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民間借貸合同內容及裁判案例解析

《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借貸合同應當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內容。借款合同記載這些內容,表達了出借人與借款人約定的債權債務及相關的權利義務,是判斷借貸行為是否合法和違約的主要依據,一旦發生借貸糾紛便是最主要的證據。但是,《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借貸合同內容不是強制性規定,而是規范性規定,因此,民間借貸合同在約定內容上比較自由,其效力不一定都必須具備該條規定的全部內容。但從民間借貸的特點來分析,借貸合同必須記載雙方當事人的名稱(姓名)和借貸數額,否則就無法確認其效力。至于借款用途、利息、期限等,若已記載便有約定效力,若不記載可依法處理而不影響借貸合同本身的效力。這里先分析借貸主體、數額、期間、用途等問題,至于利息問題,后面作專題分析。

1.借貸合同當事人

民間借貸是人與人之間的融資行為,所以借貸主體當然是借貸合同不可缺少的內容。借貸合同當事人是出借人和借款人,出借人和借款人是借貸合同必須明確的內容。借貸合同已經載明出借人和借款人的,借貸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才能確定下來。如果借貸合同對出借人或借款人沒有載明,或者載明錯誤,就會出現誰把錢借給誰,誰向誰借錢的糾紛。即使借貸合同已經載明了出借人或借款人,但由于發生某些事實,也會使借貸主體發生變化,如借貸債權轉讓使出借人脫離債權人身份,又如債務轉移使借款人脫離債務人身份,再如借貸合同之外的實際使用人等,都有可能成為債務人。從借貸合同表面上看,出借人和借款人是簡單明了的,但遇復雜的借貸糾紛,借貸當事人就有可能與借款數額、用途、保證人等糾纏在一起難解難分。

案例解析 用途爭議和實際使用人存在均不影響借貸主體認定

案情簡介

2012年3月22日,陳某與某某公司簽訂了《承包經營合同》,約定陳某自2012年6月1日起至2015年5月31日止承包經營某某公司的某某分公司。2013年7月18日,某某分公司與劉乙簽訂《合作投資協議書》約定:某某分公司與劉乙共同出資承建某某花園工程,工程款的撥付轉入雙方共同管理的劉乙銀行賬號(62×××33)。

2013年12月22日和2014年3月21日,劉某某(某某花園項目部財務負責人)兩次向李某某借款分別簽訂了兩份《借款協議》。該兩份協議約定:(1)劉某某向李某某借款320萬元、600萬元,借款期限為一年,用于投資承建某某花園工程,若挪作他用,李某某有權隨時收回借款本金及利息;(2)利息按月利率2%計算,按季付息;(3)收款賬戶為劉某某開戶行,賬號62×××44;(4)某某花園工程項目部對劉某某的借款本息、違約金、滯納金等承擔連帶保證清償責任。某某花園項目部在兩份《借款協議》上加蓋了印章。

2013年12月23日,李某某通過銀行向《借款協議》約定的收款賬戶轉賬匯款230萬元。同日,劉某某向李某某出具收條并印蓋了項目部的印章。2014年3月21日,李某某通過銀行向《借款協議》約定的收款賬戶匯款320萬元。同日,劉某某向李某某出具收據并蓋了某某花園項目部的印章。2015年9月29日,劉某某、陳某與李某某簽訂了《補充協議》,約定:劉某某、陳某向李某某借款550萬元,截至2015年9月29日,劉某某、陳某已歸還李某某借款本金及利息189萬元,尚欠李某某借款440萬元,并于2015年12月31日前歸還;借款利息按月利率2%,自2015年9月21日起計算至還清款之日止。

劉某某根據《合作投資協議書》的約定,將上述借款中的530.7萬元轉入劉乙賬戶。

借款到期后,劉某某、陳某未按約向李某某歸還借款本金及利息。

李某某以劉某某、陳某、某某公司為被告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三被告歸還借款本金440萬元及利息。

一審判決

一審法院認為:關于借款用途的問題。因被告陳某與案外人劉乙系某某花園工程的實際施工人,雙方約定的劉乙賬戶(賬號:62×××33)為工程款的撥付轉入雙方共同管理的銀行賬號,就此可以推定該賬戶中的資金系用于某某花園工程,且被告陳某、某某公司未提交相應證據予以否定,故被告劉某某基于上述的約定將借款530.7萬元轉入劉乙賬戶,應認定其將借款用于某某花園工程。

關于借款人的問題。被告劉某某與原告李某某簽訂《借款協議》后,原告李某某依約向被告劉某某提供了借款本金,被告劉某某應向原告李某某履行償還借款的義務。《借款協議》約定借款用于投資承建某某花園工程,且部分借款由被告劉某某轉入了劉乙的賬戶,但借款資金的流向不影響原告李某某與被告劉某某的借貸法律關系,故被告劉某某辯稱被告某某公司系本案借款人的意見,不予采納。被告陳某與原告李某某簽訂了《補充協議》,構成債務加入。被告陳某系某某分公司的承包人,是某某花園工程項目的實際施工人,且將借款用于某某花園工程,故被告劉某某、陳某系本案的借款人。

