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把握:分析信息不對稱的表現形式

根據信息經濟學的原理,市場經濟中除了信息不完整外,還存在信息分布不對稱的問題,即博弈雙方擁有的信息量是不對等的,各方法務人員都會有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信息,或者即使各方都了解了信息,但總有一方對于信息的解讀比另一方更接近信息的本質。

不對稱信息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指雙方所獲信息的內容差別;一類是雙方所獲信息的時間不一致;還有一類就是雙方對信息的解讀產生了偏差。

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造成了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失衡,影響社會的公平、公正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對于法務人員來講,由于信息不對稱,可能形成對法務風險的誤判。例如,買者對所購商品信息的了解總是不如賣商品的人,因此,賣方總是可以憑信息優勢獲得商品價值以外的報酬。對于法務人員來講,就要及時判斷信息的對稱性,并不斷收集信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給法務工作帶來的影響。

(一)法務信息不對稱的表現形式

法務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源不對稱

信息源不對稱主要是指非訴博弈雙方因各方收集資料的來源不同,而存在信息真實內容的不同,從而影響各方對信息的解讀、判斷及使用。

例如,某公司在引進某一高科技產品時,引進方是通過設計單位得到相關產品的相關技術參數及用戶使用情況的,而產品代理方是從產品原產地生產公司獲得的相關信息。顯然,從技術角度,某公司從設計單位獲得的信息屬于直接信息,而從商務角度,某公司從設計單位獲得的信息就屬于傳來信息;而產品代理方從商務角度,從產品原產地生產公司獲得的信息是直接的信息,能夠代表生產公司實際的生產和銷售情況及相關產品的屬性,而從技術角度,產品代理方所獲取的信息就屬于傳來信息。這樣,引進產品方在談判中就處于不利地位,因為代理方比引進方更了解產品生產公司的真實信息。

信息源不對稱會給法務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甚至使公司蒙受損失。根據蓋然性原則(接近真實信息較近的可能性),接近真實信息源較遠一方的法務人員就要注意在雙方簽訂的法務文書中設定鑒于條款或保證與陳述條款,要求與信息真實性較接近的一方如實陳述有關的真實信息,并擔保因虛假信息給對方造成的相關損失,以保證法務目的的實現。

法務信息源的不對稱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判斷:一種情形是資源市場的占有者比需求者更了解本公司的經營情況,擁有更多的信息;另一種情形是資源市場中其資源的占有者,同時又是其交易市場的交易者,其信息擁有量更大、更真實。也就是說,由于交易者在市場上所處的信息地位不同,進而必將影響其交易利益和交易成本。

2.信息的時間不對稱

信息的時間不對稱,是指非訴博弈各方對同一指向的信息在接收上存在時間上的差異。也就是說博弈各方并不是同時掌握某一指向的信息。從信息的有效性來講,一般來說,同一指向的信息,產生時間在后的信息要優于產生時間在前的信息,從信息掌握的時間來講,同一信息接收時間早的要優于時間晚的。

例如,法務人員在對某一具體的糾紛進行評估時,引起糾紛的一方往往提前掌握了相關證據,而被動處理糾紛的一方往往會出現證據難以收集的被動局面,提起糾紛的一方在糾紛未決之前也不會主動將所有收集的信息提交對方。也就是說提起糾紛的一方因較主動或較準確、較早地做出糾紛的解決方案選擇而獲取了可接受方案的優勢。而被動處理糾紛的一方是信息的較遲獲得者,則被動地在糾紛處置中處于劣勢,甚至蒙受損失。

對于信息的時間不對稱,要求法務人員遇到問題時要冷靜處理,不要急于下結論,在充分解讀對方提供信息的基礎上,判斷信息的完整性或有效性,并能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需要補充的信息,彌補信息時間不對稱的不足,從而更全面地解讀信息,把握法務的實質。

3.信息的數量不對稱

信息數量的不對稱是指非訴博弈各方所掌握信息量上的多少存在差異。

俗語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可能誰也難以預料,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各方所執的觀點與掌握的事實,即信息上存在差異。公司在糾紛處置中經常會出現這一問題。各方所執立場不同,因而所執有的證據也存在差異,在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各方又都不愿意主動交換證據,這樣必然會對某一問題存在理解上的差異,糾紛的困局也就難以解決。

