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創新方法論研究
- 姚新中 陸寬寬
- 2553字
- 2019-10-25 20:11:09
1﹒1 問題與哲學問題
問題是哲學澄明和顯現自身的窗口。哲學常常以問題而始,問題常常因哲學而“終”(終極),但相比之下,沒有問題的哲學比沒有哲學的問題更令人不可思議。因為哲學天然是問題,但問題并不必然都是哲學。簡單而言,問題之所以能夠被提出,常常是因為人類的好奇、疑問或困惑,提出問題本是為了尋求答案,但并非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或者都能得到有效的回答。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寬泛地把問題分為兩種,一種是認識論的,一種是存在論的。前者表現為對認識的疑問和對知識的渴求,而后者則表現為有關生存的焦慮和對價值的追尋。對認識論問題而言,問題的癥結往往在于知識的匱乏,因此我們只需要通過建立或補充對認識對象具有有效解釋力的知識體系便足以解決問題。但對存在論問題而言,只有知識是不夠的,或者說知識在這種問題上常常是無效的。因為存在論問題關涉的不僅是認識,而更多的是人的生存,它需要的不是有關事實的解釋,而是對價值和意義的支撐。在此意義上,問題便不再是單純的需要回答(ask and answer)的問題(question),而成了要不要去做(to do or not to do)的難題(problem)。如果說前者的焦點還在于答疑解惑,那么便可以說后者的重心是安身立命。因此,有哲學家指出:“提出一個問題(question)是一種理智的活動;而面對一個難題(problem)則是涉及整個人身的一種處境。一個問題是渴求知識的產物;而一個難題則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惱的狀態。一個問題尋求的是答案,一個難題尋求的是解決方案。”問題不解決,一個人頂多是無知;但難題不解決,一個人就很可能無法好好生活。就此而言,存在論問題乃是根植于我們每個人的生存處境中的難題,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共同命運。哲學問題便是這樣的難題。
哲學問題雖然不像認識論問題那樣能夠產生“可靠”的知識和科學,但哲學并不會因此而成為無用之學,甚至遭到廢黜。因為哲學是根植于人性最深處的形而上學沖動。哲學問題雖然也試圖尋求答案,但與認識論問題不同,它往往沒有標準答案,換句話說,哲學并不是為回答問題而生的。這不是說哲學問題不需要回答,而是說對哲學問題的回答往往超出了知識的范圍,甚至超出了人類理性能力的承載范圍。哲學問題常常是終極性的問題,比如關于世界的本原、人生的幸福、人類的命運等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超出了有限理性者的凡思。人類并不是上帝,并不具有“上帝之眼”,既不能跳出自己的身體和皮膚去感知與思考,也無法站在時空之外去籌劃人類的總體命運。因此,對于哲學問題,人類所能提供的只有哲學的意見,而沒有哲學的知識。對哲學問題的答案,我們常常只能說好與不好,而很難確定對與不對。這樣的結果確實讓人有些沮喪,但讓人更沮喪的是,我們不得不忍受甚至接受哲學的這種處境。哲學可以高傲地提問,但必須學會謙卑地回答;否則,哲學要么走向獨斷,要么淪為對生活無用的旁白。這一點從哲學的源頭便可以窺出些許端倪。我們說,在哲學的故鄉古希臘,哲學被視為“愛智之學”,哲學并不是知識,甚至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對智慧的熱愛和無盡追尋。智慧被稱為一種“神技”,為神(智慧女神雅典娜)所擁有,凡人所能做的只是熱愛并追尋智慧,由此便形成哲學,這是人靠近神的最安全的方式。否則,人類便有可能如蘇格拉底所說,因直視陽光而弄瞎自己的雙眼。蘇格拉底把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并成為神諭中最有智慧的人,但他本人對神諭的最佳解釋則是: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種詮釋或許意味著,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才能學會謙卑,虛懷若谷,也只有摒除所有的偏見,才能真正開始向智慧之路邁進。因此,認識自己乃是哲學的第一步,而真正的哲學則只能在途中,在通向智慧的途中。
我們說,哲學研究問題但并不研究所有的問題,或者說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具有哲學性,這一點從上文對問題的二分中便已知曉。哲學問題與一般問題的最大不同在于,哲學問題是對終極性問題的追思,是一種特殊的“元”(meta‐)問題。一般問題可以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但哲學問題則必須深入事物的背后和根基。因此,哲學問題常常是終極性問題,這是由哲學自身的特性決定的。那么,接下來的問題便是:哲學問題是由誰提出的?通常而言,我們并不認為只有哲學家才能提出哲學問題,即便未受過嚴格哲學訓練的人也可能提出有意義的哲學問題,比如著名的“高更(Paul Gauguin)三問”: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么?我們往何處去?(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are we?Where are we going?)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問題確實是三個重大的哲學問題,但我們并不因此而認為凡是這般提問的人都是哲學家,因為他們的這種提問在哲學意義上未必是自覺的,即便是自覺的,他們也無法哲學地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而哲學地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甚至比哲學問題更重要。因此,在回答誰才能提出哲學問題時,我們必須把能夠思考和回答哲學問題視為能提出哲學問題的構成性條件。如此一來,如果我們把那些能夠進行哲學思考并能以哲學的方式回答哲學問題的人叫作哲學家的話,那么我們似乎就只能說是哲學家真正提出了哲學問題,或者換一種說法,哲學問題就是哲學家以哲學的方式提出的問題。這個結論雖然與我們通常的印象有些出入,但卻是經過理性反思所達到的。在保留前提條件的情況下,我們認為這一結論是合理的。在人類歷史上,我們通常把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視為第一個哲學家,因為他最先有意識地提出了第一個哲學問題并給出了哲學的回答。他的問題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也就是說:世界是由什么構成的?世界從哪里來,最終又去向哪里?泰勒斯給出的答案是:水。這樣的回答多少有些讓人氣餒,我們也無從得知他為什么會得出此結論,也許是因為看到所有的生命都離不開水,也許是因為整個希臘世界都被海水包圍,但無論如何,他提出了第一個哲學問題,并給出了哲學的回答。泰勒斯之后的哲學家們接過了這一問題,并對他的回答進行了完善,從而導致世界上第一個哲學詞匯和第一種哲學形態的誕生,這就是“本原”概念和“本體論”形態,本體論也即對世界本原的哲學追問。雖然哲學家們對本體論的回答見仁見智,但這并不影響本體論被發揚光大,這一最初的哲學問題也沒有因為缺乏一致的答案而退場。相反,本體論不僅成為哲學的最初形態,而且成為哲學的最基本形態,其后的哲學形態,如認識論、價值論、語言哲學等,都可以從本體論中衍生出來。
注釋
[1]A﹒J﹒赫舍爾.人是誰.隗仁蓮,安希孟,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