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場景表現:混合視角

“概念性物像”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清晰、完整,證明早期圖像觀念以識別之準確無誤——讓觀者“視而可識”——為主要訴求,至于描繪背景和環境,以及表現多個物象的空間位置關系則非主要目的。概念性物像僅能表現兩維空間,即上下和左右,多數情況下,這種畫法已可滿足先民們對圖像的功能需求,無須表現空間進深。然而,仍有少數情況下需要描繪三維空間場景,或者說空間場景本身就是該圖像所要表現的“內容”,這時就要進行某種變通。

云南滄源縣第二號崖畫地點有一幅村寨圖像(圖1-2-6)[1],圖像中心部分以一個橫向的橢圓形表示村寨,沿橢圓形繪出若干個干欄式房屋,均垂直“安立”在橢圓形村寨的輪廓線上,因各自位置不同而產生正立、倒立和斜立三種情況。村寨周圍有四條曲線,表示通往寨子的道路,路上有攜帶武器或驅趕牲畜的人群,很可能表現的是戰爭后凱旋的景象。據圖像內容以及測年技術綜合考訂,這幅崖畫距今大約3000年[2]。這幅滄源村寨圖崖畫的表現手法,與恪守“平面律”規則的埃及繪畫非常相似,其背后的“視覺看法”就像貢布里希分析公元前1400年的埃及底比斯(Thebes)墓室壁畫時所說的那樣:“(埃及)藝術家的任務是要盡可能清楚、盡可能持久地把一切事物都保存下來,所以他們并不打算把自然描繪成從偶然碰上的角度看到的樣子。……事實上,他們的做法很像畫地圖,不像作畫。”[3]

圖1-2-6 崖畫村寨圖(摹繪)[新石器時代,滄源第二號崖畫地點]

滄源第七號崖畫地點有一幅圓舞圖(圖1-2-7),運用了相同的表現手法。畫面中心是一個圓圈,沿圓圈描繪出五個人物形象,他們“都呈放射狀倒向四周,像是五片盛開的花瓣”[4]。崖畫繪制者把地面的圓形形態和舞者的正立面形象組織成一個形象整體,這種形式雖然完全不符合視覺經驗,但可以清晰表達出五個舞者圍成一圈的情狀。

圖1-2-7 崖畫圓舞圖(摹繪)[新石器時代,滄源第七號崖畫地點]

這種別具特色的空間表現方式可稱為“混合視角”,即把俯視的平面形態(如橢圓形村寨、舞者圍合出的圓形)同平視的立面形態(如房屋、舞者)整合在一起,清晰、簡明地表達出三個維度的視覺信息。盡管如此,這種圖像仍是平面性的,可視為“概念性”藝術在表現空間場景時的一種變體形式,因為它并不模擬幻覺空間,本質上仍然“畫其所知”,而非“畫其所見”。

運用“混合視角”畫法,可以彌補平面性視像難以表達進深空間關系的缺陷,其代價是與實際視覺經驗相去甚遠。在研究漢代正面車馬圖時,繆哲曾將中國早期車馬圖像歸納為三個主要類型,他認為“從它的初現到戰國的中期,中國藝術的車馬圖,始終以‘古風型’為統治——倘不說‘唯一’——的類型”[5]。繆哲所謂的“古風型”,就是運用混合視角畫法的車馬圖。現存實例多見于春秋戰國之交的青銅器畫像,如北京故宮藏戰國刻繪燕樂畫像銅器殘片[6]等。查爾斯·韋伯(Charles D.Weber)梳理過這批青銅器上的車馬圖像(圖1-2-8),認為其性質屬于“概念性藝術”(conceptual art)或“概念性圖像”(conceptual image)[7]。此類車馬圖像通常畫出兩匹或四匹馬,其特點是人物、車廂(輿)、車輪及馬匹皆取側視,辀(車轅)兩側的馬匹互為反向,外側馬背朝上足朝地,里側馬背朝下足朝天,辀或者衡則取俯視。李凇教授把這種戰國車馬圖的畫法定義為“混合式的透視法”,認為它解決了難以畫出前后重疊物象的透視難題[8]。“混合式的透視法”與筆者所用的“混合視角”含義相同。在概念性藝術時代,這種畫法是表達復雜空間時——需要同時表達三個維度的視覺信息——所用的權宜之策。這種混合視角畫法還是普遍存在于早期藝術的跨文化藝術現象,在埃及、中亞、東亞和南美洲繪畫中,都能找到其身影。

圖1-2-8 青銅畫像車馬圖(摹繪)[春秋戰國]


注釋

[1]李凇.遠古至先秦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52;陳兆復.中國巖畫發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85-287.

[2]陳兆復.中國巖畫發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29-331.

[3]E.H.Gombrich.The Story of Art.Oxford:Phaidon Press,1989:34.

[4]陳兆復.中國巖畫發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68.李凇對此圖像的解釋與眾不同。區別有兩方面:其一,“其實圓形應當是表示山頭或勢力范圍,站立四周的人表示占有此山”;其二,雙手平伸的人物形象并非舞蹈,而是當時巖畫中“表示人的一般圖像,或稱標準像,……只是因為五人連成了一圈,便使今人感覺與舞蹈形式相吻合而誤生此意”。參見:李凇.遠古至先秦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52。

[5]繆哲.漢代藝術中外來母題舉例:以畫像石為中心.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7:18.另,該文第20頁指出,戰國古風型車馬圖“應是經蒙古遠紹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

[6]梓溪.戰國刻繪燕樂畫象銅器殘片.文物,1962(2):52.案:更多的例子可參見繆哲《漢代藝術中外來母題舉例》第一章(第17頁)。

[7]Charles D.Weber.Chinese Pictorial Bronze Vessels of the Late Chou Period,Part IV.Artibus Asiae,1968,30(2/3):145-213.

[8]李凇.遠古至先秦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18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渭县| 大冶市| 高平市| 合江县| 三江| 上饶县| 乐东| 南和县| 信宜市| 三亚市| 开封县| 建宁县| 阿勒泰市| 格尔木市| 荥经县| 巫溪县| 阳朔县| 济阳县| 承德县| 德昌县| 连城县| 涿州市| 东兰县| 五河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东乡县| 龙口市| 全州县| 昌宁县| 青浦区| 驻马店市| 中超| 鄂温| 绥棱县| 布拖县| 宁安市| 霞浦县| 永川市| 沿河| 扬州市| 射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