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古羅馬文明

羅馬建城傳說——一只狼締造的神話

羅馬城,意大利的首都,位于臺伯河下游平原,是意大利政治、歷史、文化和交通中心。羅馬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已有2500余年歷史。關于羅馬城建城歷史,這里有一段傳說。

特洛伊戰爭時期,安基塞斯王子與愛神阿佛洛狄忒的兒子埃涅阿斯逃脫出來,他們坐船漂流到意大利半島上,在中部臺伯河出海口附近定居下來。許多年后,這個地方聚集了越來越多的特洛伊人,他們就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亞爾尼龍伽。

亞爾尼龍伽有一位國王宅心仁厚,卻被他陰險的弟弟阿穆留斯謀殺,并篡奪了他的王位。阿穆留斯讓他唯一的侄女去了寺院,防止她生有后代。不料,戰神瑪爾斯與這個女子相愛,并且生下一對孿生子。聽到這個消息,阿穆留斯又吃驚又惱怒,他下令處死侄女,并將孿生子扔到臺伯河去,以防止他們長大后復仇。

洶涌的河水沒有帶走兩個孩子的生命,反而把他們沖到岸邊。孩子的哭聲吸引了正在河邊飲水的一只母狼。這只母狼慈性大發,不僅沒有傷害他們,還用自己的奶救活了這兩個孩子。

后來一個牧羊人發現了這對孩子,將他們帶回家去撫養。他給他們起了名字,哥哥叫羅慕路斯,弟弟叫勒莫斯。兄弟倆從小苦練武藝,長大變成了健壯、勇敢、武藝出眾的青年。牧人告訴了他們的身世,兄弟倆決心復仇。

阿穆留斯的統治黑暗,人民受苦受難,大家早對他恨之入骨。兩兄弟同心協力,率領一群牧羊人、流浪者和逃亡的奴隸舉行起義,并最終殺死了不得人心的阿穆留斯。兄弟倆決定在母狼救他們的地方建造一座城市來紀念它。不幸的是兄弟倆為確定新城市的名字和新城市的統治者而爭吵起來,終于發生了互相兇殺的慘案。哥哥殺死了弟弟,自己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統治者。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據說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753年的4月21日,因此古羅馬人把這一天作為開國的紀念日。

在羅馬博物館里,現在仍保存著一尊很特別的青銅像:一只母狼圓睜雙眼,露著尖利的牙齒,正警覺地注視著前方。在它的腹下,有兩個可愛的男嬰,正抬頭吮吸著母狼的奶頭。據說這尊銅像已保存400多年了,它生動地表現了羅馬人民對自己祖先的懷念之情和對母狼的感激之情。

羅馬城徽

趣味鏈接 羅馬的城徽

到現在,母狼育嬰的圖案還被作為羅馬的城徽。城徽上母狼哺乳的兩個嬰兒中的一個,就是傳說中的羅馬城第一任國王羅慕路斯。每年4月21日建城節,全城還要舉行慶祝狂歡活動。羅馬城徽母狼哺乳嬰兒的圖案是個奇特的圖案,第十七屆奧運會會徽的主要標志就采用了羅馬城徽,其歷史含義無疑是豐富而深遠的。

塞爾維烏斯改革——羅馬走上奴隸社會

從公元前753年到前509年,羅馬進入了王政時代。這一時期,羅馬社會分化進一步加深。貴族利用特權侵占大量公有地,壟斷公共職務;破產的公社成員和被釋放的奴隸以及被征服的部落居民紛紛投靠貴族,變成依附于他們的被保護人,受盡他們的剝削;還有平民階層,不能擔任公共職務,而且大多數處于貧困境地。王政時代后期,羅馬社會的這些矛盾日益加深,階級斗爭愈演愈烈,國家處于危險境地。

王政時代后期,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對外擴張的需要,增強羅馬的實力,調整內部關系,第六王朝塞爾維烏斯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內容如下:

1.建立新的地域部落,取代以前的血緣部落。針對血緣部落在選舉中拉幫結派、把持公共職位的弊端,塞爾維烏斯重新把羅馬城分為四個地域部落,依附于羅馬的鄉村分為15個鄉村部落。塞爾維烏斯宣布,凡是在地域部落登記入冊的自由民都獲得公民權。于是,大量的平民、外來移民和被釋放的奴隸等,踴躍加入地域部落,大大增加羅馬公民的人數,壯大了羅馬公民集體的力量。

