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書通識五千年世界史(圖文典藏版)
- 程曉南
- 8082字
- 2019-12-06 17:36:36
古埃及文明
尼羅河的“贈禮”——埃及的文明
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位于非洲東北部,是一條國際性的河流。尼羅河發源于非洲東北部布隆迪高原,流經布隆迪、盧旺達、坦桑尼亞、烏干達、南蘇丹、蘇丹和埃及等國,最后注入地中海。干流自卡蓋拉河源頭至入海口,全長6671千米,是世界流程最長的河流。支流還流經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剛果(金)、厄立特里亞等國的部分地區。流域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占非洲大陸面積的1/9,入海口處年平均徑流量810億立方米。
“尼羅河”一詞最早出現于兩千多年前。關于它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來源于拉丁語,意思是“不可能”。因為尼羅河中下游地區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于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區的人們認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羅河。二是認為“尼羅河”一詞是由古埃及法老“尼羅斯”的名字演化來的。尼羅河的阿拉伯語意為“大河”。
埃及的歷史和文明與尼羅河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尼羅河注入地中海,在下游河口形成了尼羅河三角洲。三角洲地勢平坦,河渠交織,是古埃及文化的搖籃,也是現代埃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尼羅河三角洲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古埃及誕生于此。
幾千年來,尼羅河每年6月至10月定期泛濫。8月份河水上漲最高時,會淹沒河岸兩旁的大片田野,人們紛紛遷往高處暫住。10月份以后,洪水消退,留下肥沃的土壤。在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們栽種了棉花、小麥、水稻、椰棗等農作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區形成了一條“綠色走廊”。埃及流傳著“埃及就是尼羅河”“尼羅河就是埃及的母親”等諺語。尼羅河確實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為沿岸人民積聚了大量的財富、締造了古埃及文明。尼羅河創造了金字塔,創造了古埃及,創造了人類的奇跡。如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因此,埃及人稱尼羅河是他們的生命之母一點也沒有錯。
由于尼羅河流經國家眾多,如何分配尼羅河的水資源就成了問題。
穿行在沙漠中的尼羅河
趣味鏈接 阿斯旺大壩
埃及尼羅河上所筑的阿斯旺大壩,是一座具有灌溉、發電、防洪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工程。
阿斯旺大壩1960年破土動工,5年后大壩合攏,1967年阿斯旺大壩工程正式完工。這個大壩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高壩工程,它高112米、長5公里,將尼羅河攔腰切斷,在高壩內形成了一個長650公里、寬25公里的巨大水庫——納賽爾湖。大壩的建成使灌溉面積擴大,有40萬公頃沙漠變成了良田,埃及的農業產值因此翻了一番。阿斯旺大壩在控制了尼羅河千百年來周而復始的泛濫的同時,也使兩岸的農田失去了天然的肥源。
古埃及的盛衰——中斷了的文明歷史進程
從美尼斯建國開始,一直到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為止,古埃及經歷了31個王朝。歷史學家在此基礎上將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后王朝時期以及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人統治時期。
早王朝時期包括第一、二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3100年至前2686年。據史料記載,美尼斯不僅是第一王朝的建立者,而且是埃及國家的建立者和統一者。他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后,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區。為了鞏固對北方的統治,他在河谷和三角洲交界的地方建立了一個要塞城市——孟斐斯。從美尼斯到卡斯克摩,早王朝時期共有14位法老。
古王國時期包括第三、四、五、六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2686年至前2181年。由于金字塔的修建始于此時期,所以古王國時期又稱金字塔時期。
