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白帝城托孤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
劉備在猇亭之戰中被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子陸遜打敗,這對他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由于懊惱和悔恨,所以來到白帝城后不久劉備就病倒了,而且是一病不起。劉備意識到自己將不久于人世,趕快命人將丞相諸葛亮請來囑托后事。公元223年2月,丞相諸葛亮風塵仆仆地來到了劉備所在的白帝城永安宮,此時劉備已經處于彌留之際了,他在強打精神等待諸葛亮的到來。

▲白帝廟
劉備見到諸葛亮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放聲痛哭。哭過之后將江山和太子劉禪都托付給了諸葛亮,并命尚書令李嚴做諸葛亮的副手。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劉備對諸葛亮說了這樣一番話:“你的才干勝過曹丕十倍,將來一定能安定國家,成就大業,如果劉禪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不能輔佐,那就把他廢了自己做皇帝。”
劉備這話有很大貓膩,中國古代從沒有皇帝跟臣子說過這樣的話,劉備這么一說實際上就把臣下篡權之心給堵死了。諸葛亮聽完劉備的話后痛哭流涕,發誓要竭盡全力輔佐太子,忠貞不二,至死不渝。
向諸葛亮囑托后事的同時劉備還給自己的兒子們下詔:“人活五十歲而不死就不能稱之為夭折。我已經活了六十多歲了,今生沒什么可遺憾的,只是牽掛你們兄弟,你們要不斷努力,只有賢明和德行才會讓人信服。為父德行淺薄,不值得你們效仿。你們要跟丞相一起處理政務,要像對待我一樣對待丞相。”
同年四月,戎馬一生的劉備在白帝城永安宮病逝,謚號昭烈皇帝。
劉備死后,諸葛亮護送靈柩回到成都,五月,十七歲的太子劉禪繼位,世稱后主,大赦天下,改元建興,封諸葛亮為武鄉侯。從這時起,諸葛亮按照劉備的臨終囑托盡心輔佐后主劉禪,治理蜀國。
諸葛亮輔政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與吳國結盟。由于劉備死后,蜀國力量虛弱,內部不穩定,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與吳國的同盟關系,才能共同對抗曹魏。為此諸葛亮派鄧芝出使東吳,企圖與東吳重歸于好。此時孫權還臣服于曹魏,因此對蜀國結盟的要求猶豫不決,孫權對鄧芝說:“我早就想與蜀國和好,但蜀國國小勢薄,一旦被魏國打敗,我也自身難保了。”鄧芝說道:“吳蜀兩國占據四州之地,蜀國地勢險要,吳國有長江天險,兩國合在一起,唇齒相依,進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與魏鼎足而立。如果您歸附曹魏,曹丕一定會要求您去朝拜,還會要求太子去做人質,如果您不服從,就會以討伐叛逆為借口,向您發動進攻,蜀也會順流東下,這樣一來江南之地可就不歸您了。”鄧芝一番論斷直接觸及了孫權的軟肋,于是孫權和曹魏斷絕了關系,與蜀漢和好。

▲托孤堂
與吳國重新結盟后,蜀漢邊境安定,諸葛亮開始將精力集中到對蜀國的內部整頓上。諸葛亮在蜀國厲行法治,突出表現就是他賞罰分明,依法辦事,不徇私情。李嚴與諸葛亮同時受遺詔輔佐后主劉禪,地位僅次于諸葛亮。但由于李嚴運輸糧草耽誤時日,貽誤戰機,被諸葛亮削職為民。諸葛亮在懲治違法亂紀者的同時,還對有才能的人予以重用,蔣琬本是荊州一個寫文書的小吏,由于隨劉備入蜀后為政清廉,辦事有章法,受到諸葛亮的重視,諸葛亮臨終時向劉禪推薦,由蔣琬做自己的繼承人。
諸葛亮為治理好蜀國,工作認真,一絲不茍,終日操勞,不得休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有一次,諸葛亮在案前登記在冊的賬本,主簿楊颙擔心諸葛亮的身體,于是闖入相府對諸葛亮說:“治理國家有一定的規則和秩序,上下職責也不能混淆,否則就會亂套。所以古人說,坐而論道的是王公,執行命令,親自去做事的是士大夫。如今您管理全國政務,卻親自校改公文,不是太勞累了嗎?”楊颙一番坦誠的勸告使諸葛亮很受啟發,他對楊颙的關心表示感謝,并做了誠懇的自我批評。
在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國社會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具備了與曹魏、東吳相抗衡的能力。而就在此時,南中的孟獲等人率當地少數民族發動了叛亂。諸葛亮明白想北伐中原必須先鞏固后方,為了解除后顧之憂,諸葛亮決定親自率兵南下平叛。
知識點思考 諸葛亮出山之初就得到劉備的信任了嗎?
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后,其與劉備的關系并非如小說寫的那樣如膠似漆,諸葛亮在蜀的地位也不是第一人。如在奪取西川的戰爭中,劉備讓諸葛亮留守荊州,而帶龐統和法正西取巴蜀。當劉備為關羽報仇,準備出兵征討東吳時,諸葛亮雖主張孫劉聯合但也無力勸阻,且又留守成都。由此可見,諸葛亮在劉備死前影響力并不大。劉備與諸葛亮唇齒相依的關系,只是小說留給世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