法務人員對于信息掌握不對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證據的屬主不同造成信息數量的不對稱;二是由于各方對于信息指向上的差異造成對于信息收集與保存上的關注點不同。

由于信息數量也會影響信息整體判斷的質量,對于公司法務人員來講,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要分析信息應由哪方先披露才比較合乎事情真相。

4.信息的質量不對稱

信息質量上的不對稱主要是指非訴博弈各方對所收集信息實質要件理解上的差異,從而收集信息的側重點出現了偏差,也可能是由于不同人對同一信息理解上的差異,從而形成信息質量上的不對稱。

例如,在合同談判中,由于賣家對于商品的理解深度深于買方,而買方只能通過賣方的解讀來理解相關的信息,特別是對于賣家確定的商品規格、型號、質量標準等都是一些特定的符號或術語,加之不同賣家對信息解讀上的差異,這樣就會給買方造成混淆,法務人員一定要引起足夠重視。一般來講,信息源越多,信息數量收集的越多,信息收集的時間跨度越長,其信息混淆造成的不對稱的可能性就越大。

法務人員對于信息掌握不對稱還同樣會反映在信息的質量上。雖然是相同的信息,但可能解讀的內容不一致。對于同一事項的處理,可能要求的信息也不一樣。例如,在糾紛的處置過程中,提起糾紛解決的一方往往在提交糾紛之前向有利于己方的信息進行了充分解讀,且對于不完善的信息進行了補充,而被動處置糾紛的一方,開始只能通過對方提出的信息進行解讀,而這一信息往往是不完善的,隨時可能出現解讀上的錯誤,因此,獲取信息的質量必然會體現不對稱情形。法務人員在處理法務過程中感覺信息質量存在不對稱時,就應要求對方或本公司經辦人員進行解釋,如在較重要的設備采購合同中還可要求對方提供相關的技術附件,有必要時,還可要求技術人員與對方簽訂技術協議,以確保采購信息質量的對稱。

5.信息混淆造成的不對稱

信息混淆造成的不對稱主要是指非訴博弈各方因對信息的理解或因掌握信息的優劣、時間長短等原因而造成信息在解讀過程中,出現混淆的情形,從而使得雙方形成信息不對稱。

相傳一個阿拉伯商人在地攤上擺了一只烏黑的銅質黑貓工藝品在叫賣,一位歐洲文物商看到后,發現其放置貓的底座是由黃金材質做成的,兩者天然合一,倍感價值連城,于是就決定買下來,對方報價1000美元,而那位文物商認為至少也值5000美元。通過一番討價還價后,決定以800美元成交。當文物商將800美元交與阿拉伯商人后,準備取貨時,那位商人將黑色的銅貓交給了他,很快又從包里拿出一個類似的銅質黑貓工藝品放到那個放貓的底座上,一下子讓那位歐洲文物商驚得大汗淋淋,深感吃虧上當,但又無話可說。這就是由雙方信息質量不對稱引起的,歐洲商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沒有弄清貓與貓座是否為一體,顯然出現了理解上的差異,犯了對信息理解混淆的錯誤。

在法務處理過程中,信息混淆不對稱是肯定的,法務人員要學會分析信息不對稱的表現形式,通過表現形式的分析,在正確解讀的基礎上,盡量彌補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足。

6.信息真假造成的不對稱

在信息的識別中首要的任務可能就是要分析判斷信息的真假問題。信息無論真假都會讓一部分人相信是真的,因為信息發布者就是想讓人知道該種信息的存在,他會努力通過包裝的方式讓一般解讀者難以正確解讀其真假性。而對于法務工作者來講,對于收集來的信息,無論從何提供,都要確認其真偽性。