關于擔保責任的問題。被告劉某某與原告李某某達成的《借款協議》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應為有效。《借款協議》上某某花園項目部作為擔保人加蓋了印章,因該印章多次用于經營活動,已為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確認,且陳某通過承包某某分公司取得了某某花園項目的承建人資格,某某分公司向原告李某某還款的行為,可以推定某某公司對于該印章的使用知情,使原告李某某對于該印章形成合理信賴,原告李某某的合理信賴利益應當受到保護。某某花園項目部是施工企業為施工生產需要而設立的臨時性機構,應類似于企業法人的職能部門,其對外擔保的行為不符合《擔保法》第十條的規定,且未經被告某某公司的書面授權,其對外擔保的行為應為無效。雖原告李某某在與被告劉某某達成借款協議時,原告李某某應當知道關于企業法人的職能部門不得為保證人的法律規定,但原告李某某未盡到審慎注意義務,對保證無效具有過錯。某某公司對其職能部門對外從事經營活動未盡管理職責,亦有過錯。對于某某花園項目部擔保無效,原告李某某及被告某某公司均有過錯,而項目部因不具備法人資格,對外不具備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故應由被告某某公司對原告李某某承擔賠償責任,但某某公司承擔的賠償責任不應超過被告劉某某、陳某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

綜上,判決如下:一、被告劉某某、陳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償還原告李某某的借款人民幣440萬元,并支付相關利息;二、被告某某公司向原告李某某承擔不超過被告劉某某、陳某不能償還上述債務部分的二分之一的賠償責任;三、駁回原告李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二審判決

劉某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請求改判某某公司向李某某承擔全部還本付息責任。主要理由是:

劉某某與李某某簽訂《借款協議》及《補充協議》系受某某花園項目部的安排,以財務負責人的身份代表某某花園項目部向李某某借款。《借款協議》約定了借款須用于投資承建某某花園工程,并有項目承建人陳某的簽字及項目部簽章,劉某某也按約定將借款轉入了某某花園項目部賬戶,某某花園項目部是本案借款的實際使用人、實際借款人及受益人,且某某公司已經歸還部分本金及利息。某某花園項目部向李某某出具的對賬單,證明劉某某已將李某某出借的550萬元按約定全部轉入了某某花園項目部。某某花園項目部以劉某某個人名義向李某某借款,在《借款協議》的擔保人處加蓋印章是自己為自己擔保,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擔保,不存在有效無效之說,不能認定為擔保行為。某某花園項目部的借款,依法應由某某公司償還。

某某公司也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請求駁回李某某對某某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主要理由是:

一、某某花園項目的承建方為某某公司,陳某是該項目的投資人,劉乙是陳某在未經某某公司同意的情況下擅自聯系并私下簽訂協議的投資人,李某某知道或應當知道某某花園項目部僅是企業法人的職能部門,仍接受某某花園項目部提供的擔保,根據《擔保法解釋》的規定,某某公司無承擔民事責任。根據李某某提交的轉賬憑證顯示,200萬元的匯款申請書顯示用途為“往來”,320萬元的用途注明為“貨款”,故該兩筆借款并不是借款。320萬元的《借款協議》中擔保方只加蓋了劉某某私刻并持有的項目部印章,沒有任何人的簽字。

二、涉案550萬元款項并未實際投入某某花園項目使用,某某公司無須對違反約定用途的借款承擔任何民事責任。銀行賬號為62×××33的賬戶是劉某某胞兄劉乙的個人賬號,由劉乙個人操控,因未辦理共管手續,故不是工程款撥付的共管賬戶。劉某某將涉案款項轉讓該賬戶,不能證明款項用于某某花園項目工程,卻可以佐證劉某某欺騙某某公司騙取擔保。如涉案款項進入該賬戶用于工程建設,劉某某及劉乙應可以證明匯入該賬戶的資金走向和用途,但其未提供。一審認定李某某已舉證證明資金去向,但一審李某某及劉某某僅證明了款項從劉某某賬戶轉移至劉乙(62×××33)賬戶,不能證明款項用于項目工程建設。事實上該印章并非由某某公司及其分公司使用,從李某某提交的第二份《借款協議》及劉某某提交的蓋有項目章收據均可以顯示該枚印章由劉某某個人管理使用,與某某公司及其分公司沒有任何關系。綜上所述,請求撤銷一審判決,駁回李某某的訴訟請求。