古王國時期,神廟和地方貴族的勢力膨脹,王權加速了衰落。在第六王朝國王培比二世的長期統治后,古王國的統一局面終于不能維持,埃及進入了第一中間期。這段時期包括第七、八、九、十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2181年至前2040年。
第一中間期時,埃及陷入了內戰。在內戰中,赫拉克列奧渡里統一了下埃及,而底比斯統一了上埃及。約公元前2055年,底比斯戰勝赫拉克列奧渡里,再次統一埃及,埃及開始了中王國時期。
埃及的建立者——美尼斯壁畫像
中王國時期包括第十一、十二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2040年至前1786年。底比斯雖然領導了統一埃及的戰爭并取得了勝利,但是,在很長的時期里王權還相當軟弱,而貴族(包括地方貴族和神廟貴族)的勢力卻十分強大。這樣的矛盾最終導致了中王國的衰落,古埃及進入第二中間期。第二中間期包括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1786年至前1567年。其中,第十五、十六王朝為入侵者喜克索斯人所建立,而第十七王朝則是在南方的底比斯建立的。
第十七王朝的末代國王卡美斯及其兄弟雅赫摩斯一世領導了反抗喜克索斯人的戰爭。雅赫摩斯最終將喜克索斯人逐出埃及,重新統一埃及,建立了第十八王朝。新王國時期包括第十八、十九、二十王朝,時間上約為公元前1570年至前1085年。這一時期,古埃及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進入了繁榮時期;古埃及也從包括尼羅河谷及其三角洲地區的一個地域王國,擴張為一個地跨西亞、北非的奴隸制帝國。
新王國時期的埃及在經歷了第十八王朝后期的埃赫那吞改革、同赫梯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爭霸戰爭和“海上民族”的入侵之后,被嚴重削弱。埃及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又再度尖銳化,王權同阿蒙神廟勢力之間的斗爭又起。公元前1085年,阿蒙神廟祭司赫利霍爾篡奪了王位。這標志著第二十王朝的終結,也標志著新王國時期的結束,埃及進入后王朝時期。
后王朝時期包括第二十一王朝至第三十一王朝,時間約為公元前1085年至前332年。這一時期,埃及國內分裂,又遭到外族入侵,利比亞人、努比亞人、亞述人和波斯人先后統治了這里。公元前332年,波斯統治者將埃及拱手讓給了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32年至公元642年,埃及處于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人統治時期。
趣味鏈接 古埃及文明的中斷
古埃及被希臘人和羅馬人統治時期,古埃及文明并沒有被打斷,這些占領者都被當地文化同化,像金字塔和木乃伊這些傳統都被保存下來。
公元640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占領,隨之開始阿拉伯化。至12世紀,埃及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皈依伊斯蘭教,延綿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雖然埃及最終在1922年取得獨立,1953年建立共和國,但它已經是一個阿拉伯國家了。
法老與金字塔——逝去的君主,永恒的建筑
法老,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稱,是埃及語的希伯來文音譯,意為“大房屋”。在古王國時代僅指王宮,并不涉及國王本身。新王國從第十八王朝圖特摩斯三世起,開始將這一稱呼用于國王自身,并逐漸演變成對國王的一種尊稱。第二十二王朝以后,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人們習慣上把古埃及的國王通稱為法老。法老作為奴隸制專制君主,掌握全國的軍政、司法、宗教大權,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統治者。法老自稱是太陽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將其當作神一樣來崇拜。法老站在權力的頂端,是神的化身,具有絕對的權威。
埃及統治時間最長的法老是古埃及新王國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他統治埃及長達67年,標志著埃及帝國的權力達到頂峰。拉美西斯二世不僅是埃及偉大的法老,也是個偉大的建筑師,還是個了不起的勇士。在他統治埃及的67年間總計生了100個小孩。拉美西斯二世總共有8個正式的妻子,還有將近100個妾。他死于公元前1212年,享年90歲。拉美西斯二世的小孩中有12個比他短命,當他終于肯讓出王位給他的第十三個兒子時,這位繼任者已經是個糟老頭了。
