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
- 張雷聲
- 9556字
- 2019-10-25 16:53:13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在研究和教學中的應用
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研究,不是為研究而研究的,研究它是為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即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問題。我們認為,這是當前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現實取向。
1.從整體性角度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從整體性角度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一方面要強調在大眾化過程中必須完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另一方面要說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必須具備整體的視角。而這兩個方面實際上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在研究中的應用。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由被少數人理解掌握轉變為通俗易懂并被人民大眾理解掌握,自覺地用于指導實踐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理論需要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只有大眾化,才能彰顯其價值和力量。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和本質要求。在大眾化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是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要貼近人們的思想實際、貼近人民關心的問題、貼近大眾的生活,把理論成果轉化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生動形式,從大眾生活的角度來闡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內涵,用大眾熟悉的語言來回答人民關心的實際問題,這個過程并不是沒有學術含量和學術品位的。學術研究是宣傳教育的前提,宣傳教育是學術研究通俗化的載體。加強宣傳教育不等于削弱學術研究,相反,宣傳教育中遇到的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會推動學術研究的廣泛性和深入性。加強宣傳教育也不等于以削弱學術研究為代價,相反,宣傳教育是學術研究的必然延伸和展開,理論只有走向人民大眾,才會有影響力;理論只有深入人心,才會有價值和力量。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必須把握宣傳教育與學術研究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大眾化,首先必須中國化。中國化是大眾化的靈魂,也是大眾化的前提,沒有中國化,就沒有大眾化。當然,中國化的實現也離不開大眾化,中國化要求大眾化。大眾化是中國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中國化的重要路徑。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前提。這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是不違背的,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核心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大眾化,還必須時代化。時代化是大眾化的通道。因為時代化是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結合,使之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解答時代的課題。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過程又是中國化的過程,沒有時代化就不會有中國化,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大眾化。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群眾化的過程。大眾化也是通俗化。馬克思主義通俗化是指理論的存在形式要適合人民大眾的水平和需要,容易為人民大眾所理解和接受。顯然,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化凸顯的是理論宣傳教育工作的吸引力、說服力、影響力、滲透力和競爭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感染力、說服力、影響力和親和力,就在于通俗化。理論內容要通俗化,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滲透到人民大眾喜愛的精神產品中,潛移默化地發揮作用;理論語言要通俗化,必須掌握人民大眾的“話語權”,消除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人民大眾之間存在的距離。
大眾化也是群眾化。群眾化是大眾化的實質,沒有人民群眾就不可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大眾化必須群眾化,只有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根據人民群眾普遍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引導人民群眾積極認同并主動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其內容,主要表現在:
第一,它說明了人民群眾要掌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是反映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理論,是世界觀、方法論相統一的理論,是人民群眾認識社會、改造世界、完善自身的理論。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反映其精神實質的理論,是抓住了事物的最根本性質的理論,因而就是最徹底的理論,是最能掌握群眾的理論。
第二,它說明了人民群眾要掌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反映無產階級人民大眾利益、體現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理論,是經過實踐探索并被實踐所證明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是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具有強烈的當代性,彰顯時代意義和價值的理論。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1]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反映人民群眾利益要求的理論,是大眾化的理論,因而也就是最樸實的理論。理論的樸實性與理論的艱深性不是矛盾的,不能認為艱深的理論就不具備樸實性。
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只有在使理論研究者完整準確地研究清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向理論接受者敘述清楚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論研究者只有通過科學的研究才能掌握“批判的武器”,只有在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宣傳教育形式的創新才能產生“武器的批判”的功效。在大眾化過程中,“批判的武器”是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因此,我們說,搞清楚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和前提。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在教學中的應用
世界觀、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性,以及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體現,都說明了世界觀、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中所具有的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學科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必須體現的一個重要方面。要搞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必須自始至終貫穿世界觀、方法論。
