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吉星照耀,海瑞趕考

  • 清官海瑞
  • 鷹擊長空.
  • 7200字
  • 2019-10-06 08:39:30

恰同學少年,激情澎湃。海瑞同學正值人生年少,意氣風發之時,那一年,他13歲,1527年,瓊州府有位精通天文、地理的人士曾預言海瑞將一定會成為“國器”系玉帶,(一品大員)并勸他及早去投考府學。海瑞深受母親謝氏的影響,無論做事還是讀書都能腳踏實地,絕不好高騖遠,他回答那位相術的人說:“我要做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為受苦受難的百姓撐起一片天空,絕不做隨風飄飛的柳絮,多謝您的吉言,當官不當官,我都不怕,等我有了真學問就為民做點實事,此生足矣。”相術人聽后對小海瑞愈加喜愛。一有空,海母就向年少的瑞兒痛說光榮家史并灌輸岳飛“精忠報國”和文天祥“殺身成仁”的思想,我猜測,他此時定會“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夠。”

在科考的路上有幾多風雨,有幾多陰晴,它并不是我們想象小學畢業就是童生,考上初中再畢業就成為秀才。考秀才的難度不亞于拿學士或碩士文憑,因為它要經過三級考核,即縣、道、府三級嚴格考核,考生成績分為六個等級,考到高等級的合格者才能獲得“秀才”的光榮稱號,也難怪某某名人曾攻讀的是八股秀才,他就向另外一人夸耀一番,原來另一人考的是策論秀才,看來八股秀才要比策論秀才要牛。

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海瑞學霸的每天學習生活日程,上午學“四書”“五經”中的一本,下午則學的是“琴棋書畫”中的部分內容。有時小海瑞會仰起臉向私塾的老夫子發問:“先生為何要如此安排課程?”老夫子朗聲應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先生接著說道:“時,適時,一天當中最合適的時段,上午最合適學習思維邏輯性較強的科目,如數學等,下午適合學習形象性思維的科目,這類似今天學生們的音樂、體育課。”小海瑞聽后不住地點頭,他有時也會和先生、同學討論問題,比如:什么樣的人才算好人?同學的看法為:大家都認為某人好,那么此人就算好人。先生走過來,親切地問海瑞有何看法,他認真地答道:“我同意孔圣人的看法,全鄉的好人都愛戴他,而全鄉的壞人都恨他怕他,這樣的人才算好人。”先生聽后不住贊嘆:“說得好呀!”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大師的話:“考慮別人和考慮自己一樣多的人就是好人,考慮別人比自己多的人就是英雄,只考慮別人的人則是不出世的偉人,心中裝著全世界,唯獨沒有他自己。”從此,私塾先生給海瑞開了“小灶”,教了他一些諸子百家的經典,特別向他傳授了韓非子主張用以法治國才能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才可國富民強的知識,小海瑞聽得津津有味,什么“鄭人買履“,什么“智子疑鄰“,在先生的指點下,小海瑞開闊了視野,他從中漸漸明白了一些道理,自己穿多大的鞋,只有他自己的腳才知道,怎么能“寧信度”“無自信也?”對人萬萬不可有偏見,應實事求是,公平公正。我認為海瑞后來的“治水必躬親和冒死上疏犯龍顏都與以上有某種關聯吧,以后我們會提及。

小海瑞對儒家經典很有興趣,他也繼承了父親的秉性,寫起文章來得心應手,仿佛有神來之筆,500字的文章片刻功夫就能完成,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區區500字,要是譯成了現代文恐怕也有千字左右,更要命的是那中間還要求有對仗工整的“賦”,不得隨意增減字數,因此,我們應對青燈下苦讀的海瑞由衷而生敬意。就在海瑞備考秀才的前幾天,海母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一只麒麟在村前跑來跑去,母子倆對此十分欣喜,都說是吉星高照。

考試的日子到了,帶著母親也帶著鄉親們的殷切希望,海瑞同學出發了,目標瓊州。海瑞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呼喊:“瓊州,我來了!”海瑞抬起頭望向湛藍的天空,此時天高云淡,海風拂面,海瑞心潮起伏,也許是可上九天攬明月,可下江河捉蛟龍。

