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的后梁
故年隨夜盡,初春逐曉生。
方驗從軍樂,飲至入西京。
——(隋)薛道衡《歲窮應教》
解決北方憂慮之后,隋文帝騰出手來,將目光鎖定在江南的陳朝。此時的陳朝逐漸走向頹勢,楊堅早有伐陳之心,但介于出師無名,只好拿小國后梁開刀。
大隋平陳工作逐步展開,隋文帝先利用傀儡政權,南朝分為宋、齊、梁、陳,梁朝滅亡后,梁朝皇族后裔逃到湖北江陵,投靠了西魏,在西魏的扶持下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稱為后梁。后來西魏被北周吞并,北周又改為隋朝,后梁的地位始終是茍延殘喘的附屬國。
后梁版圖不過四百里,人口不過十余萬。夾在隋朝和陳朝兩個大國之間,如果想茍活于世,只有向其中一方稱臣,而后梁與隋朝都處于長江以北,因此后梁依然向大隋稱臣。
因為勢單力孤,后梁對大隋總是非常親善友好。隋文帝對后梁也不錯,還讓自己的二兒子楊廣娶了后梁公主作為王妃,也就是楊廣后來的皇后蕭淑妃。
但是,隨著大隋勢力的不斷擴充,連北面的突厥也奈何不得,統一陳朝也是遲早的事情,作為中原的小國,后梁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隋文帝想出一條計策,于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八月下令召后梁皇帝蕭琮入朝面圣,梁后主不敢怠慢,率領文武百官風塵仆仆地趕往大興城。沒想到的是,他剛一到京城,隋文帝就下令將其扣押,為了免得引起后梁內亂,隋文帝派一個叫崔紅渡的人率部進駐江陵,穩定后梁局勢。

▲蕭琮
知識鏈接 一生坎坷的梁后主
蕭琮最早封東陽王,后被立為皇太子。蕭琮博學有才,善于弓馬,個性倜儻不羈。公元585年即位為西梁皇帝,改年號為廣運。蕭琮即位之后,隋文帝設立江陵總管監視蕭琮的行為;公元587年,隋文帝征召蕭琮入朝,并且吞并后梁。之后隋文帝廢除西梁國,蕭琮亦被廢為莒國公。西梁也因此滅亡。蕭琮的叔父蕭巖等人帶了一部分居民逃入陳朝。
蕭琮在隋朝時仍然受到器重,隋煬帝即位后又封蕭琮為梁公、內史令,蕭琮的親族也有不少被提拔入朝廷為官。當時有童謠說:“蕭蕭亦復起”,導致隋煬帝對蕭琮的猜忌,最后蕭琮被免職,不久后在家中過世。
崔紅渡不是一般人,在北周三方之亂時,就是他逼死了勢力最強的尉遲迥,此后在隋朝更是聲名鵲起。其實對于后梁百姓來講,誰當統治者無所謂,只要他們吃飽穿暖就可以了。但是,當百姓聽說是崔紅渡接手大梁,所有人都嚇壞了。原因很簡單,崔紅渡的第一身份是一個能征慣戰的將軍,第二重身份名氣更大,是個酷吏。
后梁雖然臣服于隋朝,制度卻類似于南朝,整體管理方面比較寬松,人民樂于自由散漫的生活,如今嚴苛的崔紅渡來了,江陵百姓哪里受得了?事到如今,只能投降陳朝。于是十萬民眾向陳朝請上降表。
這是擺在陳后主面前的一個問題,此前大隋已經聲明,為了表示隋陳兩國之間的友好,大隋不再招降納叛,對于自陳朝投靠到大隋的舊臣一律不予以接納。在此問題上,如果陳后主理智的話,應該選擇拒絕后梁的投降。但是他自以為是、好大喜功,見到如此多的臣民投靠于他,好似窮鳥入懷,哪有不接受的道理,如此一來,還能彰顯自己是個有道明君。
可是陳后主的聰明至多是自作聰明,他接納了十萬江陵百姓,明擺著是與隋朝為敵,隋文帝正找不到攻打陳朝的借口,如今正好以招降納叛違背契約為理由,引王師攻打陳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