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橫空出世,麒麟現身

明朝的海瑞,在我國,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讀者朋友若想深入了解,就讓我們從他成長的軌跡去探尋吧。

主要經歷

1514年1月22日生于今天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個官宦家庭。

1519年至1529年,攻讀“四書”“五經”(國學或叫傳統經典)

1519年至1526年考中秀才(初級學歷)

1526年至1549年主要任務讀書并考中舉人(這個很重要,有了做官的資格)

1550年至1587年歷任教諭、知縣,刑部云南司主事、戶部主事,右僉都御史等。主要工作:從教、斷案、清丈土地,疏通河道,嚴懲貪官污吏(端的很猛)

1587年11月13日卒于南京官邸,他和宋朝包拯齊名,有“海青天”之美譽。

讓時光回溯到1514年1月22日晚間,有個男孩降生了,自然男嬰的父親海翰,母親謝氏喜不自勝,不久海翰就為兒子取名海瑞。

據說,海瑞出生前有很多人看見了一頭異獸直奔海翰家而去,父老鄉親說這種異獸世間罕有,它生長在今天海南省五指山(不是五行山)它的名字叫“麒麟”,據漢朝許慎《說文解字》釋義:“仁獸也”。它的形狀奇特,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為一體,有詩云:“麒麟祥云踏,人間百難消”。傳說它出行時會伴生雷、電、云、霧,善于搏擊虎、豹等兇殘野獸,但同時也具性情溫和的一面,愛護弱小,因此,民間勞苦大眾把麒麟當作保護神,視其為吉祥、幸福。

以上就是海翰先生為其子取名的由來。本人認為,這種奇異的動物很可能就是明朝的航海家鄭和從麻林國(今東非的坦桑尼亞基爾瓦基西尼亞)帶回的一只長頸鹿。

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9月20日,當天明成祖朱棣親率百官出奉天門來到承天門外,一睹“麒麟”的風采,南京城臣民圍觀如堵,可謂是萬人空巷,無不歡喜贊嘆。

后來海翰又為兒子海瑞取字汝賢,有德才兼備的意思,在我國古代取名和字有講究,名在前,字在后,一般稱對方的字號,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海瑞自號剛峰意為剛強、正直。

年幼的海瑞天資聰穎,性情爽快耿直,讀書能過目成誦,做事謹慎且善于觀察和思考。步入仕途的海瑞又是什么形象呢?讓我簡單的描述一下:他身穿紅色官服,頭戴官帽,手持朝笏(古代君臣開會時所拿的狹長板子,用來記事)正襟危坐,面容清瘦,神情謙和而帶嚴厲,眼神犀利,表情威嚴且充滿憂思。我想,他和宋朝的宰相包公有很多的相似,下面讓我們聊一聊海瑞的家譜,以便對這位傳奇人物的來龍去脈作更清晰的剖析。

家譜又稱族譜,是記載一個有血緣的家族世系,主要事跡的歷史文獻。家譜文化更是高、大、上,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歸宿。

海瑞的祖先原籍是福建省,南宋時有個名叫海俅的人從福建遷到了廣州,海俅盡管無大的作為,但他的重孫海遜子卻光耀門楣,曾跟隨朱元璋(皇帝)轉戰南北,由于諳習水戰,很受朱皇帝的賞識,在鄱陽湖和陳友諒這個老冤家死磕,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在明朝建國初年被任命為廣州衛指揮(四品武官)。海遜子的兒子海答兒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從軍來到海南島瓊山縣落戶(有點像今天的軍官轉業),實際上明朝的年戶制度源自前朝(元代),軍戶需由成年男子到軍隊服役,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世代相襲,不得隨意轉籍,這和今天的軍人世家差不了多少。明朝在邊境設立衛所,實施軍事管理,并大量調遣軍戶進行開墾種植莊稼,這叫“軍屯”,三國時的名人曹操和諸葛亮先后采用過,它的實行有力地保障了軍隊的糧食供應,對后世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海答兒的兒子海寬,中舉后曾擔任福建省松溪縣縣令,人稱海老爺,因廉潔奉公,愛護百姓,因而深受百姓擁戴,故有文章提及海瑞之父也擔任過縣令,這很有可能是誤傳,但海翰確實是縣里的公務員(級別不高)海答兒有子侄海澄、海瀾、海翰、海鵬、海邁共計五人,其中海澄先生很牛,官至四川道監察御史,其他三人也中過舉(有做官的資格),難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得知自己中舉喜極而瘋,竟掉進了泥塘,要不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劈臉給了他一巴掌,范進就還在拍手笑著,嘮叨:“咦,我中了......”再說海翰盡管只是品級不高的縣丞(副縣長),但他平生深明大義,正直豪爽,為官清廉,從不利用手中職權巧立名目,搜刮百姓。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是個能折騰的皇帝,他想過把當武將的癮竟自封為“總督軍務大將軍”,擅自帶領隨從來到邊關與蒙古兵交戰,據他親口說他還斬殺一名敵人。明武宗皇帝寵信宦官劉瑾,不理朝政,把生殺予奪的大權交給了死太監,明王朝的政治黑暗可以想見,官員腐化墮落成為一種必然,至于“火耗”(銀子在加工過程中的損耗),“踢斛”(官員征收糧食時猛踹谷堆的做法),這在海翰看來都統統見鬼去吧,他協助縣令秉公斷案,不徇私情,任你有權有勢,他毫無畏懼之心,因而受到民眾的愛戴,卻得罪上司和惡霸,所以其職務遲遲得不到升遷。海翰只想著仰不愧天,俯不愧人,行得正,站得直。海翰的脾氣稟性對海瑞的一生都有極深刻的影響,我們以后會談到。

