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
- 高旭軍
- 3976字
- 2019-10-18 15:59:56
第1條 適用《公約》的條件
Article1
(1)This Convention applies to contracts of sale of goods be-tween parties whose places of business are in different States:
(a)when the States are Contracting States;or
(b)when the rules of privateinternationallaw lea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of a Contracting State.
(2)The fact that the parties have their places of business in different Statesisto be disregarded wheneverthisfact does not ap-pear either from the contract or from any dealings between,or from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the parties at any time before or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3)Neitherthe nationality ofthe parties northe civil or com-mercial character of the parties or ofthe contractis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determining the application ofthis Convention.
譯文
(1)本《公約》(新增)適用于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銷售合同:
(a)如果這些國家是締約國;或
(b)如果國際私法規則導致某一締約國法律的適用(原譯文為: “導致適用… …法律”)。
(2)如果從合同中或從訂立合同前的任何時候或訂立合同時當事人之間的任何業務往來中或當事人透露的信息中均看不出(語序調整),則應忽略當事人營業地在不同國家這一事實(原譯文為: “應不予考慮”)。
(3)在確定本《公約》的適用時,不應考慮當事人的國籍和當事人或合同的民事或商業性質(原譯文為: “當事人的國籍和當事人或合同的民事或商業性質,應不予考慮”)。
目錄
1.規范對象
2.適用條件
2.1 正面的適用條件
2.2 負面的適用條件3
3.小結
正文
1.規范對象
本條主要解決了在什么條件下《公約》將適用于某一合同的問題。本條共包括3款規定,它們分別從不同角度規范了適用《公約》所應具備的前提條件。通過本條3款中列舉的條件,人們大致可以判定《公約》的適用范圍,尤其可以判斷《公約》是否可以適用于某一具體的合同糾紛。
2.適用條件
如上所述,本條3款從不同角度規定了適用《公約》所應該具備的前提條件。其中,前兩款從正面規定了《公約》的適用條件:第1款提及了“貨物” “國際性”、與《公約》締約國的關聯性,第2款規定了“顯示性”。第3款則從反面界定了《公約》的適用條件。屬于這種反面性適用條件的有: “國籍”和“當事人或合同的商事性質”。任何一個合同必須具備上述條件,才能適用《公約》。下文分別就此進行分析論述。
2.1 正面的適用條件
第一,貨物。
這是指買賣合同的標的必須是貨物。本條第1款中采用的“貨物銷售合同”這一短語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對于“貨物”的內涵,《公約》并沒有進行定義。但國際貿易法學界和司法界一般認為,這里的“貨物”僅僅是指“動產”。它既可以是已經存在的貨物,也可以是正在生產或將要生產的貨物,還可以是有生命的動物。[1]
“貨物”這一要件明確地限定了《公約》的適用范圍,因為只有一個國際買賣合同的標的是本款意義上的“貨物”時,《公約》才可能適用于該合同。例如,如果一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標的是不動產,那么《公約》便不適用于該合同。另外,《公約》也不適用于以“服務”和“技術”為交易對象的國際買賣合同,因為無論是“服務”還是“技術”,它們均不是《公約》意義上的貨物。
但應該指出,即使一個國際買賣合同的標的是本款意義上的“貨物”,該合同也具備了本條規定的其他條件,它也未必受《公約》的約束。對它們是否適用《公約》,還受第2條和第3條的限制。[2]
第二,國際性。
根據本條第1款的規定,有關的貨物買賣合同必須具有國際性這一特征,它才有可能適用《公約》。[3]所謂的國際性是指在一個貨物買賣合同的雙方當事人簽訂合同時,他們的“營業地”必須處于不同的國家。這在國際合同法學界是沒有爭議的。[4]與“貨物”條件一樣,這一要件也同樣限定了《公約》的適用范圍。據此,如果合同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不在不同的國家,他們之間的合同就不能適用《公約》。判斷合同具有國際性的唯一標準是,當事人的營業地必須處于不同的國家境內,而不是當事人的國籍。本款和第3款均明確規定了這一點。僅僅以“營業地”為條件,而不以“國籍”為條件,這又進一步限定了《公約》的適用范圍。一方面,它意味著即使合同雙方當事人擁有同一國籍,但只要他們的營業地位于不同的國家,其合同依然有可能適用《公約》;另一方面,即使合同雙方當事人擁有不同的國籍,但如果他們的營業地處于同一國家,其合同也不適用《公約》。
