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內涵與研究層次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其研究的內容而言,不僅反映了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的立場,說明了它是革命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和思想武器,而且也反映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說明了它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創立的,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內涵和研究層次,是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根本所在。

1.何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問題,既和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有關,也和以什么樣的原則來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有關。只有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出正確理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真正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構建起符合馬克思主義原意的科學體系。

第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中“一以貫之”的具有綜合性特點的理論,是能夠反映馬克思主義精神實質的理論,是能夠反映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理論。

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識上,有學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的原理相加而成的,有的學者干脆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是指哲學原理。關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這些認識,盡管我們不能認為它是錯誤的,但至少是未能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特征,以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在聯系的。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確實是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甚至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列寧曾經說過:馬克思學說之所以具有無限力量,就是因為它正確。“它完備而嚴密,它給人們提供了決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動勢力、任何為資產階級壓迫所作的辯護相妥協的完整的世界觀。”[1]這種完備而嚴密體現在它“是人類在19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當然繼承者”[2]。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馬克思學說的產生“正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極偉大的代表人物的學說的直接繼續[3]。正因為如此,由馬克思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地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優秀成果,克服了舊哲學中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局限性,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結合起來,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界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由此而創立的唯物史觀,第一次系統地揭示了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把偉大的認識工具交給了人類,特別是交給了無產階級和最廣大的勞動群眾。由馬克思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批判地吸收英國及法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切合理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它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從而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必然性,闡明了無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整個歷史時期中的真正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兩大發現,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形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顯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的密切關系就表現在它貫穿于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中。這種“貫穿”并不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原理的相加,而是指在這三個組成部分中的“一以貫之”的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原理。

所謂“一以貫之”的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原理,它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又不簡單地對應于這三個主要組成部分,而是對三個組成部分中“一以貫之”的原理的高度提煉。它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根本特征,表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著的原理對客觀世界的整體反映,強調了對客觀世界發展、人的認識發展、人的自身發展、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性的整體研究。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一以貫之”的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原理,不僅是在各個層面上理解客觀世界的發展、人的認識發展、人的自身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更重要的是對不同層面之間的邏輯關系作出認識,正是這些邏輯關系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

“整體性”不僅提出了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點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構建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的方法和原則。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看成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原理的相加,或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主要或全部看成是哲學原理的觀點,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科學體系的一種誤讀。

第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能夠反映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立場、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理論,是經過實踐證明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

在我國,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態度:一是認為蘇東劇變表明社會主義垮臺了,馬克思主義“過時”了。有的人抓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運用于實際的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失誤或偏差,斷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過時”了;有的人抓住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個別觀點、個別結論、個別提法的“過時”,斷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體系“過時”了。二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條化。有的人回避實際,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看成是“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有的人在教學和研究中把豐富生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變成了呆板的教條,嚴重扼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生命力。這兩種態度無疑都是錯誤的,他們根本不懂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創立于19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它創立之初就公開聲明,它是革命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和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實現了階級性與科學性的高度統一,它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從實際出發,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經濟活動的本質和規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這不僅符合無產階級的階級本性和根本利益,而且也是實現無產階級利益和歷史使命的前提。

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的產生也貫徹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它是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創立的,它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馬克思主義關于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貫徹,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發展特質。這一發展的規定性深深地蘊含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本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其運用中,不僅已經包含著發展這些基本原理的規定性,而且也包含著必須根據變化的歷史環境和新的歷史條件,對這些基本原理加以發展的規定性。馬克思在提出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這一基本原理時就明確認為,這一規律像其他一切規律一樣,在其實現過程中會由于各種各樣的情況而有所變化。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所寫的“序言”也明確提到:《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4],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隨著其據以產生的具體情況的變化,將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馬克思到了晚年也曾提醒人們注意,不要把他在《資本論》中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一般原理,當作世界各國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如果這樣做的話,那就會在給他“過多的榮譽”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了他“過多的侮辱”。[5]實際上,這樣的“歷史哲學理論”只可能是“超歷史”的理論。如果不根據具體的歷史環境的變化和歷史條件的更新,完全照搬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際上就不是“站在”,而是“躺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了。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根本立場和根本原則決定其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當作標簽貼在各種事物上,無疑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精神和發展實質背道而馳。

