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我們該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心中有痛,也要舍得

很多事情不是逃避可以解決的,很多東西不是掩飾就可以抹去的。沒有誰能做到讓所有人滿意,就算你再圓滑。在利益的沖突下也不可能將一切做到皆大歡喜,總會有人受傷。當出現矛盾,需要取舍時,我們一定得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該舍的哪怕痛也要舍掉。若心存僥幸,也許最后原本想留下的卻已回不來了。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這樣的修行者,他說他修行是為了逃避現實,逃避現實中的喧囂、嘈雜和人生中諸多不好的東西,這顯然是對修行的誤解。我告訴他,修行和生活一樣,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面對。如果是為了逃避而修行,那么你已經離修行十分遙遠了,而且會越來越遠。

前進的路上有汗水和淚水,難免為了某個人或者某件事而傷心難過,但我們絕不能沉迷在已經成為過去時的傷心難過中,更不能逃避。事情并不會因為我們的逃避而得以化解,就算可以躲過一時,存留在內心深處的陰影卻始終揮之不去。

就如同世界上始終存在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無論怎樣努力,都不可能皆大歡喜,總會有人得到,也總會有人失去,這是世界運行的根本規則之一。我一直都認為,人生中真正的喜樂來源于對痛苦的領悟,沒有經歷過痛苦的人,不可能感受到快樂。正確地面對得到和失去,得到應該得到的,失去應該失去的,而不是心存僥幸地百般挽留。只有經歷過這些,并且有了很深的感悟,人們才會懂得珍惜。而這種珍惜,正是人生中的寶藏,可以給我們帶來一個快意無悔的人生。

一個人在修行的時候,是無法回避那些給我們帶來痛苦的人與事的,無論是逃避還是掩飾,都不是生活的本質。苦難從來都是我們精神的上師。只有精神上得到了,才會達到一個高境界。

你是自己的人生參照物

不要以和人相比判定自己的價值,正因我們彼此有別,才使每個人顯得特別。不要以別人的標準作為自己的目標,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最適合你。不要將最貼心的人視若當然,請珍惜他們,如同對待你的生命。不要因為沉湎過去或憧憬未來而使時間從指縫中溜走,過好今天,把握當下,你便精彩了生命的每一天!

總有人問我如何才能成功,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只能反問:“你是失敗的嗎?”

“是的,活佛,我是失敗的,我沒有他人活得好。”

每當面對這樣的抱怨之時,我總是告訴他們:“你要有自己的活法。”

不要用別人的路標來確定自己的方向,那只會讓你迷失。如果你是一條魚的話,就不要想著像飛鳥一樣在天空中翱翔,那不是你的路。什么樣的路是獨屬于你的,什么東西是最適合你的,這些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人們習慣于把別人的關懷和溫暖視作理所當然,習慣于追尋遙遠的溫暖,卻看不到最近的陽光。父母、愛人、朋友的無私關切和幫助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是讓人備感溫暖的太陽,一旦失去,你會感覺到侵肌入骨的寒冷,所以請珍視他們,如同珍視你自己那樣對待他們。

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要總是沉湎在其中無法自拔。時間就好像指間的細沙,會在我們對將來的憧憬中不知不覺地溜走,到最后什么都剩不下。相對于那些已經經歷過的過去和無法預測的將來,珍惜眼前的溫暖和關切,活出最好的自己,才是最有價值的事。

沉默的人生才厚重

微笑和沉默是兩個有效的武器,微笑能解決很多問題,沉默能避免很多問題。不被貪婪所誘惑的人最沒有負擔的,因為沒有人與他結怨,他也沒有心機和別人計較,這種日子最輕松,這樣的人生也最快樂。選擇其實很簡單,往自己心里感到踏實的地方走就不會錯。日子,因為愛而博大,因為愛而溫馨,因為信任而厚重。

我經常獨自沉默,這是為了感受曾經的過往,是為了守住自己的本心,是為了用睿智的目光內視自我。沉默的時候,不會被世間的紛繁擾亂,可以明心見性。

就如同微笑可以解決問題一樣,沉默可以避免問題。一個人不應該熱衷于在嘈雜中彰顯自己,也不要用激烈的爭辯來證明什么。寂靜是安守本心的一種很好的方式,用這種方式,我們可以以穩健厚重的姿態抵御突如其來的誘惑。誘惑少了,才可以活得輕松。

