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世界觀、方法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

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內容和最根本的理論特征,是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重要基礎。世界觀、方法論及其運用和發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馬克思運用世界觀、方法論對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使世界觀、方法論集中體現在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的有機結合上,集中體現在唯物史觀與共產主義理論相統一上。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與共產主義理論三者的相互貫通,使世界觀、方法論走向完善和成熟。

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的構建

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的構建問題,既和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有關,也和以什么樣的原則來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有關。只有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出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真正構建起符合馬克思主義原意的科學體系。

第一,必須按照整體性原則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突出特征,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必須貫徹整體性原則。如前所述,整體性實際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在聯系。正是這種內在聯系才反映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體系。例如,物質與意識、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認識與實踐、真理與價值、人的本質與人的價值、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等基本原理,在與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發展實際的結合中得到驗證并得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人類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生產資料所有制、資本雇傭勞動、資本積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主要矛盾、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等基本原理。這些基本原理是貫穿三個組成部分的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原理,它們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又不是簡單地對應于這三個組成部分,而是對三個組成部分中一以貫之的原理的高度提煉。正是這些基本原理之間的邏輯關系構成了整體性,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體系。

第二,按照實踐性原則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創立的,它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在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的接觸和結合中,是在關注和研究自己時代提出的最迫切需要解決和回答的重大問題中豐富和發展自身并不斷得到創新的。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不是遠離現實的抽象的理論。今天,我們提出創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我們是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現在,學術界也提出了要進行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這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方式,是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內涵、體系和精神實質的重要前提。但是,文本研究必須與時代變化、與新的實際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在實踐中得到發展的。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的構建中必須體現實踐性原則。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統一規律、認識與實踐、真理與價值、人的本質與人的價值、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等基本原理,是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工具,在這些認識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構成了人類社會基本結構和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以這些理論原理為分析工具,對商品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分析,對現階段社會主義進行分析,以及對未來社會進行分析,實際上就是基本原理在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現實中所作出的理論展開和實際運用。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踐性應該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的構建中。我們不能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同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來意義的。

第三,按照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相統一原則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一門科學。它是人類思想文化智慧的結晶,它在知識占有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著較高的水平。馬克思主義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揭示中,在對科學真理的闡釋中,都體現了理論邏輯的力量和學術價值的魅力。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為無產階級提供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它具有鼓舞無產階級斗志、引導無產階級沿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去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所以我們又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為無產階級勞動人民服務的意識形態功能。可以認為,科學性和意識形態性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在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體系中,貫徹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的統一,就是要求我們必須要研究怎么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范疇、思想觀點、創新思維等帶動意識形態功能的實現問題,這里不僅僅包括研究反映意識形態要求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容,而且還包括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的方式方法,把科學性與意識形態性的統一貫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邏輯體系和教育之中。

根據以上原則,構建起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可以由“導論”和三個部分組成。“導論”著重闡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特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范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品質,以及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方法和現階段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意義。

第一部分:客觀世界的發展。客觀世界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是自在的存在,即自然界;一種是自為的存在,即人類社會。這部分著重對客觀世界作出闡釋。一方面,闡釋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性、聯系性、發展性,確立思維方式的客觀性和辯證性,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去認識客觀世界;另一方面,闡釋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把握物質世界的基本原理,如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統一規律等,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同時,也把認識的工具給予了人類,使人類去認識和掌握世界,從而為創造性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論基礎。

以對上述問題的闡釋為基礎,闡明物質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1],制約著人類的經濟活動過程和再生產過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力量,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表現為生產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的動力”,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巨大動力。

第二部分:人的發展。人從事著物質生產實踐,從事著社會實踐。人是社會的存在物,是具有社會性的人。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這部分著重闡釋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認識的發展和人自身的發展的基本原理,如認識與實踐、真理與價值、人的本質與人的價值、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等。這就使得人類在認識和掌握世界的同時,也能掌握人類認識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正確認識自身,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以對上述問題的闡釋為基礎,闡明社會是“活動著和發展著的活的機體”[2],人是社會有機體的主體,人與人的關系成為社會有機體內部生產活動中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物質關系,它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社會性質。人與人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中結成的這種相互關系,表現為人們在進行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相互關系的總和,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之上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成為區別不同生產關系類型的主要標志。

第三部分: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高級運動形式,它表現為社會運動形式。認識和把握社會運動形式,就是要賦予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以自然的本來面目。認識和把握社會運動形式,就是要明確人類社會歷史進程是不斷進步和發展的,其間可能會出現曲折甚至倒退,但總的趨勢是向前推進的。

