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信息權利行使的倫理原則

一、信息無害原則

在我們已知的倫理學文獻中,任何時期、任何社會的道德準則都毫無例外地明確反對傷害他人,強調行為對他人的無害性。雖然有關傷害的具體觀念和尺度,隨著時間、地點、人群的不同而時常變換,但是“無害”這個倫理原則卻始終存在。所以,斯皮內洛(Spinello)在構建計算機道德的規范性原則時將無害原則位列其一。他在《世紀道德》一書中引用了其他學者的如下言論:“據人類學或比較倫理學的文獻,我們知道沒有任何社會的道德準則不包括某種反對傷害他人的強制令。有關傷害或社會危害的觀念可以變化,糾正和賠償的方式也可以有所不同,但是這一強制令卻是存在的。”[1]他認為,“人們不應該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給他人造成直接的或間接的傷害”[2],“這一原則對分析信息技術領域里出現的道德兩難的困境是很有幫助的”[3]。事實上,無害原則的確是一般倫理體系必然包含的最基本的道德標準,它常常被視為該體系中的底線倫理原則。其強制的道德律令一般可表述為:不能對他人造成傷害。

無害原則的倫理行為是雙向的,也就是說,這種無害既包括對他人,也包括對自己。因為人歸根到底是一種社會動物,每個個體都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對自己的傷害同樣是對社會的傷害。因此,無害是善待他人與善待自己的統一。一般說來,人類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其行為通常不會主動傷害自己。但在追求利己的行為過程中,有時常常會造成損人利己的客觀行為結果。因此,強調無害原則是對人性的損人利己傾向予以必要限制的道德要求,是解決人性中利與害、己與他雙重矛盾的基本道德途徑之一。在信息倫理原則體系中,無害原則是對人們信息傳播行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其責任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信息行為主體對信息內容負責。信息行為主體無論是發布原創信息,還是對已有信息進行處理和再次傳播,均對自己的信息傳播行為負有無害的道德責任。最基本的要求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行為主體既不應制造有害信息,也不應傳播有害信息。

第二,信息行為主體對信息傳播對象負責。信息交往活動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其結果體現在交往雙方的行為改變和利益得失上。從信息行為主體的角度出發,信息傳播者不僅要對信息接收者因信息內容的作用而產生的即時反應負責,而且要對其可能產生的行為后果負責。

第三,信息行為主體對信息傳播的社會影響負責。無害原則要求信息行為主體在進行信息處理之前,首先應對自己所傳播的信息內容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行道德分析。信息傳播者不能使信息內容在傳播擴散之后,對他人和其他機構形成間接傷害,更不能損害社會整體利益。

信息資源是信息社會必不可少的財富,有的信息甚至已成為信息社會正常運轉的核心。對信息的破壞就是對社會正常秩序的破壞,會危及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就個體而言,信息行為主體應嚴格遵守無害原則,對自己的信息行為采取審慎態度,做出正確的道德取舍。

但遺憾的是,目前的信息倫理現狀無疑是令人非常擔憂的。信息大爆炸,一方面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動力,另一方面又使人們尋找到真正需要的有用信息變得日漸困難。信息大爆炸在帶給人們信息過剩的同時,制造出巨量有害的信息污染,使人們無所適從。層出不窮的不道德行為正向我們敲響警鐘:人類在享受信息技術恩惠時,如果不能使信息技術的發展時刻遵循無害原則的指導和檢驗,那么最終將受制于技術,淪為技術的奴隸,在不斷的異化中付出巨大的代價。

二、信息自由原則

自由與權利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自由的本質就在于權利,沒有權利就沒有自由。所以,英國著名學者哈耶克(Hayek)認為,權利就是獲得或實現自由的方式,只有獲得權利才能得到自由,權利是爭取自由的結果和爭取自由的依據。[4]所以,信息自由原則必然貫穿于公民行使信息權利之過程的始終。

信息自由,是人類自由理想與訴求在信息活動領域中的體現,它是指人類在合理限度內自由地進行信息創立、發布、獲取和使用的一種狀態。有時信息自由又被稱為信息自主,側重強調在不違反法律與道德的情況下,公民有權自主選擇自己的信息行為,可以在合理限度內自由創立、發布、獲取和使用信息,自由地進行信息傳播。信息自由原則尤其強調公民信息權利不被信息權力侵犯、非法強制,因為從權力和權利的正當關系來看,權力由權利賦予,權力的任務就是保障權利。因此,信息自由的形成和實現,既包括保證“去做……的自由”的環境,又需要“免于……的自由”的社會保障。

