州縣長官,稱為知州、知縣,以三年為一任期。乾德二年七月,趙匡胤又在知州之外另設“通判”一職,派遣朝廷文官擔任。通判實際上是朝廷派到地方的監察官,臨管知州工作。知州在簽署文書時,需要與通判共同簽署才有效,二者相互牽制。
此后,趙匡胤利用各地節度使死亡、遷徙、退休等機會,委派文官取代原來由武官擔任的節度使職位,稱為“知州事”。如此一來,節度使的權力被徹底架空。
在削奪藩鎮軍政大權之后,趙匡胤開始“制其錢谷”。在此之前,藩鎮的財政權都由節度使掌控,每年只向朝廷上繳很小一部分的奉貢。964年,趙匡胤下令,各州財稅收入,除了少部分用來應付官吏俸祿、軍隊給養等日常經費,其余的都要上繳朝廷,由中央統一管理。次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掌控,朝廷開始在淮南設置轉運使,行使監管地方財政的權力。從此之后,全國各地陸續設置轉運使,全面控制了藩鎮的財權。
鑒于茶稅一直是歷朝歷代政府的重要財源之一,宋廷還開始推廣茶葉專賣制度,加強政府對茶葉買賣的專控權。964年,趙匡胤下令在蘄(今湖北蘄春南)、黃(今湖北黃岡)、舒(今安徽安慶)、廬(今安徽合肥)、壽(今安徽壽縣)和光(今河南潢川)六州相繼設立13處買賣茶場,并在茶場設專管官吏,掌管全國茶葉專賣和茶稅征收。經過改革,茶稅的收入大幅增長,擴大了政府財政來源。
接著,趙匡胤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對藩鎮“收其精兵”。乾德三年(965年)八月,趙匡胤下令,各地選送驍勇精兵到京師,加強禁軍力量,削弱藩鎮軍力。為了防止地方以次充好,朝廷還制定了征兵標準,如最初往各地送出“樣兵”,后來以木棒來衡量身高,稱為“木梃”。各地的精兵集中到京師后,趙匡胤親自檢閱軍隊,并在軍中厲行節儉,防止官兵在軍營中喝酒吃肉等腐敗生活。對于地方留下的相對較弱的兵,宋廷下令將其編為廂軍,負責看倉、守護、清潔等雜役,守衛邊疆及軍事重鎮的任務由禁軍擔任。
對于守衛京師的禁軍,還推行“更戍法”,即每隔兩三年甚至半年就要輪流外出戍邊。在輪換的過程中,將領則不隨兵同行,形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局面。這種方式既避免了禁兵日久驕墮,又提高了他們對南北各地氣候、水土的適應能力。對于城中駐扎的軍隊,趙匡胤則以各種方式加強訓練,如駐扎在城東的軍隊要到城西倉庫取軍糧,駐扎在城西的軍隊需要到城東倉庫取軍糧。兵士們挑著軍糧往返奔走幾十里路程,如同進行了日常的體能訓練。
趙匡胤在位期間,宋廷的禁軍總數約22萬人,其中10萬人警衛京師,10萬人布防各道。當時,宋朝承襲唐朝制度,將全國分為十三道。京師的兵力足以控制各道,防止外道發生兵變;而各道的兵力總數又同京師相等,以防止京師駐軍發生兵變。這種內外相互牽制的兵力部署原則,有力地防止了軍事將領禍亂中央的現象,保證了宋朝軍隊的長期穩定。
經過政治、財政和軍事改革,藩鎮的勢力逐漸弱化,基本上全面處理了唐末五代時期遺留下來的藩鎮問題,抑制了藩鎮勢力,達到了中央集權的目的。這些政策措施即所謂的“強干弱枝之策”,成為宋朝歷代帝王遵循的基本國策。
知識鏈接 藩鎮割據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朝廷因苦于長期用兵,為了盡快結束戰爭,采取了息事寧人的辦法,對叛軍降將妥協退讓。只要他們名義上服從朝廷,朝廷就任命他們為節度使。這樣他們就由原來的安、史部將搖身一變,成了唐朝地方藩鎮的將領。有一些節度使乘機擴充實力,在叛亂平定后保持了半獨立狀態。這樣就造成了唐后期藩鎮林立,割據一方的嚴重局面,史稱“藩鎮割據”。
知識點思考 何為“強干弱枝之策”?
所謂“強干弱枝之策”,即趙普提出的“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之策。趙匡胤采納了趙普的建議,首先,在各州郡設置“通判”監管知州,形成知州與通判相互牽制的制度,并逐漸以文官代替武官擔任節度使職責,將節度使權力架空;其次,在財政方面,加強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掌控,將地方多數稅收收歸中央財政,并建立榷茶制度,加強政府對茶葉買賣的專控;最后,在軍事上,將各地精兵集中到京師,只留弱兵在地方,并加強對京師駐兵的訓練,形成京內與京外相互牽制的兵力部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