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生理心理
德國人弗里舒和希齊戚第一次用生理學方法,即用電刺激完整的腦,發現了運動中樞。后來門克發現后腦葉為視覺中樞;1900年以后有人發現觸覺中樞在運動區后面,但在皮質上有一大塊區域不能由刺激引起運動反應,因而激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當時人們紛紛議論,認為那是感覺區,并對此進行了研究,這就產生了感官生理心理學。
⊙眼球基本結構
角膜、瞳孔和晶體會將光聚在視網膜上,視神經再把神經信號傳遞給大腦。因此眼睛的關鍵作用是把光波轉換為神經信號。
關于感官生理心理學的研究也有許多成就:
在視覺方面,知道了視網膜上有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光的反映在視網膜中心和邊緣是不同的。還發現了盲點、視后像等視覺機能。
在聽覺方面,知道了耳朵的某些構造,只是它們的作用還不太清楚。但已測定音波的頻率,提出了聽覺共鳴說。
在皮膚感覺方面,知道了壓力覺、溫度覺等,只是很少研究它們的解剖生理。在皮膚觸覺上進行了測量,推動了心理物理學的研究。
其他如味覺和嗅覺則剛剛開始研究。當時發現味蕾和鼻黏膜是這兩種感覺的器官,對它們的刺激物也進行了分類研究。
總之,在心理科學成立前夕,人們在大腦神經機能和感官生理心理等方面都為它進行了一定的準備。其中做出特殊貢獻的有約翰內斯·繆勒和赫爾姆霍茲等。
⊙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
人的視網膜內有兩種感光細胞——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其中錐體細胞能察覺不同顏色,而桿體細胞能察覺低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