發展規定性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離開世界文明大道的一種故步自封的學說,而是在其發展的每一階段都不斷吸收同時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展中任何有價值的科學成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是要求人們向它膜拜的“終極真理”,而是從發展著的世界中不斷豐富自身并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闡發出新的原理的科學理論。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對包含著一連串互相銜接的階段的發展過程的闡明。”[6]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在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的接觸和結合中,是在關注和研究自己時代提出的最迫切需要解決和回答的重大問題中豐富和發展自身并不斷得到創新的。創新根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代、實際的結合之中,創新的基點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離開這一基點,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創新就會偏離正確軌道,甚至會成為曲解、背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代名詞。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不僅恩格斯強調過:“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于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7]而且列寧也作過說明:“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8]這就是說,我們不僅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和認識本國的經濟和政治條件,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制定帶有自己特色的革命和建設戰略,走帶有自己特色的革命和建設道路,而且也應該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雖然不是各個國家革命和建設戰略、道路的具體答案,但我們卻絕對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馬克思主義被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宣布“過時”的一片喧囂聲中,列寧就曾提出:“現在,由于資產階級的影響遍及馬克思主義運動中的各種各樣的‘同路人’,使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受到了來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團結一切意識到危機的深重和克服危機的必要性的馬克思主義者來共同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過的了。”[9]列寧的話對我們在今天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性仍然是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的。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過時論”和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態度,但是,在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現實的關系上,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往往會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過時論”的一種方法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伯恩施坦修正主義宣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過時”時,首先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條化了,以僵化的、停滯的眼光來看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現實完全割裂開來了。因此,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過時論”,還是教條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實際上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現實的割裂。

第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與時代發展、新的實際的結合,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實踐之樹的奇葩,是進行實踐探索的科學。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與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的關系上,有學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他們的一些預言并未能得到實現,他們的著作在今天最多只具有文本的價值;也有學者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著眼點并不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而在于堅持當代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有學者認為,應該根據今天的現實需要來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文本,從中挖掘出能指導當今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些看法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偏誤。

我們毫不諱言,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首先必須要進行文本研究。從文本上研究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關系的論述,研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論述,研究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關于資本主義時代發展規律的論述,研究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關于未來社會的探討等。研究反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文獻資料和經典著作,是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內涵、體系和精神實質的重要前提。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和研究工作。通過重新審核和修訂馬克思恩格斯重點著作的譯文,使譯文更加準確地反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意;通過深入研究和準確闡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基本觀點,幫助人們深刻認識和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必須長期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破除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教條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堅持當代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否則哪里還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內涵、體系和精神實質呢!

研究馬克思主義文本固然很重要,但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又不能僅限于文本研究,必須走向現實,必須把文本研究與時代變化、與新的實際結合起來。一是要和社會經濟發展實踐結合起來,包括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評析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社會思潮,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當今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各種現實問題,更重要的是,包括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時代變化、新的實際的研究中,提煉出新的觀點、作出新的理論概括,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對社會經濟發展實踐的分析,進一步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正確性、科學性,通過理論觀點的提煉和升華,進一步展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發展性、創造性,顯現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強大。二是要和人們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的規律。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走向政治教育實際的這一研究,反映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和特點,說明了對黨員干部和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開展政治教育、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的難點、熱點問題中,揭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的一般規律,探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教學的模式,開創新的政治教育局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展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發展性、創造性,顯示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普遍真理是實踐的產物,它既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而創立的,也根植于社會經濟實踐。盡管今天的社會經濟實踐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我們不能由此而認為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經濟實踐要求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只具有文本價值了。馬克思恩格斯從來就認為,一切真正的科學體系都是具體時代的產物,而不是哪個天才頭腦的主觀臆造。“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并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10]普遍真理是發展的,它的內涵是在實踐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各國的具體情況是不同的、各國實踐的主題也是在變化發展的。恩格斯強調了他和馬克思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創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歷史局限性,他認為,“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11]“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12]像一切科學一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豐富和發展,通常都會包含著對前人某些原理的重要突破。馬克思主義與具體實際的結合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發展過程。因此,普遍真理作為經過實踐證明是科學的并且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它不可能僅限于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論述,還包括了后人運用他們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時代發展變化、對新的實際進行總結所揭示的普遍真理。這些普遍真理,在本質上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豐富和發展。

