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學界記往
  • 戴逸
  • 4074字
  • 2019-10-25 16:47:18

紀念陳垣教授原載《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

陳垣教授是杰出的進步學者,是歷史學界的一代宗師。他學識廣博,為學精核,治史縝密,畢生著述宏富,在歷史學的各個領域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他富有正義感和愛國思想,在敵偽的淫威下不屈不撓,大義凜然。他隨著時代不斷前進,從一位民主主義的學者,進而服膺馬克思主義,晚年成為光榮的共產黨員。今年是他的110周年誕辰,我們紀念他,就是緬懷他的成就和貢獻,學習他的人品和治學,激勵自己和后人,繼承他的事業,發揚他的精神,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

陳垣教授出生于1880年,逝世于1971年,歷經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代。這正是中國被侵略、被奴役,人民處于貧窮落后而奮起抗爭、努力探索、不斷前進,終于獲得新生的時期;也是國難重重,飽經憂患,風雨如磐,而歷史潮流洶涌澎湃,歷經民主革命進入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期。陳垣教授從青少年時代即接受進步思想,投身民主革命,又反對軍閥割據,反對守舊復古,后乃潛心學術研究與教育工作。他的著作甚多,貢獻卓越。他的一批學生在其教誨熏陶之下,濟濟多士,卓然名家,分布在各個地區和各種崗位上,成為新中國科學、教育方面的學術帶頭人。

陳垣教授經歷了天翻地覆的偉大革命時代,也是中國歷史學從傳統學術,經過巨大的蛻化演變,承前啟后,匯通中西,開拓前進的時代。這時期內,新的歷史科學孕育、誕生、成長、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杰出歷史學家,如章太炎、王國維、梁啟超、夏曾佑、陳垣、陳寅恪、顧頡剛等,稍后又有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等運用馬列主義理論,把歷史研究推向新的高峰。這一批歷史學界的大師從各方面開拓創造,猶如群星燦爛,光照長空。他們是中國學術界的精華,是中國史學界的驕傲。在短短的半個世紀產生了如此眾多的史學大師和名家,是值得注意的現象,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些大師治學有其共同點,即是熱愛祖國、追求進步、研習民族文化,知識淵博而精深,功力厚實,研究面寬廣,又能吸取西方文化的優秀部分,受過科學訓練,接受某些西方思想的影響。但每位大師又各有特色,他們的專政范圍、治學風格和貢獻各不相同。章太炎精通小學,治經學和子學,印證佛學,繼承了古文學派的傳統;王國維開辟了考古學、甲骨學及遼金元史,考事論史,多有創見,旁及于戲曲辭章;梁啟超介紹歷史研究法,涉獵廣泛,其論學術思想史,多精辟之見;陳寅恪學貫中西,博聞強記,治隋唐史,兼及詩文;顧頡剛辨析古史傳說之是非真偽,辟疑古之蹊徑。他們的貢獻和影響都是巨大的。而陳垣教授則在元史、宗教史、校勘學、年代學方面,用力最多,成績最大。他以知識淵博、考釋精審、學風嚴謹見稱。他又是一位極重民族氣節的學者,許多作品反映了他的愛國思想,如《明季滇黔佛教考》《通鑒胡注表微》都是針對日寇對中國的侵略,在淪陷區以筆當槍,口誅筆伐,有所為而發。他的宗教史研究,探究祆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利用中外文獻,抉幽發微,開辟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他的《校勘學釋例》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又總結了自己校釋《元典章》的經驗,提出校勘四法,即對校、本校、他校、理校,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是王念孫《讀書雜志》、俞樾《古書疑義舉例》以后之名作。還有他的年代學、史源學、史諱學均是嘉惠后學、樹立典范的開拓性工作。