這部分在前兩部分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首先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之間所具有的內在聯系和矛盾,它構成了人類社會基本結構和社會形態的基本矛盾,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其次在商品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與商品經濟基本矛盾的結合,就表現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的現實發展中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展開,即具體表現為生產與需求、剩余價值生產與剩余價值實現、人口過剩與資本過剩、生產擴大與資本價值增殖目的等矛盾;最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展開形式的運動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的歷史趨勢,反映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盡管當代資本主義出現了一些新變化,社會主義在發展中遇到了一些新問題,但是,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取代是歷史的必然,共產主義是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構成了第三部分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而第三部分則是對前兩部分基本原理在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現實中所作出的理論展開和實際運用。正是這種理論展開和實際運用才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才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夠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從而才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2.世界觀、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性

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內容和根本特征,是貫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始終的“靈魂”。世界觀、方法論雖有差別但在根本上是統一的。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世界觀本身就是方法論,即在世界觀的知識中潛存著理解、把握和評價客觀世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這就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二是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即理論運用于實踐,世界觀不僅僅是要認識世界,還在于改造世界,這就如毛澤東所說:“世界本來是發展的物質世界,這是世界觀;拿了這樣的世界觀轉過來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問題、去指導革命、去做工作、去從事生產、去指揮作戰、去議論人家長短,這就是方法論,此外并沒有別的什么單獨的方法論。所以在馬克思主義者手里,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東西。”[4]世界觀、方法論作為貫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始終的“靈魂”,它相統一的兩個方面的表現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是高度契合的。

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關鍵并不在于確認它有沒有層次性,而在于怎么來區分這種層次性,依據什么來區分這種層次性。既然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靈魂”,那么我們認為,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就是區分這種層次性的依據。如果我們圍繞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并最終解放全人類的思想路線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邏輯主線來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我們就可以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看作由不同層次的基本原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那么,它大體上可分為三個相互聯系的層次: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包括物質與意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認識與實踐、真理與價值、人的本質與人的價值、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等。這些觀點和方法,反映了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由這些觀點和方法構成的第一層次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核心層次的內容。二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實踐中的運用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包括社會形態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人類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生產資料所有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等。這些觀點和方法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二層次的內容。三是核心層次的基本原理與第二層次的基本原理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如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中的運用而形成的基本原理,包括資本雇傭勞動、資本積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等。這些觀點和方法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三層次的內容。

我們看到,很顯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三個層次內容的區分與世界觀、方法論相統一的兩個方面的表現是密切相關的。第一個層次的基本原理指的正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本身。世界觀回答的正是有關客觀世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的最普遍的問題。世界觀作為觀察自然、社會和人類本身的觀點體系,決定著人們認識、分析和處理各種問題的方法。方法論是世界觀具體運用的結果,是建立在世界觀的基礎之上的,沒有世界觀就沒有方法論。進一步說,一旦人們按照世界觀的根本看法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或者把世界觀的各種原理、原則用來指導對世界、現實的認識時,世界觀就成了方法論。因此,一方面,核心層次的基本原理體現為世界觀的知識,并在這些知識中潛存著理解、把握和評價客觀世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邏輯,表現出方法論的意義;另一方面,核心層次基本原理的展開和運用形成第二、第三層次基本原理的過程,正是理論運用于實踐的過程,這表明了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理論運用于實踐、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的過程正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不僅在于認識世界,問題還在于改造世界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這一過程,從而才有了世界觀、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發揮其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作用,才有了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統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三個層次內容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就世界觀、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性而言,首先,第二、第三兩個層次基本原理的存在是以核心層次的基本原理為基礎的,沒有核心層次的基本原理,就沒有第二、第三層次的基本原理。可見,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最核心的內容、最根本的理論特征。其次,第二、第三兩個層次基本原理的存在又是核心層次基本原理進一步運用的結果,這表明世界觀、方法論只有和實踐結合才有意義。“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辦法。”[5]與實踐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世界觀、方法論的實際意義所在。把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實踐結合,用于分析具體實際,就會形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第二層次,把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及產生的第二層次的基本原理與人類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實踐結合,用于分析具體實際,就會形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第三層次。世界觀、方法論貫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始終,它使基本原理具有活力并產生理論升華,形成新的基本原理。如恩格斯所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6]由此可見,離開世界觀、方法論來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那就不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不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除了通過理論體系整體的三個層次體現出來,還可以通過客觀世界的發展、人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間的邏輯關系體現出來。客觀世界、人、人類社會三者以其物質性及發展的規律性反映了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第一,客觀世界、人、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客觀是人的意識之外獨立存在的“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包括了自然存在和人的社會存在。前者不依賴人的活動而獨立存在,后者則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自然存在和人的社會存在都是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存在,而非意識、觀念的存在或集合體。客觀世界是物質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則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對客觀世界的這一認識決定著人的發展。在古猿進化成人的過程中,勞動起著關鍵性作用。勞動不僅為人的意識產生提出了客觀需要,而且在勞動中人的語言的形成使人類意識得到充分發展,勞動和語言又促進了人腦的形成并日益完善,為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人們在勞動中主動地作用于客觀世界,不僅使事物的現象反映在自己的感覺經驗中,而且使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反映在自己的思維中,形成了特有的觀念世界。因此,沒有客觀世界,就沒有勞動和語言,也就沒有人的觀念世界,沒有意識。意識是客觀的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以客觀為基礎體現了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也是建立在客觀世界和意識的物質性基礎上的。人是人類社會的主體和承擔者,人正是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認識和改變著客觀世界,實現著社會歷史的變革。人類社會不僅在實踐中形成,也在實踐中存在和發展。

