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看就懂的大宋史(修訂版)
- 程曉南
- 3889字
- 2019-11-29 20:19:41
籌謀滅南唐統一南方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李煜《破陣子》
在對待北漢和西南割據政權的問題上,趙匡胤在趙普的建議下,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相比較而言,此時宋朝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消滅北漢,統一北方。然而,一個契機,讓趙匡胤改變了既定戰略,決定先行消滅北漢,并御駕親征。
北漢自建立以來,一直處于內供軍國、外奉契丹的困窘局面,國內土瘠民貧,苛捐雜稅沉重,民不聊生,國內政權極不穩定。開寶元年(968年)七月,北漢君主劉鈞去世,其養子劉繼恩繼位,內部的權力之爭隨即激化,供奉官侯霸榮殺了國君劉繼恩,權相郭無為另立劉繼元為帝。
此時,宋朝南征初戰告捷,中央權力高度集中,趙匡胤認為消滅北漢的時機到了,于同年八月詔令節度使李繼勛率兵北伐。最初,宋軍勢如破竹,直逼太原城下。劉繼元繼位后,立即向遼國求援。遼國隨即出兵相救,宋軍進軍受阻,最后無功而返。趙匡胤很不甘心,決定御駕親征。
開寶元年(969年)二月,趙匡胤任命其弟趙光義為東京留守,自己同宣徽南院使曹彬、侍衛步軍指揮使黨進、昭義節度使李繼勛等人率軍攻打北漢。三月,戰爭打響,宋軍進攻順利。五月,宋軍再度攻到太原城下,隨即在太原城四周安營扎寨,形成包圍之勢。然而,圍攻數十日卻始終未能攻下。又過了一個月,趙匡胤下令,北引汾水灌城,北漢宰相郭無為主張投降宋朝,被劉繼元處死。這時,遼國援軍加強了對宋軍的攻勢。此時,正值連雨暑天,宋軍駐扎的草地中,軍士多病,太原城久攻不下,軍隊疲憊不堪,銳氣大減。為了防止京師發生不測,趙匡胤接受趙普等人的建議,下令撤軍,班師回朝。撤離時,趙匡胤下令將北漢境內的數萬百姓遷往山東,以此來削減北漢的兵源。
此次北伐的失敗,表明宋朝還不具備消滅北漢的實力。此次戰役,也是趙匡胤唯一一次失敗的親征戰役。隨后,他按照既定的“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再次將目光投向中國西南方。
在準備征討南方之前,趙匡胤決定先打擊幾個勢力強大的節度使,從而上演了“二次杯酒釋兵權”的戲碼。
十月,趙匡胤在皇宮后苑設宴,招待鳳翔節度使王彥超、安遠節度使武行德、護國節度使郭從義、定國節度使白重贊和保大節度使楊廷璋等人。席間,趙匡胤祝酒:“卿等是國家元勛,長期坐臨重鎮,日理萬機,非朕優賢爾等之意。”王彥超聽懂了趙匡胤的意思,立即提出解甲歸田,而武行德、郭從義、白重贊、楊廷璋等人則例數自己過往的戰功。這讓趙匡胤非常不高興,他說:“那些事是前代故事,如今還談論它有什么意義!”第二天,趙匡胤就撤免了參加宴會的人的節度使官職,只給了他們一些榮譽性的虛銜。這就是“二次杯酒釋兵權”。
經過“二次杯酒釋兵權”,藩鎮對中央的威脅徹底解除了。趙匡胤開始全力以赴進行統一戰爭,矛頭直指遠在嶺南的南漢。南漢以廣州為中心,割據嶺南兩廣地區長達60年。開寶三年(970年)九月,趙匡胤以潘美為賀州道行營都部署,統率大軍討伐南漢,并很快攻陷賀州。當時,南漢國君劉缺乏戰備,突聞賀州被圍,立即派部將伍彥柔率兵萬人沿臨賀水(今賀江)乘船北上救援。宋軍在途中設下伏擊埋伏,在南漢軍登岸時突然襲擊。南漢軍突然遭襲,死亡過半,統領伍彥柔被殺。之后,宋軍連克昭(今廣西平樂)、桂(今廣西桂林)、連(今廣東連州)和韶(今廣東韶關)4州,大敗南漢軍十萬余人。次年二月,宋軍兵臨廣州城下,劉
