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情緒是可以調節的變量
- 加措活佛人生智慧三部曲(套裝共3冊)
- 加措
- 9489字
- 2019-09-30 12:47:08
要記得抖落肩上的塵土
不要害怕做錯什么,即使錯了,也不必懊惱,人生本來就是對對錯錯,這次錯了,下次別犯同樣的錯就好。不要在流眼淚的時候做任何決定,情緒負面的時候話越少越好。無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對自己說這是正常的,而不要說“我怎么這么倒霉”,因為比你倒霉的人多的是。積極、陽光的心態能助你走出逆境!
因為地球是圓的,
所以烏云不可能永遠都遮蔽同一個地方。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句俗語很準確地道出了世間萬物不完美的本質。因為不完美,所以會犯錯誤,而犯錯、試錯、糾錯的過程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即使真的做錯了什么,也沒有必要捶胸頓足。就算是圣者,也做不到萬無一失。人生本來就在磕磕絆絆的對錯中度過,所以也不必刻意地抵觸錯誤。錯誤的存在恰恰可以提醒我們,生命道路上哪些是陷阱哪些是蜜糖,怎樣的人生取舍與定位是可取的,免得下一次再被同樣的石頭所絆倒。
人之所以犯錯,是因為認識不夠,準備不夠充分,而不是因為足夠“倒霉”。如果“倒霉”這個理論真的成立的話,那么你肯定不是最“倒霉”的那個人,因為還有很多人比你更“倒霉”。
我們所犯下的錯誤不是“命中注定”的,更不是上天安排的,每個人都在一個又一個錯誤中成長。面對犯下的錯誤時,最重要的是及時改正,盡快走出負面的情緒,而不是在懊惱和自責中停滯不前。
清醒的智慧
一個人或事會令你不舒服,一定是有原因的,有些原因要過很久你才有可能知道,而有些原因你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但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使你不舒服,它會影響你的心情,影響到你的判斷,也影響到你的生活。輸什么也不能輸了心情,既然不舒服,就放了吧,給別人一個重新認識你的機會,有什么不好呢?
人生五味俱全,一切都值得我們去品嘗。
有些人有些事,或令人沮喪,或令人難堪,然而等一切過去,回頭再看的時候,只不過是人生激流中一朵微不足道的小浪花。這些是非對錯并沒有當初所想的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這些人或事讓你有了不舒服的感覺。
不舒服的感覺雖然不是常態,但也應該盡快將其消除,否則內在的不順暢將對我們的身體機能的良好運行產生影響。負面的情緒會蠶食人的理智,讓人做出不正確或者不恰當的判斷。世上沒有任何美好會在抱怨中產生。遠離并消除負面情緒,是一切良好開端的基礎。
不如意的人與事,大多是沒有意義的過眼云煙,它能左右我們一時,但不能左右我們一世,雖然早晚都要消散離去,但若能盡早將之從內心里取出來扔掉,或許可以免受很多枉苦。盡早出離,功德便越豐厚。不讓外界無謂的紛擾影響到自己的心情,不讓那些無謂的人或事左右自己的情緒,便不會因憤而生亂。當我們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布我們的能力,我們也就獲得了自由。
人心如水,靜則澄澈
即使再清澈的水,如果在一個杯子里不停地搖晃,它都不會清澈;即使再渾濁的水,如果靜靜地放著,也自然會變得清澈。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如果你沒有給它時間去沉淀,而總是搖晃不停,那它就會處在一種渾濁的狀態。——靜下心來!
心靜,
便無雜念,
心靜,
則大自在。
每當看到眾生的心難以平靜,就想起上師如意寶在去往凈土之前留給我的話:“不要擾亂他人的心,也不要動搖自己的決心。”
人心如水,不論水如何清澈透亮,若是不停地搖晃,也會漸漸渾濁;而再渾濁的水,只要經歷了長時間的靜止后,雜質會逐漸沉淀下來,再次恢復清澈。世俗之人,看著前方人如潮涌,總是漫無目的地跟著飛奔;看著遠方的群山巍峨,總以為攀上去便是幸福。有的人奮進一生,其目的就是希望擁有更大的成功,擁有更多的財富,能站在更高的山峰上看風景。可是,這是唯一的幸福標準嗎?擁有了這一切便能真的幸福嗎?
