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jié) “先義后利”的義利觀

“義”與“利”的關(guān)系問題,或者說,道德的最高原則同人們的個人利益的關(guān)系問題,是倫理學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孔子第一個自覺地意識到這一問題在道德關(guān)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先義后利的道德理論。

一、關(guān)于“先義后利”

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義”的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鬃訉αx特別重視,他說:“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主張以義為上,義是一切行動的最高準則。他說:“君子義以為上?!保ā墩撜Z·陽貨》)“義”一般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一定社會中各種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即社會對人們的義務(wù)和責任的規(guī)定和要求;二是指貫穿在這些行為規(guī)范中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義”者宜也,也就是應當?shù)囊馑?。當然,在階級社會中,所謂義和應當,是有前提的??鬃诱J為,“義”就是當時的“禮”,即“仁”這一最高的道德原則和由這一原則所指導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合于這一原則和規(guī)范體系要求的,就是道德的,就是義,否則就是不道德的、不義的。

什么是“利”呢?如果說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對“義”的理解大體上還一致的話,那么他們對“利”的理解,共同點就少得多了。一般來說,對“利”至少有三種理解:第一,專指個人的私利;第二,專指國家、人民、天下之公利;第三,兼指私利和公利。如果再細分起來,個人的私利,又可分為正當?shù)膫€人利益和不正當?shù)膫€人私利。因此,利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可以有五種不同的理解:

(1)正當?shù)?、生活必需的、合法的個人利益;

(2)私欲的、貪心的、不合法的個人私利;

(3)國家、人民、天下之公利;

(4)兼指公利和正當?shù)膫€人利益;

(5)兼指公利和一切正當不正當?shù)乃饺死妗?/p>

中國的倫理思想家們由于所說的“利”的意義互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因而造成了許多牛頭不對馬嘴的爭論。有時候,一個思想家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或面對不同問題時,對“利”的理解也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鬃訉Α袄弊髁霜M義的解釋,一般來說,和“義”對立的“利”,不是指國家、社會的利益,而是指個人的私利。孔子認識到,為了踐行一個社會的道德原則,達到一定的道德要求,必須反對私人不正當?shù)呢澯?鬃诱J為,一個人在多種可能的道德行為選擇中如何處理義和利的關(guān)系,是道德評價的一個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標準。

首先,孔子把義利問題看作道德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在孔子看來,一個有道德的人和一個沒有道德的人的根本區(qū)別,就是要看他在道德原則和不正當?shù)呢澯g,究竟采取什么態(tài)度。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必然能夠以最高的道德原則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在必要的時候,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而服從于最高道德原則的要求,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喻于義”,即君子只曉得義的重要,一切行動,都自覺地要求合于義。相反,一個沒有道德的人,則只知道去滿足個人的私利,而不知道使自己的行為符合最高的道德原則,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小人喻于利”??鬃拥倪@句話被后世儒家當作一個重要的原則,在倫理思想史上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其次,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利”的重要性,而承認在一定條件下,只要某些個人利益是符合道德原則的,即是正當?shù)膫€人利益,那么,得到這些利益,就是應該的?!案欢汕笠?,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富貴金錢,如果可以求,即符合義的原則,就是拿著鞭子趕車,我也愿意;如不可求,那就從吾所好吧!相反,如果“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因此,孔子主張,當遇到個人利益時,必須先要考慮,這種個人利益的取得是否符合道德原則,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和“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在這里,“利”和“得”都是指個人利益,“義”就是道德原則??鬃诱f“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放縱自己,只顧個人利益,一味地去追求自己的私利,那么,就一定會招來許多人的怨恨??鬃佑终f:“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保ㄍ希倪@句話里也可以看出,只要是應當?shù)玫降呢敻缓偷匚?,那就應該泰然處之,只有那些不應當?shù)玫降母毁F,有道德的人才不愿意取得它。