埃及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塊修砌成的方錐形建筑,因形似漢字“金”,故譯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發現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斐斯一帶最為集中,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時期。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代表作,是埃及國家的象征,是埃及人民的驕傲。
胡夫金字塔
古代埃及的法老們為什么要將墳墓修成這個樣子呢?大約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時候,埃及人產生了“國王死后將成為神,他的靈魂會升天”的觀念,金字塔就是供法老升天的天梯。同時,金字塔形狀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因為古代埃及太陽神的標志是太陽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陽光芒。幾種原因加在一起,使埃及法老非常熱衷于修建金字塔。
趣味鏈接 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在埃及已發現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開羅西南面的吉薩高地上的祖孫三代金字塔。它們是大金字塔(也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與其周圍眾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為埃及金字塔建筑藝術的頂峰。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它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塔的4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米,占地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平均重約2.5噸。據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胡夫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20年時間。
“太陽之子”宗教改革——王權與神權的對碰
太陽之子指的是阿蒙霍特普四世。阿蒙霍特普四世是第十八王朝全盛時期的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兒子,其母親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王后提伊。
古埃及的法老不僅依靠軍隊進行統治,還依靠主神阿蒙神為精神支柱。法老們每次戰勝歸來,都要把戰功歸于阿蒙神的保佑。阿蒙神下面的祭司集團也受到了法老的尊重,并接受法老們豐厚的捐贈。因此祭司集團的實力不斷壯大。
阿蒙霍特普四世是一位想要有一番作為的法老,可是當他繼位后,卻發現自己的權力受到了祭司集團的嚴重威脅。阿蒙霍特普四世不甘心坐以待斃,采取了斷然的措施,同阿蒙神廟勢力進行斗爭。這就是古埃及歷史上著名的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
首先,阿蒙霍特普四世打破慣例,不再把維西爾(宰相)職位送給祭司集團,而是任命了一位非祭司集團的拉莫斯擔任維西爾。這使王權與神廟祭司的矛盾表面化了。為了對抗對阿蒙神的崇拜,阿蒙霍特普四世宣布廢除對阿蒙神和其他一切神的崇拜,而只準崇拜阿吞神——太陽神(因此他被稱為“太陽之子”);沒收阿蒙神廟和其他一切神廟的財產,將其轉交給阿吞神廟;去掉一切建筑物上的阿蒙字樣。為了擺脫阿蒙神廟祭司的控制和影響,他將首都從底比斯遷到埃及中部的阿馬爾那,并將其改名為“埃赫塔吞”,意為“阿吞的視界”;他還將國王的名字也改為“埃赫那吞”,意為“阿吞的光輝”。因而這個改革也被稱為“埃赫那吞改革”。
埃赫那吞這種翻天覆地的改革遭到了神廟勢力以及站在他們背后的一切舊貴族的激烈抵抗。他們向埃赫那吞的母親提伊王后施加壓力,讓她對埃赫那吞施加壓力,要他放棄改革;他們還在西亞鼓動埃及的屬地反叛埃及;他們甚至圖謀刺殺埃赫那吞;等等。
改革還傷害了其他階層的利益。改革期間,埃及的對外戰爭停止了,軍隊得不到戰利品,更得不到賞賜,因而軍隊離開了改革;改革時期,埃及放棄了對西亞屬地的關注,使得這些屬地或者獨立,或者被他國吞并,這使統治階級很不滿意,不再支持改革;廣大的勞動群眾因修建新都而加重了負擔,再加上對信仰的改變也不習慣,他們也反對改革。
這一切的因素導致了改革的失敗。埃赫那吞死后,他的繼承者圖坦哈蒙放棄了改革,恢復了對阿蒙神的信仰,首都也遷回了底比斯。
改革之都埃赫塔吞變成了一片廢墟,被沙漠掩蓋。直到1887年,這里的一個農民在犁地時發現了大批泥版文書。人們把它們送往倫敦,經過專家們的研究,埃赫那吞改革才重見天日,為世人所知。
