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界記往
- 戴逸
- 4747字
- 2019-10-25 16:47:18
哲人其萎 風范長存
郭影秋同志逝世多年了,我和他相識是在他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擔任副校長以后,有多次交往,往事歷歷在目。一個睿智、博學、堅強、正直、慈祥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腦海中,每次談話、書信往還,都使我對他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他酷愛歷史,和我的談話大多是關于歷史科學的,偶爾也談及時局和學校的問題。他高瞻遠矚,對許多問題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又博聞強記,分析透徹,善于說理,熟知歷史學界的動向和爭論。每次和他談話,都如飲醇醪,不知不覺長談下去,在親切溫暖的氣氛中受到啟迪和教誨。
我第一次見到影秋同志是在1963年初夏,他來中國人民大學擔任副校長不久,我在范文瀾同志處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急需向校領導匯報。匯報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對他仰慕已久,而且早就讀過他的著作《李定國紀年》,所以很注意他的舉止言談。我的第一個印象是:這位新領導既是久經鍛煉、飽受風霜的老革命,又帶著濃重的書卷氣;在他親切溫文的言談舉止中透露出英毅果斷之風。我匯報完以后,他卻興致勃勃地打開話匣子,和我談了學校的很多問題,諸如教師隊伍、思想工作、專業設置、校舍、領導干部的團結等等。說實在話,那時,我很少了解和關心全校性的問題,靜靜地聆聽著,很少插話,只是驚訝地發現:他來校時間很短,卻對學校的情況和人員有這樣深入的了解,而且深思熟慮,對學校的發展前景已形成系統的看法。后來,話鋒一轉,他詢問我歷史科學在文科大學中應占什么地位。我對此考慮也很少,簡單地回答了幾句。他沉吟著說:“如果條件成熟,可以考慮成立歷史系或研究機構(當時我校尚無歷史系和研究所),重要的是要辦出特色,要重質量。”我一直記著他的話,這也許可算是我校設立和發展歷史專業的發軔點。
此后,我有半年時間借調在外,又有一年下鄉參加“四清”,一直沒有和影秋同志單獨談話的機會,可是,設立研究所的事有了進展。1965年10月,中宣部在周總理的指示下,召開部長會議,決定成立清史編纂委員會,編寫大型清史。清史編委會由七人組成:郭影秋、關山復、尹達、劉大年、劉導生、佟冬、戴逸。并擬在中國人民大學內設立清史研究所。那時,影秋同志在北京郊區,孫泱副校長向我傳達了中宣部的決定和影秋同志的意見,要我考慮擬訂成立研究所的計劃。不久,姚文元拋出了批判《海瑞罷官》的文章,“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計劃也就成了泡影。以后,影秋同志遭到迫害,被添加了一條罪狀,成立清史編纂委員會被說成是中宣部的陰謀,有意抵制即將到來的“文化大革命”。
影秋同志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云南省省長,后調南京大學任黨委書記兼校長。1963年周恩來總理調他來北京,原擬任命他為國務院副秘書長,當時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胡錫奎同志調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人大缺少一位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長,校長吳玉章久聞郭影秋同志品德高尚,作風謙和,能力很強,親自面見周恩來總理,要求把郭影秋調來中國人民大學,以輔佐自己的工作。
影秋同志有杰出的領導才能。他經驗豐富,知識淵博,深入群眾,了解情況,故而能謀善斷,對許多重大問題能做出正確的決策。他和大家在一起,總是先耐心聽取群眾和部下的意見、建議、匯報,在筆記本上詳細做記錄,在總結的時候吸收大家的意見,擇善而從。對許多討論的問題進行透徹分析,要言不煩,條理清晰,以理服人。一些疑難同題,經過他的說明都渙然冰釋。
