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適用評釋
- 高旭軍
- 5993字
- 2019-10-18 15:59:56
第2條 《公約》適用的排除
Article2
This Convention does not apply to sales:
(a)of goods bought for personal,family or household use,unless the seller,at any time before or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neither knew nor ought to have known that the goods were bought for any such use;
(b)by auction;
(c)on execution or otherwise by authority oflaw;
(d)of stocks,shares,investment securities,negotiable in-struments or money;
(e)of ships,vessels,hovercraft or aircraft;
(f)of electricity.
譯文
本《公約》不適用于以下銷售:
(a)為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而購買的貨物(原譯文為:“購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貨物的銷售”),除非賣方在訂立合同前的任何時候或訂立合同時不知道而且沒有理由知道這些貨物的這種用途(原譯文為“這些貨物是為了上述用途而購買的”);
(b)經由拍賣而進行的銷售(原譯文為: “經由拍賣的銷售”);
(c)因強制執行令或其他法院措施而進行的銷售(原譯文為:“根據法律執行令狀或其它令狀的銷售”);
(d)有關(新增)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或貨幣的銷售;
(e)有關(新增)船舶、船只、氣墊船或飛機的銷售;
(f)有關(新增)電力的銷售。
目錄
1.調整對象
2.將“購買目的”作為排除適用的標準(a項)
2.1 消費者銷售
2.2 消費者銷售的判斷標準
2.3 消費者銷售的內涵
2.4 判斷消費者銷售的時間點
2.5 認知性———作為排除《公約》適用的前提條件
3.將“特定的買賣方式”作為排除適用的標準(b項和c項)
3.1 拍賣
3.2 強制執行令或其他法院措施
3.3 排除適用的理由
4.將“特定種類的貨物”作為排除適用的標準(d、e、f項)
4.1 有價證劵和支付手段
4.2 水上航行器和空中飛行器
4.3 電力
正文
1.調整對象
《公約》第1條規定了適用《公約》的基本條件,其中的一項條件是合同的標的必須為“貨物”。《公約》本身沒有對“貨物”進行統一的定義。根據上文的論述,這里的“貨物”是指“動產”。但是,并非所有有關“動產”的貨物買賣合同都能夠適用《公約》。本條明確列舉了6項不適用《公約》的貨物買賣。仔細分析,《公約》采用了三種不同的排除標準,即將“購買目的”作為排除適用的標準(a項),將“特定的買賣方式”作為排除適用的標準(b項和c項),以及將“特定種類的貨物”作為排除適用的標準(d、e、f項)。[12]符合這些標準的貨物買賣,即使屬于《公約》第1條意義上的“貨物”,也具備了該條規定的其他條件,而不受《公約》的約束。
2.將“購買目的”作為排除適用的標準(a項)
本條a項將為“特定目的”而進行的國際貨物買賣排除在《公約》的適用范圍之外。這主要體現在本項前半句即“為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而購買的貨物”中。但這句話不僅確定了排除適用《公約》的情形,而且同時規定了適用《公約》的情況,即如果合同一方當事人購買貨物不是為了個人、家人或家庭使用,而是為了從事商事經營活動,那么,此類交易依然受《公約》的約束。我們可以將這種排除適用的情形稱為“消費者銷售”。應該指出,并非所有的“消費者銷售”均排除《公約》的適用,因為本項后半句明確規定了這一條件,即“賣方在訂立合同前的任何時候或訂立合同時不知道而且沒有理由知道這些貨物的這種用途”。下文將從“消費者銷售” “消費者銷售的判斷標準” “消費者銷售的內涵”和“判斷消費者銷售的時間點”四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2.1 消費者銷售