是時候讓心靈靜下來了,是時候沉淀一下自我了。讓自己閑下來,給心一個安靜的瞬間,仔細留意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方知什么是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只有靜下心來,人和心才能一起沉下去。生命中除了向前跑,還有急流勇退的閑適和很多種其他的快樂值得我們去珍重。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當遇到一件事,已無法解決,甚至是已經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心情時,我們通常喜歡一味地在原地踏步、繞圈、抱怨,讓自己陷在痛苦的深淵中。此時,何不停下腳步,想一想是否有轉換的空間,或許換種方法,換條路走,事情便會簡單點。生命中常常會有挫折,但那不是盡頭,只是在提醒我們:該轉彎了!
挫折就像一張巨大的網把心困在其中,越是努力向前沖,就越被勒得遍體鱗傷。抓住挫折不放手,就只能擁有痛苦,只有放開手,才能有機會選擇別的。心若死執,那么人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道:“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說:“手臂就是手臂,哪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之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下垂為倒,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
世間沒什么事情會注定成為挫折,換一個角度去看,壞事未嘗不是好事。佛云:“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說的正是如此。秋葉飄落是無法阻止的,零落成泥碾作塵是悲,但化作春泥護花則是感動。沒有暴風驟雨,哪里會有雨后長虹?一條路行不通,但它絕對不是生活中必須要撞破的南墻,換一個方向走下去,一切也許都將迎刃而解;換個角度再嘗試一次,或許可以開辟出一條嶄新的路徑。
去留無心,隨意最好
有時,我們并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仿佛一切都是為了生活,為了最簡單地活下去。可是,在無意中,我們像花一樣散發香味,感染了別人,那是我們無法預知的,也是無須刻意追尋的,那香味或許會永遠留在別人心里,或許什么也沒留下。因此,我們不必為某些事或大喜或大悲。隨意是最好的,那才是生命的本真!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每個人都步履匆匆,但如果生活只是單調而又重復地奔忙,那也就沒有意義了。
很多東西無須刻意去追尋,反而是在無意當中,會留下很多閃光點,會留下最甜美的芬芳。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隨性而為的事,達到的效果往往是最好的。就像很多沒有目的地的旅行一樣,往往能夠收獲到更大的快樂,看到意想不到的景致。這是上天帶給我們的意外驚喜,是在預想之外的收獲。
生活的芬芳或許會長久地留在心中,或許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消散,最后什么都沒有留下,可我們無須為此遺憾,因為這根本就是期望之外的禮物,得到固然欣喜,沒得到也在情理之中。隨意而為才是最好的,簡單明了,不會有太多的糾葛和牽絆。停下腳步欣賞路旁的無名野花,在感受到一份閑適之后再次起程,不為生活而去,不為生活而留,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煩惱,沒什么大不了
我們生活在塵世中,什么人都可能遇上,什么事都可能碰上,會有人說你好,也會有人說你不好。但只要我們做人做事問心無愧,就不必執著于他人的評判。當有人對你施不敬的言語,請不要在意,更不要因此而煩惱,因為這些言語改變不了事實,卻可能攪亂你的心。心如果亂了,一切就都亂了。
生活是一個由無數個體組成的群體世界,每個人總會和別人產生交集,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哪怕是全心全意替人著想,也有人不但不領情,還惡言相加,就更不用提因為立場不同、角度不同而導致的諸多批評和指責。
如果因為別人一個有意無意的批評或不敬,讓我們的心情變壞,而我們又將這種壞心情帶到工作和生活中,那么無形中我們就充當了壞心情的傳染源,傷害了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像在湖面上投入了無數個小石子,以每一個人為中心,向周圍擴散,最終導致整個湖面波瀾不斷。生活在荊棘叢中的人都是戒備心十足的刺猬,稍稍一動,彼此都被刺得遍體鱗傷。
用平靜的心態,去包容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批判和指責,那時候才會發現,盡管還是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之中,每天面對的也是同樣的人與事,但是所有的一切卻因為感知不同而有了另一番模樣。也許有的事情、有的人還是不盡如人意,但如果懂得包容,我們自己的心情會輕松很多。其實,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欣賞他人,才能成就自己
事物本身沒有快樂與痛苦之分,一件事究竟是快樂還是痛苦,關鍵是看我們抱著怎樣的心態、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如果我們對周遭的事物感到不舒服,那也許只是我們的感受造成的。學會用欣賞的眼光、欣賞的心態去欣賞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人生就會因為這份欣賞與被欣賞而更加和諧、燦爛!
