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離婚后戶籍遷出并與他人再婚即喪失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 中國法院2018年度案例:土地糾紛(含林地糾紛)
- 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研究中心
- 3138字
- 2019-10-25 11:26:13
——班某某訴班某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黔高民提字第15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3.當事人
原告(被上訴人、再審申請人):班某某
被告(上訴人、再審被申請人):班某
【基本案情】
班某某系某市某某區某某鄉某某村村民,與班某系姐弟關系。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戶時,班某某、班某以父親班某甲為戶主,向所在的某某村集體承包土地耕種,并簽訂《耕地使用承包合同書》。承包經營期間,班某因升學于1992年9月將戶籍遷往某某學校,轉為非農業戶口,戶籍再未遷回,現居住在某某市某某路某號。某年某月,班某某與某某市居民王某某結婚,并生育一男孩班乙,婚后王某某與班乙均未將戶籍遷入某某村,也未在某某村居住。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時,該土地承包戶與村集體的土地承包關系不變,戶內人口為班某某及其父親班某甲。1999年,班某某與王某某因感情不和離婚,其子班乙隨王某某在某某市某某區居住生活。2002年5月,班某甲因病死亡。2008年8月,班某某再婚,其妻子董某某系某市某區非農業人口,婚后未生育子女,也未在某某村居住、生活。現班某某所在的土地承包經營戶戶內成員僅有班某某一人。2013年上半年,該土地承包經營戶向所在村集體承包的土地因某某新區建設被征收,獲得土地征收補償費145000元。另查明:某某市某某區某某村于1980年開始第一輪土地承包。1984年5月,某某村與班某某簽訂《耕地使用承包合同書》,耕地使用證載明班某某為戶主,承包人口3人(戶口人數為4人,分別為班某甲、王某某、班某和班某某),承包面積3.18畝。1999年,王某某與班某某離婚后,未居住在某某村。1998年,某某村與班某某簽訂第二輪《耕地使用承包合同書》,耕地使用證載明班某某為戶主,承包人口2人(戶口人數為3人,分別為班某某、王某某、班乙),承包面積3.2畝。
【案件焦點】
班某是否具有某某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是否喪失原承包戶戶內成員資格。
【法院裁判要旨】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農村土地承包賦予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受法律保護。本案涉及的農村土地承包方式系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而非個人承包。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戶時,班某某、班某作為班某甲土地承包經營戶的戶內成員,以承包戶為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體,對所承包的土地享有權利,戶內成員所享有的并非獨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而是依附于所屬土地承包戶對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承包戶戶內成員會發生變化,有增加,也有減少,但無論如何變化,增加的人口取得該承包戶戶內成員資格后,對承包戶所承包的土地與戶內其他成員平等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減少的人口喪失戶內成員資格后,對土地不再享有權利。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社會保障,因此,對于本案班某某、班某所爭議的土地征收補償款的分配問題,應當以班某某、班某是否具有某某市某某鄉某某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和是否具有該土地承包經營戶的戶內成員資格為判斷依據。從戶籍上看,班某某從出生起,戶籍一直在某某村,而班某在第一輪土地承包到戶時,其戶籍登記在某某村,但因升學遷出后,轉為非農業戶且未遷回原籍,也未履行原所在村集體經濟組織義務,已不具有某某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從生活的實際情況來看,班某某一直居住在某某村至今,并以耕種戶內承包的土地獲取收益作為其主要生活來源,而班某,1992年9月起因升學戶籍被遷出后,上學期間其生活來源可能依賴戶內承包的土地所獲取的收益,但畢業后未返回某某村集體經濟組織居住生活,也未從事農業生產,非以土地收益作為其生活來源,因此,其喪失某某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同時也喪失原承包戶戶內成員資格。班某某戶土地被征收后所獲得的補償費用,應由該土地承包經營戶戶內現有成員分配,班某不作為戶內成員,不參與分配。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條、第五條、第九條、第十六條、第三十條之規定,作出如下判決:
班某甲所在的土地承包經營戶因承包地被征收獲得的補償費用145000元,歸班某某所有。
原審宣判后,班某提出上訴。
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王某某與班某某離婚時間為1999年,即第一輪農村土地承包時,王某某仍系以班某某為戶主的承包經營戶內成員,盡管王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因為再婚將其戶籍遷出,但是,其在班某某戶內所享有的承包經營權仍系其基本生活保障,依法予以保留。同時,王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去世,系本案所涉土地被征收之后,因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條“繼承從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之規定,本案訟爭土地征收補償費用涉及王某某繼承人的合法權益,班某某要求確認145000元土地征收補償費用歸其所有的理由無事實和法律依據。綜上,班某的上訴理由成立,對其上訴請求,予以支持。原判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予以改判。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三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一百七十五條之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人民法院(2013)花民初字第1841號民事判決;
二、駁回班某的訴訟請求。
二審宣判后,班某向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請再審。
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本案所涉土地承包方式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的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戶戶內成員平等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王某某與班某某離婚后,外出居住,后與他人再婚,其已不是班某某土地承包經營戶戶內成員,也不依賴案涉承包土地生產收益作為其生活保障。結合第一輪土地承包中耕地使用證載明班某某為戶主的承包人口為3人的情況來看,第一輪土地承包人應為班某甲、班某和班某某,而王某某不是該戶的土地承包人。在王某某將其戶籍遷入某某區后,王某某已經喪失某某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因此,王某某不享有案涉土地承包經營權,亦不應享有土地承包征收補償款。原判決認定王某某在班某甲戶內仍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本案訴爭土地征收補償費用涉及王某某繼承人的權益不當,應予糾正。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貴州省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筑民二(商)終字第357號民事判決;
二、維持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人民法院(2013)花民初字第1841號民事判決。
【法官后語】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步伐加快,農村集體土地被征收征用的情況呈逐年上升趨勢,在當前農民收入普遍不高、農業效益較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背景下,征地補償費用對農村家庭而言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收入,征地補償費用分配已成為農村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矛盾糾紛頻發的重要原因,且矛盾難以調和,司法對相關案件裁判尺度不一。
現實生活中,發生糾紛的當事人情況復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家庭承包是以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農戶家庭為單位,人人有份的土地承包經營方式,農戶家庭是承包主體,糾紛當事人大多都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關系。如何確定承包農戶戶內成員資格是此類案件審理的重點和難點。從現階段我國社會管理體系來看,公安機關戶籍管理較為完備,故應當以戶籍登記為原則,兼顧當事人對承包土地的依賴關系及其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確定其是否具有承包方農戶的戶內成員資格。也就是說,只有戶籍登記在承包戶內、以該戶的承包地為主要生活來源和保障并享有所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履行成員義務的,才能認定為該戶內的成員,進而有資格享受承包土地收益。
編寫人: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人民法院 陸文軍 王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