孔子沒有明確地把利區(qū)分為公利和私利、大利和小利,但從他的言論中可以看出,他反對只顧目前的、暫時的小利,而主張長遠的利益?!墩撜Z·子路》中有:“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笨鬃拥膶W生子夏到莒父這個地方做官,向孔子請教怎么辦理政事??鬃拥幕卮鹫f明,他并不是反對一切利益,只是強調(diào)不要貪求暫時的、眼前的小利,而是要從更大的、長遠的利益去考慮,因為“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里所說的“大事”,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大利”?!墩撜Z·堯曰》中有:“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孔子的學生子張想請教在治理老百姓時如何才能既使老百姓受到恩惠、得到好處,而又不致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這本來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孔子回答說,老百姓在哪些方面能得到利益,統(tǒng)治者就應當引導他們?nèi)グl(fā)展他們的利益,這樣,老百姓的積極性發(fā)揮了,他們就會自己富足起來,這豈不是既使人民得到了恩惠而又不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嗎?這里,孔子不但不反對利益,而且主張統(tǒng)治者不要對老百姓管得過死,要依據(jù)老百姓發(fā)展他們利益的實際情形,引導、支持老百姓去謀取自己的利益??鬃拥倪@一思想,包含著如何對待人民的利益的問題,是有著進步因素和合理內(nèi)容的。

孔子關(guān)于“義”、“利”問題的看法,雖然不像“仁”、“禮”闡發(fā)得那么詳細,但其影響還是很大的??鬃右院笾钡浆F(xiàn)代的兩千多年中,中國倫理思想史上長期爭論不決的義利之辨,不能不說是從孔子發(fā)端的。孔子雖然主張義以為上、先義后利、見得思義、見利思義,但他并沒有否認“利”的重要性。但是,孔子沒能明確地區(qū)分“私利”和“公利”。因此,在有些地方,似乎他是在反對一切利益。

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

義利問題,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從《論語》所記述的有關(guān)義利關(guān)系的各章來看,孔子是主張“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和“義以為上”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的思想,是先義后利的,在義利矛盾而不可兼得時,強調(diào)如果不符合“義”,那么,就應當舍利而從義。孔子反對只見小利而忽視“大事”,指出“見小利而大事不成”,反對目光短淺而提倡深謀遠慮。孔子曾說:“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闭f明孔子對于合乎“義”的富和利,不但不反對,而且還要努力去獲取它(今人唐鉞,將“執(zhí)鞭之士”譯為當今的司機,有啟發(fā)意義)。至于老百姓的利益,孔子明確指出,應盡量設(shè)法滿足,他曾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也就是說,要就著老百姓能得到利益的地方,使他們獲得利益??鬃诱J為“放于利而行多怨”,這就是說,如果一切只依照利的要求來行事,就會招致很多的怨恨??傊?,在義利的關(guān)系上,孔子并不反對“利”,也不卑視“利”和輕賤“利”,他的根本思想是不能“唯利是圖”和“見利忘義”,認為在“取”和“得”的時候,應當考慮它是否符合“義”。

(一)

在討論孔子的義利思想時,對“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究竟應當作何解釋,成為理解孔子義利思想的一個關(guān)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由于人們對這一段話的錯誤理解,從而推導出孔子“賤利重義”的錯誤結(jié)論。因此,對這段話的本來意義,應當進行認真的剖析。

在《論語》中,將“君子”與“小人”對比并加以論述的,共有以下19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同上);“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君子易事而難說也……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論語·子路》);“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同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君子學道而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論語·子張》);“小人之過也,必文”(同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從以上關(guān)于君子和小人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孔子在作這種對比時,大體是從三個不同的要求出發(fā)的,因而有著三種不同的意義。

第一,對“君子”和“小人”兩種人所作的思想品德、器量、作風、好惡的概括,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等等。