欣賞者心中,
有朝霞、露珠
和常年盛開的花朵。
世間賞心悅目的人和事,常人大多都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但對那些讓人不舒服的人和事,該如何去看待呢?是去批判嗎?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恰恰更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嗎?
小孩子經常因他人考試成績比自己好而暗生妒忌,覺得是那些人搶了本屬于自己的風光,很少真正去想,正是因為這些比自己優秀的人存在,才讓自己有了前行的方向與努力的動力。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比自己優秀的對手,并不會讓我們變得不如人,相反會因此而發現他人身上許多自己所沒有的優點。
看世界不光要用眼睛,還要用心。失去欣賞能力的人是可悲的,他的心已經變得衰老。一個人的胸懷是否寬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是否能欣賞他人,又是如何欣賞的。如果視別人如冤家,看他人一無是處,最終自己也將難有大的作為。社會是一個大舞臺,也是一個競技場,人生是場表演,也是種奮斗,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喝彩。
欣賞可以讓人看待事物的眼光更加高遠。不要把每天的時間安排得緊緊的,留下一點空間,想一想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這才是重要的事。我們有機會來到這個多彩多姿的世界,不妨學做一個旅行家,不只要跋山涉水,更要懂得銘記。
痛苦需要清理
我們每天經歷的開心或不開心的事都會在心里安家,心里的事多了,就會雜亂無序,然后心也會隨之而煩亂。那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充斥在心中,如果不及時清理,便會令人糾結迷茫。所以我們要時常整理,這樣才能告別煩亂。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丟掉那些無謂的痛苦,這樣,才會有更多空間讓快樂進駐。
誰都會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只有及時放下無謂的痛苦,心才不會生病。
痛苦因人而異,每個人都不一樣,一個窮苦人一天三頓能有飯吃就感到幸福了,而一個富翁會為待客時餐桌上的酒不夠高檔而感到懊惱和痛苦煩躁。人們在希求幸福降臨的同時,往往造的是苦痛的因。痛苦源于內心過多的欲望。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應該是有限度。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貪欲。貪欲生起時,使人遠離真正的自利心和利他心,遠離諸圣賢所享受的真常之樂,使人對自心和所貪著的對象愚癡不明,直至自害。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放下貪欲,才會知足常樂。小孩子一生下來,手總是攥得緊緊的,而當一個人走完一生,卻總是要撒手而去。人活著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多少,而是要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提升自己的人格修養,用人性的光輝照亮生命中那些陰暗的角落。一味地向外求取,只會使自己喪失信心,人格墮落。
“萬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布施是放下貪欲最好的辦法,不計回報,心無所求地去幫助別人,只有善的能量能讓我們體會到作為一個人的真正快樂。
生活就像是一個瓶子,只有把里面的痛苦減少到最小,開心的空間才會越大。
能斷才能得到
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擁有的;我們所擁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們真正銘刻在心的!其實人生很多時候需要自覺放棄,放棄一個心儀卻無緣分的朋友,放棄某段投入卻無收獲的感情,放棄某種選擇……也許會因放棄而傷感,但傷感并不妨礙我們重新開始!安然一份放棄,固守一份灑脫!