為什么在清末民初的幾十年內產生了一大批史學大師和名家?他們成就之高、影響之大,后生晚學幾難企及。這是史學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當時,正是傳統歷史學發生巨大變化,進入近代歷史學的時期,生活在這個變革時代中的杰出歷史學家,既繼承了中國歷史學優秀的傳統,具有廣博的學識和扎實的學風,又接受歐風美雨的洗禮,睜眼見到了前人所未曾見到過的新世界,掌握了歷史研究的新思想、新方法,發現了新的研究課題與研究資料,所以能夠超越前人,新辟蹊徑,把歷史學推上新的高峰。試看包括陳援庵先生在內的那些大學者,他們雖與清代乾嘉諸老有一脈相承的淵源,但他們的歷史觀、方法論已受西方學術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研究范圍、目的,論證的路數,使用的資料以至文字表達的風格已與前人迥異,可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

這次會議上,有的同志從區域文化的背景來理解陳垣教授和其他學人。這確實是有價值的研究視角。在研究近代的文化和政治時,區域性的人物群像時常突現在我們眼中,給人以啟迪。例如,近代的廣東就是極其令人注目的區域,從前,廣東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相對落后,明代有陳白沙,清初有屈大均、梁佩蘭,人才屈指可數,學術文化較為冷寞。清代,廣東經濟有很大發展,對外貿易集中在廣州一口,廣州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最早的地區,又有阮元、林則徐、張之洞督兩廣,設書院、譯書報,提倡文化,引進西學,甚至連公行商人也競相出資刊印書籍,嶺南之風氣大開,產生了一批學者、詩人、科學家,如梁廷!、朱次琦、黃遵憲、陳澧、詹天佑,政治人物則更為顯赫,有洪秀全、洪仁玕、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新興的嶺南文化,孕育了一大批近代的政治家、學問家,陳垣教授也是其中的一位。

另一個可與嶺南文化相媲美的新興區域文化是湖湘文化。長沙的岳麓書院雖出現得很早,清初又產生過像王夫之那樣的大哲學家,但湖南的文化環境也遲至近代才得到充分發展并日趨成熟。故王夫之的學說,如空谷足音,并無傳流,埋沒許久,幾乎無人知曉,至近代而其學始顯。清中葉,湖南經濟發展迅速,又為南北商品交流的通路,其文化亦相應進步。賀長齡、陶澍、魏源等倡導于前,稍后曾國藩、胡林翼、羅澤南、左宗棠、彭玉麟、劉蓉均以儒生從戎。他們雖屬于反革命陣營,以鎮壓太平天國為己任,卻以紹述儒學自承,倡導學術、獎掖人才。湖南的風氣從此大變,產生了一大批封建官僚和將領,也出現了一批學者和改革家、革命家,如王闿運、王先謙、譚嗣同、唐才常、皮錫瑞、黃興、宋教仁、蔡鍔等,可謂英才濟濟。五四運動以后,毛澤東、劉少奇、蔡和森等一批青年知識分子躍登歷史舞臺,接受馬列主義理論,其力量巨大,影響深遠,更超越前人,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第三個區域文化,發育較早,源遠流長,即是江浙皖文化。這一地區經濟素稱繁榮,學術文化亦早有根基,明清以來,文人才士,層出不窮,科舉中式者最多。長期以來是學術文化的中心,明代有姚江之學、泰州之學,東林書院、復社都是著名的學術流派和團體,清初則有黃宗羲、顧炎武等大師,清代中葉的乾嘉學派亦盡萃于斯,如吳派之惠棟、錢大昕、王鳴盛,皖派之江永、戴震、凌廷堪,揚州之汪中、王念孫、王引之、焦循、阮元,以及晚清浙江的俞曲園、孫詒讓,直到近代又有章太炎、王國維、蔡元培、陳獨秀、魯迅、錢玄同、胡適、瞿秋白等人。這一區域在數百年內孕育出來的學者、文士、詩人、藝術家、科學家如群星燦爛,不可勝數。