平安鄉的父老鄉親紛紛前來為小海瑞送行,海瑞從他們的眼神中讀出了人間的溫暖和真情。“我生在一個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鄉親,胡子里長滿了故事,憨笑中埋著鄉音......”“小米飯把我養育,風雨中教我做人,臨別時送我上路,幾多叮嚀,幾多期待,幾多情深......”少年海瑞暗下決心: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他向鄉親們揮了揮手,灑淚而別,然后來到了瓊州投考。

我們不妨看一看當時海瑞考試的樣題吧。主考是縣令并由他親自出題,詳情如下:1、小題:“乃是人可以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分別出自《大學》和《詩經》)先弄清題意:難道說人還不如鳥嗎?宅心仁厚的周文王啊。

2、小題:皆雅言也,葉公(出自《論語述而》它的意思是我國最早的通用語,類似于我們今天的普通話,你千萬別以為是文雅的語言或文明用語。

3、大題:道以德。意思是用美德尋找道(規律),這會令人想起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要想讓心靈不荒蕪,就要讓美德永駐心間。

接到考題后,小海瑞沉著冷靜,發揮超常,很快就交卷,縣令大人對海瑞的表現是贊不絕口,夸他是瓊州的神童,知縣大人不久就將海瑞向上級領導做了舉薦,學政和知府大人都親自面試,他們發現海瑞果然名不虛傳,并勉勵他“不畏浮云遮望眼“。由諸位大人的提攜,海瑞很順利的過關,成了瓊州府的生員,一位名副其實的秀才了。

初戰告捷,當然令人歡欣鼓舞,進了府學,相當于今天的省或市重點高中,但這還是萬里長征才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大家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優良作風。海瑞同學繼續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艱苦歲月,海瑞以前輩宋濂學者為榜樣,“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學習宋學士不懼環境的惡劣,學習他不與同舍生比吃穿,身穿破舊衣服而略無慕艷意。”我想,海瑞后來在其任上始終與人民保持緊密聯系,與他們同甘共苦,這與他求學時代嚴格規范自己的行動不無關系吧?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對海瑞海青天說三道四,指責其行為是“政治作秀”世間隱藏最深的偽君子”,我真的很憤怒,我覺得他始終以圣賢者的標準衡量自己并無過錯啊。

海瑞每天刻苦鉆研由朝廷指定的教科書、經書、史冊、律例、禮儀等,有的要熟讀成誦,還要學習軍事學科目如射擊,主要是拉弓射箭,并掌握馭馬術,海瑞同學是德智美體勞武全面發展的復合人才啊。除此之外海瑞還要掌握南朝數學家祖沖之編著的《九章算術》。