教學的前提是把握教材,吃準吃透教材的內容。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中,無論是本科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學還是研究生階段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題研究”課程的教學,對教材體系的研究需要自始至終將世界觀、方法論貫穿其中。首先,要認識到教材體系是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環節的要求對理論體系的一種局部改造。它既要遵循理論體系的要求,在概念、命題、理論內容和整體性要求上必須與理論體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又要考慮教學的要求。因此,世界觀、方法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內容,必然會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立足點”體現在教材中。其次,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特征,教材體系雖然較為注重內容的“精”和“管用”,以及簡明性、實用性、針對性,但是,它又必須堅持理論體系的嚴謹性、完整性。因此,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體現,也必然會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魂”貫穿在教材中。最后,世界觀、方法論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它是關于客觀世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的觀點和方法,這是吃準吃透教材內容的根本,只有準確把握了這些內容,才能更為深入地研究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我們這里所說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指的就是世界觀、方法論與實踐的結合形成新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通過分析這一過程體會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內涵,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展性的特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最基本的教育教學功能就是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教育和方法論引導,使他們能夠從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學實踐,在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教育。教師必須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世界觀教育三個層次內在統一的教學任務,從而把大學生培養成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相統一的全面發展的人。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程教學要使大學生能夠完整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使他們系統了解并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所揭示的科學真理,是一種知識教育的話,那么,很顯然,對大學生進行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教育就是一種能力教育,也就是說,世界觀的教育并不會束縛大學生的思想發展,而是我們要著力通過這一教育,提高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從最一般的方法上規范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直接地、充分地體現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基本原理。因此,要提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學實效,一方面不能只是停留在對大學生進行知識傳授上,因為課程中的許多內容如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學生們從小學就開始學起,到大學生階段再不提升學習的層次,勢必會引起大學生的反感和抵觸,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將方法論內化在基本原理的教學中,著重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必須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上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鄧小平所強調的“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2]的思想,充分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也給我們提供了進行教學的方法論。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基點,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教學可以發揮出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堂教學到社會實踐的橋梁作用。
這里,我們以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例,談談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將世界觀、方法論貫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教學之中。首先,清晰地闡釋學術性與意識形態性的統一是體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重要方面。該教材在“緒論”中對這一問題從“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四個方面作了很好的闡釋。[3]我們在教學中還可以結合馬克思思想發展的邏輯進程、結合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一些錯誤思想和實際,加強對二者為何是“統一”的教學。我們可以從馬克思思想發展的邏輯進程來闡述,在馬克思主義創立過程中,實現無產階級解放并最終解放全人類是馬克思進行理論研究的思想路線,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則是其研究的邏輯主線,通過說明思想路線與邏輯主線的高度統一,說明沒有馬克思畢生要實現無產階級解放并最終解放全人類的思想宗旨,就不可能有他畢生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規律探索的追求,也就不可能有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由此進一步論證科學性與革命性的高度統一、學術性與意識形態性的高度統一。我們也可以從如何科學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方面來闡釋,馬克思主義始終是以其在時代和實踐變化中不斷發展創新的嚴密的理論體系、嚴謹的理論觀點和方法,以其在人類思想史上不可逾越的知識成果和思想精華的地位,成為意識形態的,意識形態性是與學術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相互滲透、無法分割的,由此進一步說明把馬克思主義區分為“學術研究的馬克思主義”與“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做法,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一種割裂。我們還可以從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角度來闡釋,馬克思主義不是遠離社會生活和脫離社會實踐的書齋理論,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實踐,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它既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偉大實踐的理論結晶存在,又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武器存在。我們可以從理論聯系實際的現實中存在的多方面問題入手,說明從改造世界中去認識世界,又從認識世界中去改造世界,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真諦。