2.按照財產多寡重新劃分公民等級。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批有財產者,他們或者因為經商而致富,或者因為經營田地而發達。但是他們“平民”的身份地位低下,不能擔任社會公職。尤其是當他們被一個擁有貴族頭銜的窮光蛋蔑視的時候,這種不平感更加突出,于是這部分新的有產者強烈要求改變這種不平等狀況。塞爾維烏斯順勢改革,對公民及其財產進行普查,在此基礎上按財產多寡把公民劃分為五個等級,并確定其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據說,五個等級的財產資格分別為10萬、7.5萬、5萬、2.5萬和1.1萬(或1.25萬)阿司。財產低于第五等級的列作等外,稱為無產者。

3.創設森都里亞大會,作為新的公民大會。塞爾維烏斯畢竟是代表奴隸主階層的,所以他盡最大努力維護奴隸主的利益。森都里亞大會實行集體投票制,每個森都里亞只有一票表決權。第一等級公民是奴隸主階層,占羅馬總人口少數,卻擁有超過一半的森都里亞。一項決議,如果他們投票一致,表決即告終止。因此,羅馬上層權力牢牢地控制在奴隸主的手里。

塞爾維烏斯改革把原始社會的羅馬帶進了奴隸社會,標志著羅馬國家的產生。恩格斯這樣評價塞爾維烏斯改革:“這樣,在羅馬也是在所謂王政被廢除之前,以個人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古代社會制度就已經被破壞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個新的、以地區劃分和財產差別為基礎的真正的國家制度。”

趣味鏈接 羅馬王政時代的最后一位國王

羅馬王政時代的最后一位國王是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他是塞爾維烏斯的女婿,但是為了奪取羅馬的最高權力,他暗殺了塞爾維烏斯,自己當了王。塔克文被古文獻描述為一位暴君和獨裁者,他即位后,對外連年發動侵略戰爭,對內殘酷鎮壓平民百姓。公元前510年,無法忍受的羅馬平民在盧修斯·朱尼厄斯·布魯特斯的帶領下,把塔克文驅逐出羅馬。羅馬人民決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選出兩名執政官,規定任期為一年。從此,羅馬進入了共和時代。

布匿戰爭——羅馬對西地中海的征服

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羅馬人與迦太基人進行了三次戰爭。由于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故也被稱為布匿戰爭。布匿戰爭結束后,羅馬完全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

迦太基原是腓尼基人在北非的殖民地,大約公元前7世紀開始興盛起來,陸續占領北非西部海岸、西班牙南部、撒丁、科西嘉和西西里地區,成為西地中海的強國。羅馬統一意大利后,與迦太基形成對峙之勢。兩國在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間進行了三次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前241年),是兩國之間因為爭奪西西里島而引起的。羅馬軍隊開進西西里,卻被迦太基的海軍封鎖在那里,羅馬被迫建立艦隊進行反擊。羅馬艦隊遠征迦太基本土,但以失敗告終。于是,羅馬傾盡全力與迦太基在西西里展開決戰。羅馬在戰斗中占據了優勢,迦太基被迫求和,將西西里及其附近利帕里群島讓給羅馬。羅馬遂在西西里建立了第一個行省。

第一次布匿戰爭結束后,迦太基不甘心失敗。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在西班牙營建反擊羅馬的基地,挑起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前202年)。羅馬方面對此早有警覺,但沒料到漢尼拔率軍急速翻越阿爾卑斯山,突入意大利。羅馬倉促應戰,被漢尼拔打敗。然后漢尼拔揮師南下,穿越亞平寧山脈,渡過亞努河,進入意大利中部。一直尾隨其后的羅馬將領費邊,在坎尼與漢尼拔進行決戰,結果大敗而逃。

反映布匿戰爭的油畫——迦太基帝國的衰落

坎尼會戰后,羅馬處境十分危急。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同盟城市紛紛倒戈,馬其頓王國公開與漢尼拔結盟。為了挽救時局,羅馬全國動員,并嚴懲親近漢尼拔的城市,但是盡量避免與之決戰。戰爭優勢逐漸轉移到羅馬一邊。公元前202年,羅馬派軍登陸北非,進逼迦太基,漢尼拔被迫回軍救援。兩軍交戰,“戰神”漢尼拔遭到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次敗績。迦太基被迫求和,放棄一切海外屬地,解散軍隊。從此羅馬在西地中海地區確立了霸權。