沉默是不爭,是不計較,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內心厚重之人,往往看起來都是慈祥的,因為他們的心是微笑的。與這樣的人相處,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卻是最輕松的。就像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一樣,我每次見到他,內心都有一種由衷的喜悅。他經常對我說:只有往自己心里感到踏實的地方走,才不會出錯。

沉默,是浮華喧囂的盡頭最美的聲音。

沉默,是在嘈雜中與自己寧靜地交談。

人生經不起太多的耽擱

我們常常會想,以后我要怎樣怎樣,可是等我們假想的以后來到時,一切可能已不是當初的模樣。從當下出發,想了就去做,不論是對事,還是對人,不要只是空想。做的過程中也許會有很多障礙,只要越過了就是成功。想對之好的人,父母、愛人,抑或朋友,去愛他們吧,因為人生常常是來不及告別就會分離。

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黑色的牦牛馱著阿媽走向往生凈土之路的時候,我是何等悲傷。想對阿媽好,想更多地愛阿媽,可惜已經來不及了。很多人總是會不由自主地這樣想:等我功成名就的時候,一定好好地愛他們。殊不知,時間從不為人美好的愿望作絲毫停留。當我們所想象的“以后”變成“現在”的時候,一切已經時過境遷,物是人非,早已尋不回當初的模樣。不要讓心中的想法始終停留在“想”的階段,那并不能解決什么問題。只有真正去做了,才會明白要做的事情到底有多么重要。如果你想對誰好,如果你想對那些深愛的人表達自己的愛心,就勇敢地去表達,盡快去把你對他們的愛告訴他們,讓他們和你一樣歡喜。

命運無常,人生苦短,一旦耽擱下來,可能連告別的話語都來不及說出,就真的分別了。

人與人的相遇是用幾世修來的,相識即是有緣。所以,凡事不必斤斤計較,退一步海闊天空。要記住,不要輕易傷害別人,更不要去傷害身邊的人。我們不要以為傷害了別人,受傷的僅僅是別人,其實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自己。因為別人只有恨,而我們卻要受到良知的拷問,心中充滿懊悔與內疚,永遠永遠。

以愛己之心愛人,

蓮花會在冰雪中綻放。

學習即修行

學會知而不言,因為言多必失;學會自我解脫,因為這樣才能自我超越;學會一個人靜靜思考,因為這樣才能讓自己清醒、明白;學會用心看世界,因為這樣才會看清人的本初;學會放下,因為只有放下了才能重新開始;學會感恩,因為擁有一顆感恩的心能幫助我們在逆境中尋求希望,在悲觀中尋求快樂!

藏區的孩子,很多都有出家的經歷。相對于孩子們而言,出家的意義除了修行,更主要的是學習知識。這種學習,并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認識,還是一種充實人生的經歷。其實學習并不需要特定的場所,也不需要特定的形式。人從咿呀學語,到蹣跚學步,一直都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因為學習,我們會了很多,懂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

在路上走了很遠之后,很多人學會了用心去看世界,因為這樣不會被五光十色所迷惑,能更容易看清楚一些最本源的東西。人生是一條不斷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道路,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經驗來源于對以前所犯錯誤的總結。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有了言多必失的經歷,才學會了知而不言;在一次次舍與得的考驗中,才知道人生該做怎樣的選擇……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能夠超越昨天的自我。修行之路在腳下一直延伸到生生世世的輪回,為了脫離輪回,為了得到解脫,眾生唯有以生命不息、修行不止的意志,如海綿吸水那樣吸取世間珍貴的能量,方可在修習中抵達圓滿!