由上可知,“營業地”是一個重要的法律概念,因為當事人在某一國家的境內是否擁有屬于本款意義上的“營業地”,也會影響到《公約》的適用問題。但《公約》并沒有對此進行統一的定義。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在就這一問題進行談判的過程中,各國代表未能就這一概念的定義達成共識。有些國家的代表認為,只有一個長期設立的擁有自決權的機構才應該被視為“營業地”;而有些國家的代表則認為,一個長期設立的機構,即使沒有獨立的決定權,也應該被視為“營業地”[5]。在司法實踐中,無論是當事人的主營業地,還是其分支機構、代理人的營業地等次營業地,均有可能成為《公約》意義上的“營業地”。在具體的案件中,合同當事人所位于的地點是否能被認定為《公約》意義上的“營業地”,由受理爭議的法院或仲裁機構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作出決定。如果一方當事人擁有一個以上的營業地,他應該在合同中明確表明其營業地的所在地,否則,將根據《公約》第10條規定的規則,確定該當事人的與合同有關的“營業地”。
第三,與《公約》締約國的關聯性。
這是指與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相關的要素必須與《公約》締約國存在一定的關聯性。這又包括以下任何一個要件:其一,合同當事人的營業地所在國必須為《公約》的締約國;其二,某一締約國的法律應該適用于合同。[6]本條通過第1款規定的兩個選項明確列明了這兩項適用條件。但是,根據這一款的規定,它們并不是必須同時具備的兩個條件;相反,它們屬于任選條件。這意味著:只要具備其中任何一項條件,就滿足了與《公約》締約國具有關聯性的要求。本款a項和b項之間的“或”字表明了這一點。下文分別探究a、b兩項要件的內涵和法律功能。
首先,a項和b項要件的內涵。a項規定的適用條件為“這些國家是締約國”。這一條件很容易理解。它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所在國必須是《公約》的締約國。關鍵的問題是b項要件“國際私法規則導致某一締約國法律的適用”究竟是什么意思。根據國際合同法學界和司法界的一致看法,這里的“國際私法規則”是指:受理合同爭議的法院所在國的國內沖突規則。[7]如果根據該國沖突規則的指引,應該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那么,《公約》就適用于該合同;反之,就不適用。在一般情況下,一國的沖突規則通常允許合同當事人自行選擇適用于其合同的法律,所以,他們可以直接約定適用《公約》或者選擇適用某一《公約》締約國的法律。在這兩種情況下,《公約》便應該適用于他們之間的合同。如果當事人沒有作出這樣的選擇,或是約定無效,那么,就應該根據法院所在國的沖突規則確定適用于其合同的法律。
其次,a項和b項要件的法律功能。仔細分析,a項和b項具有不同的法律功能。a項條件限制了《公約》的適用范圍,因為它要求合同當事人的營業地所在國必須是《公約》的締約國。這意味著:如果當事人的營業地所在國不是《公約》的締約國,那么,《公約》就不適用于他們之間的合同。b項要件則擴大了《公約》的適用范圍,因為根據這一要件,即使當事人的營業地所在國均不是《公約》的締約國,但如果他們在合同中約定適用某一締約國的法律,那么,《公約》同樣適用于他們之間的合同。[8]正是因為b項要件具有擴大《公約》適用范圍的功能,而有些成員國對此持反對態度,所以,《公約》第95條允許成員國在加入時對此作出“不受本項規定約束”的聲明。到2008年為止,中國、車臣共和國、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新加坡、斯洛伐克和美國,均根據第95條規定對第1條第1款b項規定的條件作出了保留聲明。德國也作了有限制的保留,即對于那些聲明不適用第1條第1款b項的國家,德國也不適用這一款項。[9]
本條第2款規定了這一適用條件。所謂“顯示性”是指: “當事人營業地在不同國家這一事實”必須在雙方談判過程中或簽訂合同時顯示出來,并為雙方所認知。之所以這成為另一個適用條件,是因為本款規定:如果這一事實沒有被顯示和認知,那么,應該“忽略”這一事實。言下之意是:即使雙方當事人的營業地在客觀上處于不同的國家,但《公約》依然將它視為當事人的營業地并不處于不同的國家。這樣,自然不具備適用《公約》的條件。[10]
2.2 負面的適用條件
所謂負面的適用條件是指:在審查相關的合同是否適用《公約》時無須考慮的因素。本條第3款主要從當事人國籍、當事人或合同的民事或商業性質方面設計了《公約》的負面適用條件。據此,在確定《公約》的適用時,合同雙方當事人是否擁有同一國家的國籍或不同國家的國籍,當事人是否為商人,所涉及的合同是否為商事合同,均無關緊要。只要具備了上文提及的正面適用條件,即使一當事人為非締約國國民,或合同的雙方當事人擁有同一國家的國籍,《公約》依然可以適用。
第一,國籍因素。《公約》之所以將國籍因素作為一個負面的適用條件,主要是基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國籍在國際貿易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貨物必須從一國售往另一國;二是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國籍應該是判斷一項貿易是否屬于國際貿易的一個標準,據此,只有發生在本國人和外國人之間的貿易才屬于國際貿易。為避免發生此種誤解,《公約》才明確將此列為不予考慮的負面條件。
第二,當事人或合同的民事或商事性質。《公約》之所以將當事人的“商人”性質或合同的“商事”性質列為負面的適用條件,是因為有些國家的國內法將法律主體區分為民法主體和商法主體(商人),將合同區分為民事合同和商事合同,并且為它們制定了不同的法律規定,德國和法國就是如此;而在另一些國家的國內法中,沒有作出這種分類,意大利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為了避免引起沖突,《公約》沒有對此作出統一的規定,而將這個問題交給各個成員國自行根據其國內法進行規范。[11]
3.小結
《公約》第1條規定了其最基本的適用條件。但是,本條僅僅是《公約》101個條款中的1條,《公約》是否最終適用于某一具體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還必須結合其他條件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