影秋同志記憶力過人,經過的事,見過的人,聽過的話,都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經久不忘。他敘述多年往事,娓娓而談,具體詳盡。我聽他講過在云南各地尋訪南明史跡的經歷,對各地風光、習俗都有很生動詳細的描述,頗引人入勝。他對多年未見面的老同事、老下級大多能說出其姓名。在講話中時常引述別人講的論點、事例和語言,絲絲入扣地切合當時談論的主題。
影秋同志對自己的要求極為嚴格。他來中國人民大學工作時已有五十五歲,而事必躬親,盡心竭力,不辭辛勞,對同志和部下則和藹、尊重、關心、愛護,從不擺架子。他剛來學校就深入基層,到各處校舍視察,有一次來到學校的某個單位,單位傳達室的工作人員不認識他,不讓進門,多方留難,后來要他填寫一張會客單子。郭影秋在會客單上寫了自己的名字以后,工作人員才大吃一驚,發現來人正是新上任的副校長郭影秋同志。
郭影秋同志來到中國人民大學顯露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人大師生員工慶幸學校來了一位好領導,相信學校工作將會有很大改進,展現出新面貌。但影秋同志來校剛兩年還沒有來得及大展抱負,1965年他就率領教師學生,到北京郊區前沙澗領導農村“四清”運動。在一年的“四清”工作中,影秋同志工作出色,有口皆碑。他在農村訪貧問苦,和農民打成一片,工作十分深入,他走遍了前沙澗、后沙澗、蘇家坨、西山農場、車二營、龍泉寺等許多農村和生產隊,和貧下中農結成了好朋友。他很少在指揮部開會布置工作,總是跑到各個生產隊去,櫛風沐雨,親臨第一線,了解情況,在他身上見不到官場常有的官僚主義、瞎指揮、講排場的歪風。他又能傾聽不同意見,即使普通干部和學生的意見,他都能虛心聽取。有一次,影秋同志在“四清”工作干部會上點名批評了一位教師,有些情況說得不甚準確,那位被批評的教師雖然感到委屈卻不敢聲辯。在場的歷史系二年級學生孔祥吉站起來發言,對影秋同志進行反批評,說這位教師固然有工作錯誤,但校長沒有完全弄清情況,所以批評不符合實際情況,傷害了同志的工作積極性,也是不對的,校長應該下來更多了解情況,批評才能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孔祥吉是一個青年學生,在會議場合公開批評有崇高威信的郭影秋副校長,使大家感到意外和震驚。而影秋同志靜靜地聆聽孔祥吉的發言,認真記錄,面無慍色,反而感到孔祥吉說得有理有據。影秋同志表現出君子“聞過則喜”的寬宏風度。他很欣賞孔祥吉的直言無忌,以后多次找孔祥吉了解情況,往還親密,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之交。
影秋同志生活上儉約樸素,不搞特權,“四清”時他和教師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不但不開小灶,連吃飯也和大家一起排隊,不要勤務員替他代買。有一次下大雪,影秋同志早晨第一個起來在老鄉的院里院外掃雪,這一個無聲的命令動員了所有的“四清”工作隊員行動起來為農民掃除積雪,清理道路。農民們對郭影秋的領導才能和工作作風贊嘆敬佩,稱他是“焦裕祿式的好干部”。
“文化大革命”中,郭影秋同志遭到重大的沖擊。“文革”初期,他受命于危難之際,擔任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負責向北京各高等學校派遣工作組。因此,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群眾大會上受到批判,并被撤職。派遣工作組本是中央的決定,卻被說成是執行資產階級反動路線。影秋同志成了替罪羊,從此陷入羅網,遭到無休無止的狂批亂斗。大多數群眾不了解“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不同意批斗他、打倒他,盡管“四人幫”屢次點郭影秋的名,但中國人民大學仍有很多教師學生稱他是好干部。這樣,學校中形成了揭郭和保郭兩大派,曾經多次舉行群眾大會,揭郭和保郭是辯論的主題,許多中央領導同志,包括曾是郭影秋同志老上級、老領導的鄧小平同志也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聽了兩派的辯論。當時,影秋同志曾參加“四清”地方的農民群眾聽說要斗爭郭影秋,有八百人趕進城來,要保護他。這一事件被說成郭影秋同志調農民進城,保護自己,是挑動群眾斗群眾,反而加重了他的罪名。其實影秋同志當時已被造反派囚禁斗室,哪里還能調農民進城,這完全是農民群眾聽說他們敬愛的郭副校長遭斗爭,出于義憤,主動趕進城來的。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信口開河,編造郭影秋種種罪狀,說他在校內建造了供自己享受的別墅豪宅,還開放了他的住宅,供外地來的紅衛兵參觀,以暴露郭的“罪惡”。其實這不過是幾間略加整修的普通平房,紅衛兵們參觀了這座“豪宅”,都惶惑地問道:“就這幾間舊房子嗎?我們在外地看到許多高級干部的住宅,沒有一處比郭影秋的住房更加簡陋的了。”這一參觀的效果反而表明了影秋同志的清廉與儉樸。