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前146年),起因是羅馬害怕迦太基崛起復仇,純粹是霸權主義的表現。公元前149年,羅馬要求迦太基人放棄港口城市,搬入北非內陸。迦太基拒絕之后,羅馬立即宣戰,包圍了迦太基城,開始第三次布匿戰爭。圍城三年之后,羅馬入城,將所有居民殺死,城市被踏為平地,從此迦太基成為了歷史。

布匿戰爭前后歷時百余年,羅馬用血腥手段把迦太基從歷史中消除,展現了其野蠻的一面。戰爭結束后,羅馬安全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

“戰神”漢尼拔

趣味鏈接“ 戰神”漢尼拔的最后時刻

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后,漢尼拔受到羅馬的壓迫而出走東方,流亡到塞琉古王國。公元前189年,羅馬軍隊包圍塞琉古王國都城安條克,打敗安條克,要求引渡漢尼拔,漢尼拔逃到小亞細亞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羅馬人仍然不放心漢尼拔,一直爭取把他引渡到羅馬受審。比提尼亞王國不敢得罪羅馬,只好把漢尼拔驅逐出境。公元前182年,走投無路的漢尼拔服毒自盡,一代“戰神”至此倒下。

蘇拉獨裁——羅馬共和國的獨裁者

蘇拉(公元前138年—前78年),古羅馬統帥、政治家、獨裁者。蘇拉早年在馬略麾下參加朱古達戰爭和對日耳曼人作戰,因戰功被選舉為大法官。

公元前89年,雅典發生反羅馬的起義,希臘各邦紛紛響應。一時間,羅馬在東方的霸權地位受到嚴重的威脅。羅馬派出遠征軍,但在派遣統帥人選上,貴族派和民主派發生了爭執。最后,元老院支持蘇拉統軍遠征。可是蘇拉剛離開羅馬城,馬略和保民官盧福斯就結盟,廢除了蘇拉的指揮權。蘇拉旋即帶兵向羅馬進軍,開創了羅馬人進攻自己祖國的先例。蘇拉攻下羅馬后,殺害了盧福斯和大批民主派分子,并宣布馬略等人為“公敵”。蘇拉在羅馬城恢復了貴族統治后,隨后進軍雅典,血洗了這座城市。

蘇拉

在蘇拉遠征雅典的同時,馬略集結軍隊,聯合執政官秦納占領了羅馬。他們大肆屠殺蘇拉的擁護者,把羅馬政權轉移到民主派手中。蘇拉聞訊后,急忙率4萬軍士在南意大利登陸。克拉蘇和龐培等一批貴族青年聞訊后立即投奔蘇拉。此時,馬略已死,民主派找不到能夠抗衡蘇拉的人,蘇拉輕松擊敗民主派軍隊,以征服者姿態進入羅馬。隨后,蘇拉對民主派進行了清洗,并沒收他們的土地分給士兵,這些士兵成為蘇拉建立軍事獨裁的重要支柱。

鑒于貴族統治危機,蘇拉在穩定局勢后,開始進行憲政改革。(1)他從忠于自己的貴族中,選拔三百人補充元老院,使元老名額增至六百人。元老院恢復了舊日的權力和特權,在立法上任何提案非經元老院審議不得提交公民大會。(2)在司法上將原由騎士控制的常設刑事法庭收歸元老院掌握。(3)保民官的權力被剝奪殆盡,其立法創制權受到元老院的鉗制,司法指控權也被廢除,否決權則受限制,還被禁止繼任其他高級官職。(4)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蘇拉把執法官由六人增至八人,財務官由十二人增至二十人。二名執政官和八名執法官任職期滿后出任十個行省的總督,他們就職于哪個行省則由元老院決定。(5)蘇拉還重申和規定高級官職的年齡資格、任職間隔期以及財務官以上高級官員卸任后進入元老院等制度。

通過改革,元老院權力大大加強,蘇拉也把元老院變成了自己的“后花園”。元老院批準蘇拉為獨裁官,任期不限。無限期獨裁官職務使蘇拉集國家大權于一身,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裁者。