李某某辯稱:借款已經實際轉入了某某公司和合作人劉乙共管的工程賬戶,且款項已用于工程。根據《借款協議》,某某公司支付了相應借款利息,都有證據證實。借款到期后,雙方經過結算,某某公司還支付了借款本金和相應利息,某某公司實際以它的行為認可該筆借款已使用到工程上去。某某公司沒有提供證據支持其上訴請求。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借款協議》約定借款方為劉某某,出借方為李某某,擔保方為某某花園項目部。《補充協議》約定借款方為劉某某、陳某,出款方為李某某,擔保方為某某公司,但加蓋的是某某花園項目部印章。因此,一審判決認定本案借款人為劉某某及陳某并無不當,本院予以維持。劉某某上訴主張某某花園項目部為本案實際借款人,缺乏充分的證據,本院不予支持。若劉某某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某某花園項目部為本案實際借款人,可另行向某某公司主張權利。關于擔保問題,某某花園項目部對外擔保無效,李某某及某某公司均有過錯,一審判決某某公司承擔不超過劉某某、陳某不能償還債務部分的二分之一并無不當。綜上所述,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律師評析

本案涉及借款人、擔保人和借款用途三方面的合同內容的爭議。

關于用途問題。某某公司認為,銀行賬號為62×××33的賬戶是案外人劉乙的個人賬號,劉某某將涉案款項轉讓該賬戶,不能證明款項用于某某花園項目工程,所以其無須對違反約定用途的借款承擔任何民事責任。但本案《借款協議》明確約定,劉某某借款用于投資承建某某花園工程,且李某某按照約定將借款匯入劉某某開戶行的62×××44賬號上,后由劉某某轉入劉乙的(62×××33)銀行賬號內。劉某某將借款轉入劉乙銀行賬號這一行為并不違反《借款協議》約定的用途。借款用途是由出借人與借款人約定的,擔保人提供擔保時應當知道借款人的借款用途,此時,擔保人自愿提供擔保,后因借款人將借款挪作他用,出借人無過錯的,擔保人不承擔擔保責任的主張是不能成立的。借款人借款后違反約定用途使用借款,屬借款人違約,而不是出借人的過錯,因此,借款人不能以其用途違約為由拒絕承擔償還借款責任。本案中的劉某某將借款轉入劉乙銀行賬號是其使用借款行為,并不違反約定用途,所以法院認定該賬戶中的資金用于某某花園工程。

關于借款人問題。本案最大的爭議是借款人是否包括某某花園項目部。《借款協議》和《補充協議》載明,李某某是出借人,劉某某是借款人,某某花園項目部是保證人,這是借貸主體及擔保主體的直接證據。劉某某主張其受某某花園項目部的安排,以財務負責人的身份代表某某花園項目部向李某某借款,并將借款轉入了某某花園項目部賬戶,且借款用于投資承建某某花園工程,認為某某花園項目部是本案借款的實際使用人、實際借款人及受益人,但不能提供某某花園項目部出具的委托代借手續,且某某花園項目部也未予以認可,故其主張與《借款協議》《補充協議》約定不符。《借款協議》約定劉某某借款用于其對某某花園工程的投資,且項目部提供了擔保,因此,涉案借款人不因借款資金的流向和實際使用人而發生主體變更。某某花園項目部確是涉案借款的實際使用人,但不是李某某的借款人,李某某是把錢借給劉某某的,根據債的相對性原則,本案只能由劉某某償還。

關于第三人債務加入問題。債務加入是第三人加入債的關系中來,成為新的債務人,同原債務人一起對債權人承擔連帶清償債務的一種民事行為。陳某本來與劉某某、李某某之間的借貸無關,但因陳某與李某某、劉某某簽訂了《補充協議》,約定陳某與劉某某共同向李某某借款,于是構成債務加入,那么,陳某就應當與劉某某一起共同償還李某某的債務,所以,法院判決陳某與劉某某共同償還李某某借款。

關于保證人問題。本案中的保證人是某某花園項目部,但法院判決某某公司承擔賠償責任,這里有一個職能部門提供保證擔保的責任歸屬問題。工程建設的項目部屬于法人企業內設的職能部門,主要履行工程施工的質量、安全、進度、文明施工等職責,并對業主或法人負責,而不具有獨立的民事主體資格,因此,《擔保法》及其司法解釋規定,企業法人的職能部門不得為保證人,企業法人的職能部門提供保證的,保證合同無效。某某花園項目部在劉某某與李某某訂立的《借款協議》上蓋章,后又在陳某、劉某某、李某某簽訂的《補充協議》上蓋章,保證擔保成立,但根據上述規定屬于無效保證。《合同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合同無效的,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擔保法解釋》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企業法人的職能部門提供保證的,保證合同無效。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保證人為企業法人的職能部門的,因此造成的損失由債權人自行承擔。”對本案的無效保證擔保,因李某某、某某花園項目部和某某公司均有過錯,而某某花園項目部不具備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最后應由某某公司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本案例根據江西省贛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贛07民終字第3083號民事判決書編寫]