其次,從宏觀整體上把握章節結構反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重要環節的銜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從第三章到第四章、從第五章到第六章是闡述中的兩個重大轉折,是在教材的框架結構上反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教學中,講完第三章進入第四章的基本原理時,或在講完第三、第四章的基本原理以后,要重點闡述或概括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之間的邏輯聯系。我們可以通過馬克思的研究過程和邏輯思維從歷史、理論等方面闡述或概括馬克思如何由唯物史觀的創立轉向剩余價值學說的研究,以及剩余價值學說的研究又是如何豐富和完善唯物史觀的。講完第五章進入第六章的基本原理時,或在講完第五、第六章的基本原理以后,要重點闡述或概括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與科學社會主義之間的邏輯聯系,我們同樣可以通過馬克思的研究過程和邏輯思維從歷史、理論等方面闡述或概括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發展中的意義和作用,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和剩余價值學說的研究又是如何豐富和完善唯物史觀的。在宏觀整體上,世界觀、方法論在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與科學社會主義中得到運用和發展,而這種運用和發展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集中展現。當然,在章節結構的教學中,在講解反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上述重大問題上,還會涉及一些具體的問題,如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如何將世界觀、方法論貫穿其中,剩余價值學說從哪些方面豐富和完善了唯物史觀,為什么說剩余價值學說、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主題是什么等。而只有把這些問題講清楚了,把這些部分的基本原理上升到了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來講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我們今天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研究和教學才有實際意義。
最后,注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的完整性是實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重要方面。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整合,它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目前,從事這門課程教學的教師有著不同學科的專業背景,要想獨自一人挑起這門課程教學的重擔無疑是一個挑戰。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不是“各教一段”的現象,就是“把部分當作全部”的狀況。“各教一段”雖然給大學生講完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但是,往往會忽略對世界觀、方法論在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與科學社會主義中的運用及其發展,以及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之間的邏輯聯系,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與科學社會主義之間的邏輯聯系的講解,因而使學生很難做到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部分當作全部”的教學,也就是有著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教師只講自己熟悉的基本原理,不能把整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給學生。這種做法同樣也無法講清楚甚至不講世界觀、方法論在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與科學社會主義中的運用及其發展,以及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學說之間的邏輯聯系,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與科學社會主義之間的邏輯聯系等問題,其結果依然是不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學注重完整性是極為重要的。在教學中,既要講清楚世界觀、方法論,也要講清楚世界觀、方法論的運用和發展。如果只講世界觀、方法論而不講它在經濟領域和社會發展領域的運用所產生的剩余價值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就會把世界觀、方法論變成了僵死的、沒有活力的條條框框,從而閹割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活的靈魂,遮蓋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貶損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術魅力和理論價值。如果只講世界觀、方法論在經濟領域和社會發展領域的運用所產生的剩余價值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而不講世界觀、方法論本身,就會使剩余價值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使剩余價值學說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失去世界觀、方法論的意義,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這門課程失去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功能存在的價值。無論哪一個方面,實際上都是在割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
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的“體系轉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中“體系轉化”,主要是指從理論體系轉化為教材體系,從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從教學體系轉化為大學生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
第一,要在研究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研究教材體系。教材體系與理論體系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教材體系的構建必須以理論體系為基礎,反映理論體系的內容,但在用于教學實踐時,教材體系與理論體系確確實實是兩個不同層面的東西。
理論體系是圍繞研究對象而形成的邏輯嚴密、結構合理的知識系統,它是由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概念、命題經過嚴密論證和推理而構成的,反映的是理論觀點的邏輯架構。美國心理學家馬克斯和希利克斯把它稱作“范式”。他們在編纂《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時指出:“如果我們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一組聯合起來的心理學家上,那么這個類似于范式的東西就是學派;如果我們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一組聯合起來的心理學觀點的觀念上,則這個類似于范式的東西就是體系。”這實際上說明:體系是理論觀點的邏輯集合。理論體系的構建可以不考慮任何其他因素,只要把理論的邏輯進程講清楚就可以了。此外,理論體系還必須具有完整性、嚴謹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體系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實踐性等特點,可以按照這些特點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體系。
教材體系是介于理論研究與理論敘述之間的重要環節。如果說理論體系是理論研究成果的邏輯敘述,教學體系則是理論研究成果的具象敘述,那么,從理論研究成果的邏輯敘述到理論研究成果的具象敘述,必須要經過教材體系的構建。教材體系的構建,既要考慮理論研究成果邏輯敘述的進程,也要考慮理論研究成果具象敘述的進程。這就要求教材體系在構建中,首先必須遵循理論體系的要求,在概念、命題、理論內容和整體性要求上都必須與理論體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要有理論的全面性、嚴謹性。但是,教材體系又無法像理論體系那樣,在構建中不考慮其他因素,它不僅要堅持理論體系的科學性、嚴謹性,而且還必須要“精”和“管用”,必須具有簡明性、實用性、針對性的特點,這就要考慮教學的要求,根據教學的要求構建體系。教材體系在內容上可以有刪節、有補充、有側重,結構也可以有所調整,教學中,為增強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可以對教材內容講授的先后順序進行調整。