短板決定生命的容量

人,總是喜歡要求別人,卻很少去想自己是否也是按照這個準則在要求自身;人,總是容易發現別人的錯誤,卻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有時,明知錯了,卻很難克服,喜歡找出各種理由讓自己一再犯錯。把握正確的方向,堅守做人的原則。如果發現錯了,一定要止步。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不過大多往往是說到卻做不到。人們總是喜歡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去要求別人,卻忘記審視自己有沒有達到同樣的標準。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身上也肯定會存在短板,在修行的過程中這些不足便會暴露出來,不過只要我們對自己有足夠多的內觀與自省,是不難發現它們的。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隨波逐流,你不去沉淀自己,心必然會浮躁。

嚴格要求別人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如此,我們和他人才能共同進步。否則,我們的要求在別人看來可能就是無理的挑剔。能夠通過別人的行為修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能夠看到錯誤是一方面,但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去改正、去避免。把握好方向、堅持住原則,不僅是心安的最基本前提,也是消除錯誤最厲害的武器。

人們對待事物的時候,往往以自己想到的、看到的為參照,用自己的價值觀和角度去看待事物,這就產生了在同一件事情上的雙重標準:在指責別人的時候,即便是愚蠢的人,也會顯得清醒而又智慧;而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在原諒自己的時候,總是迷迷糊糊、模棱兩可。這種做法,除了證明自身淺薄之外,還往往會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一個人修為的多少,完全取決于他身上的那塊短板。

不爭不辯,不聞不見

不要輕易和人發生爭執,當有人和我們爭執時,就讓他贏,因為我們并沒有因此而損失什么。所謂的贏,他又能贏得什么、得到什么呢?所謂的輸,你又輸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爭來爭去只會傷了彼此的和氣,還會平添無謂的煩惱。謹慎地、沉默地、精明地回避,以平常心應對無常的人生。

姨媽在我年幼時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三個持刀的武士,彼此站在距離對方一步遠的地方進行決斗,以決定誰是最厲害的武士。他們的刀都很鋒利,可以保證一下子就把對方殺死,而且絕對不會失手。在這種情況下,誰才會是最厲害的那個武士呢?若是三個武士爭奪第一的虛名,肯定會全部死去,也就無所謂誰是第一了。唯一的辦法就是不爭,放下手中刀。’

不爭不辯、不聞不見是大境界,或許俗世中的人們難以貫徹始終,卻可以在生活中充分運用不爭的智慧,不輕易和別人發生爭執。當爭執無可避免的時候,忍一時退一步,讓對方贏,又有何妨?爭來爭去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傷了一團和氣,還平添了無數煩惱,甚至由此引發災禍。

不爭并不是理屈詞窮,也不是讓對方閉嘴,而是以柔克剛、消除分歧的智慧。它不僅是我們寬厚之德的外化,同樣也是與他人相處的根本。放下爭執之刃,持不爭之戒,就會免受糾結之苦,而且以淡然的平常心應對無常的人生,這本就是修行的目的之一。唯有不爭,才能做到不執。當別人與你爭吵時,你無論是用沉默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是選擇精明地回避,都是慈悲的開始。

自我疏導的法則

多花些時間和能讓你快樂的人在一起,少一些時間和那些讓你感到有壓力的人相處;不要說別人的夢想是不可能的,當他們用成功證明你錯的時候,那將是一件難堪的事;不管你犯了多少錯或者進度多慢,你仍然比那些沒有開始的人領先;一個人幸運的前提,是他有能力改變自己;心境可以歸于平和,但不能趨于死寂。

快樂是可以互相感染的,和那些能讓你快樂的人在一起,你也會變得快樂起來。用別人的良好心態來改善自己的心態,不失為一種方法。任何站在“過來人”的角度去指責別人,用自己的經驗去說服別人這樣做不行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和感受,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之路,很多在大多數人看起來不行的事情,對于某些人而言就未必真的不能實現。

無論何時出發,走了多遠,只要我們向前看,總會發現前方有人比我們更努力,比自己更加接近目標。可這并不是我們懷疑自己能力的理由,只能說明,有人比我們行動得更早或者跑得更快,理所當然比我們更加靠前一些,所以不要為此感到不公。其實,不管我們在途中跌倒過多少次,也不管速度有多慢,比起那些還站在起跑線上的后來者都要領先。