趣味鏈接 摩西是埃及人嗎?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一個猜測:摩西是埃及人。理由是摩西的名字與埃及許多法老名字中“摩斯”音節相近。而“摩斯”在古埃及語里有“兒子”之意,往往跟在某位神靈的名字后面構成人名(如圖特摩斯)。弗洛伊德推斷,保存在“舊約”中的摩西的名字是不完整的,其原始形式很可能是“阿頓摩斯”。因為摩西是嚴格的一神教猶太教的創始人,而他在埃及唯一可能接觸到的一神教就是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的阿頓信仰。弗洛伊德繼續推測,摩西可能是忠于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新宗教的官員,甚至可能是法老的兒子!不過這一猜測并沒有足夠的證據。
卡迭什戰役——埃及與赫梯的爭霸
埃及與赫梯的爭霸于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3世紀初發生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地區,大體位于今天的中東地區。由于它一直未形成國家,因此成了周邊國家侵略和掠奪的目標。
埃及在敘利亞地區有一些屬地,但在埃赫那吞改革期間,這些屬地離埃及而去。等到埃赫那吞繼任者重返敘利亞的時候,強大的赫梯王國已經崛起,嚴重威脅埃及的利益,埃及不得不面對赫梯的挑戰。到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埃及同赫梯的爭霸戰爭達到了高潮。
拉美西斯二世是一位有所作為的法老,他為了同赫梯爭奪敘利亞地區,進行了很多準備:
他在三角洲東部營建了新都比—拉美西斯;他還組建了四個軍團,招募了不少雇傭軍,兵力合計3萬多人。
一切準備妥當后,拉美西斯二世率領他的四個軍團和雇傭軍,從三角洲東部的要塞城市沙蘇出發,進軍敘利亞。赫梯國王穆瓦塔魯也將軍隊開進了敘利亞,他將軍隊埋伏于卡迭什城東部,準備將埃及軍隊誘至該城后圍而殲之。同時穆瓦塔魯放出奸細,準備誘導埃及軍隊自投羅網。歷史就是充滿巧合,這個奸細恰巧被拉美西斯二世抓獲,而且拉美西斯二世也聽信了他的假情報,親率一個軍團,孤軍深入,進到卡迭什城西北扎營,而其他三個軍團則落在后邊。
拉美西斯二世
當拉美西斯二世覺察到事情不對時,赫梯軍隊已經包圍了拉美西斯二世的這個軍團。幸運的是,赫梯軍隊不知道埃及法老也在這里,以為只是埃及的先鋒軍,于是只顧搶奪埃及軍隊的財物了。不久其他三個軍團趕到,打敗了赫梯軍隊,解了拉美西斯二世之危。
卡迭什戰役后,雙方損失慘重,無力再戰,只得締結和約,從而正式結束了兩國之間近一個世紀的爭霸戰爭。
埃及和赫梯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爭霸戰爭,嚴重削弱了兩國的實力,加劇了各自國內的階級矛盾,給兩國帶來嚴重后果。不久之后“海上民族”入侵,橫掃了整個地中海東部地區,滅掉了赫梯。埃及雖然頂住了入侵,但也遭到沉重打擊,并從此一蹶不振。
趣味鏈接“ 古埃及—赫梯和約”的內容
“和約”除了說明性的內容外,包括1個序言和9個條文。
(1)永久和平的確立;(2)互不侵犯的條約;(3)赫梯國王執行先前條約的義務;(4)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執行現今條約的義務;(5)軍事互助的相互義務;(6)赫梯國家不接納埃及亡命者的義務;(7)埃及不接納赫梯亡命者的義務;(8)神對違約者的威脅和對守約者的加恩諾言;(9)亡命者的引渡等。
埃及和赫梯憑借這一紙和約瓜分了他們在敘利亞的勢力范圍,使他們對這一地區的占領合法化。這次締約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兩個不同地區的強國為了爭奪彼此國境外的一個重要地區的霸權而長期進行的戰爭與交涉。
木乃伊——埃及法老永生的寄望
古埃及人篤信,人死后其靈魂不會消亡,仍會依附在尸體或雕像上,所以埃及法老死后均被制成木乃伊,作為法老永生的方法。
木乃伊,即干尸。木乃伊最早的意思是“瀝青”。古代許多地方的人們都用防腐香料處理尸體,年久會干癟,即形成木乃伊。
古埃及人有世界上最出色的木乃伊制作技術,制作過程也非常復雜,大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用融化的松脂涂在面部,保護面部形象,防止它干燥得太快。
第二步,對腦漿進行處理。工匠將鑿子從左邊鼻孔塞進去,將篩骨搗碎,再用工具在顱腦中轉動破壞腦髓,用一根很細小的長柄勺從鼻孔里伸進大腦將腦漿舀出來,最后把一些藥物和香料塞進空空的頭骨中去。
第三步,取出內臟。胃、腸、肝、肺是在肚皮左側切口取出的。后用棕油做清洗液,洗凈胸腔、腹腔。以上器官有時被整齊地包在松脂團里放入木乃伊的腹中;有時也裝在一個有蓋的罐子里,再把罐子放入腹中。
拉美西斯大帝木乃伊
第四步,脫水。這是重要的干燥程序。工匠們先填進用布包裹的泡堿和其他臨時填充物,然后把它置于干燥的泡堿粉里約40天,待吸干了水分后,取出里面的填充物,改放用碾碎的桂皮、泡堿、鋸末等填充的布包,最后細心地縫上切口。
第五步,化妝整形。為了保持木乃伊皮膚的柔軟性,于是選擇性地涂上牛奶、葡萄酒、香料、蜂蠟、松脂和柏油混合物,給皮膚美容。木乃伊的眼睛則用亞麻和石頭填上,非常生動、形象。干尸上最后涂一層松脂防潮。化妝師還在木乃伊的面頰上撲上一層胭脂紅,頭上戴好編辮的假發套。最后,給木乃伊穿好衣服,配上最好的珠寶。
第六步,包裹。埃及人認為包扎尸體是充滿險惡的,于是就以禱告伴隨整個包裹過程。包扎尸體的手每動一下,就伴有一次莊嚴的祈禱或神奇的符咒,同時把護身條符放在亞麻繃帶間。他們很重視將其放在心臟位置處,而護身符一般都用綠色石頭做成圣甲蟲或人心的形狀,上面刻著“保持死者的心,使它不產生危害主人的東西”之類的詞句。其他的護身符則緊貼放在木乃伊身體上,或裹進亞麻布里。