無奈投降,南漢國滅亡。
南漢滅亡之后,吳越和漳泉兩個割據政權已上表稱臣,南方割據政權只剩下南唐。971年,南唐皇帝李煜在南漢滅亡之時,主動取消國號、放棄皇帝稱號,并派遣弟弟鄭王李從善上表宋廷,表示愿意去國號,改印文為“江南國主”,不再稱皇帝,并請趙匡胤賜詔稱號。趙匡胤準奏。次年二月,李從善再次赴汴京朝貢。趙匡胤則以賜官為名,留住李從善,并授予其泰寧軍節度使之職。李煜請求趙匡胤遣返弟弟,被其婉言拒絕。這件事表明,趙匡胤并沒有放棄統一的初衷,進攻南唐是遲早之事。
知識鏈接 李煜
李煜(937―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后一位國君,世稱南唐后主、李后主。他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后的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南唐后主李煜
盡管如此,此時的宋朝還未到一舉能拿下南唐的時機,宋軍剛經歷了滅亡南漢的戰爭,正處于休整期。這一點趙匡胤也十分清楚,因此并沒有急于征討南唐,而是步步為營,積極為最終消滅南唐做準備。一方面,他安撫吳越政權,并與之結成軍事同盟,對南唐形成夾擊之勢;另一方面,他派出翰林學士盧多遜出使南唐,探察南唐虛實,以備知己知彼。
開寶六年(973年)四月,盧多遜出使南唐。李煜為了表示與宋朝交好,熱情款待盧多遜。回朝之時,盧多遜遣人告訴李煜,朝廷重修天下圖經,獨缺江南部分,希望能帶回一本江南地理圖冊副本。李煜爽快地答應了。就這樣,宋廷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江南的情況。
此外,趙匡胤還積極招攬在南唐不得志的能人異士。其中,有個叫樊若水的人,就為宋朝最終滅亡南唐立下了汗馬功勞。樊若水在南唐科舉屢試不中,對朝廷心生不滿。此人博學多識,精通兵法和地理。他深知宋軍遲遲不對南唐發兵的原因是苦于長江天塹的阻隔。自幼生長在長江邊的樊若水則對長江情況了如指掌。為了立功求官,他詳細勘查并記錄了江水的寬狹和深淺,繪制成《橫江圖說》,提出平南之策——架浮橋渡江滅南唐。樊若水將這份大禮獻給趙匡胤,趙匡胤大喜,如獲至寶。經過研究,趙匡胤決定采納樊若水的計策。樊若水也因此備受器重,不僅通過了宋朝的進士考試,還被授予官職。
根據樊若水的計策,趙匡胤下令在長江荊湖一帶水域建造數千艘龍船,以備搭建浮橋橋墩之用,并制作大竹筏,預備做浮橋面。一切準備就緒,這些龍船、竹筏集結于江陵,做好軍隊渡江的準備。
就在宋朝積極備戰征討南唐的時候,宋廷內部也發生了人事變化。深受趙匡胤倚重的趙普,被翰林學士盧多遜揭發受賄,經營邸店牟利,排擠大臣,為政專斷。趙匡胤對此事也早有察覺,并早已對趙普心生不滿。經調查,發現趙普還違反禁令私運秦隴大木擴建府邸,其子還違反宰輔大臣不得通婚的禁令,娶了樞密使李崇矩之女為妻。這讓趙匡胤大為震怒。不久,趙匡胤連下數詔,提升參知政事的權力和地位,使之與宰相共同議政、輪流執政。又過了兩個月,他將為相十年的趙普罷官,外放河陽做節度使。隨后,他提拔薛居正、沈義倫為相,以盧多遜為參知政事,組建起一套新的宰輔班子。
在處理好內政之后,趙匡胤開始全心投入征討南唐的計劃。開寶七年(974年)九月,趙匡胤以李煜拒絕來京師朝見為由,向南唐發起進攻。他命曹彬、潘美和曹翰率十萬水陸軍由江陵沿江向東征伐南唐。此次,他吸取王全斌等人在平蜀之后大肆屠殺平民和俘虜帶來后患的教訓,告誡諸將不得濫殺無辜。他還將自己的佩劍賜予曹彬,囑咐他,副將以下,不聽命者斬!