顯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在與時代發展、新的實際的結合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的,而不是根據今天的現實需要重新解讀文本或挖掘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所以能指導當今的實踐,就在于它具有與時俱進的發展特性。正如列寧所說的那樣:“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13]

第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實踐性、科學性的特點,決定了它是一個科學而完整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反映了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整體性”是它的根本特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客觀世界的發展、人的認識發展、人的自身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的相互聯系著的理論,是隨著時代、實踐的變化而發展的,是在歷史運動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的。“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生成和消逝。”[14]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正是體現在這種歷史性、聯系性、發展性的統一之中的。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它的整個體系,要求人們對每一個原理都要(α)歷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聯系起來,(γ)都要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15]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體系不僅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根本特征,而且也反映了歷史性、聯系性、發展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生命力來源于理論與現實的結合。理論來自實踐、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科學的根本區別。列寧曾經指出:“早在1844—1845年,馬克思就判明了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之一,就是未能理解革命實踐活動的情況和正確評價這一活動的意義,所以,馬克思后來在從事理論寫作的同時,畢生都十分注意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策略問題。馬克思的全部著作……都在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材料。”[16]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應注重理論與當代現實的結合。我們“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17]。結合時代發展變化的實際,根據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和新任務,面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遇到的新形勢和新挑戰,作出新的思考和新的認識,再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活的靈魂,揭示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意義,這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及科學體系構建所提出的要求。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人類思想文化智慧的結晶,它在知識占有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著較高的水平。馬克思主義在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揭示中,在對科學真理的闡釋中,體現了理論邏輯的力量和學術價值的魅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無產階級提供了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它具有鼓舞無產階級斗志、引導無產階級沿著社會發展的趨勢去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論又具有為無產階級勞動人民服務的意識形態功能。學術性和意識形態性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在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中,既要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范疇、思想觀點、創新思維等,也要意識到這一研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既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也要意識到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把學術性與意識形態性的統一貫穿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邏輯體系之中。也就是說,要明確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保證絕大多數勞動人民的利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論范疇、思想觀點、創新思維,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的中國特色之所在。

2.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內涵

一直以來,馬克思主義研究基本上是按照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分門別類地開展的。既然我們已經看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具有整體性,整體性是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的關鍵,那么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提出,強調了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完整性思路。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首先必須把握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前提。

我國理論界關于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研究基本上是按照三條思路展開的。第一條思路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意義的角度出發,認為馬克思主義一誕生實際上就是一個整體,就是一塊整鋼,而不是三大主要組成部分,后來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產生的形形色色的、各種類型的馬克思主義,形成了所謂的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流派,如人道的馬克思主義、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等,都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這些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的存在有礙于我們對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易于造成關于馬克思主義研究對象的碎片化和思想內容的片面化,必須從整體的角度重構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第二條思路從對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認識的角度出發,認為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整體,而不是個別論斷、個別結論的機械總和,必須要反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對馬克思主義的肢解,反對把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看成是沒有內在聯系的諸多理論的簡單相加,把其他的經典作家與馬克思對立起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應該是三大主要組成部分原理的內在聯系。

