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
- 肖貴清
- 1913字
- 2019-11-08 19:49:32
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路徑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不同于以往的“板塊式”研究,而是重點從整體性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和基本原理,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聯系,厘清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從總體上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共同特征、價值取向和哲學基礎。這種整體性研究,以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為脈絡,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邏輯主線,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主要內容,全面、系統、準確地闡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歷史地位、基本原理及精髓。
首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要把縱向的歷史的研究與橫向的內在邏輯的研究相結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一是運用歷史縱向分析方法,論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以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和歷史地位。二是運用邏輯分析方法,闡述新民主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在聯系。通過對適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闡釋,解決中國如何選擇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問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為經,以基本原理的內在邏輯為緯,縱橫交融,形成有機結合的框架結構,突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既要體現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內在邏輯,又要避免單純以史為線,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作為幾個板塊依次分別加以闡述的問題;既要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縱向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又要注意研究基本原理的內在邏輯,以達到分析和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目的。
其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要把文本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根據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提出的問題,集中全黨智慧,并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也是檢驗其正確與否的標準,實踐性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突出特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研究要聯系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踐,運用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方法,既注重對歷史文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經驗的分析和研究,又聯系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進行深入研究。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義上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實踐的發展,離不開對實踐經驗的提煉、概括和總結。沒有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實踐,就不會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沒有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踐,就不會有對馬克思主義和平贖買理論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的形成;沒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就不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聯系實際進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分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形成和發展的背景及其歷史地位。
最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要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和黨的歷史文獻研究相結合。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的主要領導人的著作,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的基本依據。但是,這一整體性研究還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聯系馬克思主義整體性進行研究,這樣便于分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創新。二是聯系黨的早期領導人的著作、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著作進行研究。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黨的領導集體的其他成員的理論探索,或者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或者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或者補充和完善了黨的創新理論,它們也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三是聯系黨的歷史文獻,尤其是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的文獻資料進行研究。比如,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召開的七次代表大會(從黨的十二大到十八大),都凝結著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智慧和心血。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命題的提出到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到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以及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形成,每一次重大理論創新都在黨的歷次代表大會的文獻中反映出來,這些文獻真實地記錄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