2.借條借據缺少一方主體如何處理

借條借據上缺少一方主體主要表現為,借條借據上有借款人卻無出借人或者有出借人卻無借款人。

借條借據上有借款人卻無出借人的,在一般情況下應當推定借條或借據的持有人為出借人,但借款人對借條、借據的持有人為出借人提出異議,并能提供證據證明持有人不是出借人的,該借條對持有人無效。

借條借據上沒有借款人的簽字或蓋章的,首先需要出借人指認借款人,被指認的借款人認可的,借款人主體問題解決,但若被指認的借款人不予認可,該借條或借據對指認的借款人無效,但是,出借人有其他證據證明被指認的借款人就是實際借款人,如通過對借據內容的筆跡鑒定,證明借條或借據確為被指認的借款人所書寫的,可以推定書寫人為借款人;書寫人能夠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為他人代寫,并得到實際借款人承認的,則由實際借款人承擔償還責任。

行為人虛構或冒名借款人在借條借據上簽名并實際取得借款的,行為人是實際借款人,該借條借據對被虛構或冒名的借款人無效,但是,被冒名的借款人明知而允許其冒名的,或者行為人將冒名取得的借款交付給借款人的,行為人應當與借款人一起承擔連帶償還責任。

案例解析 法院推定借款憑證持有人為出借人

案情簡介

王某某持有一份借款合同書,該合同書載明:乙方因經營周轉急需向甲方借人民幣10萬元,乙方自愿向甲方承付月息2分,借款期從2012年2月20日至2012年3月19日,到期還款;如乙方違約到期不還,乙方自愿每日按借款總價的千分之叁承付給甲方違約金,并甲方可申訴人民法院執行;擔保期限至還款人還清之日。該借款合同書下方記載:擔保人承諾,彭某到期不還,一、連本帶息由擔保人在七日之內負責全部歸還;二、擔保期限至還款人還清之日;三、如違約,擔保人承擔法律責任,接受人民法院執行;擔保人湯某,2012年2月20日。該借款合同書形成后,乙方借款人彭某在借款合同書上簽字,甲方出借人欄內空白,沒有王某某簽字。

同日,彭某給王某某出具一張借據,該借據內容為:“今借到王某某人民幣拾萬元整,借用時間為壹個月,于2012年3月20日到期歸還(本人要求現金支付)。借款人:彭某,2012年2月20日”

借款到期,彭某不知去向,王某某多次向湯某催要無果,遂提起訴訟稱:被告彭某于2012年2月20日向原告借款10萬元,約定期間1個月,月息2分,由被告湯某提供擔保,并訂立借款合同。借款到期,被告彭某未償還,被告湯某也未履行擔保義務,現請求法院依法判令彭某歸還本金10萬元,同時按月利息的2%計算自2012年2月20日至實際還款之日止的利息,湯某對上述借款本息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湯某辯稱,本人與原告王某某并不認識,對借款合同的真實性無法確認,對原告王某某向被告彭某交付10萬元的事實也無法確認。實際上,2012年2月20日,彭某準備向案外人陶某某借款10萬元,并由本人進行擔保,為此制作了由彭某和本人先行簽字的借據,因錢沒有借成,該借據保留在彭某處。后彭某私自將該借據交給原告王某某,借據上無出借人簽名,不具備合同形式要件,不具有合同效力。且借據與借款合同書上記載的還款時間不一致,兩者不具有關聯性。本人不應承擔擔保責任。

彭某未應訴答辯。

一審判決

一審認定,2012年2月20日,彭某因經營所需向王某某借款10萬元,彭某在借據上簽字確認。借據內容為:“今借到王某某人民幣拾萬元整,借用時間為壹個月,于2012年3月20日到期歸還(本人要求現金支付)。借款人:彭某,2012年2月20日。”當日,王某某向彭某現金交付10萬元。后彭某不知去向,借款10萬元至今未歸還。王某某向保證人湯某索款無果,遂訴至法院。

一審認為,彭某向王某某借款10萬元的事實,由王某某提供的借據予以佐證。關于王某某主張的利息,因借據上并未記載利息約定,故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支持從彭某逾期之日2012年3月21日起至判決確定還款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貸款利率計算的利息。關于湯某是否應當承擔保證責任的問題,王某某提供的借款合同書上雖有湯某作為擔保人的簽字,但并沒有出借人的內容記載,無法確認王某某與湯某之間存在擔保關系。而借款合同書與借據之間在還款時間上不一致,不能確認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故王某某要求湯某承擔連帶保證責任的訴訟請求,證據尚不充分,其可在補強證據之后另行主張。彭某經法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應訴,應視為其對自身訴訟權利的放棄,不妨礙法院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依法作出判決。

據此,一審判決:一、限彭某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王某某借款人民幣10萬元,并支付從2012年3月21日起至判決確定還款之日止的按中國人民銀行貸款利率計算的利息;二、駁回王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二審判決