瓊州城外有座古寺廟,這里常年鮮花盛開,只見山環水繞,真可謂“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有一天,海瑞信步來到山中游玩,此時他神清氣爽,不禁邊走邊吟誦唐朝詩人常建的名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忽然,有人應聲道:“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海瑞循聲望去,山上寺廟前有一大片空地,原來是寺廟的大師兄法號開悟在早起晨練,海瑞打量著開悟,他中等身材,兩眼犀利,相貌脫俗,經了解,在海父生前,他們曾有過交情。寒暄之后開悟熱情地接待了海瑞,“海公子,有禮了。”海瑞連忙抱拳長揖。開悟大師兄停止練功,邀海瑞回寺廟他的住處做客。落座后,他為海瑞沏上香茗,室內清香四溢。大師兄在心里驚嘆道:眼前的海瑞幾乎和年輕時的海翰縣丞(副縣長)一模一樣,他面容清瘦卻不失秀氣,眼睛明亮、靈活,眼神略帶凝重,甚至有些許憂思,他正襟危坐卻不失謙和,面帶微笑,兩人開始了親切交談,邊品茶邊海闊天空,漸漸的,大師兄打心眼兒喜歡這位英俊少年。他們談得越發投機。開悟不僅武功高強,而且對經、史有較高的造詣。開悟談論諸子百家學說,往往一語中的,縱談“五經”“六藝”言簡意賅,經書是用來記錄道理、道義的,語言是用來闡明道理的,多說反而無益,說得海瑞茅塞頓開,海瑞暗下決心:從今往后應少說而多做,用今天的時髦話表達“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擼起袖子加油干”,空談誤事誤國,害人害己。他們還談到了歷史上的一些將領,開悟評論說,某某是一員武將,過分拘泥于成法或禮教,再加上他幕府里的謀士不知靈活變通,災禍怎么能避免呢?小海瑞聽得是激動不已,悲從心中來,不禁扼腕嘆息。接著大師兄又說到了當今形勢,嘉靖“家家干凈”,皇帝一心想著修道成仙,只想著能夠長生不老,根本不理朝政,奸臣當道,吏治腐敗,“苛政猛于虎也”,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大師兄想借機考一考海瑞,“海剛峰,你可知道上面的典故?”海瑞略加思索背誦道:“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大意是:孔子路過泰山時,看見一位婦女在墳前哭泣傷心欲絕。孔子起身靠在車的橫木上,派子路前去問明原因。婦人說:“她的公公丈夫從前被老虎吃掉了,如今兒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說:“你為何不離開這呢?”婦人說:“因這里沒有殘暴的政令啊。”孔子說:“子路你要記住,殘暴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兇殘。”大師兄聽完海瑞流利的背誦,點頭贊賞:“后生可畏!”他勉勵海瑞要培養胸中的浩然正氣,要有文韜武略,有膽有識,開悟并建議海瑞除讀經書以外,再習練武功,以利于將來為君主分憂,扶助百姓,懲治奸兇。海瑞一聽,激動萬分,連忙拜開悟為師,眼看時間不早,海瑞惦記著溫習功課,便依依不舍地辭別開悟大師而去。曾經有一段時間,海瑞因母親生病,想向先生告假回去陪伴母親謝氏,先生一邊安慰他:“你母親生病自然有家里的傭人服侍,又對他進行了鼓勵,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接著又跟他提到陶淵明縣令如何教導年輕秀才刻苦學習的故事。大致內容如下:有一天,陶淵明和一位年輕秀才路過稻田旁,他指著田里的禾苗,說:“小伙子你告訴我它是否在長高,你要仔細看喲。”年輕秀才觀察了好長時間,并沒有看到禾苗往上長,便站起身對大詩人陶潛說:“陶先生,它并沒有長高。”陶淵明緩緩地吟出一聯:勤學如春之禾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陶淵明頓了頓說:“其實禾苗每時每刻都在生長著,我想,這就是我當年學生時代學過的樸素辯證法,蘇格拉底的“人不可能同時踏入同一條河流”,聽起來有點繞啊。他們又繼續前行,來到了一座山前,陶淵明指著不遠處樵夫們用過的磨刀石問秀才:“那塊磨刀石為何有馬鞍一樣的凹面呢?”年輕人答:“那是人們磨刀磨出的。”陶淵明點點頭,補充說:“人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上面磨呀磨的,日久天長就會磨成這樣,學習也會這樣,我們如果讀書一曝十寒,或者不能持之以恒,每天都會有所損虧啊。”陶先生趁熱打鐵很快又吟出一聯: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虧。海瑞聽后于是又靜下心來讀書。

一有空閑,海瑞就向開悟師父學習武術。開悟十八般武藝(刀、槍、劍、戟、锏、錘、斧、拐、弓箭、鉤、鐮、藤、棍、扒粑、牌、镋18種武器)樣樣精通,武功十分了得。海瑞曾經親眼看見師父兩腿綁著沙袋行走在山間的小道上,解開沙袋的他行走如飛,他并能飛檐走壁,百步穿楊(百步之外射中某片柳樹葉子)把海瑞的魂都勾了去,對師父佩服得五體投地。師父見海瑞對中華武術如此癡迷,就手把手地教他一些基本武功,如中國武術長拳,他跟著師父一招一式地勤奮練習,什么“沖拳”,什么“仆步”“掄拍”,師父邊講解邊做示范動作:沖拳動作要領:開步站立,拳心向上,兩拳抱于腰間,右拳從腰間向前猛力沖出,轉腰,順肩,右拳收回后,再向前內旋轉沖出,力達拳面。海瑞聰明靈巧,居然學得有模有樣,開悟告訴他練好武功要不怕苦累,要堅持不懈。海瑞點頭答道:“弟子謹記師父教誨。”