第三條思路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設立,要求對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行整體性的、綜合性的研究。理解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不僅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而且也關系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提高問題。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基礎,沒有這個特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存在就沒有必要。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中,教師各自的專業局限又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仍然存在著分科性,缺乏整體的視角。

理論界關于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這三條研究思路給我們提出的理論問題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研究的立足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研究的內容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研究的內容主線。這三大問題成為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前提和基礎。

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研究的立足點而言,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立足點只能是世界觀、方法論。這一點是不能動搖的。沒有唯物史觀的創立,沒有唯物辯證法的運用,就不可能有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解剖,也不可能有剩余價值的偉大發現,更不可能去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顯然,沒有世界觀、方法論作為研究的立足點,就沒有了馬克思主義,更談不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了。

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內容基礎而言,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研究必須以世界觀、方法論為立足點,所以我們才有可能清晰地認識到它的內容基礎主要就是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沒有這三大主要組成部分作為內容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我們應該看到,這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內容是其中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最具有實質性的內容,它們應該成為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科學體系的主體內容。

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研究的內容主線而言,馬克思主義在階級性上表現為實現無產階級的自身解放并最終解放全人類,在社會發展上表現為闡明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來看,當馬克思實現了由唯心主義者轉變為唯物主義者、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以后,他以對實現無產階級解放并最終解放全人類問題的分析為思想宗旨,在這一分析過程中形成了哲學思想、政治經濟學思想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這些思想以它們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交融在一起,構成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嚴密的邏輯整體,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如果說實現無產階級解放并最終解放全人類是馬克思一生致力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行規律探索、創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的話,那么,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成為馬克思進行理論分析、反映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邏輯主線。思想路線和邏輯主線是高度統一的,沒有思想路線,就不可能有揭示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邏輯主線;反過來,邏輯主線又是為思想路線服務的,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揭示為人的解放、人類的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思想路線和邏輯主線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核心。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立足點、內容基礎和內容主線構成了研究和探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就無法來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問題。不講世界觀、方法論這個立足點,在理解整體性時往往會離開唯物史觀,離開唯物辯證法的運用,離開無產階級人民大眾的立場和利益;不講馬克思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內容基礎,就會在否定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基礎上來談整體性,或者片面地以某一部分來談整體性,或者抓不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實質;不講思想路線與邏輯主線高度統一的內容主線,在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時,可能就會產生偏離、誤解,不能完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在理論界存在著不同看法。這里主要是從三個方面來認識的。