一般來說,“君子”在當時被認為是在位的統(tǒng)治階級的成員(即世襲的貴族),同時又指有道德的人;但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君子”則專指在位的統(tǒng)治階級中的人們,如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边@就是說,在“君子”中,也有“不仁”的人?!靶∪恕眲t指統(tǒng)治階級中的非在位者,一般被認為是沒有道德的人。在更多的時候,對“君子”和“小人”的概括,是從道德上所作的概括,是把“君子”和“小人”作為“有道德”和“無道德”的人來加以對照并進行概括的。

第二,比較“君子”和“小人”在當時社會中的道德、人格、政治態(tài)度及其社會作用,說明“君子”和“小人”在當時人際關(guān)系中各自不同的行為及其影響,從而說明“君子”和“小人”往往是不同而且對立的。如“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學道而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以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等等??鬃犹貏e強調(diào)“君子”的道德品質(zhì)、思想行為、為政作風等在社會上所產(chǎn)生的教育、感化作用,而批評那些無道德者在人際關(guān)系中的錯誤行為,這同他的“德教”思想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鬃诱f:“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就是說的這個意思。

第三,從判斷“君子”和“小人”的品德出發(fā),提出了若干重要的道德評價標準,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為了對人們進行道德評價,就必須提出進行評價所依據(jù)的標準。從根本上來看,孔子把“仁”作為一個最高的道德評價標準。凡是達到“仁”的要求的,就是道德的,而一切違背“仁”的思想和行為,當然就是不道德的。因此,“仁”和“不仁”是孔子區(qū)分有道德和無道德的一個最根本的標準。在具體運用這個標準時,孔子根據(jù)不同情況,又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標準,“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就是一個最重要的道德評價標準。

(二)

對“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理解,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有著一段曲折的歷程。直到今天,對這句話的不同理解,仍然影響著我們對孔子義利思想的正確認識,影響著我們對先秦儒家思想的全面理解。

從先秦到宋代,思想家們大都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理解為這是對“君子”和“小人”的品德和人格的定義或概括,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只曉得義,而小人只曉得利。朱熹在注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時說:“喻,猶曉也,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程子曰:君子之于義,猶小人之于利也,惟其深喻,是以篤好。”(《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這也就是說,君子每遇到一件事情,必然要辨其是非,先義后利,見得思義;而小人遇到事情則只知計其利害,有利可圖的就干,無利可圖的就不去做。這當然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一方面的意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談,這句話更加普遍的意義,就是孔子提出的一個判定道德與不道德的評價標準。作為一種道德評價的標準,它要求人們立下志愿,不斷努力,按照這一標準,省察克治,刻苦修養(yǎng),不斷踐履,養(yǎng)成習慣,使自己能夠在行為中深喻、篤行,從而成為一個君子;相反,如果人們只汲汲于追求官爵地位,把知識作為炫耀的一種手段(“今之學者為人”),每天所想、所為的都是個人的私利,這樣的結(jié)果,也就必然會把私利當作一切行為的動機,深深陷入追逐私利的泥潭。這樣的人,即使原來是“君子”,也必然會墮落成為無道德的“小人”。由此可見,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規(guī)定為一種道德評價的標準,并不等于對“君子”和“小人”的品德、人格的概括。一個“君子”,或者說一個有道德的人,如果不能以“喻于義”來要求自己,就可能變?yōu)橐粋€“小人”;一個“小人”,如果能夠按照這一標準要求自己,也可能成為一個“君子”。從這一意義上看,我們就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理解孔子所說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含義了。宋代著名的倫理學家陸九淵,就是這樣理解的。

(三)