公元前79年,蘇拉放棄獨裁官職位隱退,次年死去。在蘇拉死后不久,他所頒布的法律隨即被廢棄了。但是蘇拉依靠軍隊實行獨裁統治,給予共和制度以沉重打擊,為日后愷撒等人的獨裁開了先河。

趣味鏈接 馬略簡介

馬略(公元前157年—前86年),古羅馬統帥、政治家。馬略平民出身,因戰功于公元前119年任保民官,以后歷任大法官、西班牙總督、執政官。馬略針對當時羅馬軍隊兵源匱乏等弊端,實行軍事改革。公元前106年攜部將蘇拉進軍北非,翌年俘努米底亞國王朱古達,凱旋羅馬,結束朱古達戰爭。之后,馬略連續五屆擔任執政官。公元前88年,蘇拉占據羅馬后,馬略亡命非洲,其追隨者大批被殺。公元前86年馬略第7次任執政官,不久病逝。

斯巴達克起義——羅馬共和國的最大規模的奴隸起義

早期的古羅馬共和國奴隸的處境異常悲慘,一直被奴隸主稱為“會說話的工具”,甚至可以在巿場上與牲畜一樣被買賣。但是在古羅馬共和國的最底層還有一個比奴隸更為悲慘的人群——角斗士。所謂角斗士,就是指一些整天無所事事的奴隸主們把那些身強力壯的戰俘送到特設的劍術訓練所里加以訓練,然后讓這些戰俘在大劇場里和公開場所彼此殘殺,或與野獸搏斗。這些被訓練的戰俘就被稱為角斗士。為了生存和自由,角斗士們經常進行反抗奴隸主的斗爭。斯巴達克所領導的起義就是當時角斗士起義的代表。

斯巴達克是色雷斯人,參加了當時反抗羅馬侵略的戰爭。但是不幸被俘,于是和其他眾多的戰俘一樣被賣到卡普亞城的一個角斗士訓練所當了角斗士。為了為廣大角斗士爭取人身自由而反抗奴隸主,他經常給廣大角斗士們輸入自由主義思想。久而久之,有200多名角斗士加入了反抗的行列準備發動起義。很不幸的是他們的計劃被內部人告發了,但好不容易等來的機會,斯巴達克當然不會放棄,于是他決定提前起義。

公元前73年,78名角斗士在斯巴達克率領下殺死了監視他們的奴隸主和衛兵,起義正式爆發。吃夠了奴隸主苦頭的眾多奴隸聞訊紛紛加入,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近1萬人。在斯巴達克的英明領導下,起義軍多次打敗羅馬奴隸主的軍隊,極大地震驚了奴隸主階層。而起義隊伍的聲威也迅速提高,人數亦與日俱增。

公元前72年,起義軍攻克了位于羅馬北部的摩提那城。接著斯巴達克又揮師南下,在阿普里亞一帶同敵人展開了大決戰。由于奴隸主階層的軍隊為數眾多,裝備又精良,經過一番廝殺后,起義以失敗告終。在砍殺了幾百敵人后,斯巴達克本人也由于流血過多英勇犧牲。被俘的起義軍被克拉蘇殘忍地釘死在十字架上。

斯巴達克所率領的斯巴達克起義是世界古代史上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它給古羅馬奴隸主的統治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奴隸制存在的基礎。更為主要的是,斯巴達克所提倡的自由主義思想無論對于廣大奴隸還是角斗士都產生了十分重要的鼓動作用,給奴隸主階層的統治帶來了極強的不穩定因素。斯巴達克是古代奴隸階級的一位杰出英雄。

趣味鏈接 布魯提翁戰役

布魯提翁戰役是斯巴達克起義由盛轉衰的一次重要戰役,它發生在公元前72年秋。當時斯巴達克所領導的起義軍在意大利布魯提翁半島集結,準備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前往西西里,可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只。這時,克拉蘇在起義軍身后的陸地最狹窄處挖掘了一道兩端通海的大壕溝,切斷了起義隊伍撤回意大利的退路。經過激戰,斯巴達克突破了重圍,但在突擊中,軍隊損失了近2/3,為以后起義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前三頭同盟——愷撒、龐培、克拉蘇

