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物象組合:平面疊加

接下來的問題是,平面性圖像如何將多個物象組織起來?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考察夏皮羅風格論的第二個層次——“形式之間的關聯”。

中國早期視覺藝術中,物象組合方式可分為兩大類:無機組合和有機關聯。第一類圖像缺乏明顯的物象組合意識,比如部分原始巖畫,各個形象單元彼此孤立,其間缺乏意義或形式的關聯,甚至并非畫于一時。此類圖像中的各個形象之間的關系是無序的,或者說至少不是出于某種特定的“視覺邏輯”[1]。與此相對,另一類圖像則是由彼此關聯的若干形象所構成的形式整體,畫面能體現出某種整體意識。下面所討論的物象組合問題,僅限于后一類圖像。

前述大汶口陶器刻符就是典型實例。該圖形的三個組成部分豎直疊置,各個母題之間既無重合、也無遮擋,因此其整體形象也完全是平面化的,沒有表現出任何空間進深關系。

如果說大汶口陶器刻符可能屬于古文字范疇,那么請再看兩例史前彩陶上的圖像。

1958年,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過一件彩繪陶壺(過去定名為瓶),屬于仰韶早期的半坡類型[2],壺身上腹部繪出水鳥銜魚圖像(圖1-2-3),畫面左側的水鳥向右側立,牢牢銜住右側一尾長魚,魚首和鳥尾相逐,環繞壺身一周。除器型本身的圓轉造型外,僅就圖像而言,兩個物象之后絲毫看不出空間前后關系。

圖1-2-3 水鳥銜魚圖彩陶壺[新石器時代,陜西寶雞北首嶺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78年,河南臨汝縣閻村墓葬中發現一件彩繪陶缸(俗稱“伊川缸”),屬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約公元前4000—前3500年),比北首嶺陶壺晚數百年。陶缸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外壁上繪一只眼睛圓睜、口中銜魚的白色鸛鳥,其右側有一柄石斧(圖1-2-4)。這是迄今所見新石器時代幅面最大的陶器繪畫[3],其視覺結構和物象組合方式與北首嶺陶壺上的圖像相同。據巫鴻分析:“繪畫者把所有的形象都放在器物的一側,以此來確定觀賞者的視角。……嚴格地說,這些形象已經不再是器物的‘裝飾’,而是一幅完美的繪畫作品了。”[4]這個陶繪《鸛魚石斧圖》是史前美術中寫實性最強的圖像,三個物象均呈正面律形式,它們之間互不遮擋,除畫面意義上的平面位置關系外,繪制者未曾表現出任何想要描繪出背景或展示空間的意圖。

圖1-2-4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新石器時代,河南臨汝閻村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有學者指出,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圖案思維,由低到高可分為單相思維、組合思維和復合思維三類[5]。最初出現的“單相”是對單獨物象的描繪;“組合”是將多個單相,以分體性方式組合到一起,如大汶口陶器刻符,或者臨汝陶繪《鸛魚石斧圖》,就是這種思維階段的產物;最后是將各種原形糅合為一體的“復合”方式,表現為諸如豬龍、人面魚紋一類的“聯體性組合”。從視覺結構角度考察,所謂“復合”圖形仍沒有超越平面性結構。以著名的“人面魚紋”為例,無論人面和數個魚形母題結合得如何巧妙,都是一種平面性的疊加關系。

史前至漢代,平面性視覺結構一直是繪畫的主導性風格。以著名的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6](圖1-2-5)為例,畫面共出現了側面女子、龍、鳳和月亮(或龍舟)四個形象,各個形象之間的位置關系,僅限于二維的左右和上下,沒有出現任何物象間的前后遮擋關系,說明畫家對表現空間縱深感毫無興趣,或者說沒有“三維再現”意識。劉敦愿曾注意到,戰國銅器與漆器上的畫像“特別注意保持每個或每組物象輪廓的完整”,有意避免物象之間互相遮掩,“這種做法影響及于帛畫,長沙出土的《人物龍鳳圖》便把鳳鳥上張的雙翅省作了一個”[7]。概言之,從視覺結構角度,戰國帛畫和史前巖畫、彩陶繪畫一樣,同屬于“概念性藝術”。

在描述東漢武梁祠(151)屋頂的石刻畫像時,巫鴻引入了“圖錄式”(cataloguing style)概念:

一整幅構圖由若干單元組成,每一單元包含一個圖像和一段相應榜題。每個形象都相當規范化而且自成一體,缺乏任何背景和環境表現。我們可以把這種形式稱為“圖錄式”(cataloguing style)的設計,其在古今中外的動植物圖典中屢見不鮮。[8]

毫無疑問,史前圖像不可能出現相應的“榜題”,除此之外,上述對圖錄風格的界定,完全適用于大汶口陶器刻符,或者臨汝陶繪《鸛魚石斧圖》。迄今所見的所有史前圖像均符合“每個形象都相當規范化而且自成一體,而且缺乏任何背景和環境表現”的描述。

圖1-2-5 人物龍鳳帛畫[戰國,絹本墨繪淡設色,長31厘米,寬22.5厘米,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注釋

[1]比如有些巖畫出現圖形反復重疊現象,推測乃實施巫術的結果。陳兆復.中國巖畫發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82-383.

[2]考古所寶雞發掘隊.陜西寶雞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記要.考古,1959(5):23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寶雞北首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100-131.

[3]臨汝縣文化館.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中原文物,1981(1):3-6;張紹文.原始藝術的瑰寶:記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鸛魚石斧圖.中原文物,1981(1):21-24;鄭杰祥.鸛魚石斧圖新論.中原文物,1982(2):48-51;嚴文明.鸛魚石斧圖跋.文物,1981(12):79-82;范毓周.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陶畫《鸛魚石斧圖》試釋.中原文物,1983(3):8-10;牛濟普.《鷺魚石斧圖》考.中原文物,1985(1):46-53;楊堃,周星.鸛魚石斧圖與中國古史傳說.史前研究,1990—1991輯刊:55-65;劉敦愿.論鸛魚石斧圖的藝術性及其他.“故宮”文物月刊,1995(9):116-122;李凇.遠古至先秦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103-107.

[4]楊新,等.中國繪畫三千年.北京:外文出版社,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1997:18.

[5]卜工.文明起源的中國模式.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24-125.

[6]湖南省博物館.新發現的長沙戰國楚墓帛畫.文物,1973(7):73-74.

[7]試論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透視觀//劉敦愿.美術考古與古代文明.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36-37.

[8]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柳楊,岑河,譯.北京:三聯書店,2006:94-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门市| 北票市| 九江县| 汝城县| 金乡县| 武汉市| 读书| 永州市| 英吉沙县| 兴山县| 松潘县| 乌海市| 都昌县| 邵东县| 天峨县| 中卫市| 扎鲁特旗| 襄汾县| 沭阳县| 通城县| 济南市| 宜昌市| 乳山市| 鹤壁市| 紫金县| 德格县| 沾化县| 新巴尔虎左旗| 吉水县| 霍州市| 三都| 中超| 扶余县| 普陀区| 客服| 正宁县| 竹溪县| 莱阳市| 西盟| 长寿区| 五大连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