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文化轉型人類學
  • 趙旭東
  • 3548字
  • 2019-10-25 20:08:51

五、文化自覺、中國意識與文化轉型

可以說,文化自覺觀念引導下的中國意識的構建,成為當下中國文化轉型的一個動力基礎。費孝通在20世紀末提出了“文化自覺”的概念,從另外一層意義上來說,這可能是因應時代的變化而不得不提出的一個概念。這種變化,使西方世界以外的文化無法再依賴于傳統的生計方式而繼續生存下去。森林面積減少、農田被工業化項目占用、草場大面積退化和不斷被細碎化地分割獨占等,這些都使得狩獵、農耕與游牧的生活方式無法真正繼續維持下去。這個時候,“要人”還是“要文化”這一具有實踐緊迫性的問題被重新提出來,并倒逼著人類學家們對此做出回答。

在這一點上,費孝通接續了他的老師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的看法,即強調文化是為人的需要而存在的。[1]因此,在費孝通看來,在人和文化之間,人是第一位的。但費孝通并沒有就此忽略掉文化的價值本身,他強調要在更高的層次上去重視文化。這種更高層次的文化強調,根本在于對自己所處文化的覺知,以此為基礎放眼審視世界的文化,而這種世界的文化又是基于對本土文化中的“好的東西提煉”[2],這種文化的提煉便是一種真正的文化自覺。而且,在筆者看來,這還將是一種文化主體性構建基礎上的文化觀念的轉變,即從文化的由高向低的傳播,乃至高等文化對低等文化的征服和毀滅,轉變到各種不同的文化可以真正相互平等地去交流。這種情形,在既有的白人文化、英語文化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在東方學意義上的西方話語霸權的時代,是難于想象的。而今天,伴隨著世界范圍內時間和空間意義上的文化轉型,并且不論這種轉型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那種建立在個體自覺基礎之上的集體性的文化自覺必然會不斷地得到自我提升。

顯然,中國在世界上快速崛起的同時,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也不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變量。[3]而與之相適應,中國文化也成為讓世界理解中國的一個最為重要的軟實力。它在影響或左右著外在于中國的其他人群如何理解中國及中國人。與此世界的文化處境及其參照格局形成反差的則是,盡管我們自己身處這個文化之中,但我們對這個文化卻茫然無知。

如果說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變的話,那么在這一變化中,最為重要者就是在社會的構成要素中忽視、曲解乃至去除了文化這一構成要素,特別是那些經過數千年積淀而留存于我們生活中的文化表征,包括文字、象征符號以及一整套的文化實踐。經過20世紀之初的新文化的啟蒙,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終竟然行跡模糊乃至蕩然無存。而在文化廢墟之上的文化重建工作是在此之后很多年,甚至到了今天,才開始慢慢有一種文化自覺意識之上的文化重構。其中的文化邏輯竟然如此悖謬:我們曾經有的文化,重重地壓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突然間感到一種無名的累贅,棄之如敝屣般快速將之丟棄;而當我們甩掉這些文化的包袱輕裝上陣之時,我們又很快地發現,我們自己在路上行走會感到弱不禁風,沒有了曾經的文化負重,反倒激起身心的沉重。也許,文化自覺恰是在這樣的文化悖謬的處境中,在我們的文化遺忘中,逐漸恢復文化的記憶。

但文化這東西本來就很奇怪,那些浸潤于文化之中的普通人,在不知道文化是什么的時候,有著一種無言的文化;但是,當我們讓他們開口說出他們的文化之時,他們似乎無法真正說出自己的文化是什么,只有我們作為外來人硬生生地給他們的表達附上一個文化的概念。因為他們吃飯,好像他們的文化就在舌尖上;因為他們起居坐臥,好像他們的文化就在建筑物上;因為他們刀耕火種,好像他們的文化就在自然那里。如此多向度地定義文化,反倒使得文化的定義模糊不清,無所依從了。

最后,究竟什么是文化?面對這樣簡單的問題時,人們一下子卻不知如何回答了,只有那些不生活在某種文化里的人似乎會把文化定義得清清楚楚,但他們又有多少對于那一文化的真正的體驗呢?即便有,這種體驗又怎會僅憑語言就能表達和界定呢?這種莫衷一是的文化界定,并未使文化有一個更為良好的生存環境,而是使越來越多的看起來像某種文化的復制品、山寨品層出不窮。而現代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以及因這種生產而留存下來的那些所謂的新的文化產品,要么像廚余垃圾一樣被人丟棄在垃圾箱中,要么變成無法處理的廢棄物被堆放在一起,貼上過時的標簽,不再有人理睬和關注。當然,更多的情況還是在有了所謂文化的自主觀念后卻把文化當成一盒午間的快餐,僅僅為了一時充饑,除此之外,不能讓人有任何的回味與遐想。這樣來反觀苦行僧的生活,對比而言,苦行僧的日子,確實讓旁人覺得可憐,但不是其中之人,誰又能真正體味到苦行僧心中的那份獨享的快樂呢?