當蘇拉成為羅馬最有權勢的人之后,追隨他的貴族青年龐培和克拉蘇也跟著水漲船高,成了羅馬的顯赫人物。蘇拉死后,公元前70年,龐培和克拉蘇一起當選為執政官。他們執政期間為了爭取民眾的支持,清洗了元老院中的蘇拉派,恢復了保民官的權力,民主派勢力因此得到恢復和發展。

由于民眾的支持,龐培得以率軍出戰。他在幾個月內便消滅了地中海海盜,之后贏得了密特里達提戰爭的勝利,隨后引兵南侵,把敘利亞置為羅馬行省。公元前62年,龐培返回羅馬,元老院勉強允許舉行凱旋式,但拒絕批準其在東方實行的各項措施以及分給老兵土地。龐培極為不滿,開始同元老院對抗。

克拉蘇雖然沒有龐培的顯赫戰功,但是他的野心卻一點也不小。當龐培出征東方時,克拉蘇活躍于羅馬政界,企圖染指西班牙、山南高盧和埃及事務。由于元老院從中作梗,克拉蘇一事無成。但當龐培返回羅馬時,克拉蘇因為嫉妒而選擇了與元老院合作,力圖鉗制龐培。

關于龐培、克拉蘇以及元老院的關系,有一個人看得很明白,他就是愷撒。論權勢不如龐培,論資財不及羅馬巨富克拉蘇,但是愷撒善于投機。經他調解和撮合,龐培和克拉蘇捐棄嫌隙。三人出于政治需要,達成了互相支持的秘密協議,即建立歷史上的前三頭政治同盟,以期共同對抗元老院。為了鞏固這個同盟,愷撒把自己年僅14歲的女兒嫁給了50歲的龐培。

根據三頭協議,愷撒出任山南高盧和伊利里亞總督,為期5年。愷撒到高盧后,短時間內征服了高盧大部分地區,為自己贏得了雄厚的實力和政治資本。愷撒聲望的提高,引起龐培的戒心,同時龐培和克拉蘇因爭奪出征埃及指揮權產生矛盾。同盟關系出現了裂痕,元老院趁機挑撥離間,并攻擊愷撒的土地法案。

愷撒需要時間征服全部高盧,于是他主動前往會晤克拉蘇和龐培,以期彌補破裂的同盟關系。最后三人達成協議:延長愷撒擔任高盧總督的期限;龐培和克拉蘇出任公元前55年執政官,期滿后分別擔任敘利亞和西班牙總督。

公元前54年,愷撒的女兒去世,愷撒和龐培的聯姻關系即告結束。次年,克拉蘇死于帕提亞戰爭,三頭同盟只剩下兩雄對峙。公元前49年,元老院作出決議,愷撒在高盧總督任滿后,必須解散軍隊,如果拒絕,他將被宣布為祖國之敵。這樣,龐培與愷撒之間的關系完全破裂。愷撒聽到元老院的消息后,率軍迅速攻占羅馬和意大利,然后揮師東進,在法薩盧決戰中大敗龐培。龐培逃往埃及,為托勒密王國大臣所殺。羅馬內戰以愷撒的勝利而結束。

愷撒

龐培

克拉蘇

公元前44年,愷撒被任命為終身獨裁官,成為羅馬的最高主宰者。

趣味鏈接 愷撒與埃及艷后的故事

羅馬內戰時,愷撒追擊龐培來到埃及。此時“埃及艷后”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又譯為克婁巴特拉)正在爭奪王位,她為了獲得愷撒的支持,以毛毯裹身,由人抬到愷撒房門前。愷撒被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勇氣和美貌深深打動,便幫助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成為埃及實際的統治者。當愷撒因戰事返回羅馬時,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為愷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愷撒。公元前45年,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前往羅馬,備受殊榮。不料愷撒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克麗奧佩特拉七世黯然離開了羅馬。

后三頭同盟——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

公元前44年,愷撒遇刺身亡,羅馬陷入了混亂。愷撒的部將安東尼聯合騎兵長官雷必達,力圖控制政局。愷撒的繼承人屋大維來到羅馬,借助愷撒的聲望,迅速升到羅馬權力的頂層,威脅到了安東尼的地位。公元前43年,兩人之間發生戰爭,安東尼被打敗,逃往山北高盧和雷必達會合。