人們總想把握住能夠看得到的所有機會,將所有希望得到的都握在手里,所以拼命去爭奪。一些人總是強調:這是我的,那也是我的,這些那些都是我的……一旦“我的”東西被侵犯,就會很痛苦,或是很憤怒。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若想擁有,首先要學會放棄。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他關閉了你的一扇門,必然為你打開一扇窗。
我們擁有的或者極力試圖擁有的,并不一定就是內心中最希望得到的,也不見得就是我們最想要的。人生中,很多時候需要我們自覺地放棄一些東西。放手,雖會帶來傷感,但這份傷感僅僅是放手之后的一種感受,并不意味著不能重新開始。
世間最珍貴的,莫過于眼前的幸福,對于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我們只需要放開手,便能得到快樂。固守固然值得欽佩,但放手何嘗不是一種灑脫?安然放棄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也就不會被牽絆住。心無掛礙地生活,才是生命中該有的最好追求。
一切天長地久,其實不過是萍水相逢。你什么時候能斷,什么時候才能得到。
不要抱著得到的目的做事
我們常常會努力地做一些事情,只為了某些人的夸獎或者開心,但如果做了以后看不到我們所期望的態度,委屈、抱怨的情緒馬上會顯現出來,最后原本好的發愿反而弄得大家不歡而散。所以,要么就做了不去期望回報,要么就干脆不做或者少做一點。抱怨不僅會毀掉別人的好心情,更會毀掉自己的好心情。
世間的一切,
原本就不是我們的。
我們來的時候兩手空空,
日后無論得到多或少,
都是意外的驚喜。
有四個孩子,把撿到的錢包交給老師后受到了表揚。為了繼續得到表揚,第二天,這四個孩子紛紛曠課去街上找錢包。孩子這樣做是因為天真,可在很多事情上,大人也在犯同樣的錯誤。有時全力以赴去做某些事的時候,其實并不是為了最初的美好愿望,而是希望事成后獲得領導或者其他什么人的夸贊。這和專門撿錢包的小孩子并沒有什么不同,因為早已經違背了我們的初心。
事情做得好,得到贊賞,是一件可喜的事。如果抱著得到額外回報的心思做事,通常都會大失所望,還不如當初就不去做,因為事后的抱怨會極大地傷害我們自己。優秀的人,都是不抱怨的人,他們總是會把消極的想法從自己內心中掃除殆盡,讓內心充滿陽光、充滿希望。為什么很多人過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抱怨使他與成功相背離。任何眾生都有資格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但前提是不要替自己找借口,需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不四處發泄內心的不滿。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與其喋喋不休地去抱怨,不如靜下來尋找解脫。流年似水,正是那些刻骨銘心的痛讓我們懂得了珍惜生活、珍惜身邊的人。生活中,被朋友戲謔或遭人誤解時,過多的言辭申辯往往徒勞,此時,莫不如留下一抹微笑,給人更多遐想的空間。痛而不言是智慧,笑而不語是豁達。
別讓情緒操控了你
往往我們控制不好情緒,一是修行不夠,二是接觸實際讓我們產生了負面情緒。當我們的情緒受到影響時,適當的遠離負面的環境,讓自己平息下來,冥想一些快樂的人與事;或者來一次遠行,讓心胸開闊起來,再回頭看之前的是是非非,一切也就釋然了。很多矛盾的起因都是一些小事,不懂得退就會越攪越大!
人活得好不好在于心態,有沒有好好活在于情緒。雖然人類不是為了情緒而活著,卻始終活在情緒當中。人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尤其是那些不好的情緒,究其根本,主要是因為修行的境界還不夠高。
情緒就像是一個不定性的孩子,雖然時時處在變化之中,但它仍然是可以掌控并管理的。管理情緒不是要去除或壓制情緒,而是在覺察到情緒后,去調整它。情緒雖然有正面、負面之分,但真正的關鍵不在于情緒本身,而在于情緒的表達方式。用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場合中表達適當的情緒,才是情緒管理的最佳選擇。
很多事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卻可以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與方法。受到負面情緒侵蝕的時候,停下手邊的事情,閉上眼睛冥想那些讓我們快樂的東西;或者是做一點運動,聽一些舒緩的音樂,讓疲憊的身心得以放松;或者干脆做一次遠足之行,去沒有去過的地方,看看沒有看過的風景;哪怕只是心平氣和地喝一杯水,有時候也能讓不好的情緒得以改觀。
修行就是修心
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很多事情之所以過不去,是因為心里放不下。門檻是什么?過去了是門,沒過去就成了檻。可許多人就是過不去心里的檻。其實只要把心情變一下,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修行就是修心,怎么修都是修的這顆心!