第二,客觀世界、人、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規律性。客觀世界是復雜多樣的但卻有其本質和規律,它要求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認識和改造世界,它的發展要求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關注事物內部的矛盾等。人的本質具有社會性、實踐性、歷史性,人的價值是在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中實現的。人的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活動,是人和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人在實踐基礎上獲得的認識,需要經過一個過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7]的過程。人的認識必須遵循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使主觀符合客觀,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實踐觀、認識論、真理觀是高度統一的。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人的認識的本質和規律奠定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真正主人。反過來說,人類社會的發展即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共產主義,才可能使人最終從自然的、社會的以及自身的盲目必然性的支配與束縛下擺脫出來獲得自由。

世界觀、方法論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論體系,不僅說明了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內容,更重要的在于說明了它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個理論體系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內容,任何拋棄世界觀、方法論來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世界觀、方法論貫穿整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論體系,還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與實踐的結合中是不斷發展的,這是理論原理、理論運用和理論發展相統一的過程,任何將馬克思主義區分為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的馬克思主義、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和建設的馬克思主義的做法,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只是反映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任何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原理才具有發展性的觀點也都是錯誤的。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既闡述了客觀世界發展、人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也闡述了這三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它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最穩定、最持久、最具決定意義的內容。

3.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是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它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和意識觀、唯物辯證的發展觀、認識論和歷史觀等的闡釋,充分體現了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馬克思關于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的論述,為我們把唯物史觀運用于社會實踐、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武器。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如恩格斯所說:“我們的這一世界觀,首先在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和《共產主義宣言》中問世,經過足足20年的潛伏階段,到《資本論》出版以后,就越來越迅速地為日益廣泛的各界人士所接受。”[8]這一發展過程是馬克思運用世界觀、方法論對政治經濟學進行研究,使世界觀、方法論集中體現在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的有機結合上,對科學社會主義進行研究,使世界觀、方法論集中體現在唯物史觀與共產主義理論相統一上,從而使世界觀、方法論走向完善和成熟的過程。這一發展過程充分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雖然包括了政治經濟學關于剩余價值學說的研究和科學社會主義關于共產主義理論的研究,但這并不是一種簡單的對應或拼盤。它高于政治經濟學關于剩余價值學說的研究,高于科學社會主義關于共產主義理論的研究,就是因為在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的有機結合中,在唯物史觀與共產主義理論相統一中,在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共產主義理論三者的相互貫通中體現和證明了世界觀、方法論。因此,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在對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分別作了闡述的基礎上,于“三個版本的序言”中提到:希望讀者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種見解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馬克思和我所主張的辯證方法和共產主義世界觀的比較連貫的闡述”[9]。世界觀、方法論的發展過程深刻表明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整體性。

第一,從世界觀、方法論集中體現在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的有機結合上來看,馬克思在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的研究中始終將其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不斷尋求唯物史觀的創立和運用。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過程,正是他創立和論證唯物史觀的過程。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遇到了有關林木盜竊事件、關于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以及德國摩塞爾河地區釀造葡萄酒的農民貧困破產問題,需要他對物質利益發表意見,這成為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初動因。馬克思退出社會舞臺回到書房后,在對社會歷史問題的研究中搞清楚了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關系,并打算進一步解剖市民社會,這成為他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奧秘的出發點。這些研究成為馬克思能夠創立唯物史觀的關鍵。馬克思在巴黎開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后來移居布魯塞爾。在這一研究過程中馬克思創立了唯物史觀,并將其簡要地概括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0]可見,從馬克思轉向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這一意義上來看,唯物史觀的創立源于對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奧秘的研究。