由上可知,合同一方當事人“為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而購買的貨物”的,相關的合同不適用《公約》。國內外學術界將此類交易定性為“消費者交易”[13]。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從事此類交易的通常是出國游客,他們在國外旅游的過程中,在回國之前,會在當地商店為自己或家人購買一些手表、相機、服裝、鞋等。這些游客無疑屬于這些產品的消費者。當然,在目前電子商務十分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即使不出國旅游,也可以通過亞馬遜或其他網站為其家人購買外國商品。在我國,許多年輕媽媽為其新生嬰兒通過網站購買新西蘭、德國或荷蘭的奶粉,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些進行跨國網購的人也是相關產品的消費者。由此也可以看出,本項規定的適用主體即貨物購買者僅僅是指自然人,它不包括法人或者非法人的公司或其他社會團體。《公約》之所以將此類消費者交易排除在其適用范圍以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這類消費者買賣數量有限,規模不大;二是避免與交易發生地國的國內法發生沖突。在目前,各國均制定有各自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而這類交易顯然屬于交易發生地所在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管轄范圍。
2.2 消費者銷售的判斷標準
第2條a項中也蘊含著銷售者銷售的判斷標準,即當事人購買貨物是否是為了“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如果是,而且符合本項規定的另一條件[14],此交易便不適用《公約》,否則,便受《公約》的約束。例如,某位游客在德國旅游時買了一架萊卡相機供自己使用,此項交易通常就不適用《公約》;但是,如果該游客是一位職業攝影師,而且照相是其謀生的手段,那么,其購買相機便不是為了自用,而是為了拓展其業務,因而屬于商業用途。這樣,此交易便依然受《公約》的約束。
2.3 消費者銷售的內涵
根據a項規定,消費者銷售包括:購買者“私人使用” “家人使用”或“家庭使用”兩方面的內容。從字面意思上分析,“私人使用”等同于購買者自己使用。但是,一般認為,這一定義過于狹窄,即使購買者購買貨物并不是給自己使用,而是為了以后將該貨物送給其私人好友,也屬于消費者銷售。[15]本項規定將“家人使用”或“家庭使用”與“私人使用”等同起來。如何理解這里的“家人”呢?國際合同法學界認為,應該對“家人”進行廣義的解釋,家人不僅包括直接的家庭成員,而且包括國內家庭法中的親屬和姻親,此外,還包括所有社會學意義上的與家庭有關系的人。[16]
2.4 判斷消費者銷售的時間點
由上可知,一起購買是否屬于消費者銷售,關鍵是看購買者采購貨物的目的,即是自用的還是商用的。但是,購買者在購買時計劃的用途和后來的實際用途完全可能并不相同。例如,一位職業攝影師在德國旅行時購買了一架萊卡照相機,購買時計劃將它送給其女兒;但回國后,他改變了主意,決定將它交給自己開設的照相館使用。這時就產生了以哪一時間點即以購買時計劃的用途還是以后來該相機的實際用途來判斷購買目的的問題。選擇不同的時間點顯然會影響到《公約》的適用。就上述案例而言,如果以第一時間點為依據,則屬于家用,因而不適用《公約》;而如果以后一時間點為依據,則屬于商業,不屬于消費者銷售,故《公約》對此有約束力。對于這一問題,國外學者一般認為:應該是以前一時間點即購買者簽訂買賣合同時的計劃用途為準。[17]這一觀點是成立的。因為它符合本項后半句中有關“賣方… …不知道而且沒有理由知道”時間點的規定。根據這一規定,相關的買賣是否屬于本項規定的情形,僅僅取決于“賣方在訂立合同前的任何時候或訂立合同時”是否知道或者應該知道購買者的用途。既然如此,判斷購買者購買貨物的目的也應該以這一時刻為依據。這一觀點也為德國的司法實踐所接受。[18]
2.5 認知性———作為排除《公約》適用的前提條件