開悟在訓練間隙問海瑞武術的真諦是什么?海瑞說:“止戈為武。”師父稱贊道:“說得好哇。”開悟接下去說:“以武力來制止侵襲。停止戰斗的技術或技能并擁有消停戰事或紛爭維護和平,保護良善弱小之能力。”從此海瑞對武術訓練是欲罷不能。海瑞經過數月的刻苦練習,已初步掌握了常見武術招式的要領如“金雞報曉”“白鶴亮翅”“撥草尋蛇”,開悟又將一些口訣告訴了海瑞,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形腳如鉆。動作干脆,發力剛猛。由武術招式“撥草尋蛇”我聯想一位偉人曾評論《水滸傳》,該書的第九回有這樣的情節:林沖在柴進家做客,后與洪教頭比武,他讀此情節有什么精辟的見解呢?,他據此啟發人們在對敵斗爭中應講究策略。尤其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要避其鋒芒,我們應實行戰略退卻(以退為進),在退卻時發現敵人的弱點,伺機殲滅敵人。偉人曾說過,兩個拳師過招,聰明的拳師(林教頭)往往先退一步,而蠢人(洪教頭)心高氣傲,來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翻在地。在后來的歲月,海瑞曾用此招戰勝貌似強大的奸邪之人。開悟師父諄諄告誡海瑞以學文為主兼學別樣。幾年功夫,海瑞的武功有了不少長進,開悟由衷的感到欣慰。后來寺院方丈派他外出辦事,臨行時他反復叮囑海瑞:“你的前程一片錦繡,但可能會仕途維艱,出了這扇門,你也許會遇見善良的小羊,你也許會遇見兇惡的豺狼,但我相信吉人自有天相,在時間面前,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瑞聽罷深受震撼,他決心終生將師父的話銘記于心。海瑞與開悟師父難舍難分。開悟勸慰道:人若有緣,一切皆緣。云聚是緣,云散也是緣,聚合是緣,離散也是緣,一切隨緣。

海瑞所處的年代正值王陽明“心學”盛起之時。在府學先生的指導下,海瑞逐步接受了心學,并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王陽明心學思想對海瑞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如果我們想了解王陽明這位心學家,就先讓我們聽聽后人對王陽明知行合一學說的評價。

“此心有立,然后可以應天地萬物之變也。”(蔣介石語)

“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就在王陽明。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語)

“王陽明心學絕非獨善其身之學,而乃救時良藥,末有切于是者。”大意是王陽明學說絕不只是為加強自身修養,而是拯救時代的靈丹妙藥,因它能切中時弊。(梁啟超近代維新變法的發起人之一)“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意,高明往往喜之。”(嚴復語)注:我國近代翻譯家、教育家。

“修心煉膽,全從陽明學而來。(日本倒幕領袖西鄉隆盛語)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清朝著名大臣曾國藩語)

“陽明先生,其事功,其志業,卓然一代偉人,斷非尋常儒者所能及也。”(近代洋務運動發起人左宗棠語)

“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章太炎語)

“自孔孟以來,未有此深切著名者也。”(近代思想家黃宗羲語)大意:是我國從孔、孟二位圣人以來,再也沒有比王陽明的哲學思深刻和簡明的了。

“一生俯首拜陽明。(日本“東鄉平八郎語)下面再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位神秘的傳奇人物吧,事情還得從頭說起: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日,那年海瑞5歲曾聽大人們談起。寧王(封地在今南昌市)朱宸濠聽信了江湖術士(騙子)的話,頭腦發熱(俗稱“發燒友”)竟然覺得自己有“帝王之氣”,手下的謀士替他想出了“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的名義,這大概和歷史上漢景帝時期的“誅晁錯,清君側。”相似,他派兵殺掉江西巡撫孫燧、按察副使許逵(他們二人相當于今天的中紀委正副部長),集結兵馬十余萬人,自稱皇帝,建年號“順德”,犯上作亂,“大逆不道”,竟恬不知恥地稱“順”和“德”,我們真的不明白:是朱宸濠腦袋進水還是被驢踢了。