換個角度說,在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哲學的貧困》,再到《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研究過程中,馬克思對商品、貨幣、資本的論述是其剩余價值學說的重要組成內容,這些研究不僅成為唯物史觀創立的現實材料,而且也成為唯物史觀作為方法論用于指導對商品、貨幣、資本研究的證明材料。《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體現了馬克思在巴黎時期把哲學研究同經濟學研究結合起來的特征。在這部手稿中,馬克思對異化勞動和私有制所作的分析,意味著他已將研究深入到資本主義的經濟本質中,但由于馬克思正處于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時期,并且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還處于初期階段,對勞動價值論持有否定態度,因而這時還未能建立起唯物史觀。《哲學的貧困》是馬克思批判蒲魯東的哲學思想和經濟思想的一部論戰性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把唯物史觀作為方法論運用于對經濟范疇的研究,認識到經濟范疇具有客觀性、歷史性,它是對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的抽象,隨著生產關系的變化而變化。《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是馬克思1843年以來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結晶。手稿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結構的詳盡論述,對勞動價值論、貨幣理論、剩余價值論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趨勢問題的科學論述,標志著唯物史觀與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結合,手稿也由此成為探索馬克思理論整體結構內在聯系的重要文獻。根據手稿的內容,馬克思隨后不久就出版了運用唯物史觀專門就商品和貨幣問題作出詳盡而系統探討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的“序言”中,馬克思通過闡述自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過程,對唯物史觀作了經典性的表述。當然,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的有機結合還是集中體現在《資本論》這一宏偉巨著中。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剩余價值的產生、生產及生產過程,剩余價值實現和分配等問題的探討,不僅運用了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如唯物辯證法、抽象法、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等,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而且以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也豐富了唯物史觀的內容,論證了唯物史觀的科學性。正如列寧所說:“自從《資本論》問世以來,唯物主義歷史觀已經不是假設,而是科學地證明了的原理。”[11]

第二,從世界觀、方法論集中體現在唯物史觀與共產主義理論相統一上來看,馬克思關于唯物史觀的創立與運用,進一步為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提供了經濟學的證明。唯物史觀創立之前,馬克思是從哲學原則出發,把共產主義看作是某種哲學原則的實現,并論證了共產主義的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之所以合理、之所以必然實現,是因為這種制度是符合人性的制度,是向人性的復歸,“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并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實現的復歸”[12]。這時,馬克思所向往的共產主義,只是一種抽象的理性觀念。唯物史觀創立后,現代唯物主義“已經根本不再是哲學,而只是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不應當在某種特殊的科學的科學中,而應當在各種現實的科學中得到證實和表現出來”[13]。因此,馬克思不再從哲學的原則出發來理解共產主義問題,而是通過對現實生活矛盾的深刻分析,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述。”[14]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考察了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運動和它內在的基本矛盾,得出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結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在唯物史觀的經典闡述基礎上,又進一步闡述了“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15]思想。共產主義代表著人類發展的未來。

如果說唯物史觀的創立使馬克思對共產主義有了科學的理解,那么,19世紀50年代末以后剩余價值的發現則使馬克思為社會主義從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在《資本論》中,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論,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論證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尖銳的對抗矛盾,說明了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16]而未來社會則是“全面的自由個性的發展”的“自由人聯合體”。后來,在1875年,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創造性地提出了過渡時期和共產主義發展兩個階段的理論,并對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的特征作出了科學的表述。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科學共產主義必要的理論前提和基礎,科學共產主義理論不僅僅是關于未來社會的描述,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肩負著改變世界這一特殊的實踐任務,“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17]。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共產主義理論三者的相互貫通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整體性,而在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共產主義理論三者的相互貫通中,對共產主義理論而言,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結合是其理論基石,因為它們使共產主義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而對剩余價值學說和共產主義理論而言,唯物史觀則是其理論基石,因為它在使剩余價值學說和共產主義理論成為科學的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自身。

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隨著歷史、時代、實踐的變化而發展來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中國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發展的重要內容。從馬克思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成的發展過程體現的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中國化。這一過程不僅是一個運用已有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實踐的發展變化進行科學分析和探索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觀點和方法,并將其概括為新原理的過程,也即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從整體角度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歷史發展,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必然是科學的、完整的、系統的、立體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體系。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發展過程而言,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節點就是“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因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運用于對中國具體實際的分析,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因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發展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和理論闡明的同時,也發展和創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正是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豐富和發展中體現出來的。