在包拯辦案中,關于信息真假利用的極好案例莫過于“真假親娘”了。說的是兩位女人因爭奪一未成年的幼子,都說自己是其子的親娘,因爭執不下,鬧到衙門,請包公辦案。包公聽取雙方陳述后,就判斷由雙方一人拉小孩的一只手,看誰能拉扯到自己這邊,小孩就判歸誰。當包公一聲令下時,孩子發出了尖叫聲,而其中一位母親也放聲大哭,并迅速放開了手,說我不要孩子了。這時包公舉起驚堂木,在空中稍停片刻,拍于桌上說,案件一清二楚了,這松手之人便是孩子的親娘,始終不放手的是假娘。接著解釋說哪有親娘不顧孩兒死活的道理,讓在場的人無不心服口服。在法務實際中,也會出現真假信息的問題。例如,驗證對方公司主體資格的真實性,一般通過營業執照來判斷,但由于營業執照正本一般不記載年檢事項與變更事由,因此,法務人員就可要求對方提供營業執照副本,從中查看年度檢驗情況,還可要求工商登記機關出具電子查詢記錄打印單,或直接上網查詢其工商登記情況,必要時應到工商登記機關調取歷次登記、變更的工商檔案資料,以確認相關年檢情況的真偽性。

除上述因素外,還會因信息的遠近、優劣、多寡而形成信息不對稱。信息的正確解讀,對于法務人員來講,確實沒有可以借鑒的方法,只有通過不斷經驗的積累,解讀信息時間的增加,才可根據具體情況及時判斷信息的真假。同時,應根據公司法務情況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如合同管理數理庫、供應商管理數據庫等),或建立法務文檔檔案管理資料,從而為法務工作人員及時檢索提供方便。

(二)法務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分析

為了讓法務人員更好地理解信息,下面對信息不對稱源于法務主體之間地位的差別進行重點分析:

1.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

俗話說:“買家沒有賣家精?!边@句話的最大道理就是賣家擁有比買家更多的商品信息,賣家比買家更了解商品的價格、質量和性能,包括結構、材質。而買家只能通過賣家的陳述或賣家所發布的宣傳冊獲知。

例如,作者曾經辦理過一宗鋼件鍍膜專利技術轉讓糾紛,在專利技術轉讓談判過程中,買方通過專利檢索網和賣方提供的相關專利技術轉讓標的物的一些相關信息,認為技術可靠、價格恰當,就與賣方簽訂了相關的專利技術轉讓合同。待雙方簽訂專利技術轉讓合同后,買方依據所授讓的技術根本生產不出合格的產品,后通過進一步了解,主要還缺少酸洗、拋光等一系列相配套的投入,其投入資金遠大于初期專利技術授讓費用,這是買方如何也沒有預料到的。顯然,在該技術轉讓過程中買賣雙方信息是不對稱的,因為賣方是專利技術的發明者與許可方,對專利技術的相關情況完全了解,包括對應配套的設備、原材料要求,以及是否能生產出合格的產品等。

在法務過程中,對于賣家來講,由于深入的分析、判斷可能要比買家掌握更多的商品信息。對于買方來講,就要在合同中約定采購合同的目的,并要求賣方承諾在現有交易條件下確保達到某一目的,否則,買方擁有退貨或要求賣方賠償損失的權利。

2.債權人與債務人的不對稱

在債務糾紛過程中,對于債務人來講,“借錢時是孫子,借到錢后成了爺”,這主要是由于債權人喪失了對于資金、財物的控制權,債務人具有比債權人更多、更真實的信息。因此,相對于債權人來講,處于信息的衰減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最著名的要屬“龐氏騙局”了。

龐氏騙局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是金字塔騙局的變體,很多非法的傳銷集團就是用這一招聚斂錢財的。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拆東墻補西墻”“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而投資者(實際上的債務人)對籌資人(實際的債權人)籌措資金的使用情況、債務清償情況并不了解,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龐氏騙局的發明者查爾斯·龐齊(Charles Ponzi)是一位生活在19、20世紀的意大利裔投機商,1919年他開始策劃一個陰謀,騙別人向一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公司投資(實際上形成了債權債務關系),許諾投資者將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后,狡猾的龐齊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由于前期投資的人回報豐厚,龐齊成功地在七個月內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這場陰謀持續了一年之久,被利益沖昏頭腦的人們才清醒過來,后人稱之為“龐氏騙局”。

一般來講,債務人都不會將占有資源的真實的情況告之債權人,否則,債權與債務就會很快地了結了。信息不對稱的原因在于債務人的有意隱瞞或藏匿資金、財物,使得相互了解的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對于債務人給債權人提供的未來經營好壞的信息,債權人與債務人在判斷與解讀中就存在信息不一致的現實問題。