海南瓊山縣地方偏遠但魚鹽業卻很興盛。當地有一個土豪劣紳勾結官府,竟敢插手明朝政府壟斷的鹽業,搞起走私的行當,巧取豪奪,殺人越貨,無惡不作,他依仗自己和劉瑾的干兒子扯上了關系,更加肆無忌憚。海翰接到舉報,訪查確實后將惡霸依法關押。他將罪犯當堂審訊,欲明正典刑。誰曾想知府受了劉瑾干兒子的指使竟將正直的海翰縣丞就地免職。百姓聞訊有許多人失聲痛哭,心中悲憤不已。海翰夫人聰明、賢淑,一邊攬著海瑞,一邊安慰丈夫道:“天無絕人之路,我們不當那受氣的官,回家鄉種地去!”海翰聽了夫人的解勸,心里鎮定了許多,陶淵明不也情愿歸隱南山嗎?官場是太險惡了!有許多官員為了往上爬,不惜勾心斗角,甚至拼得你死我活!主意一定,我也要學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帶月荷鋤歸”,就這樣帶著對新生活的憧憬,他們一家三口踏上了回平安鄉的路。

平安鄉離瓊山縣只有幾十里的路程,沿途皆有百姓自發送行,有的竟然將海翰一家三口送到目的地,方辭別而返,這里依山傍海,風光秀美,一行行高大茂密的椰子樹,頂天立地,百折不撓,不遠處的五指山高高挺立,果園里,芒果、香蕉、菠蘿、荔枝在不同季節里輟滿枝頭,香滿樹林。山上樹木四季常青,一片蔥蘢。山泉叮咚匯成滔滔江水流入大海,碧海藍天,水天一色,這不禁讓人想起“那天邊只有海鷗……”的散文詩句。

回到家鄉的海翰頓時覺得無官一身輕,守著祖上留下的十幾畝薄田度日,日子倒也過得寧靜。

海翰一邊打理著田地,有時也和他家里的佃農一起干農活,佃農們非常震驚,更多的是感動,一邊親自教授五歲的瑞兒,教他讀《四書》《五經》,海瑞天賦很好,性情直爽,博聞強記,海翰甚是欣慰,再加上海瑞勤于思考,等他稍大些時,就能理解孔圣人的教導:學而不厭,除了參加一些室外活動外,終日手不釋卷,這與海母的嚴格要求有關。海瑞從小衣著儉樸,這與他的家道中落不無關系,經父親的指點,他慢慢讀懂了《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大意是說,有學問而品德高尚的人飲食和居住條件都跟簡陋,生活簡樸,卻有安貧樂道的精神世界。海瑞也從父親那里聽到了關于孔子的故事:春秋時期,有一次,孔子曾在馬廄失火時問:“傷人乎?”而不問馬是否受到了傷害。海瑞聽后向父親說出了自己的疑問,海翰適時加以點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仁者仁也。國君愛民就可稱王天下,百姓愛人就可做到忠義孝悌(孝敬父母,友愛兄長)。天有不測風云,回鄉不過幾年,海翰就疾病纏身,多方請醫療治,卻總不見效,這病一日重似一日,臨終前,他叮囑,海母謝氏定將瑞兒撫養成人,將來為國效力,果真如此,我會含笑九泉。謝氏含淚答應,海翰言畢就駕鶴西去。海瑞母子抱頭痛哭,傷心欲絕。在鄉鄰的幫助下,母子二人料理完喪事,謝氏大病了一場,海瑞十分懂事,忙前忙后地侍奉其母,熬湯煎藥,極其孝順,海母看著瑞兒一下子長大了許多,方略感踏實,她的病也漸至痊愈。有一天,海母把海瑞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如果你荒廢了學業,縱有孝心,我們海家還有什么盼頭呢?不要辜負了你的父親!”海瑞懂事地點點頭。