萬物由心。
心存,則萬物存;
心滅,則萬物滅。
萬法由心而起,萬事由心而滅。不要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耿耿于懷,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會過去,讓我們感覺過不去的僅僅是過不去的心情本身。我們或許留戀一些人,或許無法忘懷一些事,但內心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只是心中所想、心中所念,歸根到底都是因為心里還沒有放下,無法越過橫亙在心頭的這道門檻。
對于陽光,如果我們想到的是炙烤和燥熱,陽光將會成為不好的、需要躲避的東西;如果我們想到的是溫暖,就會享受它。同一個東西,心情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只要把心情轉換一下,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很容易接受。
很多人都問我修行是在修什么,真正的修行,不是寄希望于修行得來一個輝煌燦爛的未來,也不是要按照我們的意愿改變一切,而是為了我們的內在更加完美。修行就是修心。心,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識,它永遠跟隨你我,但很多人卻常常忽視它。心是世間法,它的安樂與否決定著你人生幸福的額度。
心窄了,一切都會遠
要學會調整情緒,凡事盡量往好的方面想。很多人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時,就會有很多抱怨,很煩躁,結果因為把握不好情緒,往往將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復雜的事情變得更難。當我們遇到棘手的事情時,一定要先控制好情緒,讓自己能夠冷靜思考。并且你越往好的方面想,心就越寬;越往壞的方面想,心就越窄!
歲月本長,忙者自促;
天地本寬,卑者自隘。
惱人的雨水總是會讓很多東西霉變,但若沒有了雨水,就不會有茂盛的牧草,反而會釀成更大的災難。一切都是相對而言的,缺點可能成為優點,害處也有可能轉化為好處,事物本身的缺陷恰恰就是某種特色。
就像人們的情緒,一方面它是人生的調味品,但同時也是毒品,既能治病也能致病,主要是取決于我們對它的態度和方法。生氣,被人們稱之為壞情緒,但你知道嗎,生氣也有它的另一面,它使大腦的左側被激活,而這部分常常是負責積極情緒的。對心理健康的人來說,應該是樂觀多于悲觀,積極多于消極,即使遭遇無常,也總是能調節自己,以飽滿的精神和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情緒總是由一定的刺激所引起的,當引起情緒的刺激消失之后,人的反應也應該逐漸平復。這個時候,就更加需要在認真的觀察和冷靜的思考中,以豁達的心態和廣闊的心胸去應對,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個方面。遇到大事難事時,不要被事物表面的復雜所困擾,多往好的方面想,很多事情遠沒有自己想的那么糟糕,很多障礙甚至會成為我們的助力。就如同月亮的虧盈一樣,凡事都有利有弊,看到事物圓滿和有利的正面,你才會樂觀起來。
心窄了,一切都會遠。
有些錯誤,一生最多只能犯一次
我們常常會沖動地說出一些話,做出一些事。是否想過,我們的每個思想、每句話語與每個行為都已帶上各自的印記——無法逃脫。若我們制造了某些不太好的事,便永遠無法收回,因為它已經進入未來,并將制造一連串的作用與反應。所以,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以免將來后悔。謹言,慎行!
藏區的冬天非常寒冷,藏民尤其是在大雪之后,牧區和農場的工作都會停止下來,這時有些藏民則會開始他們的另外一份工作——向導。藏區的向導不像旅游景點的導游,這是一個收入較高但風險更高的工作,來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和探險家都需要向導。一個經驗最豐富也最有名氣的老向導曾經對我說過:一個合格的向導,必備的品質絕對不是勇敢,而是謹慎!這個行業非常特殊,一生最多只能犯一次錯誤。對于不熟悉地理狀況的探險家和登山者而言,向導就是他們的眼睛,哪怕向導出現一次最細微的錯誤,也有可能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或者是因為沖動,或者是因為心情不好,世人往往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一些話、做出一些事,而這很可能就是一連串連鎖反應的源頭。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像謹小慎微的向導那樣為人處世。著急的心,叫嗔心,是惡法,是不善。以沖動的心態去辦事,多半效果不好,甚至可能辦錯事,將來必定后悔。人心焦躁時,雙目所視、雙耳所聞的人與物,都會讓我們產生錯誤的判斷。要謹記:有些錯誤,一生最多只能犯一次。做事要三思而行,說話切莫逞心頭一時之快。