十月,曹彬率軍從江陵乘戰船順江而下,屯兵十萬于湖口。在樊若水的引導下,宋軍三天之內就在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江面上搭起了一座浮橋。而此時,南唐王李煜卻還被蒙在鼓里。李煜博學多識,擅長詩詞,精通書畫,喜好音樂,癡迷佛教,是一位杰出的詞人,也是一位風流君主,卻唯獨不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君主。當他得知宋軍搭建浮橋陸續過江南下時,卻沒有積極做應戰準備,而是終日與僧人誦經說法,不理朝政。因為在他看來,長江下游水流湍急,在此處造橋簡直天方夜譚,宋軍不過是兒戲罷了。
然而,事與愿違,宋軍順利過江,并已經分兵進攻傈水(今屬江蘇)和宣州(今安徽宣城)。次年二月,宋軍擊潰南唐軍隊的阻擊,強渡秦淮河。四月,吳越軍也攻破常州(今屬江蘇),于潤州(今江蘇鎮江)與宋軍會師,聯合圍攻金陵。
李煜得知宋軍渡江南下,卻仍自恃地勢險要,將兵權交給守衛都城的皇甫繼勛,自己則在后苑與僧道誦經說《易》。直到五月的一天,他登城巡視,方知宋軍已經兵臨城下,這才大驚失色,怒斬皇甫繼勛,并急調湖口衛軍都虞侯朱令赟率軍援助。同時,李煜還派出大臣徐鉉出使宋朝請求退兵。十月,徐鉉見到趙匡胤,請求退兵。他能言善辯,據理力爭,一再強調宋朝對南唐用兵“師出無名”。趙匡胤十分惱火,斥責道:“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乎!”就在徐鉉絞盡腦汁企圖說服趙匡胤之時,朱令赟率15萬大軍順江東下,直撲采石磯,欲解金陵之圍。然而,在轉入皖口(今安慶西)之時,遭到宋軍伏擊,朱令赟被俘,余部退回湖口,被宋軍全殲,金陵遂成孤城。
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李煜再次派遣徐鉉出使宋朝,請求退兵,遭到了斷然拒絕。此時的金陵城已經被宋軍圍困近一年,對外運輸道路已被堵絕,軍民士氣低落。曹彬派人勸李煜投降,李煜拒絕。隨后,曹彬令宋軍向金陵發起總攻。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陷落,李煜無奈投降。隨后,南唐諸郡也紛紛歸降,只有江州(今江西九江)指揮使胡則率軍頑抗,拒不從命達4個月之久,最終被曹翰攻破,死者達數萬人。
消滅南唐是宋朝統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之后,南方僅存吳越、漳泉兩個獨立政權。由于這兩個政權一直向宋朝稱臣納貢,趙匡胤也就沒有征剿,許其保留一席之地。
在平息藩鎮、統一南方的戰爭中,趙匡胤每到一個地方,就收編一部分精兵,其余的軍士則遣散歸鄉,并發放耕牛、種子和糧食,鼓勵他們投入農業生產。此舉對于促進農業生產,恢復經濟,穩定社會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