上述消費者銷售并不一定不受《公約》的約束。《公約》的排除適用必須具備本條a項后半句規定的前提條件,即“賣方在訂立合同前的任何時候或訂立合同時不知道而且沒有理由知道”買方購買貨物的目的是自用或家用。該后半句中“除非”一詞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除非”一詞在這里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如果賣方在訂立合同前的任何時候或訂立合同時“知道而且沒有理由不知道”買方的購買屬于上述消費者銷售,那么,《公約》就不適用于這種銷售;其二,如果賣方在訂立合同前的任何時候或訂立合同時“不知道而且沒有理由知道”買方的購買屬于上述消費者銷售,《公約》便適用于這種銷售。可見,這種消費者銷售是否受《公約》的約束,關鍵是看賣方是否知道或者應該知道買方的購買是否屬于消費者銷售。正因為此,賣方知道或者應該知道消費者銷售的性質,也成為排除《公約》適用的一項重要前提條件。
那么,何謂這里的“賣方知道或者應該知道”?它在本質上是指,買方的購買目的應該具有被賣方所“認知”的性質。值得注意的重要問題是:在什么條件下,買方的購買目的才能被賣方所認知呢?答案還是應該從“不知道而且沒有理由知道”或者“知道而且沒有理由不知道”這一表述中尋找。這至少包括以下兩種情形:
首先,買方在購買前或購買時將其購買目的告訴了對方。在這種情形下,賣方自然“知道”了這一點。
其次,《公約》并沒有要求此種十分明確的告知或知道,“沒有理由知道”這一短語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正因為此,這就產生了第二種情形:在簽訂買賣合同之前或之時,買方沒有告知其采購目的,但賣方從第三者或者其他種種跡象中得出結論:買方采購的貨物是用于自用或家用的,而不是用于商用的。這種跡象有:買方購買服裝、鞋子、運動裝備,而且購買的數量有限,或者在購買時進行了試穿。這些跡象均表明:這些采購屬于自用,而非商用。相反,如果一位游客同時購買了幾十件甚至幾百件相同的產品,例如100只勞力士手表、50套老板牌西服,那么基本上可以認定這種采購是用于商用的,而非自用。另外,從買方的職業、買方所使用的信箋、貨物寄送的地址中,也可以推論出采購物品的用途。例如,如果買方告知賣方自己是攝影師,而且他購買的是攝影器材,那么基本上可以認為這屬于商用;如果買方使用的是公司的信箋,或要求賣方將貨物郵寄至公司地址,那么同樣也可以推定,這種銷售的目的是商用。國外學者也認同此種解釋。[19]
3.將“特定的買賣方式”作為排除適用的標準(b項和c項)
《公約》還明確排除了通過兩類特殊方式而簽訂合同的國際貨物買賣,它們分別是通過“拍賣”或者“執行法院強制執行令或其他法院措施”而簽訂貨物買賣合同,本條b項和c項明確規定了這種例外。
3.1 拍賣
拍賣通常是指由拍賣機構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按照一定的程序規則,通過公開競價的方法,將出賣人的財物售給出價最高的競拍人的一種商品交易方式。拍賣大致包括由公權機關組織的拍賣和私人拍賣。前者包括由法院或政府機構對沒收物品組織的拍賣。本款中的“拍賣”既包括公權力機構組織的拍賣,也包括私人拍賣。[20]
3.2 強制執行令或其他法院措施
如果在執行法院強制執行令或其他法院措施的過程中買賣雙方簽訂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此類合同同樣不受《公約》的約束。問題是這里的“執行法院強制執行令或其他法院措施”究竟是指什么。它們首先是指法院采取的強制執行令,也包括在破產清算程序中法院采取的強制拍賣或出售債務人的資產或部分業務的措施;除此之外,它們還包括債權人出售其扣押的物品,強制執行人出售機器設備,或者破產管理人出售破產財產等。當然,它們必須是根據法院的判決進行的。[21]
3.3 排除適用的理由
《公約》之所以不適用于上述兩類買賣,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無論是拍賣還是執行法院措施,在相當部分國家中,它們均屬于國內法的調整對象,而且不同國家在這方面的規定有著較大的差異,《公約》難以將各國的不同規定統一起來。[22]其次,在許多國家還有不少私法拍賣機構和公法拍賣機構,這些機構均制定有自己的規則,它們也有自己獨特的習慣。最后,無論在何種拍賣中,賣方通常不認識買方。[23]
4.將“特定種類的貨物”作為排除適用的標準(d、e、f項)