當然,我們強調信息自由,并不意味著公民可以絕對自由地行使信息權利,而無須承擔社會責任。自由,作為一種權利的同時,也意味著公民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從信息活動的四個環節來看,自由呈現出不同的責任要求,需要公民在行使信息權利的時候嚴格遵守。

第一,信息自由創立。信息是信息社會發展所依賴的最主要的資源。信息的自由生產和創造,正是保證信息生產最大化的基本前提。信息創立的結果就是信息產品。只有先確保信息產品的所有權,讓信息創立人的勞動得到合理回報,才能充分調動人們創造有價值的信息產品的積極性。但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盜版等侵犯公民信息所有權的行為變得越來越猖獗,信息創立人的利益越發不容易得到保障。因此,在信息創立階段,信息自由原則顯得尤其重要。它促使人們享有自由創造信息作品的權利,并對其作品享有所有權。這種權利理應受到嚴格的保護,并排斥一切不合理、不合法的外部限制。

第二,信息自由發布。信息自由發布,是指在一定限度內,公民自由地從事信息的表達和傳播活動的狀態。信息發布自由是保證信息效用最大化的重要環節,因為只有通過無阻礙的、流暢的信息發布過程,信息的效用才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文明程度越高的社會,越鼓勵和保證信息發布自由。當然,信息發布自由也不是絕對的、無邊際的,它必須受到一定原則和規范的約束。任何人都不能借自由之名發布信息侵害他人的正當利益,玷污他人的名譽,傷害他人的感情或破壞社會秩序,更不得泄露國家秘密,發布煽動危害國家和社會安全的言論。

第三,信息自由獲取。獲取信息是每個人融入社會、實現社會化的必經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只有獲取信息,才能了解環境、適應環境,進而有效地生存和生活。所謂信息自由獲取,就是指公民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自由地獲取所需信息的狀態,它源于公民擴大自由空間的基本需要。自由都有一定的邊界,任何人都不能在非授權的情況下突破這種邊界。對于公民而言,必須保證自己的行為合理、合法,且無害于他人和社會。另外,因為政府是社會公共信息的主要擁有者,所以政府應廣開信息獲取渠道,最大限度地實現政務公開、透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反對信息壟斷。

第四,信息自由共享使用。從有效利用資源、促進社會共同進步的角度看,信息共享使用無疑是符合道德的、符合公眾利益的,因為信息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人們共享使用決定其產生價值的大小。信息自由共享使用,意味著公民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自由地使用、加工、組合和處理信息。信息自由共享使用也應當有一定的限度:(1)在對已獲得的信息進行使用、加工、組合和處理時,不得對他人發布的信息進行任意篡改,以免損害公民所發布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2)信息自由共享使用雖然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文化精神,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應該被無限制地共享,例如隱私信息。自由的范圍和限度把握不當,就必然傷及相關人的隱私和尊嚴。所以,若想有效保護信息隱私、信息安全,公民就必須首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使用可能涉及他人隱私的信息,應事先得到相關人的授權和許可,這被稱為知情同意;否則,就會逾越自由使用的合理限度,造成對他人的侵權。

三、信息公平原則

在信息社會,資源共享與產權保護的矛盾帶來的倫理沖突日益激烈。一方面,在信息社會,信息是最有價值的社會資源,對信息的有效利用能使自己處于更有利的競爭位置。所以,從推動社會共同進步的層面來說,信息共享毫無疑問是符合道德的。另一方面,信息產權人對自己在信息生產過程中所投入的勞動、時間和金錢,無論從道德上還是從法律上都有權要求為此獲得應有的回報,而信息社會奉行的信息共享概念卻常常會使他們處于“血本無歸”的尷尬困境。所以,我們在實踐中既不能將信息共享的理念推至極端,也不能對信息的產權過度保護,必須為這對矛盾的解決設立一個合理的限度,這個限度即信息公平原則。

事實上,公平原則是人類一直追求和崇尚的重要倫理原則之一,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理性的充分體現。信息公平原則要求人們在信息活動中能夠享受自己應當獲得的各種權益,同時承擔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在探討公平倫理原則之前,首先應該區分幾個相關概念,即公正、公平、平等。有學者撰文指出,公正原則就是要求人們進行等利或等害行為相交換的原則,側重于利害行為在性質上的判定,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公平原則也是要求人們進行利害行為平等交換的原則,側重于利害行為在數量上的判定,如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平等原則是要求人們享有相同的利益來源和利益分配的原則,包括享有完全相同的基本權利和享有與個人貢獻成正比關系的非基本權利兩個方面。所以,平等原則從屬于公平原則,是一種特殊的公平原則。由此可見,公平原則所要求的個體行為,在道德境界上并不是很高,但它對保障社會和諧有序的效用卻很大;同時,要求等量交換利害行為的公平原則,比要求等質交換利害行為的公正原則,更加符合道德對人們善的行為的引導。因此,公平原則是在應用倫理學中起到支撐作用的重要倫理原則。[5]