近代歷史上這三個區域的文化,相互頡頏,相互影響,競秀爭妍,各有產生發展的源流,各有其貢獻和特色,江浙皖多大學者、大詩人、大文豪與藝術家、科學家,方法嚴謹、思想縝密、善于獨立思考,其學風富科學和實證的色彩,直到今天,該地區仍為人文淵藪,產生了眾多的科學家、文學家。嶺南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較深,富哲理性,體大而思精,善于構筑思想體系,提出救國救民的綱領,如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洪仁玕的《資政新篇》、康有為的《大同書》、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其學風富理想而浪漫的色彩。江浙皖地區似乎缺少這類胸懷寬廣、目光如炬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湖湘文化注重實踐,強調經世致用,突出了實行家的角色,如康有為之后,有譚嗣同、唐才常;孫中山之后,有黃興、宋教仁。其學風富實踐和事功的色彩。至于毛澤東等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氣概磅礴、包羅萬千,思想內容煥然一新,成為革命的偉大領袖,中國新文化的奠基者、開創者。

這次會議上,有的同志提出“南學”的概念,建議弘揚“南學”的優良傳統,我深表贊成。各個區域文化都有其深厚的根基和優長的特色,發揚各個區域文化的優良傳統,即能在全國范圍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使我國社會主義新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據我的理解:“南學”即是嶺南文化,它與湖湘文化、江浙皖文化相對應,三者是近代史上最光彩奪目的區域文化的奇葩。這三個區域文化何以得到長足的發展?其經濟條件、文化淵源、學術特色、社會貢獻以至門類和流派、人物群體結構都值得進行深入研究。

有的同志還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北京文化。我認為:近幾百年來,北京的地位是特殊的,是歷代的首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北京文化匯集了全國各地的文化,如百川歸海,博采廣納,融會貫通。任何區域文化,都力圖使其影響擴展到首都,也只有在首都占領了陣地,才能成為“顯學”,造成全國性的影響。北京形勢,如高屋建瓴,其風氣常可歆動和風靡全國。學者們大多也來到北京,廣交天下名士,博覽古今圖書,以使學業精進,臻于大成。從清代中葉說起,如戴東原、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阮蕓臺、龔自珍、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陳獨秀、魯迅、陳寅恪、陳垣等大多在北京居留了相當長的時間,這對于他們的思想發展和學術成就是很有關系的。

陳垣教授生于廣東新會,青年時代在廣州求學,得風氣之先,據說他很欽佩鄉先賢陳蘭甫。我在50年代,聽過他一次講話,談到他求學時代與康有為萬木草堂弟子們之間的接觸往來,可見他青年時確受嶺南文化之熏陶。早年又研讀醫學,經過科學方法的訓練,像魯迅、郭沫若那樣。受過醫學那樣高度嚴密的科學訓練,對他們以后轉攻文學、史學是不無影響的。但陳垣教授以后長期住在北京,將近60年之久,他轉治史學也在到北京之后,對他影響最大的還是清代的主流學派,即乾嘉學派。陳寅恪教授以為陳垣之學識淵博、考釋精審可比嘉定錢竹汀。他的學風似和康、梁迥異,也不同于湖湘之學。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求實證驗的學風與進步的時代精神、強烈的愛國思想相結合,當然,他治學方面寬廣,不是三言兩語所能概括。陳垣教授是中國近代杰出的史學大家,希望能把他放在時代的大潮流里,放在一批學術大師的行列中進行研究,正確地認識他在近代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發揚他的優良學風,繼承他的學術事業,發展他所開拓的學術領域,獲得新的成績。


注釋

[*]原載《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平县| 祁阳县| 巴林右旗| 页游| 玛曲县| 黔江区| 视频| 冀州市| 泰州市| 武平县| 远安县| 新津县| 息烽县| 昂仁县| 思茅市| 兰考县| 呼伦贝尔市| 株洲县| 崇阳县| 扎兰屯市| 观塘区| 罗源县| 余干县| 孝义市| 昌宁县| 泌阳县| 西乌| 广元市| 洪洞县| 汕头市| 大连市| 石台县| 类乌齐县| 深州市| 彰武县| 望江县| 惠安县| 安义县| 马尔康县| 通海县|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