第一,整體性是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基礎。如前所述,世界觀、方法論是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立足點,沒有唯物史觀,沒有唯物辯證法,就不可能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研究中,唯物辯證法首先具體化為系統方法的運用。所謂系統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它所屬的整體中加以考察。系統方法在運用中強調的就是整體性,是要把需要研究的對象放到整體中來認識,不僅強調整體內部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間是有聯系的,而且強調這種聯系是有一定結構和規律的,說明整體、部分、要素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說明整體離不開部分、要素,整體是以部分、要素為基礎的,整體大于部分、要素,是部分、要素的集合,但不是簡單的相加、機械的捏合。當馬克思從對法學、歷史學、哲學的研究轉向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以后,他把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運用于政治經濟學領域,在構建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中運用了系統方法。從最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強調要從“整體的聯系”上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作出構想開始[18],到《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五篇結構計劃”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序言”中公開“六冊結構計劃”,直至《資本論》“四卷結構計劃”的形成,不僅反映了馬克思以唯物史觀和唯物辯證法為基礎開展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并用于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構建的整體,而且也反映了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整體內部各部分、各要素的內在關聯,以及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整體、部分、要素的運動變化。《資本論》關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研究,也是從整體角度展開的。馬克思是把資本主義制度作為一個由多種要素按一定順序和層次組成的社會有機體來闡述的。在這個社會有機體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是局部的,而是多種要素既包括社會關系層面的要素如生產關系、分配關系、交換關系、消費關系等,也包括產業部門層面的要素如工業、商業、銀行業、農業等的集合,這個集合就是整體。從整體性的觀點來看,資本主義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不是機械地捏合在一起的,而是處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并通過一定的結構和這一結構的運動變化有機地統一起來的。列寧肯定并贊揚了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整體性研究。他指出:“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每一種這樣的生產關系體系都是特殊的社會機體,它有自己的產生、活動和向更高形式過渡即轉化為另一種社會機體的特殊規律。”[19]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中,唯物辯證法還具體化為抽象法、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的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是邏輯的方法與歷史的方法的統一。邏輯的方法就是思維推理的方法,就是運用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展現的各個范疇之間的辯證邏輯聯系。而歷史的方法是指按照歷史發展的實際進程研究社會經濟現象。邏輯的推理、范疇的辯證邏輯聯系無疑是對歷史的一種理解,是用概念體系來理解歷史。一般而言,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就從哪里開始,思維的邏輯進程要符合和反映社會經濟現象的歷史發展過程。但是,也要看到,思維邏輯進程與歷史進程不是絕對一致的,歷史的發展往往具有跳躍性和曲折性,思維邏輯進程要處處跟隨它就必然會受到無關緊要材料的干擾,因此,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只能是大體的統一。無論怎樣,邏輯反映歷史,既可以展示現存的社會結構整體及它的表現形式,也可以揭示社會結構整體的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趨勢。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研究社會結構,就是對這個社會結構過去、現在、未來的整體研究。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構建,無論是“五篇結構計劃”還是“六冊結構計劃”,在篇章結構的布局上對商品、貨幣、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制、市場、危機等問題的研究,不僅反映了一國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過去、現在、未來的整體,而且還反映了世界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過去、現在、未來的整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時,關于商品、貨幣、剩余價值生產等問題的分析都是邏輯反映歷史、理解歷史的過程,正是在對各要素內在邏輯聯系分析的基礎上體現了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過去、現在、未來的整體研究。

第二,整體性是理論的內在邏輯聯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原理是一個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的有機整體,是由相互聯系著的理論原理構成的,而這些相互聯系著的理論原理就是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這一方面來說,從恩格斯寫作《反杜林論》開始,到列寧完成《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研究,為我們從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方面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以貫之”性,其中的“之”就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內容,其中的“一”反映的就是整體性的基本原理。只有貫穿于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基本原理才是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然是物質與意識、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基本原理,當然是認識與實踐、真理與價值、人的本質與人的價值、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這些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認識的發展和人自身的發展的基本原理,但是,也包括了人類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生產資料所有制、資本雇傭勞動、資本積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主要矛盾、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等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的相互聯系著的理論原理對客觀世界表現出整體反映,對客觀世界、人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性表現出整體研究,而這種反映和研究不僅強調了客觀世界、人、人類社會各個層面各自的內在邏輯關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強調了客觀世界、人、人類社會不同層面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正是這些不同方面的內在邏輯關系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才使我們能夠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真諦,真正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對客觀世界發展規律、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貫穿于社會歷史發展的始終,也通過實踐化、時代化、民族化反映出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關于規律性認識的實踐化、時代化、民族化,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理論內容上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性。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科學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這些新思想、新觀點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深入透徹的研究和貫徹,既表現在世界觀、方法論的研究和貫徹上,也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科學社會主義原理三個部分的相互聯系著的理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整體反映的研究和貫徹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每一個理論,即無論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或是其他理論,都是對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發展和運用。