王某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稱:

1.湯某應當對彭某的借款本息承擔連帶保證責任。首先,主合同中雖然沒有保證條款,但是保證人在主合同上以保證人的身份簽字或者蓋章的,保證合同成立。其次,在保證關系中,保證人基于對債務人的人身信賴及資信的認可為其提供擔保,湯某在一審中認可其愿意為彭某的10萬元債務提供擔保,也就認可了彭某借款10萬元本息。最后,本人作為借款合同書的持有人及出借人,對借款合同書的內容不持異議。至于借據與借款合同書在還款時間上不一致,因兩個時間并非同一人所寫,按各人生活習慣的不同,一人將一個月定義為2012年2月20日至2012年3月19日即對應日的前一天,另一個卻定義為2012年2月20日至2012年3月20日即對應日的當天,兩者并不矛盾。

2.一審判令利息的起算時間及利率標準錯誤。彭某簽名的借款合同書證實彭某自愿承付月息2分,如違約到期不還,自愿每日按借款總價的千分之三承付違約金,考慮到每日千分之三的約定超出國家保護的貸款利率的四倍,故統一將利息確定為月息2分計算。

綜上,請求二審法院依法改判支持利息的請求及湯某對彭某的借款本息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被上訴人湯某辯稱,案涉合同的性質為借款合同,擔保條款為保證合同,借款合同是主合同,保證合同是從合同,出借人項下沒有簽名,借款合同沒有成立,保證合同當然不成立。借款合同書與借據記載的時間也不一致,故借款合同書與本案不具有關聯性。保證是對債權人與被保證人雙方的信任和債權保障,基于王某某與本人沒有往來,本人的保證是為案外人陶某某借款作出的擔保,而不是為王某某作出的擔保。請求二審法院依法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通常情況下,借據等債權憑證未寫明出借人的,持有借據等債權憑證的當事人推定為債權人。彭某出具的借款合同書,出借人欄雖系空白,但王某某持有借款合同書,從形式上可推定其為債權人。該借款合同書與彭某向王某某出具的借據載明的借款數額均是10萬元,借款日期均是2012年2月20日,僅是在還款時間上有差異,借據載明的借用時間為壹個月于2012年3月20日到期歸還,借款合同書記載借款期從2012年2月20日至2012年3月19日,前后一天的誤差是雙方對一個月的界定產生分歧,兩者并不矛盾,故該借款合同書與借據記載的系同一筆款項,出借人也應為同一人即王某某。

根據《擔保法解釋》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第三人單方以書面形式向債權人出具擔保書,債權人接受且未提出異議的,保證合同成立。主合同中雖然沒有保證條款,但是保證人在主合同上以保證人的身份簽字或者蓋章的,保證合同成立。因保證合同屬單務合同,僅有保證人一方負有義務,債權人并不就保證合同承擔義務,因此在債權人收到保證書沒有明確表示同意與否情況下,可以認為是以默示的形式作出同意的表示,保證合同成立。本案湯某在借款合同書上作為擔保人簽字,并承諾彭某到期不還,連本帶息由擔保人負責償還,雖借款合同書未有出借人簽字,但王某某持有該借款合同書,且在收到該借款合同書后對湯某的保證并未提出異議,故該保證合同成立,湯某作為保證人應承擔保證責任。湯某辯稱該借款合同書系為彭某向案外人陶某某借款10萬元而簽字擔保,但未提供相應證據證明,本院無法采信。

案涉保證合同中約定,擔保人湯某承諾彭某到期不還,連本帶息由擔保人湯某在七日之內負責全部歸還,擔保期限至還款人還清之日,該約定應為連帶責任保證,湯某應對彭某的債務承擔連帶償還責任。保證合同中約定擔保期限至還款人還清之日,根據《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二條的規定,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二年,王某某向湯某主張擔保責任未超過保證期間。借款合同書中約定彭某自愿向甲方承付月息2分,如彭某違約到期不還,自愿每日按借款總價的千分之叁承付給甲方違約金,現王某某自愿主張利息統一從借款之日起按月息2分計算未超過法律保護的最高限額,應予支持。

綜上,原審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本院予以改判。判決如下:一、撤銷一審民事判決;二、彭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還王某某借款人民幣10萬元,并支付從2012年2月20日至實際給付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四倍計算的利息;三、湯某某對上述債務承擔連帶償還責任。

律師評析

本案的爭議焦點主要是,借款合同書未具名出借人可否認定借款合同書持有人是出借人以及由此帶來保證人是否承擔保證責任問題。

在民間借貸活動中,由于當事人的疏忽大意或者缺乏法律知識,在訂立借款合同包括出具借條、借據等債權憑證未寫明出借人是常見現象,對此,借款人主張債權憑證持有人不是出借人的,應當作出合理解釋并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實,方可推翻債權憑證持有人主張債權,否則,法院就會推定債權憑證持有人為債權人。