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還從方法上凸顯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以世界觀、方法論相統一為基礎的唯物史觀,具體化為矛盾分析法、抽象分析法、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分析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等,運用于社會經濟現象的分析和研究中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顯現了方法的整體性。其一,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反映的就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通過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反映了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當世界觀成了方法論時,認識與實踐也統一了起來,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也統一了起來。認識世界是為了能夠更有效地改造世界,二者統一的過程也就是從必然走向自由的過程。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剝削本質的基礎上進行階級斗爭、無產階級肩負著歷史使命、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經濟文化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等,都是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對世界的改造。改造世界既包括改造客觀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觀世界,改造人的認識能力,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理想,它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但也是一個合規律、合目的的過程,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人的認識能力也會不斷得到磨煉和提高。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與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一起貫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中,成為人們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方法特征。不了解和運用這一方法特征,就無法真正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如毛澤東所說:“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世界中去認識世界,又從認識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個好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個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如果不懂得從改造中國中去認識中國,又從認識中國中去改造中國,就不是一個好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說人比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屋的圖樣。我們要建筑中國革命這個房屋,也須先有中國革命的圖樣。不但須有一個大圖樣,總圖樣,還須有許多小圖樣,分圖樣。而這些圖樣不是別的,就是我們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所得來的關于客觀實際情況的能動的反映。”[18]

其二,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反映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從而使我們能夠真正地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容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在邏輯關聯的要求,也是我們從方法上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重要方面。如江澤民同志說:“這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19]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遠離社會生活和脫離社會實踐的書齋理論,它“是用深刻的哲學世界觀和豐富的歷史知識闡明的經驗總結[20]。從客觀世界的活生生的物質構成到社會生活的本質、從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到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從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的解剖到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等,每一個原理乃至各個原理之間的內在關系,都是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都是深刻的哲學世界觀和豐富的歷史知識的統一,從而也都是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僅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關系,說明了理論是在概括實踐經驗中形成的、實踐是檢驗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形成的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理論是在回答實踐問題中發展的,而且還以其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驗證了理論與實踐統一的方法論意義。只有在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基礎上形成的原理才是科學的、正確的,才是能為人民群眾所接受的原理。顯然,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又表現為理論能否掌握群眾的問題。“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1]因此,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實踐,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就在于它不僅能夠科學地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夠科學地指導實踐、改造世界,就在于它不僅作為人民群眾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存在并發展,而且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存在并發展。我們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高度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

其三,理論原理、理論運用與理論發展的統一。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反映了理論原理、理論運用與理論發展的統一,從而使我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如前所述,在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展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體系過程中,三個層次的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的發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性,充分反映了理論原理、理論運用與理論發展相統一的方法特征。因為我們很清楚地看到,當第一層次或核心層次的基本原理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實踐結合形成了新的或第二層次的基本原理時,當第一層次或核心層次、第二層次的基本原理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實踐結合形成了新的或第三層次的基本原理時,就已經實現了理論原理、理論運用與理論發展的統一。顯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就是理論運用的過程,而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新的基本原理的過程就是理論發展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論整體的形成過程正是理論原理、理論運用與理論發展相統一的過程。又如前所述,在世界觀、方法論的統一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歷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并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也充分反映了理論原理、理論運用與理論發展相統一的方法特征。因為我們也很清楚地看到,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形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的過程,就是理論運用的過程,而形成了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就是理論發展的過程。理論發展以理論原理及其運用為前提并統一于理論原理及其運用。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歷史形成過程正是理論原理、理論運用與理論發展相統一的過程。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20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6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卷),30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5]《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30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56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2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同上書,8、11頁。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8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14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44、4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同上書,592頁。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8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3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毛澤東文集》,第2卷,34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江澤民文選》,第3卷,3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0]《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20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醴陵市| 弥渡县| 香河县| 宁德市| 黄浦区| 通山县| 南陵县| 永济市| 虹口区| 天峻县| 谷城县| 东兰县| 寿光市| 海门市| 托克托县| 河北区| 石河子市| 从江县| 永兴县| 南汇区| 平果县| 霍州市| 泸水县| 双鸭山市| 深水埗区| 赫章县| 峡江县| 玉屏| 修文县| 鄂托克旗| 齐河县| 天等县| 育儿| 永泰县| 马山县| 乌审旗| 巴林左旗| 铅山县| 盈江县| 嵩明县|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