愷撒派內部紛爭,使元老院地位得以增強。刺殺愷撒的陰謀者在東方行省糾集大量兵力,伺機反撲。在這種情況下,屋大維與安東尼、雷必達互相諒解,在波倫尼亞會盟,史稱后三頭政治同盟。之后,三人率軍進軍羅馬,大肆屠殺政敵,沒收財產。大約有300名元老和2000名騎士被殺。

羅馬共和派被打敗后,安東尼因為克麗奧佩特拉七世而去了埃及。屋大維返回羅馬,沒收意大利一些城市的土地分給老兵,引起意大利居民的強烈不滿。安東尼之妻福爾維婭和安東尼之弟魯基烏斯乘機占領羅馬,但很快即被屋大維打敗。屋大維還趁安東尼派在高盧的副將去世之際,控制了高盧。公元前40年,安東尼返回意大利,險些重開內戰,后經調解才避免發生沖突。安東尼娶了屋大維的姐姐屋大維婭為妻,以聯姻鞏固同盟。

綏克斯都·龐培占據西西里、撒丁尼亞和科西嘉,派出海軍干擾地中海商路,切斷羅馬的糧食供應。公元前36年,屋大維聯合雷必達進攻西西里,在納烏洛卡附近的海戰中大敗龐培。龐培逃往小亞細亞,被安東尼處死。戰后,雷必達接收了龐培的部分軍隊,企圖獨占西西里,但其軍隊不愿再戰,經屋大維引誘紛紛倒戈。屋大維剝奪了雷必達職權,只給他大祭司長之職。從此雷必達結束了政治生涯,三頭也就只剩兩頭了。

克麗奧佩特拉七世雕像

公元前33年,安東尼遺棄屋大維婭,與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結婚。他宣布愷撒里昂(愷撒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所生之子)為愷撒合法兒子,稱作“諸王之王”;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為“諸王之女王”;并將羅馬的征服地贈予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及其子女。這在羅馬激起普遍的不滿和憤怒,元老院和公民大會以侵占羅馬人民財產為由,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宣戰,并剝奪了安東尼一切職權。在隨后的戰爭中,安東尼被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自殺而死,埃及也被并入羅馬版圖。

公元前29年,屋大維凱旋羅馬。公元前27年,羅馬元老院贈給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正式確立元首制。這標志著羅馬從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

趣味鏈接 奧古斯都

奧古斯都,拉丁文Augustus的中譯,意為“神圣的”“高貴的”。這個稱號和古代宗教有關,據說語源為“權威”(auctoritas)和“視者”(augur)。在當時人的宗教信仰中,這個稱號意味著持有者擁有超越人的權威,且任何章程皆不能對其地位性質定義。一般奧古斯都常用來指稱第一位羅馬帝國的皇帝屋大維,但也同樣可以用作羅馬皇帝的頭銜。

屋大維的元首制——羅馬從共和國走向帝國

公元前27年,屋大維接受元老院授予他的“奧古斯都”稱號,正式開始了元首制的統治方式。

屋大維的“元首制”是一種獨特的君主專制制度。在他統治時期,羅馬共和國時代的權力機構如保民官、執政官等依然存在,而且繼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屋大維的權力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但是,崇高的威望使屋大維凌駕于元老院和其他各種官職之上,獨攬國家大權。特別是他掌握著軍隊的領導權,保證了他對國家事務的最高決定權。所以,就本質而言,屋大維建立的元首制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專制。

屋大維

對屋大維專制統治威脅最大的是元老院,因此屋大維從多個方面對元老院進行改組,使之聽命于自己。內政方面,屋大維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極力提高元老院的政治地位和社會榮譽,削弱其實際權限。外交方面,屋大維爭取到擁有以個人名義同外國簽訂條約的特權。從此以后,屋大維可以繞過元老院直接向別的國家宣戰或者訂立條約,元老院的外交權喪失殆盡。行省方面,高盧、西班牙和敘利亞三個最富饒的地區由元首直接統治,埃及是元首的私產,剩下的行省由元老院任命卸任執政官治理。財政方面,元老院名義上掌管國庫,但是國庫的主要來源是行省的稅收,而行省的長官大部分是屋大維的部將。而且,各行省也常常入不敷出,國庫處于虧空狀態,因此元老院的財政權也就名存實亡了。司法方面,元首可以直接制定和頒布法律,各級司法官員也都唯元首之命是從。