本案的借款合同書與借據所載明的借款日期、借款數額一致,只在還款時間上差異1天,二審法院據此認定系同一筆款項。借款合同書雖然沒有載明出借人是王某某,但王某某持有該借款合同書,再者借據已經載明“今借到王某某人民幣拾萬元整”,借款合同書與借據相互印證說明,該筆借款的出借人確實是王某某,而湯某辯稱該借款的出借人是陶某某,但不能提供相應證據證明,故不能推翻王某某為出借人,所以二審認定出借人是王某某。在認定出借人是王某某的基礎上,因湯某在借款合同書中明確簽約提供保證擔保,故應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本案例根據江蘇省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通中民終字第2560號判決書編寫]

3.借貸數額

借貸數額有兩種情況:一是借貸合同約定的本金數額,二是出借人實際提供給借款人的本金數額。在正常情況下,出借人應當按照借款合同約定如數向借款人提供借款,使合同約定的借款數額與實際提供的借款數額相一致。但由于主客觀上的多種原因,實踐中會出現出借人實際提供的借款數額少于借款合同約定的借款數額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出借人只提供借款合同約定中的部分借款的,已提供部分產生債權債務效力,而未提供部分不能產生債權債務效力,所以,民間借貸的債權債務應當以出借人實際提供數額來確定。

案例解析 民間借貸以實際提供數額確定債權債務效力

案情簡介

李某系李某某之女,李某與安某某系夫妻關系。2010年7月8日,李某和安某某因買房向李某某借款,并出具一份借條給李某某。該借條載明“借購房款173萬(壹佰柒拾叁萬)”,未約定利息及還款期限。由于李某與安某某鬧離婚,李某某曾兩次起訴向李某與安某某償還借款,后都撤訴。現李某某再次提起借貸訴訟,請求判令李某、安某某償還借款173萬元,并支付以173萬元為本金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的利息。

在李某某起訴時,李某與安某某正處于離婚訴訟中。

一審判決

一審法院認為:李某、安某某向李某某借款,并出具了借條,該借條約定了借款金額。現李某某要求李某、安某某返還借款,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關于具體借款金額問題,李某某提交了借條及錄音證據的文字整理稿,安某某亦提交了錄音光盤及相關文字整理稿,從相關證據可以看出,李某、安某某實際借款數應為163萬元,而非173萬元。考慮李某、安某某給李某某出具的借條未約定借款期及還款期,該借款關系應為不定期借款,李某某有權隨時主張債權。李某某于2011年8月9日第一次訴至法院,要求李某、安某某償還本息,后撤回起訴。據此,李某某要求從2011年8月9日起按照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利息,具有事實和法律依據。

一審判決:1.李某于判決生效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李某某借款173萬元,并以173萬元為本金,按照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給付李某某自2011年8月9日起至實際支付之日止的利息;2.安某某就李某上述債務中的借款本金163萬元及相應的利息(以163萬元為本金,按照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自2011年8月9日起至實際支付之日止的利息)與李某承擔連帶給付責任;3.駁回李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二審判決

安某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稱:根據安某某在原審提交的錄音證據,安某某同意支付10萬元算作利息給李某某,李某某對此并未否認,因此安某某不應再支付任何利息。

李某也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稱:1.李某某在一審期間為證明173萬元借款的真實性,向法庭提交了由李某和安某某共同簽名的借款173萬元的借條,同時李某某還提交了安某某在其他案件中的錄音證據文字整理稿,且該文字整理稿件中的內容也能證明存在173萬元借款的事實。一審判決僅根據錄音文字的部分內容確認163萬元借款的事實,其余10萬元為利息,顯然與事實不符。一審判決既然認定李某返還173萬元借款及相應的利息,安某某作為連帶責任人就應當承擔173萬元借款及相應利息的返還之責,而不應當是安某某僅對163萬元及相應的利息承擔連帶給付責任。

李某某答辯稱:首先,李某某主張173萬元借款是有借條的,原審法院僅采納了錄音證據的一段話就認定借款163萬元是錯誤的,安某某所主張的163萬本金加10萬利息是不存在的。雙方之間曾經有幾百萬的往來,李某某對于其中的100余萬元的欠款沒有主張,所以不可能向其要10萬元利息。其次,關于利息從2011年8月9日起算的問題,李某某當時已經主張還款,后因安某某沒有還款并否認債務的存在而拖延至今,所以安某某應當承擔逾期還款的利息。

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

關于李某上訴主張安某某應支付173萬元本金及利息的問題。安某某、李某于2010年7月8日出具的借條雖記載借款為173萬元,但結合各方陳述、轉賬憑證及錄音證據,能夠證明李某某實際僅提供了163萬元的借款。根據《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之規定,一審法院認定各方成立以163萬元為本金的民間借貸關系,并無不當。李某在一審期間同意向李某某支付173萬元利息及本金,該意思表示系其對于自己民事權利的處分,但其效力不及于安某某,故一審法院判決李某支付173萬元借款及利息并無不當,而安某某仍應按李某某實際提供借款數額歸還借款。