生活中的諸多智慧,就如同我們人生路上那些不知名的花朵,沒必要去強求它們是否名貴、是否芬芳,每一朵花的存在都是對世間最好的裝扮。

做人不需要解釋

解釋,有時候確實可以消除誤會,獲得理解,然而有時候,別人也可能將你的解釋理解成一種掩飾。不是每做一件事都必須向旁人解釋,不停地解釋會限制自己的人生道路,你所做的一切,只要自己認可、心安就好。所以,給人以幫助,只要伸出溫暖的手;證明自己正直,只管端端正正做事情;原諒別人,只須露出笑臉。

在很多時候,解釋并不是必要的。對于信賴你的人,不需要解釋;對于不信賴你的人,解釋是無用功;而那些懵懂的人,你的解釋反而會讓他難解。

經常有信徒問我什么是佛,對于這樣的問題,我通常是不回答也不解釋。佛的博大精深,佛的微言大義,又怎會是幾句話能解釋得清楚的?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沒有感悟,解釋再多也無法理解。如果真的有了深刻的感悟,到達了一定的境界,自然會佛光普照。很多高僧的大徹大悟根本就無法用言語的解釋來和別人分享,因為眾生的經歷不同,境界也不同,愿的程度深淺不一,行的程度更有不同,并不是每個人通過佛法的開釋便能了解佛學的真諦。

天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依然高遠無涯。解釋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誤會消除,可有時解釋并不是必要的,甚至會被直接理解為掩飾。做人做事,只要自己認可,只要問心無愧,也就足夠了。做錯事情的時候,踏踏實實地用行動去改正,比解釋更直接更有效。面對他人的錯誤和誤會之時,或許一個微笑比解釋一百次都要好。

駕馭自己的欲望

如果我們沒有刻意追求的欲望,就不會在意別人的眼色,也不會違心地去討好,生活自然會輕松很多。不要做欲望的奴隸,不然永遠靜不下來。有些人非常善于窺視別人的心思,他們會利用別人的欲望和所求,以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的,要想不被這種人牽著自己的鼻子走,就要學會散去心中的不良欲望。無欲則剛!

“無欲”并不是一無所有的意思,而是要去掉那些虛無縹緲的、不切實際的貪念。

無欲是生命在退去了喧囂和浮躁之后所展現出來的真諦,是人生意義之根本,只有在修行中真正洞察這些,才不會被欲望所迷惑。只有無欲才會剛強,但這里的剛強并不是指爭強好勝,而是對自我的克制。駕馭自己的欲望,不做違背天理良知的事情,并且堅守下去,使之成為自己生命當中不可更改的準則。

那些執著于對欲望追逐的人,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與自己的得失,才會昧著本心去討好鉆營,斤斤計較,難以平靜。世俗中的一部分人最善于察言觀色,他們很清楚別人的欲望,也知道別人想要得到什么,這種人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他們會利用別人性格中的弱點有針對性地做出一些事情,以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一旦被這種人掌控,就會一直被牽著鼻子走。在那些存在誘惑與陷阱的境地,散去那些不良的、不切實際的欲望,看清楚方向,才能在誘惑面前保持自己的品格。俗語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只要自己的心不變質,外人是很難傷害到我們的。修好自己的,才是自在的開始。

世上沒有過不去的坎兒

生活中不可能事事盡如人意,學說三句話,時刻擁有樂觀的心態和快樂的心境。第一句是“算了吧”,生活中有很多事,只要你努力過、爭取過,其實結果已經不重要了;第二句是“不要緊”,因為積極樂觀的態度是解決和戰勝困難的第一步;第三句是“會過去的”,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

世間之事在那些沒有修行過的人看來往往是紛紛擾擾、千頭萬緒,有很多是他們不希望看到也不希望遇見的,但生活本身并不以人的意愿為轉移,萬物自有其運行的規律,你我都強求不得。佛經中有“緣合固有緣盡則滅,業集隨心相現果起”的教導,就算是精深的修行者,也會遇到擾亂憂怖、厄惱不吉之事,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只遇到歡喜與美滿。回過頭來想想我們這些年所走過來的路,那些讓我們刻骨銘心的,其實往往都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經歷坎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因此失去思考與抵制磨難的勇氣與力量。