軍隊是元首制的重要支柱。屋大維建立了一支常備軍,以其作為對內實行獨裁統治,對外進行擴張侵略的工具。軍隊分為近衛軍和常備軍。近衛軍設置9個大隊,每個大隊1000人,拱衛羅馬和意大利。常備軍由軍團和輔助部隊組成,每個軍團有5500名步兵和120名騎兵。士兵主要是從羅馬公民中招募,輔助部隊約有15萬人,來自行省居民和依附部落。常備軍駐扎在邊疆地區,既可以守衛疆土,又可以防止他們干預內政。

元老和騎士是元首制的主要社會基礎。元老是元老院的成員。屋大維規定,元老必須出身于貴族、服滿規定年限的兵役、具備100萬塞斯退斯的財產資格。騎士屬于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民主派,屋大維把騎士大量安插在軍隊之中,擔任各種軍職,甚至是艦隊司令、近衛軍長官這樣的重要軍職。騎士可以候選元老,元老之子在進入元老院前必須履行騎士職責。這樣,元老和騎士同屬于帝國統治階級,共同支持元首制。

趣味鏈接 奧古斯都的妻子

奧古斯都的第一任妻子是斯克里波尼婭。斯克里波尼婭為屋大維生了一個女兒──朱莉婭。不久,他們離婚。公元前38年初,奧古斯都霸占貴族克勞狄耶斯·尼祿的美麗妻子──利維婭·德茹西拉。奧古斯都將利維婭的兒子泰玻瑞耶斯收為養子,強令泰玻瑞耶斯休掉原配妻子并與朱莉婭結婚。利維婭害死奧古斯都的許多可能的繼承者,使泰玻瑞耶斯取得終身元首的職位。泰玻瑞耶斯就職后就放逐了朱莉婭。奧古斯都逝世的同年,朱莉婭在貧困的境況下被餓死。

羅馬帝國的衰亡——奴隸制遭到歷史潮流的裁汰

羅馬帝國是個奴隸制國家,帝國的繁榮建立在剝削奴隸的基礎上,奴隸主要來自戰俘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但是,帝國穩定后,對外戰爭基本停止,奴隸來源顯著減少,奴隸價格日趨昂貴。而且沒有了戰爭年代那種隨遇而安的心理,奴隸對于自己的現狀越來越不滿,消極怠工、破壞工具、逃亡甚至殺死奴隸主和發生暴動的現象屢有發生。這樣就使以奴隸為勞動力的農業成本上升,競爭不過行省運來的糧食,因此農業一片蕭條。

奴隸制危機引發的農業蕭條,繼而引發商業蕭條、城市衰落、財政枯竭以及政治混亂,羅馬爆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史稱羅馬3世紀危機。

危機之下,奴隸主階層的生活卻日益腐化。他們不僅建造豪華的宮殿、別墅,將大量土地圍成花園和獵場,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而且揮霍錢財,舉辦各種娛樂活動,尋歡作樂。沒有土地的小農和飽受剝削的奴隸仇恨富人階級,于是社會矛盾空前尖銳起來。從4世紀中葉起,奴隸和隸農的起義不斷,本已拮據的國家財政還要拿來鎮壓這些反抗,使國庫更加空虛,國家財政處于崩潰中。

羅馬3世紀危機表現在政治上是政治混亂和內憂外患。近衛軍操控皇帝的選舉,甚至在半年之內換了兩個皇帝,皇帝經常成為他們手中的傀儡。各行省紛紛推出自己的代理人,參與到皇位爭奪戰中。而且,中央政府陷于癱瘓狀態,行省處于獨立或半獨立狀態。如高盧、日耳曼、不列顛和西班牙地區,擁有獨立的軍隊和行政機關,自鑄貨幣,完全脫離羅馬存在了15年之久。395年,羅馬皇帝提奧多西一世去世,他把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首都的西羅馬帝國。

4世紀下半葉,匈奴人向西遷徙,推動了日耳曼諸部落大遷徙的浪潮。西哥特人首先侵入羅馬境內,沿途奴隸、隸農和礦工紛紛加入。410年,西哥特人圍困羅馬城,城內起義的奴隸打開了城門。于是這座被譽為“永恒之城”的羅馬城第一次陷落。此后的羅馬成為了蠻族的天下,西羅馬帝國皇帝成了日耳曼雇傭軍的傀儡。476年,日耳曼雇傭軍首領奧多亞克廢除了西羅馬帝國皇帝,標志著西羅馬帝國的最后滅亡。東羅馬帝國則繼續存在了千年之久。