關于安某某上訴主張借款利息不應支付且利息起算時間問題。本案中,安某某、李某出具的借條未約定還款期限,故債權人有權隨時要求債務人償還。李某某于2011年6月14日將安某某、李某訴至法院主張本案債權,法院于2011年8月9日向安某某、李某發送立案通知書,應當視為李某某向安某某、李某發出了還款催告。此后,涉案借款期限應視為屆滿,安某某、李某至今仍未償還借款,依據《民間借貸規定》第二十九條規定:借貸雙方對逾期利率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以不超過年利率24%為限;未約定逾期利率或者約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區分不同情況處理:既未約定借期內的利率,也未約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張借款人自逾期還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資金占用期間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故安某某、李某應以2011年8月9日作為起算日期按照銀行同期貸款利率不超過年利率6%的范圍向李某某給付逾期付款利息。

綜上所述,李某、安某某的上訴理由均不能成立,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律師評析

這是一起父親告女兒,丈老告女婿的借貸糾紛案,且與兩借款人離婚有關,故顯得有些特殊性。李某作為共同借款人站在父親李某某的立場完全支持李某某的訴訟請求,結果被判返還借款173萬元及利息,而安某某主張借款本金為163萬元,結果被判連帶償付163萬元本金及利息。

本案的主要問題是李某某實際交付借款數額是173萬元還是163萬元。涉案借條雖記載借款數額為173萬元,但法院結合各方陳述、轉賬憑證及錄音證據,證明李某某實際僅提供了163萬元。《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據此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貸合同是實踐合同,只有在出借人向借款人提供借款才能生效;出借人向借款人提供多少數額借款,生效多少借款;全部未提供的,整個借貸合同都不能生效;部分未提供的,未提供的部分不生效,已提供的部分生效。因此,涉案借款協議雖然約定借款數額為173萬元,但李某某僅提供163萬元,該163萬元應當生效,安某某應當償還;李某某未提供的10萬元未生效,故安某某無須承擔這10萬元的償還責任。至于李某對未提供的10萬元,不僅不抗辯,反而支持原告李某某的訴訟請求,所以法院判其償付173萬元本金及其利息。

[本案例根據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16)京03民終字第7897號民事判決書編寫]

4.借款數額筆誤

借款數額是借貸合同最為重要的內容,但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借條或借據中載明的借款數額存在筆誤的情況,或者不使用中文大寫而只使用阿拉伯數字小寫而被改動的情況,對此,雙方必然會發生糾紛。對此類糾紛,應當適用《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和第六十一條的規定,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有關條款和交易習慣,以及從出借人實際支付的借款金額,結合借款利率、借款期限以及生活經驗等內容綜合判斷。

案例解析 借款數額瑕疵的認定

案情簡介

邱某某向劉某某提出借款,劉某某于2011年3月4日從其侄女劉某的銀行存折中取款49000元,再添現金1000元,湊足5萬元交給邱某某;次日再從其侄女劉某的銀行存折中取款10萬元現金交給邱某某,合計借款15萬元。邱某某于同年3月16日補寫了一份借條給劉某某,該借條載明:“今向劉某某借人民幣15元正。利率2%(每月叁仟元正)借期壹年,借款人邱某某”。

借款期限屆滿后,邱某某未如約還款,劉某某于2013年9月10日訴至法院,請求判令:1.邱某某向劉某某清償借款本金15萬元,并支付按月利率2%計算的利息。并稱,借條中的“15元正”系借款人邱某某書寫筆誤,其中漏寫了“萬”字,實際借款為15萬元。

邱某某辯稱:涉案借條系本人練習書寫借據后無意丟棄的一張垃圾廢紙,本人從未向劉某某借款。即使借款,該借據上載明的借款金額系15元,故本人不應當承擔償還15萬元的責任。

一審判決

一審法院認為,邱某某對劉某某舉證的涉案借條系其書寫無異議。從該份借條行文的借款金額、借款利率、借款的具體月支付利息金額、借款期限等內容和劉某某提供的兩張取款憑證證明借款資金的來源,以及對借款發生的具體陳述來分析判斷,該張借條的書寫具有全文的完整性、內容的連貫性及解釋的合理性,故該份借條可認定系邱某某書寫存在筆誤,“15元正”中漏寫了“萬”字,故應確認邱某某向劉某某借款15萬元。據此,判決如下:1.邱某某應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償還劉某某借款15萬元;2.邱某某應于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償還劉某某借款利息58500元,并繼續從2013年9月17日起按銀行同類貸款利率5.85%的四倍計算至本判決確定的還款期限內的實際付款日止。