陸九淵和朱熹,是宋代兩位著名的倫理學家。陸九淵強調(diào)“心”,朱熹推崇“理”,針鋒相對,爭論不休。1175年,二人相會于鵝湖寺,爭論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如何使人們變化氣質(zhì)以達到成圣成賢的目的。朱熹“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而陸九淵則強調(diào)“先立乎其大”、“欲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其結(jié)果是“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當朱熹堅持欲變化氣質(zhì)必先讀圣賢之書時,陸象山則提出:“堯舜之前,何書可讀?”(《陸九淵集》)這次爭論,由于兩人分歧很大,不歡而散。1181年,陸九淵去南康拜訪朱熹,朱熹邀請他在白鹿洞書院講學。陸專門選了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強調(diào)這一命題提出了一個判斷“君子”、“小人”的標準,在變化氣質(zhì)和道德修養(yǎng)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陸說:“此章以義利判君子小人,辭旨曉白,然讀之者茍不自己觀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讀此,不無所感:竊謂學者于此,當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習,所習由其所志。志乎義,則所習者必在于義;所習在義,斯喻于義矣。志乎利,則所習者必在于利;所習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學者之志不可不辨也。”(同上)接著,陸九淵進一步指出,“科舉取士”導致人們追求名利,雖說是“讀圣賢之書”,實際上則往往以“官資崇卑,祿廩厚薄是計”,從而走上了與圣賢背道而馳的“小人”的道路。因此,陸九淵向朱熹的學生們提出,要“誠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為小人之歸,其于利欲之習,怛焉為之痛心疾首,專志乎義而日勉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而篤行之”(同上),只有這樣,才可能成為“君子”。

陸九淵這篇關(guān)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講話,得到了朱熹的高度贊揚。朱熹認為這篇講話“發(fā)明敷暢”、“懇到明白”、“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蓋聽者莫不悚然動心焉”。朱熹還說:“熹猶懼其久而或忘之也,后請子靜筆之于簡而受藏之。凡我同志,于此反身而深察之,則庶乎其可不迷于入德之方矣?!睋?jù)《陸象山年譜》記載,當陸九淵講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之后,朱熹當場就再三表示:“熹在此不曾說到這里,負愧何言?!辈⒄f:“熹當與諸生共守,以無忘陸先生之訓。”朱熹又對楊道夫說:“這是子靜來南康,熹請說書,卻說得這義利分明,是說得好。如云:‘今人只讀書便是利,如取解后,又要得官,得官后,又要改官。自少至老,自頂至踵,無非為利。’說得來痛快,至有流涕者?!标懢艤Y自己也認為“當時說得來痛快,至有流涕者,元晦深感動,天氣微冷,而汗出揮扇”。當時是春季二月,天氣當然是寒冷的,而朱熹竟然汗出而不得不大揮扇子,可見這篇講話之作用。以后,朱熹和陸九淵“晚年又志同道合”,陸九淵這次關(guān)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講話,確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朱熹以后的許多言論,也證實了這一點。

這篇講話,在思想史上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是由于陸九淵非常明確地把“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當作一個判斷“君子”和“小人”的標準;另一方面,他緊密結(jié)合當時的思想實際,分析了人們的主要思想傾向,提出每一個人都要立志行義,不斷練習,養(yǎng)成習慣,形成高尚品德,使自己深喻于義,從而成為一個“君子”。并且明確指出,當時的士階層和統(tǒng)治者,如果只求利祿,志于私利,習于私利,也就必然“斯喻于利”,其結(jié)果,就只能墮落為小人。

綜上可見,孔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主要是一個道德評價標準,以此認為孔子“重義輕利”或“重義賤利”,是沒有充分根據(jù)的,是不符合孔子思想的本意的。


注釋

[1]*本部分原載于《學術(shù)研究》1991年第3期,原題為“關(guān)于孔子義利觀的一點思考———兼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南县| 育儿| 综艺| 崇左市| 哈巴河县| 六安市| 余干县| 贺州市| 临夏县| 龙口市| 松原市| 乌审旗| 上高县| 鲁山县| 嘉善县| 右玉县| 微博| 洛川县| 禄劝| 九寨沟县| 康马县| 元氏县| 革吉县| 丽水市| 兴安盟| 申扎县| 郎溪县| 渝中区| 新干县| 时尚| 华池县| 句容市| 秦安县| 昆山市| 隆安县| 库伦旗| 花莲市| 汕尾市| 怀来县| 宁波市|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