第三,整體性是內在整體與外在整體的統一。我們稱之為歷史的整體性。內在整體指的是馬克思思想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連續性,即邏輯進程。這主要通過兩個方面表現出來。其一,從馬克思自身的思想發展來看,邏輯發展進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形成的重要方面,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內在整體。其二,從馬克思的理論研究和敘述來說,研究過程到敘述過程反映的就是“生動的整體”到“思維具體的整體”的過程。馬克思對理論問題的研究是運用抽象法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進行抽象分析得出理論觀點的過程,紛繁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就是“生動的整體”,而研究得出的理論觀點要通過范疇的辯證轉化構建理論體系敘述出來,這就需要運用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而這一過程所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思維具體的整體”。就《資本論》而言,起點的商品就是通過運用抽象法從“生動的整體”中抽象出來的、最能反映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現實的、最一般的、最簡單的經濟范疇,而從商品到地租,中間經過了貨幣、資本、剩余價值、利潤、生產價格等一系列的環節,這個過程就是反映“思維具體的整體”的過程。“生動的整體”和“思維具體的整體”是統一的,因而研究過程和敘述過程是統一的,它們也是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內在整體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外在整體是相對于內在整體來說的,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從馬克思思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體現的整體性就是外在整體。說到底,外在整體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發展的整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在開放中不斷前進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它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的整體性。它的全部精神、它的整個體系不僅要求人們對每一個原理都要歷史地同其他原理聯系起來、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而且也要求人們始終要跟蹤研究現實的發展變化、密切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自然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每一個突破性的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對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和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得到了全面的貫徹和體現。

內在整體與外在整體是統一的,統一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發展。無論是在馬克思自身的思想發展中,還是在馬克思的理論研究和敘述過程中,都反映了方法整體與邏輯整體統一于歷史整體的發展。無論是在馬克思思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過程中,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每一個理論的形成過程中,也都反映了方法整體與邏輯整體統一于歷史整體的發展。因此也可以說,內在整體與外在整體的統一,反映了歷史整體,反映了方法整體與邏輯整體統一于歷史整體的發展。

整體性是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基礎、整體性是理論的內在邏輯聯系、整體性是內在整體與外在整體的統一,這三個方面不是割裂的,也不是并列的,它們本身就構成一個整體。講方法整體時離不開邏輯整體,講內在整體與外在整體統一時又必然要涵蓋方法整體和邏輯整體。這三個方面的交織交融構成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理解。

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研究層次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研究中,我們還應該看到研究的層次性,即理論層面、學科層面、課程層面。前面我們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的論述,基本反映了理論層面的研究。下面我們著重來看學科層面和課程層面。

整體性不僅是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而言的,同時它也是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而言的。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這三個學科之外,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之下產生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二級學科,這本身就意味著要從整體性角度來研究和建設這個學科,如果我們還局限在從某個組成部分的角度來建設和發展這個學科,那么,出現的結果就不是在發展這個學科,而是窒息這個學科,從而這個學科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的整體性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整體性緊密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整體性是以這個學科內在的六個二級學科存在著差別為前提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內在邏輯聯系進行綜合性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及規律進行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結合所形成的、能夠反映馬克思主義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的、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新的理論成果進行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理論、思潮、流派的發生、演進及其基本思想進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主要圍繞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等基本問題,研究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進程及其基本規律和主要經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人們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培養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差別構成整體,整體性表現在哪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認為,是這六個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整體性,這就是說,整體性主要表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之間的內在邏輯體系上。