在這個集體狂歡的年代里,在從西方消費社會蔓延出來的世俗化的社會里[4],文化轉變成一種消費品,而不再是人們生活之中的必需品。在西方社會中,資本進入了文化領域,并因此將活的文化移入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我們也要步此后塵嗎?退一步說,即便我們能這樣去做,那么我們在耗費巨資修建起來的空蕩蕩的博物館中,究竟又能擺放些什么呢?在這方面,我們實際上缺乏真正的自知之明。至于中國文化的深層意義以及未來的意義更鮮有人去花費時間探研。在今天,顯然需要有一個更為宏大的計劃,去探究在中國意識觀念引導下的中國文化的構成及其在各個方面的多元變動的表達。缺少了這一儲備的認知作為前提,我們的文化創造、表演以及展示,都只能是作秀。

因此,文化自覺的根本是一種文化比較觀,即在文化價值比較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一己文化特性之認識。而這一點,恰恰是人類學家研究的出發點。只有在此比較之中,我們才能夠在既存的文化類型中注意到各自文化發展中的那些特征。而這些特征,應該是使這一文化得以延續的基礎指標。費孝通晚年就曾經專門比較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性。他是從自然與文化的對立這個特征出發去概括西方文化的,即天人兩分的文化,這與我們傳統中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形成了一種明顯的對照。[5]

記得2011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訪問時,見書院靠海一側山巔之上,專門有一建筑是為了體現該院創始人錢穆先生推崇備至的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觀念而設計的。那一建筑通過一池碧水很巧妙地把藍天、海水以及大地在視覺上連接在一起,使得站立在此處之人,無法真切地感受到天地之間的分別,而只能體味到天、地、人三者之間的共存和一體。不過,據陪我同去的香港中文大學的一位教授說,設計者原本是該校建筑系的教師,即便有此精妙設計,最后亦難逃被解職的厄運,大約是此人的思想,不見容于校方那套嚴格的所謂科學評價規范體系吧。科學強調的是所謂人對外在自然的探索精神,因此人和自然之間被塑造成對立的、不相容的,也不能相互融通。這也是后來的結構主義人類學的立論基礎,即把人為的事物都看成文化的、有秩序的,而把自然的存在,都看成與文化對立的,且是一個有待轉化的無序的世界。[6]美國人類學對文化觀念的強調,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意義上展開的,特別是在延續了結構主義的對于親屬關系的認識上,這種傾向更為明顯。[7]在他們的思考中,社會中的一切構成都應該是文化上的構成,其他便都屬于和人身處其中的文化相對立的自然存在,由此人無所畏懼地探索自然便成為一種理所應當之事,由此而激發的是一個現代轉型后的世界。

但是,人類共同居住的地球,是否能支撐起這樣一種無所顧忌的轉型呢?全球氣候變化、不斷的金融危機以及各種以暴易暴的世界范圍內的大大小小的戰爭,都已經說明,這種自由地、毫無畏懼地對自然的探索顯然是無法持續展開的。薩義德清楚指明的西方的東方學陷阱,是在文化層面上將異文化對象化以及自然化的一個典范說明;而所謂顛倒過來的東方學,又將這種自然的對象化的思維移植到西方以外的世界中去。[8]由此而帶來的不僅僅是西方以外的世界中文化主體性的喪失,更為重要的是,過去發揮作用的一整套文化觀念,無法在現實的場景中找到真正與之相對應的位置。在我們完全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天人分離的理念之后,自我一己的觀念內縮成西化意義上的被社會包圍和服務的自我。原來的“克己”以成就社會秩序的“復禮”不見了。而實際上,文化轉型便是在此意義上重新塑造出一種文化的主體性,并在價值重估的維度上去重新詮釋自己文化中所留存的文化的固有價值。


[1]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83。

[2]費孝通,關于“文化自覺”的一些自白//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97。

[3]賽茨,中國——一個世界強國的復興,許文敏,李卡寧,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296-304。

[4]Taylor, A Secular Age,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4-5。

[5]費孝通,文化論中人與自然關系的再認識//費孝通,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225-234。

[6]Schneider, American Kinship: A Cultural Account,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1968:1-18。

[7]趙旭東,文化的表達——人類學的視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8。

[8]趙旭東,本土異域間——人類學研究中的自我、文化與他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83-1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江市| 怀仁县| 宁乡县| 观塘区| 滨海县| 连云港市| 景宁| 桦南县| 改则县| 宁国市| 静宁县| 玛沁县| 城步| 申扎县| 阿拉善右旗| 齐河县| 麻城市| 昭平县| 浪卡子县| 郎溪县| 安图县| 日土县| 潢川县| 广州市| 曲靖市| 阿拉善左旗| 东乡族自治县| 车险| 松溪县| 甘洛县| 垣曲县| 武胜县| 赤水市| 尼玛县| 嵊泗县| 玉田县| 慈利县| 正宁县| 娄底市| 台江县| 大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