二審判決

邱某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稱:借條不是因為借款所寫,而是本人學著書寫借條寫下的,借條載明的借款金額為“15元”,而不是“15萬元”,本人也沒有收到15萬元款項,劉某某也未提供相應的付款憑證。

二審法院認為:1.涉案借條的內容為“今向劉某某借人民幣15元正,利率2%(每月叁仟元正)借期壹年,借款人邱某某”。該借條約定的借款本金15元明顯不符合交易習慣,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合同條款的理解有爭議的,應當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合同的有關條款、合同的目的、交易習慣以及誠實信用原則,確定該條款的真實意思。”從借條前后表述的意思上看,該借款的本金應確認為15萬元,而不是邱某某所主張的15元。劉某某向原審法院提交了2011年3月4日、2011年3月5日兩張取款分別為49000元和10萬元的憑證,兩份取款憑證上取款人欄的簽名為“劉某”,劉某系劉某某侄女。兩份取款憑證反應劉某某取款149000元的事實,足以證實其借款來源和其支付現金的能力。

二審法院認為,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正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再審裁定

邱某某不服二審判決申請再審,認為其并未向劉某某借過款,劉某某除提供借款金額15元的借條外,并無其他證據證明借款事實存在。借條是借款的唯一憑證,劉某某應當認真審查,不可能出現將15萬元寫成15元的筆誤。二審判決認定15萬元因筆誤寫成15元是主觀、片面推斷的結果,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

法院再審認為,1.劉某某在聽證中陳述借條是在2011年3月16日由邱某某本人用劉某某筆記本上的紙書書寫的,為此劉某某在二審庭審中提供該筆記本進行核實。邱某某提出反駁意見,稱本案借據是其向劉某某請教怎么寫借據時,隨手在草稿紙上練習寫了幾張,但卻未能提供反駁證據證明上述事實,故邱某某的反駁意見不予采信,案經一、二審庭審質證,可以認定本案借條系雙方當事人基于借款關系由邱某某出具;2.雖然借條中載明借款金額為15元,但明顯不符合交易習慣,且該借條同時載明利率2%(每月3000元),故原一、二審據此采信劉某某關于借款金額15元系筆誤的主張,確認借款金額為15萬元并無不妥;3.劉某某向原一審法院提交了劉某賬戶2011年3月4日、2011年3月5日的取款憑證,與其陳述相吻合,故原一、二審判決認定15萬元借款已經交付并無不妥。

綜上,裁定駁回申請人邱某某的再審申請。

律師評析

本案的關鍵是如何確認借條上的借款數額問題。

借條是法院認定借款事實的主要依據,但并非認定借款事實存在與否的唯一證據。在民間借貸活動中,當事人在借貸合同中約定的借款數額,不一定是真實意思表示,也不一定與實際提供借款數額完全一致,在借條上是借款數額存在瑕疵的情況下,雙方當事人就會發生爭議時,對此,應當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詞句、有關條款、訂立合同目的、交易習慣,以及從出借人實際支付的借款金額,結合借款利率、月利息數額、借款期限以及生活經驗等內容綜合判斷。

本案所涉借條中的借款數額的表述明顯存在瑕疵,但如何解釋借條上約定的“15元”實際借款為15萬元?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和第六十一條規定,我們結合本案作如下分析:

從習慣和情理上分析,邱某某向劉某某借款15元也有可能,但基于民間借貸的習慣,這樣的小額借款,出借人不可能向借款人索取借條或借據,借款人也不會賴賬不償還,出借人也不可能為了15元錢提起訴訟。

從合同有關條款上分析,邱某某出具的借條上約定“借期1年”,如果借款只有15元,這個借款期限約定毫無必要,且是不可能的;邱某某出具的借條上約定“利率2%(每月叁仟元正)”,這是個關鍵問題。如果借款只有15元,雙方不可能約定“利率2%” “每月叁仟元正”,相反,這一利率和利息的約定恰好是15萬借款數額。

因此,法院根據本案借條行文的借款利率、借款的具體月支付利息金額、借款期限等內容進行分析判斷,然后認定該份借條中的“15元”系邱某某書寫時出現的筆誤,并判決邱某某償還15萬元借款本息。

[本案例根據福建省三明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三民終字第249號民事判決書編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川县| 聂拉木县| 龙江县| 乌拉特后旗| 沈丘县| 莱州市| 阜宁县| 崇义县| 北辰区| 吴桥县| 清新县| 南开区| 仁布县| 东宁县| 高唐县| 洛南县| 枞阳县| 沙河市| 谷城县| 镇宁| 贵德县| 金乡县| 新丰县| 兖州市| 通城县| 陆丰市| 蒙山县| 开封县| 盐津县| 霍林郭勒市| 政和县| 增城市| 灵丘县| 新蔡县| 满洲里市| 枣强县| 临潭县| 昌黎县| 浮梁县| 永胜县|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