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審查判斷
- 中國法院2018年度案例:土地糾紛(含林地糾紛)
- 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研究中心
- 3510字
- 2019-10-25 11:26:13
——金某良等訴陽江市陽東區合山鎮豐村村民委員會金花村民小組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人民法院(2015)陽東法合民初字第444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3.當事人
原告:金某良等27人
被告:陽江市陽東區合山鎮豐村村村民委員會金花村民小組(以下簡稱金花村)
【基本案情】
金某良家庭于1952年左右在陽江市陽東區合山鎮豐村分有房屋并在該房屋居住。在20世紀80年代初,金花村實行第一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金某良家庭在金花村分有責任田,并依法開展經營耕種。1980年左右,金某良家庭到合山鎮豐村村委會上塘村建房并全家遷至該房屋居住。因建設高鐵需要,國家于2014年左右征收了被告村集體所有的位于黃幌山、蝦山文筆仔一帶的土地,金花村也領取了土地補償費。后經金花村集體討論,金花村決定按1300元每人的標準分配土地補償費,并以金某良等27人于新中國成立前(1949年)在該村沒有祖居地為由,拒絕分配土地補償費給金某良等27人。為此,金某良等27人于2015年11月23日向法院提起訴訟。在本案庭審中,金花村為證明金某良等27人不符合涉案土地補償費的分配條件,提供了一份《金花村村委就高鐵征地款分款決議》,該決議載明:1.凡是祖居在金花村有戶口有田地的家族(落實責任田地),可分全款;2.凡是外嫁女,無得分;3.家庭戶口成員有單位、早年遷出(在村中有田地的),有得分;4.招親、過繼做仔的,所生后代,有得分;5.父母戶口在本村,計劃生育外,生仔不入戶口的,有得分;6.婚外私生仔未入戶口的,無得分;7.無責任田的,在1980年前遷出的分50%,1962年前搬出的分10%;8.戶口在金花村已領結婚證的(包括已形成事實婚姻未登記已生仔的)外嫁女,無得分。同時,針對上述決議,金花村還稱,本次土地補償費確定的分配原則是:1.有權參與分配的人,必須在新中國成立前(即1949年之前)在村有祖居地;2.凡是在本村有祖居地的人,只要其在村中分有責任田,則無論其戶口是否在金花村處,均可分得土地補償費1300元每人;3.凡是在本村有祖居地的人,如果其在村中沒有責任田,則要根據其戶口遷出的時間來確定分配數額,具體為:戶口在1960年之前從金花村遷出的,可分得土地補償費10%,即130元每人;戶口在1980年之前從金花村遷出的,可分得土地補償費50%,即650元每人;戶口在1980年之后從金花村遷出的,可分得土地補償費1300元每人。此外,金花村還稱,有權參與分配的人的妻子和子女,按照該有權參與分配的人的標準分得土地補償費。
另查明金某良等27人的親屬關系如下:金某良與鐘某芳系夫妻關系,兩人生育兒子金某仿、金某飄、金新某、金順某和金林某;金某仿與陳某倩系夫妻關系,兩人生育兒子金甲;金某飄與林某紅系夫妻關系,兩人生育女兒金某欣;金新某與沈某蓮系夫妻關系,兩人生育兒子金某起、金某平。金某起與蘇某珠是夫妻關系,兩人生育女兒金某晴;金某平與劉某系夫妻關系,兩人生育兒子金某博。金順某與鐘某珍系夫妻關系,兩人生育兒子金乙;金林某與鄭某逢是夫妻關系,兩人生育兒子金某羨、金某碩。金某羨與陸某倫系夫妻關系,兩人生育女兒金某萱;金某碩與謝某梅系夫妻關系,兩人生育兒子金某嶸。其中,金某良、鐘某芳、金新某、沈某蓮、金某起、金某晴、金某平、金某博、金順某、鐘某珍、金乙、金林某、鄭某逢、金某碩、金某嶸15人的戶口均在金花村;金某仿、陳某倩、金甲3人的戶口在廣州市天河區;金某飄、林某紅、金某欣3人的戶口在廣州市海珠區;金某羨、陸某倫、金某萱3人的戶口在廣州市越秀區;蘇某珠的戶口在陽江市陽東區那龍鎮西就村;劉某的戶口在廣東省翁源縣龍仙鎮聯群村;謝某梅的戶口在陽江市陽東區合山鎮向陽東路。此外,金某仿、金某飄、金某羨的戶口原在金花村,均于1980年之后遷出。
金某良等27人主張其不是陽江市陽東區合山鎮豐村村委會上塘村的村民,為此提供了陽江市陽東區合山鎮豐村村委會上塘經濟合作社出具的證明等證據為證。該證明主要載明:金某良在上塘村是高價購買屋地后建設房屋,并非上塘村分給其房屋,其在上塘村沒有祖居地;金新某、金林某無資格做上塘村的村長,其沒有參加過上塘村村民為老虎盧、石山仔山權事宜與金花村的爭議;金某良全家人的田地、山地權均在金花村,沒有在上塘村,與上塘村的田地、山地沒有關系;金某良全家人的戶口、身份均系在金花村,與上塘村無關,其不是上塘村的村民。
【案件焦點】
