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現場分析(暢銷3版)
- 胡向陽
- 687字
- 2019-12-06 17:40:30
掩耳盜鈴:難辭其咎的作案時間分析
1979年武漢市漢陽區有一失明婦女在水中溺死,從尸體上看未發現其他致死手段,為單純性溺死,不能確定案件性質。但仔細檢查死者的衣著發現兩個疑點:①死者外套紐扣完好而內衣未扣,不符合死者的一般生活習慣。②在檢查死者口袋時發現了兩張電影票,而盲人不能看電影,情況反常。當詢問死者家屬子女時,全家人都說未去看過電影,也沒有將電影票放入過她的口袋中。問作為偵查人員應該如何緊緊抓住這兩個疑點,開展偵查工作。
犯罪活動與任何事物一樣,必然經歷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作案時間是從罪犯開始實施犯罪到犯罪活動結束的這段時間。任何犯罪的實施都必須以特定的作案時間和地點為前提,無論犯罪嫌疑人如何掩飾,都無法割斷自己與作案時間的關系,罪犯在特定的時間內在甲地作案,就不可能同時在乙地出現。
作案時間是現場分析要解決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準確地確定作案時間不僅是認定和排除犯罪嫌疑人的依據,有時通過分析罪犯對作案時間的選擇情況還可以判斷作案人是否熟悉內情,有助于縮小嫌疑人的范圍,肯定和否定嫌疑線索,核實證人的證言和犯罪嫌疑人口供等。
從現場分析的諸多問題上看,作案時間也是分析判斷中的難點。之所以是難點,是因為作案人在實施犯罪行為中有始有終,在這一過程中每個犯罪具體行為都有準確的時間,但已成為過去時,而現場分析則是在一種較為模糊的狀態下進行的。雖然案發后的調查訪問和現場勘驗對作案時間可以進行分析判斷,但也只是憑感覺以及對現場某些痕跡物品的分析判斷,所以對作案時間的判斷仍然會存在差異,一般情況下很難達到十分準確。現場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盡量縮小時間差,使分析更接近犯罪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