如果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標的涉及特定類型的貨物,那么,《公約》也同樣不適用于相關的合同。具體而言,有三類貨物的買賣不受《公約》的約束。
4.1 有價證券和支付手段
本條d項明確列舉了不適用《公約》的有價證券和支付手段。國際合同法學界一般認為,《公約》排除適用的原因是:有價證券和支付手段的交易均受各國國內強制性規范的約束,排除適用可避免《公約》規定和成員國國內法發生法律沖突。[24]
這里的有價證券主要包括: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但國際合同法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本項中的有價證券并不包括跟單貨物銷售(documentary sales)[25]、不可轉讓的單據(non-negotiable document,Rektapapiere)。所以,如果合同的標的涉及抵押單據(mortgage deed)、提單、匯票等,依然受《公約》約束,因為在這些交易中,買賣標的并不僅僅是這些單據,而且包括與單據相關的貨物。[26]同樣,僅僅具有歷史價值或者藝術價值的有價證券,也不在本項排除之列。
本項中的“支付手段”不僅包括國內的法定支付手段,而且包括國外的法定支付手段。與有價證券相同,僅僅具有藝術價值或歷史價值的支付手段不在排除適用的范圍。[27]
4.2 水上航行器和空中飛行器
本條e項將水上航行器和空中飛行器也排除在《公約》的適用范圍之外。排除的原因是《公約》與各成員國國內法有關水上航行器和空中飛行器性質的認定和注冊要求等法律規定不同,《公約》難以協調、統一各成員國的不同態度。[28]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如何界定水上航行器和空中飛行器的內涵。
首先,“水上航行器”的概念。e項對此進行了明確的列舉,它包括“船舶、船只、氣墊船”。但國際合同法學界一致認為:一方面,這里的列舉并不是窮盡的;另一方面,人們應該對“船舶、船只、氣墊船”進行廣義的解釋,它們是指能夠在水中長期行駛的水上航行器,既包括在內河中航行的航行器,也包括在海中行駛的航行器。[29]但是,對于e項中的水上航行器是否僅僅指規模較大的船舶或船只這一問題,學者有不同的看法。部分學者對此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這里的“船舶、船只、氣墊船”僅僅是指體型、排水量較大的航行器,因此如果買賣僅僅涉及體型很小的水上航行器,則受《公約》的約束。[30]但是,也有學者反對上述看法,他們認為:無論水上航行器是大是小,它們均不受《公約》約束。[31]筆者認同后一觀點,因為無論從《公約》的談判歷史資料中,還是從e項的字面意思中,均找不到支持前一觀點的依據。但是,水上航行器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部分學者認為e項中的“船舶、船只、氣墊船”僅僅限于那些具有運輸功能的水上航行器。這樣,如果合同的標的僅僅涉及具有運動功能的水上航行器,如劃艇、橡皮艇、獨木舟、賽艇、劃槳小船,那么,它們就受《公約》的約束。由此類推,如果銷售一艘已經失去功能的軍用潛艇,也應該接受《公約》的調整。[32]
其次,“空中飛行器”的概念。上述分析也同樣適用于空中飛行器。e項的空中飛行器包括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具有運輸功能的飛行器。正因為此,飛機模型、衛星、空間站、火箭等不屬于e項意義上的航空器,有關這些航空器的買賣依然可以受《公約》的約束。另外,e項意義上的“水上航行器和空中飛行器”應該是指已經完成各種生成工序和檢查工序、可以交付的航行器或飛行器,而不包括航行器或飛行器的部件。因此,如果合同買賣的標的是發動機等零部件,它們依然受《公約》的調整。[33]
4.3 電力
f項明確將有關電力的買賣排除在《公約》的適用范圍外,排除的原因是供電合同中通常規定了特別的交易條件,而《公約》規則并不適合規范這些條件。[34]令人奇怪的是:在有關煤氣、石油或核電站所用的核能燃燒棒的買賣合同中,它們也規定了特別條件,但是這些合同依然受《公約》的約束。[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