對農村集體組織成員資格的審查判斷。
【法院裁判要旨】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但不得損害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應當享有的合法權利。本案中,金某良、鐘某芳、金新某、沈某蓮、金某起、金某晴、金某平、金某博、金順某、鐘某珍、金乙、金順某、鄭某逢、金某碩、金某嶸15人的戶口均在金花村,且其家庭在金花村分有責任田并依法開展經營管理,同時其還于1952年在金花村分有房屋并居住,由此可見,金花村事實上已將金某良家庭接納為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金花村主張金某良家庭系陽江市陽東區合山鎮豐村村委會上塘村的村民,與事實不符,不予支持。綜上,金某良等15人依法應當享有與本集體經濟組織其他成員土地補償費分配的同等權利。但金花村在分配本案訟爭的土地補償費時,拒絕分配給金某良等15名原告,其行為顯屬不當。據此,金某良等15人請求分得涉案土地補償費,合法合理,應予支持。同時,根據金花村確定的分配原則,有權參與分配的人的妻子和子女,按照該有權參與分配的人的標準分得土地補償費。因蘇某珠的配偶金某起、劉某的配偶金某平以及謝某梅的配偶金某碩,均享有分得涉案土地補償費的權利,故蘇某珠、劉某、謝某梅亦應分得相應的土地補償費。同理,因金某仿和金某飄的父親金某良、金某羨的父親金林某均可分得土地補償費,且金某仿、金某飄、金某羨的戶口均是在1980年之后遷出金花村,故根據金花村確定的分配原則,金某仿、金某飄、金某羨應分得相應的土地補償費。同理,因金某仿、金某飄、金某羨可分得土地補償費,故根據金花村確定的分配原則,金某仿的妻子陳某倩、兒子金甲,金某飄的妻子林某紅、女兒金某欣,金某羨的妻子陸某倫、女兒金某萱,均應分得土地補償費。綜上所述,金某良等27人均應分得涉案土地補償費。現金某良等27人訴請金花村按1300元每人的標準支付土地補償費共計35100元(1300元/人×27人),合法合理,應予支持。
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十四條第一款、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作出如下判決:
金花村民小組于本判決發生法律效力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土地補償費35100元給金某良等27人。
【法官后語】
本案涉及對農村集體組織(以前稱生產隊,改革開放后稱經濟合作社)成員資格的審查判斷問題。目前,法學理論界研討和司法實踐操作中對此都頗具爭議,而且至今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對農村集體組織成員資格的審查確認首先傾向于把握大的原則,根據現行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再結合戶口登記管理、現實生活實際狀況等來判斷農村集體組織成員的成員資格。我國《村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
具體到本案中,金花村在分配土地補償費用時,以金某良等27人于1952年之前在村中沒有祖居地等為由,將已經具備其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金某良等15人排除在分配對象之外,并基于其分配方案確定的分配原則,同時將與金某良等15人具有夫妻或直系親屬關系的其余12人也排除在分配對象之外,侵害了這部分村民作為集體成員應享有的權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現階段仍存在一些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其宗族勢力損害其他村民合法權益的現象。本案的裁判既尊重了村集體經濟組織經過民主議定程序所形成的民主決議,同時也保障了金某良等人依法應當享有的成員權益,明確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適用對象和范圍,糾正了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的不規范行為,為當地政府以及其他村集體公平合理地分配土地補償費用作出了指引,也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日后正當行使民主決策權提供了參考。
編寫人:廣東省陽江市陽東區人民法院 許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