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趣味鏈接 匈奴與西羅馬、西哥特的戰爭

450年,匈奴單于阿提拉發動對西羅馬的戰爭。重壓之下,西羅馬和西哥特聯軍在今天的巴黎市郊與匈奴軍展開了決戰。戰斗打得非常慘烈,僅過了一天,雙方戰死者就達15萬人。最終,西哥特國王戰死,余部也撤離戰場。而匈奴也損失慘重,無力再進攻,只得退回萊茵河,重新積聚力量。

452年,得到休整的匈奴帝國再次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攻入了意大利。但是阿提拉神秘猝死,匈奴帝國瞬間崩潰。西羅馬躲過一劫,而匈奴人從此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基督教的興起——由反抗到順從的蛻變過程

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從摩西帶領族人逃離埃及到“巴比倫之囚”,從波斯帝國奴役到亞歷山大帝國征服,猶太民族一直處于被征服、被奴役的狀態。到公元前63年,猶太人又被羅馬人征服。猶太人國破家亡,被迫流落異鄉。在苦難重重和復國無望的情況下,猶太人只有在宗教中求得一些精神安慰。于是在下層居民中便出現了一些秘密教派,原始基督教就是從這些秘密教派中逐漸形成的。

大約1世紀中葉,基督教產生了。基督教來源于猶太人古老的宗教——猶太教,所以從一開始就保留了猶太教的許多特點。它繼承了猶太教的一神論和救世主觀念以及創世神話,同時接受猶太教的《圣經》,把它稱為《舊約》。但是,基督徒信仰的不是耶和華而是耶穌,因此被猶太教視為異端,遂將此派教徒逐出教門。于是基督教和猶太教分離,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教派。

基督教宣揚任何人只要信仰耶穌即可得救,這就打破了民族宗教的狹隘性,建立了一種世界性的信仰。因此基督教一出現,就在羅馬下層社會中廣泛流傳。早期基督徒對現實不滿,反抗羅馬的殘暴統治,因此遭到羅馬統治者的迫害和鎮壓。尼祿皇帝把公元64年羅馬發生大火歸罪于基督教徒,對其進行大規模的迫害,慘無人道地害死了許多基督教徒。戴克里先皇帝統治時期,禁止基督徒舉行宗教儀式,又大肆逮捕基督徒,搗毀基督教堂,沒收教會財產。

雖然屢遭迫害,基督教還是頑強地發展起來。不少富裕農民、工商業者和奴隸主,甚至社會上層人士,也都信奉基督教。這些人向教會捐贈財物,因此取得教會權力。富人有錢、有時間,不滿足于簡單的宗教儀式,開始制定繁復的教規和儀式。于是出現了各種神職人員,正式形成了一個體系完整的基督教會。隨著越來越多的富人的加入,早期基督教的反抗精神逐漸淡化,而逆來順受、希冀來世的教義則被提到首要地位。到2世紀,基督教開始變質,走向與原始教義相反的道路。

3世紀,基督教獲得大發展,許多大地主、富有工商業者和官吏、皇族也都加入基督教。羅馬境內有1800多個教堂,遍及帝國各地。羅馬、拜占庭、迦太基、亞歷山大里亞等城市的教會逐漸發展為所在地區教會的中心,居于領導地位。基督教會此時出現了一批神學家,他們篡改原始教義,宣稱羅馬帝國和基督教利益的一致性,向羅馬統治者表達支持的意愿。32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亞召集了318名主教舉行會議,這是基督教歷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結。會議制定了所有基督徒必須尊奉的教義,即“尼西亞信條”。這次大會標志著原始基督教質變的最后完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鄂托克旗| 华坪县| 浦县| 长春市| 富民县| 麦盖提县| 临澧县| 太白县| 台南市| 东港市| 桂东县| 二连浩特市| 镇远县| 山丹县| 安龙县| 巨野县| 盐城市| 霞浦县| 宜兴市| 宁强县| 临湘市| 六安市| 虎林市| 芒康县| 巩义市| 耿马| 丽水市| 南郑县| 赤峰市| 湛江市| 阜新| 于都县| 子长县| 香河县| 阳江市| 崇信县| 成安县| 青岛市| 子长县|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