郭影秋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非人的折磨,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不久就患病,又因誤診而加重了病情,長期纏綿病榻,不能起床。他知識廣博,經驗豐富,才能卓越,精力過人,本來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重大貢獻。但重病在身,徒喚奈何,一切了解影秋同志的人都會因他未能充分發揮才能而深深感到惋惜。
1969年中國人民大學被明令解散,教工都去江西余江的“五七”干校下放勞動。影秋同志雖已在病中,但對學校前途和全校人員的工作去向仍十分關心。在他心目中,大概認為中國人民大學不會就此被解散,從此消失了,所以他向上級建議將來中國人民大學的教師不要分散分配工作,而要成建制地集中安排工作,一旦需要就可以迅速地集合起隊伍。上級接受了他的建議,人大教師被集中安排到北大、北師大、首師大、財經大學等校,這顯示了影秋同志的長遠目光,保留了一大批長期培養起來的教學和科研隊伍。他這時也沒有忘懷“文革”前夕中央委托他編纂清史的任務。1972年他向北京市委建議成立清史研究小組,隸屬于北師大,我校一部分搞歷史和文學、檔案、法律的同志得以在這一名義下聚集在一起,在困難的條件下,開始了清史研究工作。
1973年,我從干校回京以后,同影秋同志見面的機會多了。他纏綿病榻,不能行動,但精神很好,思維清晰,能大量讀書,談話的內容大多是有關清史研究。通過許多次交談,我更深入地認識了作為歷史學家的影秋同志。他讀書甚多,博聞強記,知識豐富,有深刻的洞察力,分析事件、評價人物獨具卓識。他最熟悉明末清初的歷史,和我談過李自成、張獻忠、崇禎帝、史可法、張煌言、鄭成功、李定國、孫可望、多爾袞、范文程等人,談到明朝何以失敗、清朝何以興起,談到農民起義軍的重大失誤和歸宿等等。他熟知歷史過程和各個歷史人物的經歷、性格、才能、優缺點,做出許多很有見地的分析。他娓娓而談,如數家珍,一談下去就忘了時間,常常要談兩三個小時。他的秘書怕影響他休息,有時出來干預,才終止了我們的談話。他掌握的史料極為豐富,不少稀見的稿本、抄本,是我聞所未聞的。影秋同志的記憶力特別好,給我介紹書籍的作者、卷數、版本、收藏單位、內容梗概以及他的評論,使我深受教益。他讀書的面極廣,有一次我去看望他,他正在讀《資治通鑒》,從二王八司馬事件談起,談到對韓愈、柳宗元的評價,又談到藩鎮、宦官,以及唐宋詩文的演變、五代詞風、唐代佛教宗派等等,見識精當,議論風生,我沒想到他對唐史和唐代文化也是十分熟悉。又有一次,他向我借閱清人沈德潛等輯的《明詩別裁集》,我在這本舊書上有些胡亂的批語,其中對高啟的詩,批了“傷于淺露”四個字,影秋同志看到以后,不以為然,他和我談明初的詩人和詩風,有很精辟的見解,甚至還能背誦明人的不少詩句。他公事繁忙,百務纏身,卻擁有非常廣闊而精深的知識,實足令人敬佩。
影秋同志非常關心清史研究所的工作。人大復校,清史研究所成立,他抱病前來出席會議,勉勵全體同志努力鉆研。此后,我們的工作一直得到他的指導和關懷。只要他住在北京而病體又許可的話,他總是樂于聽取我們的工作匯報,并就研究所的方針、方向和具體工作進行指示,為我們排除干擾,解決困難。他非常尊重下級的意見,總是用商量的口吻和我們談論工作,從來不用簡單的命令。他認識所內許多研究人員和研究生,經常和他們談話,關心他們成長,指導他們前進。他雖然久病,而深入群眾、平易近人的作風并無改變。他對我們的幫助具體、細微、切實。例如,我所的重點科研項目“清史編年”,就是在他的倡議、幫助下編寫的,他為此書的編寫體例和內容多次和我們談話,并親自寫了序言。這本書現在已全部完成出版,可惜影秋同志已見不到他所關懷和培育的這一成果的問世。
影秋同志已逝世多年,我們失去了一位親切可敬的導師。他的品德、學問、作風,他的指示、教誨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永遠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巨大力量。哲人其萎,風范長存。
注釋
[*]原載《郭影秋紀念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末署200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