不要讓內心變成野馬
我們每個人的心靈,都需要一方凈土。面對外面世界的浮躁與喧囂,我們的內心時常會疲憊、會厭倦。所以,時常要給自己創造一個靜的空間,思自己所思,想自己所想;或者燃一炷香,調勻呼吸,打坐禪定,將身心放空,給內心以清明。也唯有靜下心來的時候,才是我們和自己貼得最近的時候。
在這個繁華而紛擾的世界里,每個人其實都需要靜下心來,聽一聽內心深處的聲音,用一雙虔誠的手,縫補自己偶爾會有漏洞的生活。
萬物生于靜而歸于靜,不僅身體需要靜下來,心靈也需要找到一方寧靜的凈土。靜,不是無所作為,也不是懈怠懶惰,而是創造,不為外物所動。思自己之所思,想自己之所想,是為了真正的定下來修養心性反省自身,這是對疲憊的身心做一次常規保養。對一個禪修者而言,世間最冒險也是最不能讓人心安的事情,便是冒著失去心靈永久安寧的危險去享受塵世的幸福。
放下憂慮打坐冥思,進入禪定之境界,內心空明無我無物。排除一切曾經牽著我們的鼻子讓我們走上歧途的欲望,專心致志地將智慧和靈光調動起來,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在冥想中籌劃未來,積蓄前行的動力;在寧靜中貼近自我,傾聽最真實的心聲,才能以博大的心胸稀釋憂傷,驅散心中的困惑。
能讓內心保持寧靜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當世界上所有人都在努力奔跑的時候,記得要緩慢行走。
成熟的心智是磨煉出來的
心智是需要經過磨煉的。要想讓自己充滿智慧,就必須去體驗生活,這樣悟出的道理才是真理,也更容易為自己所接受。很多人不理解這一點,總是把希望寄托到外界的事物上,不好好去反思自己,總結自己,展示自己,最終卻一事無成。耕好自己的心田,用自己的智慧去耕耘人生,去啟發別人,從中收獲生活的回饋!
人,如果無法在逆流中堅定方向,就只能被淹沒。
人生的路有千萬條,每個人都選擇了不同的路,但是結局只有一個,所不同的是每個人走向這個結局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不同是由人心造成的。頑鐵只有被爐火反復熔煉,反復捶打,才能化為精鋼。人的心智也只有被反復磨煉過,才可展現出人性的堅韌和剛強。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會變得偉大,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用智慧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以學習的心態去體驗生活,我們會發現原來生活在賦予我們苦難和艱險的時候,也帶來了喜樂和強大。人生中的意外,并非不可跨越的天塹,只要我們比困難更強大,便可以沖破藩籬。所有的失敗都是為成功做準備的。在艱難和失意中感悟本心,發現強大的自我,這才是生活的智慧。抱怨無法改變現狀,拼搏才會有希望。
佛法不能代替我們去面對實實在在的困難,它只能賦予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如果期望別人或者別的事物可以改變自己的窘迫境地,卻沒有在困境中總結經驗奮發圖強,看不清楚自己,不自救,到最后誰也幫不了你。
貪心的人終將一貧如洗
我們從出生就開始被欲望所駕馭,要做到無欲無念、超凡脫俗是很難的。我們可以有欲念,可以去滿足自己,但是不能貪。不管是面對什么樣的欲望,只要過了界,就是累己累心。很多時候,我們總想知道山那邊是什么,克制不住欲望拼命爬,其實那邊并沒有什么,一旦爬上去了,才發現原來還是這邊比較好。
欲望本身并沒有善惡的屬性,在正常情況下,那些基本的欲望反而可以促使我們步步向前,這就是佛常說的正欲。不是不能有欲望,而是不能過于貪婪,不能執于欲望。一旦心中的欲望超越了界限,就變成了貪婪。欲望就如同海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越口渴就想喝更多,于是形成了無解的死循環。
貪婪是第一大心障,無節制的貪欲讓人的內心過度膨脹,讓人生超載。有太多的人就是因為欲壑難填而被置于危險的境地,這方面的例子很多了。正欲過了界,就成了貪婪的逆欲,甚至可能招致災禍,不但自己無法承受,往往還會累及他人。
貪欲并非與生俱來,它多是受后天環境的影響而逐漸累積而成。把心態放平,克制住拼命朝上攀爬的想法,不要太在意那些功利的外在,心平氣和地面對人生中的每一次起伏,才會真正做到祥和超然。
貪心是最大的貧窮,貪婪者終將一貧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