在大海邊長大的孩子天不怕地不怕,童年時代的海瑞曾光著腳在一望無際的沙灘上追逐著銀色的波浪,戲耍著,歡笑著,又何懼風風雨雨,他的性格像五指山的山峰般剛強、正直。海瑞見母親說得很在理,不住地點頭:“母親放心,孩兒謹記您的教誨。”海母撫摸著孩子的頭,甚感安慰。從此,海瑞靜下心來跟著私塾學堂的老夫子一心只讀圣賢書,“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養心莫過于寡欲”“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尤其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些理念已悄悄地在海瑞心里扎下了根,長大后的海瑞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出淤泥而不染”,如同一時代的眾多追求升官發財的人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他始終以圣賢倡導的完美品格嚴格要求自己。我們從以上這種情況可以約略看出海瑞是繼包拯后又一著名清官的蛛絲馬跡。

海瑞曾受過良好的系統的儒家教育,“稍知識,直欲學而做圣賢,而紛紛世態皆無當于心。”(摘自《海瑞集》)意思是海瑞稍微懂事時就想著將來長大后力爭做一名圣賢,要排除世間的一切紛紛擾擾。他還說:“君子之仕,所以行其義。”有道德、學問的人出去做官,就是為百姓主持道義的。這是多么鏗鏘的聲音,這是多么擲地有聲的話語。此時,敬愛的周總理年少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聲音仿佛在耳邊響起,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封建時代,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一己之私而讀書。

小海瑞雖不如張居正小時候天賦超常,據說小居正一兩歲時就能認識經典《孟子》中的“王曰”,但小海瑞在5歲時就能較流利地背誦孔子語錄,并立下了宏偉的志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正如當今時代的大人們,一有客人來便呼出小兒(女)背唐詩,以此為榮耀,本人非常贊賞背誦古詩詞,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非常必要。

海瑞父母對兒子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對他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據說,海翰生前曾出了一聯考考小海瑞,“山中泉水流不盡”,他脫口而出“天上白云觀無邊”。還有一次,父子倆去海邊淺灘野泳,海翰吟出上聯“千年古樹當衣架”,小海瑞當時只有七歲光景,很快續上“萬里大海做浴盆”的下聯。我不禁想到自古英雄出少年,也想到了著名作家張愛玲曾說過的:出名要趁早。我認為海瑞的智商和張居正的是有一拼的。據史載,23歲的張居正被選為“庶吉士”,三十幾歲的海瑞被嘉靖皇帝賜進士出身,要不是嚴嵩嚴大人從中搞鬼,憑海瑞的一手錦繡文章定會狀元及第,此是后話,以后我們會說起。

從歷史的角度看,改革家張居正目光遠大,他推行了著名的“一條鞭法”,此舉富國強兵,拯救了正在日趨沒落的帝國,然而我們更應該記住天下第一清官(和包青天齊名的海瑞),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實干家,他也是“一條鞭法”忠實的執行者,他始終與中央的決策者遙相呼應,忠君愛民的形象簡直呼之欲出。

十歲的海瑞為了讀書人的最高榮譽或夢想而戰。著名網絡作家當年明月說過:要想出人頭地,要想青史留名,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考試,過去是現在也是。我想再加上一句:似乎將來也是。海瑞現在攻讀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除了這些還要學習禮、樂、御、射、書、數六種技能,這類似于今天在校學生要做到:德、智、美、體、勞全面發展,小海瑞5歲時就進了“社學”(相當于現在的小學含學前班),稍大些再進入瓊山縣府學,偶有閑暇,海母(管教極嚴的)就搬出海父生前用過法律典籍、判例書冊讓他讀,海瑞對此很有興趣,愛不釋手,有的章節竟能背得滾瓜爛熟,其中《大明律》(作者:朱元璋)是明朝法令條例,對清代以及近現代法制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現在說《大明律》的具體內容:它共有三十卷,包括五刑(笞、杖、徒、流、死)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它還包括“八議”主要保護皇族及其他權貴的法律。另外,有一本叫《大誥》的法律書也很重要,它屬判例法,朱元璋采用一萬個罪犯案例,將其犯罪事實,如何懲治編寫成冊,然后由官吏分發給百姓,這也可以算是普及法律常識。海瑞對這些法理以及量刑標準能諳熟于心,為他日后斷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年少的海瑞不僅寫得一手好字,而且寫起文章來也是文不加點,這在瓊山一帶聲名鵲起。有窮苦百姓因為受土豪劣紳的欺壓,有因經濟問題,有因宅基地紛爭的,他們就來請海瑞幫助自己打官司。海瑞運用自學的法律知識,替人們寫出了狀子,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的官司。當地百姓紛紛稱贊海瑞是文曲星下凡,包公轉世。海瑞聽后一笑了之,繼續發奮苦讀。

版權:起點中文網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岳阳市| 于都县| 泽库县| 峡江县| 信宜市| 田阳县| 永春县| 准格尔旗| 资溪县| 玉屏| 延津县| 丽江市| 丽水市| 德江县| 余姚市| 大宁县| 甘孜县| 长岛县| 德阳市| 高阳县| 上饶县| 康乐县| 桂东县| 于田县| 康保县| 木里| 克拉玛依市| 万年县| 肃北| 遂平县| 彭泽县| 博兴县| 盐池县| 东乡族自治县| 美姑县| 绿春县| 东丰县| 托里县| 大英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