所以,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體系轉化為教材體系,要根據學生的思想特點、根據教學的目的和要求作出取舍。因此,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材體系在內容取舍上要考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主題。只有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材的研究主題,才可能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連接成一個整體,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接受能力,而在結構編排上則必須考慮理論研究成果的邏輯敘述的進程。就是要通過一個貫穿整個教材的主題思想來更好地從整體上把握教材體系。
第二,要研究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的轉化。在理論體系轉化為教材體系、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教學體系轉化為大學生的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中,根本的是前兩個轉化,因為前兩個轉化完成得怎樣,直接關系到第三個轉化的效果。也就是說,第一個轉化著重于理論研究,第二個轉化著重于教學研究,第三個轉化則是理論研究和教學研究結合在教學實踐中產生的效果。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效果怎么樣,最終能不能在學生那里真正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轉化為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關鍵不僅在于教材編得怎么樣,還在于教師對教材把握得怎么樣,教材好用不好用,要有實實在在的具體分析,要能講出所以然來,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便于教材的改進;在于教師能否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構建一個既能反映教材體系又能符合大學生思想特點的、能夠內化為大學生信仰的教學體系。這就是說,要搞好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不能認為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的轉化是教材組的專家們去做的,而后面的轉化工作即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向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的轉化才是我們老師的任務。我們必須要研究理論體系,研究教材體系,更要研究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的轉化,這是搞好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對理論體系轉化為教材體系的研究,是無法完成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教學體系轉化為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的。
教材體系要反映理論體系,但要符合教學的要求。這就是說,教材體系對理論體系可以有刪減,可以有詳有略,可以突出重點,可以在結構上重新編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材體系必須符合理論體系的整體性要求,符合理論體系構建中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對象和研究主題的理解,符合理論體系關于客觀世界的發展、人的發展、人類社會的發展及其相互聯系的研究。但是,它又和理論體系不同,要考慮教學的要求,考慮教材體系的邏輯性、合理性,它在內容上可以有所刪減,先后順序也可以有所調整。教材體系通過教學實踐,積累經驗以后還可以再重新編排,編出更適合大學生需要的教材體系。
第三,要研究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這一轉化既不能拋棄教材,也不能照搬教材。從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是根據教材體系的要求構建教學體系的過程。其實,在教學中,我們往往不是照搬教材體系來安排講課的體系,就是遠離教材體系來講課。這是現實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盡管近些年來,許多高校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方法、新途徑等方面進行了改革的實踐,但對教材體系如何轉化為教學體系還是缺少比較系統和科學的研究,從我們看到的一些“精品課”全程教學示范片、教案和多媒體課件來說,基本上仍然是教材體系的直接翻版,并沒有能夠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現在,我們強調從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這個轉化的實質就是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動性,要客觀地把握好教材,吃透教材,靈活運用教材。
教學體系是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但同時也遵循教材體系的要求而構建起來的體系。它是教師有目的地、有計劃地講清楚定向的教學內容、完成定量的教學任務的過程。在內容上必須與教材體系相一致,但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在教學進度的安排上則可以打破教材體系的編排,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實際和接受實際、根據現實發展中最突出的重大問題選擇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的環節、教學的方式方法安排教學進度,也可以將理論界關于問題研究的成果吸收于教學過程。這就是說,教學體系的構建,雖然要體現理論的邏輯性,但更要體現接受理論的邏輯性,著重于怎么使學生能聽懂、能接受,保證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說到底,就是在保證實現教學目標的情況下,教學體系可以對教材內容體系進行側重與舍棄,如對某些重點內容進行擴充講解,對有些內容略講;教學體系中可以補充當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熱點、難點問題,可以與教師本人的學術研究結合起來。實際教學過程中,教材體系只是起著教學輔助手段的作用,而教學體系則應該成為教學的重要載體。這個轉化過程,我們認為有四大基本要素:一是學生的思維實際和接受實際;二是現實發展中最突出的重大問題;三是教學的環節、教學的方式方法;四是理論界關于問題研究的成果。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教學中,從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完成的狀況決定著從教學體系向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轉化的成功與否,從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緊緊扣住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主題,緊緊圍繞學生的思維實際和接受實際展開,必然會成功取得從教學體系轉化為大學生認知體系和信仰體系的效果。
注釋
[1]《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38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2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參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14~18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中國《資本論》年刊(第九卷)
-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馬克思與我們
- 國家意識形態安全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基于社會政治穩定的研究視野
- 中國《資本論》年刊(第八卷)
- 馬克思主義如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研究
- 新媒體環境下博物館知識共享法律保障機制研究
- 結構與選擇:馬克思主義人的生命本體論新探索
- 馬克思主義和世界社會主義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 20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第三卷(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二輯)
- 阿爾都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 觀復齋論稿:李興武文集
- 從古典共和主義到共產主義:馬克思早期政治批判研究(1839-1843)
- 鄧小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