根據公平原則,我們可以制定并采取一些具體有效的措施,避免資源共享與產權保護之矛盾的激化。比如對于一些特定信息,我們可以規定通過付費的方式才能合理使用,不經過信息權利主體的同意,他人無權擅自使用這些信息。未經允許、不付費就擅自使用或復制、傳播這些信息,這是直接損害信息權利主體利益的行為,必須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嚴厲制裁。與此同時,在保護信息權利主體之合法利益的前提下,要盡可能地實現資源共享,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的使用價值。

此外,目前信息社會中數字鴻溝日益凸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某些發達國家對部分重要信息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壟斷。盡管從技術上說,信息網絡的建設本質上的確具有一種能夠讓不同文化處于同等地位的特性,但是,它發端并興盛于美國,其技術構造方式乃至信息傳播格式等始終帶著美國文化的烙印。今天美國政府有意利用自己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在全世界推行“信息霸權”。我們從1964年美國第28屆國會外交委員會的第二次報告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一傾向:“有些外交政策的目標是能夠直接對付外國人民而不是他們政府的。通過應用現代新聞工具的器械和技術,就可能聯系一國人口的大部分人或有影響的部分——向他們報道,影響他們的態度,有時甚至誘導他們到一個特定行動的方面。這些行動反過來就能夠對他們的政府施加明顯的甚至是斷然的壓力。”[6]顯然,這種“信息霸權”政策與信息公平原則是相悖的。信息壟斷不僅阻礙公平的實現,而且不利于人類的共同發展。我們應該使各種信息資源的分配、使用格局日趨合理化,讓落后的國家和地區能平等地享有信息。

信息公平原則對人們信息交往活動的責任要求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對信息渠道的公平使用權。信息在不同的信息渠道傳播,對信息交往雙方的利益乃至整個社會的利益都會產生影響。為了保障信息公平原則的充分實現,每個個體對信息渠道都應擁有公平使用權。盡管當今的信息技術可以不斷提高信息渠道的容量,但這種提高并不是無限的。因此,人們對信息渠道的使用還不能完全實現免費共享,仍然需要通過支付一定的報酬才能使用,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剝奪他人對信息渠道的合法使用權。

第二,自覺維護開放性信息渠道的暢通。一般說來,開放性信息渠道,如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渠道,都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人們在信息交往活動過程中要占用其部分容量,由此形成矛盾沖突關系。開放性信息渠道是社會公眾實現信息交往活動的最重要的公共通道,每個個體都對維護開放性信息渠道的暢通負有道德責任。一些不道德的信息行為,比較典型的如濫發垃圾信息的行為,將對開放性信息渠道造成堵塞,嚴重時甚至會使信息渠道中的信息傳播發生中斷或丟失。顯而易見,這對信息公平原則的實現會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

第三,保障封閉性信息渠道的使用安全。封閉性信息渠道是人們用來傳遞具有隱私性內容的信息通道,如書信、電話、短信、電子郵件和一些即時通信軟件等。對于這些信息渠道,除了暢通性的要求之外,還由于其傳遞內容的隱私性,更有著安全性的要求。在信息交往活動過程中,保障封閉性信息渠道的使用安全,對于每個個體來說都十分重要,它不僅體現了對信息渠道使用權的公平,而且包含著對人的信息隱私權的尊重。


注釋

[1]理查德·A.斯皮內洛.世紀道德:信息技術的倫理方面[M].劉鋼,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54.

[2]同①53.

[3]同①.

[4]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鄧正來,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15.

[5]曹勁松,宋惠芳.信息倫理原則的價值取向與責任要求[J].江海學刊,2004(5):57-63.

[6]常梅.從蘇聯解體看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兼論我國加入WTO之后傳媒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采寫編,2001(3):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右玉县| 玛沁县| 曲松县| 四会市| 罗江县| 贡嘎县| 天水市| 临汾市| 山西省| 合阳县| 云南省| 新晃| 六枝特区| 博客| 万山特区| 仲巴县| 中山市| 伊川县| 金门县| 无为县| 朝阳区| 湖南省| 徐水县| 饶平县| 兴安盟| 平昌县| 玛多县| 靖江市| 大同县| 改则县| 宁海县| 崇左市| 上栗县| 禄劝| 阳新县| 乌鲁木齐市| 会昌县| 朔州市| 渝北区| 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