這種內在邏輯體系概括地說,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所屬的六個二級學科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以其基礎理論的地位,為后五個二級學科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的結合奠定了理論基礎,而后五個二級學科,也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設的目標趨向。第二,前五個二級學科以其理論及理論與歷史、現實結合的研究,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整體,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作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一種實際應用,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取向。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二級學科的整體性就表現在它不是分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來建設自身,也不是只管自身的發展,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整體要求下來發展自身的,馬克思主義學科的整體要求就是: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的結合,這個現實包括了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也包括了人們的思想實際;二是對各種不同的群體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整體性除了體現在它是最具有基礎性地位的學科之外,還可從它的研究范圍體現出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的研究范圍基本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發展、科學的理論體系進行研究。這一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分門別類的研究有所不同,它要求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三個組成部分的有機結合和內在統一作出研究,揭示它們的內在邏輯聯系,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二層面是對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進行研究。這一研究主要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評析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社會思潮,進一步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科學性。第三層面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規律及其方法進行研究。這一研究反映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和特點,闡明了對黨員干部和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在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難點、熱點問題中,揭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一般規律,探索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模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研究范圍的這三個層面,基本反映出它與一級學科所屬的其他五個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即它不僅奠定了其他五個二級學科研究的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其他五個二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程在教學上有著整體性的要求。首先表現在它不是馬克思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的哪一個部分,它對自然、社會和思維認識各方面客觀規律的闡明,對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客觀規律的闡明,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或政治經濟學,或科學社會主義哪一個組成部分可以獨立解決的,它實際上需要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整體來解決。

其次,從學科與課程的關系來看這門課程的整體性,我們必須明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并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在理論界近幾年的探討中,深入形成了學科與課程存在著緊密聯系的共識,但在是否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上卻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二者就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有人認為二者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也有人認為二者具有對應關系,但不是一一對應的。在課程的整體性問題上,應該看到它與學科的聯系,但不能因為有聯系,就認為學科與課程是相對應的,實際上課程教學的內容不是由某個二級學科建設的內容來設定的,它需要來自各個相關學科建設的成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講授的內容顯然不只是來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建設的成果,它還需要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學科、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以及馬克思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學科,甚至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支撐。如果把課程與學科一一對應起來,對課程教學是極為不利的,對學科建設同樣也是不利的。這樣,也有礙于我們對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的整體性的理解和貫徹。

最后,從學科與課程的關系來看這門課程的整體性,我們還必須明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科也不存在相互等同的關系。在現實中,往往存在易于把學科與課程二者等同的傾向,帶來的后果就是注重對課程的教材體系、教材所展現的理論內容、教學實效的提高、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的考核和環節等問題的探討,而對什么是學科,怎么加強學科建設并不重視。其實,學科與學科建設是要有更為寬闊的視野和厚實的基礎的,它不只是包括課程建設的內容,還包括學科本身的內在體系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也包括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源投入等的建設。其中,學科內涵的豐富和完善、學科內在體系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學科建設的基本內容,科學研究水平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資源投入的優化是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學科建設必須有世界的眼光、戰略的眼光、創新的眼光,有整體發展的眼光,能夠站在人類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度,不僅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在邏輯體系的研究,而且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研究;不僅注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而且注重面向社會不同群體的教育、宣傳內容及方式的研究。因此,學科建設考慮的并不只是課程開設問題、教材或專著的編寫問題,也不是單純的教學或單純的科研問題,而是在教學與科研集為一體的基礎上,怎么把教學與科研制度化、規范化的問題,怎么把教學與科研的成果轉化為提高大學生素質的教學流程,轉化為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素質的教育宣傳過程,從而推動和保證教學與科研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學科建設既是一項綜合性、長遠性的基礎建設,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在談教學問題時,強調老師要確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科意識,既說明了學科建設的重要性,說明了課程建設是無法取代學科建設的,也說明了課程建設的整體意義。


注釋

[1]《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4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5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53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9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同上書,161~162頁。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7卷,4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58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43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16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1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2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參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列寧全集》,中文2版,第1卷,3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原市| 松潘县| 安平县| 永登县| 东辽县| 大田县| 南丰县| 南通市| 屏南县| 商河县| 上林县| 寻乌县| 博爱县| 炎陵县| 舞钢市| 平湖市| 鹤岗市| 大兴区| 砚山县| 西昌市| 大方县| 拜泉县| 双流县| 沙雅县| 阳谷县| 茂名市| 灵丘县| 观塘区| 永康市| 定结县| 舟山市| 南郑县| 如皋市| 密山市| 绥滨县| 南雄市| 克什克腾旗| 城固县| 四子王旗| 城固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