在面對生活中的那些不如意的時候,時時刻刻都懷著樂觀的心態,用快樂的態度去迎接它們,方可化悲痛為力量。淡然地對自己說一句“算了吧”,因為只要你努力過,就已經得到了整個過程。如果此刻你對生活充滿失意與憂傷,那么現在就仔細想想生活最壞還能怎樣。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任何我們在失去后所得到的領悟,都遠比失去本身更值得珍重。用積極的心態把自己從失去的痛苦中拯救出來,才能戰勝更大的困難。佛法或者上師的開示,并不是讓我們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也不是讓我們獲得已失去的,而是教我們如何去面對不如意的人生,當遇到挫折的時候如何對自己的內在做出及時的調整。

勿因喜而輕諾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去承諾,在違背諾言的時候,又會指責對方對自己不信任。那么信任是什么?信任是由一個個堅定的承諾堆砌起來的,你遵守的承諾越多,信任的塔就越牢固。而一旦違背諾言,就會危及塔的堅固,就需要用更多的時間去修補。所以,當你明知道自己做不到的時候,不要隨意承諾,否則,傷人傷己。

在聽著格薩爾王的故事和舅舅一起放牧牦牛的那段時光,有一天,舅舅很高興地說有位同修者要來拜訪他,舅舅為此做了精心的準備,結果那位同修者并沒有來。雖然舅舅并沒有怪他,但無形中卻受到了傷害,于是就在那時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如果答應了別人,就一定不要失信。

諾言如磚石,信任似高塔,很多兌現的諾言才能堆砌出一方信任的高塔,但某一塊或者某幾塊磚石的缺失,可能會使高塔倒塌。修補信任的高塔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所以不要因為一時的沖動便不假思索地輕許諾言。

為了讓別人相信,一些人習慣于對他人做語言上的承諾,但是現實中的很多限制往往會造成身不由己的局面,以至于諾言無法實現。面對這種狀況,去指責對方并不能解決問題,而且也不是一個慈悲之人該有的做法。不能因為一個人一次未能履行承諾,便對其加以否定,或許問題出在自己的身上,抑或這種承諾原本就不應該發生,你與對方都是在勉強自己。

對于別人的許諾,人們應該懷著一顆平常心去對待,不必為一時的允諾而欣喜,更不必為了一時的失言而憤怒。它就像是一杯清水,簡單平淡而又清澈透明,不需要去刻意渲染,也不需要去刻意遮掩。

每一個自己都是獨一無二的

不要將自己和他人比,因為每個人都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個體。不要將他人追逐的理想變成自己的目標,因為你有你的路,與其眼看著別人的美好,不如用心經營好自己的幸福。當你還可以給予時,不要輕言放棄;當你還可以努力時,不要告訴自己“不可能”;當你主動停止嘗試前,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已經結束的。

牧區有個閱歷豐富的老人,我很喜歡聽他講述過去的故事。有一次,我跟隨老人到了一座小山的腳下,我急于爬上山頂,老人家卻搖著轉經筒對我說:“爬得慢一點,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獨一無二的,一定要好好看。”后來我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終記得那座無名小山,記得山上那些獨一無二的石頭。

和獨一無二的石頭一樣,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與其只看到別人的成功和圓滿,還不如低下頭看自己的路,走向自己的方向,追尋屬于自己的那份獨特。

也許腳下的路布滿了坎坷,也許前方被荊棘阻礙,在我們還可以付出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只要還在努力,就沒有什么是不可以實現的。不放棄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不算是失敗,只不過是暫時沒有成功而己。最大的失敗不是沒有獲得成功,而是放棄獲得成功的可能。只要我們還在主動地嘗試,一切就不會結束,只是還沒有到達目的地而已。

戰勝自己的才是強者

要用行動控制情緒,不要讓情緒控制行動;要讓心靈啟迪智慧,不要讓耳朵支配心靈。思想會變成語言,語言會變成行動,行動會變成習慣,習慣會改變性格,性格會影響人生!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觀念;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

我見過很多人,他們一遇到自己不如意的事,首先會去埋怨別人,之后才輕描淡寫地把責任放到自己身上去衡量。在這類人的想法中,功勞是自己的,壞事往往是別人做的,這不僅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更是不能正視自己的表現。不自我反省,不在反省后改變自己,一味要求別人做出改變,會讓世界多出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如果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的觀點,那就改變自己的想法。既然無法改變這個世界,那就改變自己的思維觀念,以更好地適應世界。在改變自我的過程中,可以從智慧人生的大方向著眼,但具體到細節上,卻要從寬人嚴己的小處入手。

