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泥鰍、蟹、蛙、鱉稻田綜合種養一本通
- 成都市農林科學院
- 1721字
- 2019-10-29 11:00:24
第四節 水稻的主要病蟲害
一、主要病害
1.稻瘟病
稻瘟病又名稻熱病,水稻自幼苗至抽穗均可發生,是一種多循環病害,越冬的菌絲在適宜時期能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在秧苗或秧田形成初侵染,由于受干旱、高溫等特殊氣候影響,再加上進入雨水季節,田間溫濕度增大,給稻瘟病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一旦發生,會導致水稻減產甚至絕收。
稻瘟病按病害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所表現的癥狀,可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和谷粒瘟(圖3-10)。

圖3-10 稻瘟病侵染示意圖
(1)苗瘟 在種子發芽至三葉期以前發病,病苗在靠近土面的莖基部變為灰黑色,上部變為淺紅褐色。
(2)葉瘟 在秧苗及成株葉片上都可發生,有4種不同形狀的病斑。
(3)節瘟 發生在莖節上,初期出現針頭大的褐色小點,后擴大至節的全部或一部分變為黑褐色,莖稈容易折斷。
(4)穗頸瘟 主要在穗頸或穗軸和枝梗上發生。穗頸發病時,病斑呈褐色或灰黑色,從穗頸向上下蔓延,最后造成白穗,詳見彩圖4。
(5)谷粒瘟 谷粒上病斑變化較大,一般為橢圓形,呈褐色或黑褐色,中央可變為灰白色,米粒不充實,甚至變黑。
2.水稻紋枯病
水稻紋枯病又稱云紋病,苗期至穗期都可發病。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或在田間雜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第二年春灌時菌核漂浮于水面與其他雜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黏附于稻株近水面的葉鞘上,條件適宜時菌核生出菌絲侵入葉鞘組織為害。水稻拔節期病情開始激增,病害向橫向、縱向擴展,抽穗前以葉鞘為害為主,抽穗后向葉片、穗頸部擴展。長期深灌,偏施、遲施氮肥,水稻生長過于茂盛,徒長都會促進紋枯病的發生和蔓延。
3.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是在幼苗一葉一心至二葉一心期,由于受低溫、土壤水分及空氣濕度偏低、弱苗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導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從而被病菌乘虛侵入所致的苗期病害。首先表現為根色不鮮,逐漸變為黃褐色,潮濕時莖基軟腐,心葉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變黃褐色枯死,嚴重時全田死亡,詳見彩圖5。
4.稻曲病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發生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近年來,在各地稻區普遍發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較大,對有些雜交水稻品種的危害特別嚴重,嚴重影響水稻產量。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稻曲病的發生程度除了與水稻孕穗、抽穗期間的氣象有關外,還受施肥水平的影響,氮肥水平越高的田塊發生越重。稻曲病僅在水稻開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發生,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稻曲病粒比健粒大3~4倍,呈黃綠色或墨綠色,人食病粒易生病,詳見彩圖6。
5.稻粒黑粉病
該病主要發生在水稻揚花至乳熟期,只為害谷粒,每穗受害1粒或數粒乃至數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時顯癥。染病稻粒呈污綠色或污黃色,其內有黑粉狀物,成熟時腹部裂開,露出黑粉,污染谷粒外表。
二、主要蟲害
1.二化螟
二化螟除了為害水稻外,還為害玉米等。其以老熟幼蟲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莖稈中越冬。水稻二化螟1年發生1~5代。在成都平原地區,經過越冬的二化螟,在幼蟲羽化后產卵并在5月上旬進入第一次孵化的始盛期,5月中旬達到高峰;二代二化螟為害的高峰期在7月中旬至8月初。這兩個時期分別是水稻的孕穗期和抽穗期,若受二化螟侵害,易造成蟲傷株和枯穗,嚴重影響水稻產量,詳見彩圖7。
2.稻苞蟲
稻苞蟲幼蟲通常在避風向陽的田、溝邊、塘邊等處越冬。在四川一年發生5~6代,能綴成多葉苞。稻苞蟲的主要為害時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一年中嚴重為害水稻的時期多在8月中下旬。到10月以后,成蟲飛到越冬寄主上產卵繁殖至幼蟲。
3.稻薊馬
冬季以成蟲在禾本科雜草中和麥類作物上越冬,第二年育秧期間,秧苗長至2~3片葉時飛入秧田產卵繁殖。成蟲蟲體小,非常活躍,能飛能跳,受驚就飛散,具有趨綠性。此時秧苗移栽后正進入分蘗期,食料豐富,利于大量產卵繁殖,為害心葉和幼嫩組織,嚴重時秧苗枯死。
4.稻飛虱
以四川地區為例,為害水稻的主要是褐飛虱。褐飛虱體小,主要由南方稻區遷飛而至,有群集為害的習性。蟲害發生時多呈點片狀現象,先在下部為害,很快暴發成災,如2007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區重度發生,重災區有相當一部分田塊損失慘重。
5.稻縱卷葉螟
以幼蟲綴絲縱卷水稻葉片成蟲苞,幼蟲匿居其中取食葉肉,僅留表皮,形成白色條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減產,詳見彩圖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