第七步,經過70天后,下葬木乃伊。
可見,一個正規的木乃伊的制作十分復雜,普通人家根本沒有條件。這就是為什么流傳下來的木乃伊都是王公貴族的原因。
趣味鏈接 十大著名木乃伊
1.拉美西斯大帝木乃伊:古埃及拉美西斯大帝的木乃伊是人類歷史上最著名的木乃伊。
2.奧茲冰人木乃伊:奧茲冰人木乃伊是一具有5300年歷史的木乃伊,他在冰冷的史前世界被謀殺。
3.沼澤木乃伊:北歐的沼澤木乃伊滿頭紅發,看上去如同惡魔,但他們是獻給眾神的祭品。
4.新克羅木乃伊:智利漁夫把死人表皮剝下來,制造出了精致的木乃伊。
5.富蘭克林木乃伊:三個英國水手的冰凍木乃伊讓人們弄清了一次悲慘事件的秘密。
6.列寧的木乃伊:雖然時隔多年,但列寧的木乃伊的制作方法仍然是國家的高度機密。
7.格陵蘭木乃伊:這具木乃伊是被冰雪保存下來的,講述的是人們在北極之地掙扎求生的故事。
8.印加兒童木乃伊:印加兒童木乃伊是一些沉睡的孩子,他們是古人為安撫神明獻上的犧牲品。
9.圣比茲木乃伊:圣比茲木乃伊所講述的是異教徒的戰爭,他悲慘的死亡方式撼動了英格蘭。
10.新疆木乃伊:在新疆發現的木乃伊,皮膚指甲保存完好。
象形文字——古埃及創造的獨特文字
象形文字來自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圖畫性質減弱,象征性質增強。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古埃及人就發明了象形文字,為人類文化寶庫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古埃及象形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與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一樣,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這種文字最初僅僅是一種圖畫文字,后來才發展成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種符號組成。它的表意符號反映了這種情況,如“月”字寫成“”、“水”寫成“
”等。一些具體的動作如“打”“走”等也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表音符號包含了幾種情況:一音一符、二音一符、三音一符、四音一符;還有組合字等。埃及的象形文字只有輔音,沒有元音。鑒于兩個或三個輔音符號之間的元音可能是不同的,從而可能組成不同的詞。古代埃及人發明了限定詞符號(相當于漢字的部首符號),以確定該詞所要表達的是哪一類事物。古代埃及人書寫時一般是從右向左,從上往下寫,但也有從左往右寫的,確定其書寫方向的方法是看象形文字中的人和動物面向哪一方。
古埃及象形文字在幾千年的使用過程中也幾經變化。在第一中間期里演化出一種祭司體;后期埃及時又演化出一種世俗體;到希臘羅馬人統治時發展為科普特文字。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沒能發展成字母文字。而且由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難,隨著古埃及的滅亡,這種文字逐漸變成死文字,完全被人們遺忘。
1822年,一個叫商博良的法國學者向法蘭西科學院提交了一份“埃及象形文字譯解體系”的研究報告。利用他研究出來的方法,越來越多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被翻譯出來。人們認為商博良打破了象形文字1800年來的沉默,把閱讀象形文字的能力重新還給了人類,因此商博良被人們譽為“埃及學之父”。同時,“埃及學”也隨之誕生,掩藏在浩渺歷史下的古埃及文化重新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讓—弗朗索瓦·商博良
趣味鏈接 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也譯作羅塞達碑),高1.14米,寬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詔書。石碑上用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了同樣的內容,這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在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后,解讀出已經失傳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義與結構。羅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時由法軍上尉布夏賀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發現的,在英法兩國的戰爭之中輾轉到英國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館中并公開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