3.法務人員與經辦人的不對稱

由于法務人員對于經營情況不十分了解,因此,任何法務人員與經營者之間都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主要的原因是法務人員并沒有完全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只能通過經營人提供的資料對經營情況進行了解。即使是通過審計的財務報表,由于經營人員對財務、審計人員提供資料的完整與否及人為干預,其真實性大打折扣。這樣,法務人員與經營人員對公司信息的了解存在嚴重的不對稱,在解讀上也會因為對具體情況的熟悉程度不同而產生差異。

法務人員與經辦人之間形成的信息不對稱主要由于信息傳遞的失真、信息解讀上的錯誤等原因引起,有時還可能因為信息表述上的一字之差,而形成完全不同的理解。下面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

1930年4月,閻錫山與馮玉祥結成反蔣聯盟,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爾后,馮玉祥的作戰參謀很快就擬定了一份調動部隊的緊急命令:“命令某某部,晝夜兼程,直插沁陽,與閻錫山部會師……”誰知這個撰寫命令的作戰參謀官做事粗心大意,把沁陽的“沁”字,多寫了一撇,寫成了“泌”字,這樣一來,集結地點“沁陽”變成了“泌陽”。偏偏河南省真的有“泌陽”這個地名,這泌陽卻在河南省的南部,離湖北省只有幾十公里路程。當時湖北還是蔣介石重兵駐防之地,在那里集結當然對馮閻聯軍不利。馮玉祥這支奉調集結參戰的部隊長官接到調動軍令后,非常驚訝,怎么到泌陽與閻錫山部會師?但是因為馮玉祥平時治軍頗嚴,軍令如山,故他未向總部詢問,立即帶領部隊星夜趕赴離真正會師地點相隔200多公里的泌陽。閻錫山部隊按預定時間趕到沁陽,左等右等,眼看會師時間已過,還是看不到馮玉祥部隊的影子。立即打電報詢問馮玉祥,才知道奉調的部隊已經奉命揮師南下,背道而馳,趕去泌陽了。而蔣介石的部隊卻已經在湖北集結,這里離泌陽很近,眼看就要被蔣介石部隊重兵包圍。馮玉祥急令撤退,但想完成原定的作戰計劃已經來不及了。自然因一字之差而吃了敗仗。

公司法務人員與經辦人因一字之差在理解形成糾紛的事也屢見不鮮,如誤將訂金當定金,借條當收條等糾紛就不勝枚舉。這就要求法務人員在對某一具體的法務事項進行審核時,不能只通過文本表面內容來理解相關事項,還要進一步核實相關資料和實際的法務事項,要求表面內容與實質內容相一致,以避免信息傳遞、解讀上的失真。

對于法務人員來講,商務人員所發出的信息或指令可能故意隱匿、泄露了一些對己方不利的信息,使整體的博弈結果對己方有利,或者說對己方的公司有利。但是在動態的博弈過程中,外部信息和參與人的行動及所發出的信息對其他參與人的信念具有修正作用,使法務參與人的博弈行為最終達到一定的均衡。當然,任何均衡也只能是一個相對均衡,隨著信息量的增大,或者隨著時間對信息的驗證及新的信息對博弈均衡的影響,可以說均衡總是存在于一個漂移的過程之中。

4.強者與弱者間的信息不對稱

所謂強者與弱者間的信息不對稱,主要是指信息各方因資金實力、掌握資源的優劣不同而形成地位上的差異,從而形成對于信息占有或收集方面的不對稱。

強者往往不僅有雄厚的資金實力作后盾,更有強大的信息網絡系統作支撐,因此對于信息的掌握、理解都明顯優于弱者,如處于世界500強公司之中的各大品牌公司都有自己的信息網絡,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的商業間諜,專門的信息處理、收集機構,形成了完整的情報收集系統。弱者則處于明顯的信息劣勢。