明武宗朱厚照,這位很喜歡打仗的皇帝召開了御前會議,命文官武將商議對策,許多大臣惶恐不安,猶如驚弓之鳥。兵部尚書王瓊卻從容地說道:“江西有王伯安(陽明)在,朱宸濠定會束手就擒。”此時眾人才如夢初醒,原來王陽明才具老到,被王瓊力薦擔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主管軍事、法律、吏治等)。當時王陽明王司令,只是“光桿司令”正在贛州、漳州一帶視察。后來的事實證明王尚書確實是慧眼識英雄,否則大明的江山幾乎不保,正如唐朝的著名文學家韓愈所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王陽明得知寧王朱宸濠造反后,異常冷靜。有人問:“大敵當前,你自己孤身一人也能平叛?”王陽明響亮地回答:“因為我在這里。”平時我會思考這樣的問題:“人為什么要登山?”答案是因為山就在那里,短短十余天,王陽明就用手中的旗牌,用智慧召集了八萬人,士氣正旺,但出人意料的是王司令卻要按兵不動,有人叫嚷著要和叛賊決一勝負,其中伍文定知府忍無可忍地質問王陽明:“為什么不下令進攻?”王陽明笑著耐心地安慰道:“此心不動,隨機而待。”站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位哲學家兼軍事家,他一生的用兵法則大都符合這一思想。不服不行啊!

伍文定對王陽明的話不甚明白,王陽明接著解釋說:“平叛理應速戰,但朱宸濠經營洪都(南昌)多年,城池可謂固若金湯,貿然攻城,定會久攻不克,時間一長必不利我軍。如今我軍要以靜制動,示弱于敵,敵方驕縱不可一世,我們伺機看準強敵的弱點,一舉破敗,可獲全勝!一切都在王司令的掌握之中,伍文定聽完王司令的一番話,猶如臺灣的一則廣告語:XX山泉--心服口服。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七月,在洪都(今南昌)等待了十幾天的寧王朱宸濠發現自己上了王陽明的大當,十六萬大軍的影子也不見一個,純屬子虛烏有。由此看來:孫子兵法中“兵不厭詐”是很管用的嘛。

既然走向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開弓哪有回頭箭。于是朱宸濠決定將叛亂進行到底,他對數萬將士下達了總攻的命令,叛軍圍困安慶,不分晝夜拼命攻打。

后來,就在寧王正欲棄安慶而改攻南京的危急關頭,王陽明成竹在胸卻下令官軍攻擊朱宸濠的巢穴南昌城,史上“圍魏救趙”精彩的一幕在正德年間重演。最后兩軍在鄱陽湖上對壘,王陽明又以“火燒連營”的大手筆將平叛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寧王被王陽明抓住后,皇帝身邊的大紅人太監江彬就想給王陽明一點顏色看。

初謁見,彬輩替設席,令公坐。公佯為不知,意坐上席,而轉旁席而下。彬輩遽出惡語,公以常行交際事體平氣諭之,復有為公解者,乃止。公非爭一坐也,恐一受節制,則事機皆將聽彼而不可為。一位偉人讀到此處曾評論王陽明機智過人,高見!上文出自小說家馮夢龍《智囊遠猶卷二》,大意是:王陽明和江彬等初次相見,江彬故意把王司令的座位設在角落里,一心想自己坐上主帥位置上顯擺自己。王陽明假裝自己什么也沒看見,旁若無人地直接坐上主座。江彬自然不是省油的燈,氣急敗壞,惡語謾罵。王司令心平氣和,裝著什么也聽不懂,王司令的部將也好言相勸,這樣,江彬的詭計就被成功挫敗。難怪馮夢龍對此舉贊美有加,高,實在是高啊!

趕考路上,風風雨雨海瑞不敢消沉,磕磕絆絆海瑞咬牙前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迦县| 莱州市| 阿克苏市| 沂南县| 武鸣县| 横峰县| 辽阳县| 丰县| 福海县| 察雅县| 绿春县| 南召县| 宝坻区| 凤山市| 三台县| 黑水县| 玉林市| 竹溪县| 芜湖县| 新和县| 汝阳县| 杂多县| 额尔古纳市| 两当县| 黔西| 高碑店市| 宁陕县| 沿河| 扎赉特旗| 永兴县| 斗六市| 蚌埠市| 新泰市| 印江| 贵南县| 洛扎县| 四川省| 中江县| 怀仁县| 南京市| 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