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1768字
- 2020-08-13 19:31:13
第一篇 預備性考察
第一章 近代日本的工業發展:概論
第一節 引言
由于是本書的第一章,所以有必要在這里簡要回顧一下中日兩國在150多年之間的幾個重要歷史節點,盡管這些可能都是常識。第一,中國在遭遇鴉片戰爭之后不久,日本也不得不面對西方列強的逼迫。面對西方強大的技術優勢和經濟實力,中國開放了,日本也開放了,中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日本也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但是,中國依然是在清政府的統治之下,而日本不久之后就實現了明治維新的變革。中國的清政府雖然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洋務運動,也引進了某些科學和技術,但是本質上沒有改變。日本則在明治政府的領導下提出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的口號,快速向現代化邁進。在明治時期的45年當中(1868~1912年),日本初步實現了工業化,為后來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這期間日本開始對外擴張,不僅打敗了清朝,而且打敗了沙俄,從中國臺灣、朝鮮半島乃至中國東北地區獲得了巨大的利益,更壯大了氣勢,增強了信心。中國則處于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這期間不僅西方列強三番五次地向中國展示實力,既有明火執仗的公然侵略,也有暗度陳倉的經濟和文化滲透,內部也面臨著重大危機,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席卷了半個中國,可以說中國處在危機四伏的狀態之下。
第二,1911年中國通過辛亥革命實現了改朝換代,1912年迎來了民國時期,看上去似乎要走向現代化了。即使如此,也比日本明治維新晚了40多年,巧合的是,這一年正是日本明治時期結束、大正時期開始的年份。民國初期是所謂北洋政府(也叫北京政府)時期,雖然也制定了一些近代化的制度,并推進了一些經濟改革措施,但由于基礎薄弱和政府無能,進展并不順利。就連總統這個職位也像走馬燈一樣說變就變,加上軍閥混戰和北伐,并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發展經濟的環境。北伐之后建立了國民政府(也叫南京政府),蔣介石開始掌權,基本上實現了統一,出現了一段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的時期。[1]關于這個觀點,我們只能部分認同而不能全面接受。中國經濟的確在這個時期有了一些起色,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但整體上依然沒有擺脫停滯不前的狀態。[2]
日本在大正時期和昭和初期[3],經濟一邊獲得發展,一邊也遇到了瓶頸,這可能是很多國家都不可回避的問題。由于經濟的發展,日本出現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狀況[4],一些低收入的人對政府不滿,經濟上的二元結構凸顯,城鄉之間和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差距拉大,社會風氣轉向緊張。一部分下級軍官多次發動下克上的政變[5],暗殺領導人,對外擴張的氛圍日益加重。
第三,日本開始走上侵略中國的道路。從1931年“9·18事變”侵略東北開始,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這種全面對抗的結果可想而知,不僅兩敗俱傷,而且傷了和氣,為兩國關系帶來了嚴重傷害,這種傷害多年都不能愈合。[6]首先,日本在戰爭中損失慘重,盡管當時它的經濟實力超過中國,但畢竟日本是島國,缺乏長期支持的資源,包括人力和物力。其次,日本通過戰爭經濟走上了畸形發展的道路,雖然重工業得到了加強,但是長期持續的戰爭導致民不聊生,逐漸失去民眾的理解和支持,1941年與美國開戰更是日本的重大失誤,最終導致失敗。中國本來就很貧窮,雖然通過抵御外敵喚起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而堅持抗戰,但消耗了大量資源,耽誤了正常的經濟發展,雖然贏得了戰爭,經濟卻沒有發展,社會依然落后。
以上簡單回顧了自19世紀中葉以來兩國發展和交往的過程,可以做出以下判斷。第一,日本由于較早實行了改革和開放,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比中國要快很多,在積累了大量財富的同時野心膨脹,不僅侵略了中國,更想統治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最終導致失敗。中國由于長期的保守思想和妄自尊大的心態,不能及時轉變思路,積極進取,從而造成被動挨打。第二,近代以來的世界已經是一個開放的大家庭,不管愿意不愿意,都難以保持自我封閉。盡管殖民統治不是好事,但落后就要挨打卻是一個事實,你不進取別人就會欺負你。只有自強不息、不懈努力才能獲得立足之地,至少近代的世界史是這個邏輯。這種雖然不是很合理的邏輯到了二戰以后有所改變,但基本上依然如此,雖然無情,但很無奈。
本章的目的是提供一個了解近代日本工業發展狀況的基礎信息,為后面的章節做鋪墊,特別是本書中關于日本工業發展的章節比中國的章節更專門一些,除了部分分析全部工業發展的章節之外,更多的是研究技術創新問題的,因此本章屬于背景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