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顱相學
大腦機能和心理的關系問題,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已提出,如希波克拉底和加倫都認為心理、智慧的部位在腦。17世紀,笛卡兒認為有一種“動物精神”沿著中空的神經管流動到腦子,通過腦中的松果體和靈魂交感,然后發出動作。這就是笛卡兒的“反射思想”。
阿斯特魯克將上述思想加以歸納,概括為反射概念。他把反射分為感覺神經、中樞神經低級部位和運動神經三個部分,指出隨意動作和反射動作的區別。在1809年前后,意大利醫生洛蘭圖提出神經系統分工的假設,但他把感覺看作延髓的機能,認為大腦活動是纖維的活動。英國人柏爾和法國人馬戎第又相繼發現,通過脊髓前根的是運動神經,后根是感覺神經。這是他們各自提出的神經機能的兩分法,后人稱之為柏爾-馬戎第法則。19世紀30年代,生理學之父約翰內斯·繆勒把反射概念引入生理學,認為反射動作也通過大腦,只是在大腦里不起什么作用。約在19世紀20年代有了顯微鏡以及化學硬化切片和染色等新技術的應用之后,人們發現了腦組織由白質與灰質、神經纖維的網狀結構和突觸等組成,從而提出了神經元學說和大腦機能分區學說等。1824年弗盧龍用局部割除法發現延髓是生命器官,小腦調節身體運動,心理活動的機能是在腦葉,為此他提出大腦機能的統一說,反對大腦機能分區說。
⊙布洛卡
法國外科醫生、神經病理學家,也是最早發現大腦左半球語言中樞的生理學家。
⊙布洛卡分區
早在18世紀末,顱相學者加爾及其學生施普茨海姆就曾宣揚腦的各部位皮質都有特殊機能,可按頭顱的形狀將腦的心理機能分為35個區域。他們宣稱,觀察一個人頭顱的形狀就可以斷定他的心理品質和道德面貌。當時科學家并不承認這種怪論,但對大腦機能定位的思想影響很大。
1861年法國人布洛卡發現腦的第三個前額基部是言語中樞。當時有個失語癥患者前來住院治療,經過檢查,布洛卡發現他的發音器官正常,但不能說話。幾天以后患者死去。布洛卡隨即解剖尸體發現,其左腦第三前額基部有一內傷。于是,他提出和弗盧龍相反的意見,認為腦是由相當于心理機能的各部分組成的。可見,大腦機能統一說和分區說的爭論早已有之,并隨著科技進步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