強者與弱者之間的關系,確如草原上狼與羊的關系。他們本不屬同類,卻都是食物鏈中的一環。弱者要想逃脫強者的陷阱,就必然對強者有所認識,特別是要弄清信息不對稱性問題給雙方帶來的利益差別。例如,在合同談判中存在大量的強者與弱者間信息不對稱現象,造成雙方的談判地位存在差距。弱者為了達到談判的預期目標,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必須學會與強者博弈,以尋求某個均衡的結果。當然,這個均衡的實現是有條件的,需要弱者對強者有深刻的了解,較大程度地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性。一般來講,對于談判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一方,要學會等待,讓強者充分攤開信息,以便更好地解讀,提出自己的要求,從而讓強者有所讓步。

5.不同行業間的信息不對稱

所謂不同行業間的信息不對稱主要是指因非訴博弈各方處于不同行業,其因行業的生疏與熟悉程度不同而形成信息掌握、理解上的差異,從而產生信息不對稱現象。例如,網絡消費者與電信行業發布的有關手機、網絡方面的信息(特別是相關專業技術術語方面)在理解上必然存在差別。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這座山其實就是信息不對稱,而要獲得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代價)的。不對稱信息實際上可以被看作對信息成本的投入差異,消費者往往沒有對商品的諸如生產信息等信息進行成本投入,這必然與生產者之間產生信息投入成本差異,生產者利用信息投入差異獲取利潤正是為了補償先前付出的信息成本。任一市場都不會是獨立的,它與市場環境相適應,與其他市場相互影響,但對于不同行業間來講,由于接觸的信息材料有限,對于非同行業間發布的信息也存在解讀上的差異,這就形成了非同行業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很多法務人員往往忽視這一問題,無論自己是否對某一行業了解,都會在信息的篩選或利用中武斷地做出某些自己根本不熟悉或者根本沒有把握的決策,這樣就可能形成失誤。對于專業性生疏的行業,法務人員遇到問題時一定要注意與相關技術人員溝通,充分理解相關行業術語,以便形成法律關系后有利于各方權利義務的公平轉換。

在具體的法律事務過程中,必然存在信息發布者與接收者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而且其他主體的解讀與法務人員個體的解讀水平也存在差異,再者法務管理體系與規則不同,這些都將影響法務專業水平與其風險判斷能力的發揮。

不難得出結論,信息在法務工作中的作用體現為:信息的多少、真假及不同解讀方式對法律風險評估結論形成重大的影響。同時在具體的事務中,法務人員可以利用自己的現有知識水平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解讀,指導自己的法務行為,也可以通過公司高級管理層或高級法律顧問或外聘社會律師對相關信息的解讀,從中獲得法務行動的指令或建議,進而通過與自己對信息的解讀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做出判斷。

(三)從信息的可利用性角度談注意要點

對于一般的法務人員來講,掌握信息的可利用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注意:

1.關鍵點:信息材料的可利用性

法務人員分析判斷信息的目的是對信息材料的可利用,這一點是法務人員思考的關鍵所在,如果我們分析判斷信息材料,不是為了提供可利用的依據,那么,我們是不會去花時間分析整理其他人所發布的信息的。因此,從實用性來講,在收集與取舍中就要圍繞可利用性。當然,這一心理暗示可能會有所偏頗,同時更大程度地取決于對信息收集、整理的成本考慮或收集的可能性。

2.成敗點:信息材料的真偽性

法務人員對信息的有效利用的成敗點是對信息材料的真偽性判斷。如果法務人員不能很好地判斷信息材料的真偽性,不加區別地利用,就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出現失誤。因此,法務人員要花很多時間弄清信息材料的真偽性。為更好地區別真偽,在法務工作中應重點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本單位員工提供的信息要優于外單位人員提供的信息;

第二,信息原件優于復印件、傳真及電子郵件等;

第三,紙質原件信息優于其他媒介信息;

第四,政府公務機構發布的權證證書、司法機構的司法文書等信息優于其他單位或個人提供的信息;

第五,經公證的信息優于沒經公證的信息;

第六,同種媒介的近期信息優于遠期信息等。

3.判斷點:信息材料的充分必要性

法務人員在判斷信息材料的可利用性時,一定要注意審查信息材料的必要性、充分性,分析判斷滿足法務目的的理由是否充分,利用的信息材料是否足夠,是否對自己的法務行為有足夠的把握,也就是說對于信息材料的審查,必須從必要性出發,如果不屬于法務事項必要的信息,就不可以此作為判斷的依據,也可避免信息上的混亂。