內修心性,外煉品行,用質樸的心靈、最本源的智慧去改變行動和語言,就是用心靈支配我們的耳朵和嘴巴。性格決定命運,但性格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先從小處著手,改變語言和行動,進而改變習慣,最后才可以重塑性格,敢于擔當。

得失之間

有時,我們以為贏了,其實,我們輸了!因為,我們贏了“面子”,卻輸了“里子”!我們生活在社會里,懂得贏,也要懂得輸;懂得競爭,也要懂得包容。因為,我們不能一直只贏不輸!我們必須懂得適時地包容、退讓與感恩。常常,包容與退讓不一定是“我輸”,反而可能是“雙贏”!

總有人把人生當成戰場,一定要分出個勝負輸贏,不過到最后,往往傷痕累累,就算是贏了對手,得到了想要得到的財富和地位,但如果因此輸掉了友誼和尊重,那這樣的贏其實是真正的輸。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輸贏,而是有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別到最后贏了光鮮的“面子”,卻輸掉了實實在在的“里子”,那就真的從贏家變成了輸家,得不償失。

不要把競爭當作你死我活的戰爭,人生并沒有注定輝煌的勝利,誰都會品嘗失敗的滋味。學會退讓與包容,人生才會擁有更加廣闊的天地。那些把“贏”當作終極目標,為了一點點利益就爭得面紅耳赤的人,通常已經輸了,因為他們在贏得蠅頭小利之時已經失去了更加寬廣的世界。反之,也不要把輸當作洪水猛獸,輸贏之間也沒有明確的界限,有時候你以為你輸了,其實你贏得更多。只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換一個角度去面對輸贏,我們就會發現,任何所經歷過的事情都不會是一無所獲。無論是輸還是贏,只要你做過了,能夠用正確的心態去看待,結果都一樣精彩。

膨脹的人都是輕飄的

如果我們常想著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就會善待對我們好的每一個人,就愿意為他們付出,就會使友誼不斷鞏固發展;如果我們常想著自己對別人的好處,就會讓自我優越感不斷膨脹,就會因他人的一點點過失而感到委屈和不平衡,就難以寬容地對人,這樣對完善自身不利,也不利于友誼。一念善,皆是善;一念惡,皆為惡!

與人善,

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與人惡,

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佛教是講究布施的,無論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修行的人總是與人為善,把別人的好處謹記心中,存著感恩的心善待每一個人,并且愿意為他們付出更多。

有善因才會有善果。很多抱怨之所以發生,根本原因是我們只記住了我們對別人的好,而未能記住別人對我們的好。所以當一個人總是念念不忘自己曾經給予他人的一些東西時,就會開始自我膨脹,輕飄飄地浮在半空中,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以為自己可以俯視眾生,這對自我的完善非常不利。因為你把布施給別人的好處當作一種籌碼,無法忍受他人哪怕一丁點兒的過錯,會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感覺到委屈,認為別人以怨報德,當這種想法產生的時候,寬容的心態已經離你而去了。

與人為善會收獲善緣,與人為惡則會收獲孽緣。如果把給別人的好處當作一種施舍,當作謀求后報的手段,如果善良地對待別人是為了索取,那么這種善則是世間最大的惡。善與惡的分界在于我們的本心,如果我們心存不善的念頭去幫助別人,哪怕是戴上了善的面具,也終將瞞不過別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善县| 大城县| 冕宁县| 南靖县| 余江县| 遂川县| 信阳市| 蒲江县| 项城市| 榆社县| 德钦县| 毕节市| 通江县| 鹤壁市| 大石桥市| 张北县| 泊头市| 兴文县| 龙川县| 丹东市| 宜兰市| 江西省| 宁蒗| 泰宁县| 陇西县| 辉县市| 大方县| 偏关县| 西丰县| 大英县| 闻喜县| 中山市| 龙岩市| 南充市| 共和县| 敖汉旗| 南昌县| 铜鼓县| 双峰县| 琼海市|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