(四)從信息資料的雙刃性分析原因

信息資料的不對稱還由于其本身的雙刃性形成。這就要求法務人員注意對信息資料的雙刃性分析。也就是說,法務人員在理解分析信息資料時一定要注意分析信息對己有利一面的同時還要分析是否對對方也有利,對己方不利的信息是否對對方也不利。因為信息提供方為了達到某一法律目的,除了虛構法律關系或法律事實而故意提供虛假的資料被對方識破外,有的還會因一時疏忽,將原本真實的資料出示給對方,但事實上被對方認定為有利的資料,并不利于己方,或者說與己方的最初提供、出示資料的法務目的相背離。

法務信息之所以會出現雙刃性,己方提供的信息為什么會出現漏洞而被對方利用,甚至成了反證呢?下面主要從五個方面來分析原因。

1.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之間的差距

當事人提供的資料一般講都是希望能夠對客觀存在事實進行證明,但這并不能被對方所認同,因為當事人所提供的所謂客觀事實要成為雙方認定的法律事實還有一定差距,這種差距導致了信息資料的雙刃性。

2.文語釋義與法理釋義的差距

有時候,當事人對于信息的理解與法務人員之間會產生偏差,己方法務人員與對方法務人員之間也會產生偏差,這種差距往往是由于對于信息資料所表現的文語釋義與法理釋義的理解不同而產生的。這種差距也會導致信息資料的雙刃性。

3.信息資料的形式與反映內容間的差距

信息資料總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并能夠反映一定的客觀事實內容,但信息資料的形式與所反映內容間往往也會產生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同樣會體現信息的雙刃性。而產生的沖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捕捉:

(1)單一信息資料形式與反映內容間的沖突;

(2)同種類信息資料間形式與反映內容及內容間的沖突;

(3)不同種類信息資料反映內容間的相互沖突。

4.信息資料形成內容與記載內容間的差距

信息資料在形成過程中,總是以一定的載體在特定時間融入了特定的信息,但當事人所提供的信息資料往往會與要說事實產生差距。以某一工程施工糾紛為例,總承包商向業主法務人員出示了一張“工程變更簽證單”,以此證明業主同意總承包單位新增工程量2000萬元,時間是2001年10月26日。但在雙方法務人員對質時,工程簽證單上反映的是“新增工程量”,同時還有減少相應的材料款120.00,由于沒有貨幣單位,法務人員當時就質疑是否將1200萬元寫成了120.00。通過分析,由于材料款后沒有標注貨幣單位,紙是從一本筆記本上撕的,業主現場工程師還向對方法務人員出示了那本筆記本,撕頁完全相合,但筆記本出廠日期顯示是2002年的。顯然總承包商出具的該信息資料的內容與記載內容間有很大差距。法務人員要求業主工程師對減少材料款進行了核算,材料款實際減少為1200萬元,而不是120萬元,事后出總承包方工程師承認確認材料減少款為1200萬元,金額小數點及多一個零是他添加進去的,落款時間也是他自己后來根據記憶補上去,簽名也確實是業主工程師簽署的。

5.個人對證據的解讀與本質內容間的差距

在出現糾紛后,雙方當事人及法務人員對于信息的解讀總存在差異。一方當事人所要利用信息資料說明的問題并不像當事人當初預料的那樣,有時恰恰相反。主要是各方對信息資料的理解與信息資料本質上所反映的內容存在差距。有時候一方當事人認為對自己有利,然而,信息資料證明的內容并非他所想象的那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罗县| 寿光市| 云和县| 鲁甸县| 鹿邑县| 基隆市| 禹城市| 高台县| 九台市| 游戏| 长葛市| 邵东县| 邯郸县| 苍梧县| 敦煌市| 曲麻莱县| 应城市| 九龙县| 清镇市| 元谋县| 翼城县| 枣庄市| 青阳县| 云霄县| 富裕县| 和林格尔县| 乐陵市| 三穗县| 南江县| 崇左市| 长泰县| 镇巴县| 永康市| 裕民县| 韶山市| 水富县| 陈巴尔虎旗| 阜康市| 武义县| 平武县| 柏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