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2179字
- 2020-08-13 19:31:21
第四節 社會經濟背景
一、教育發展與人才供給
在近代日本,為了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而培養了各種人才,在經濟發展的前期,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視而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在剛剛進入近代社會的情況下,一方面培養了民眾的讀寫能力,為政府推動政策打下了社會基礎;另一方面,為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也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雖然中等教育發展較晚,但發展速度快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這與當時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技能工人關系密切。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時期日本的教育發展與產業發展是相互呼應的。[13]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得出了如下論斷:傳統行業的技術創新多由低學歷的單個個人實現,而近代行業的技術創新則來自由高學歷技術人員構成的集體創造,這里從不同的角度(教育)進一步證實這個觀點。圖6-5顯示了初等教育畢業生(或在校生)比率[初等教育畢業生人數(或在校生人數)占全部畢業生人數的比例]與個人專利比率(個人專利件數占日本人專利總件數的比例)的變化。從中可以看出,在日俄戰爭以前,二者所占份額都高達90%以上,爾后逐漸下降,1920年以后前者下降到約70%,后者依然高達85%以上。這個時期雖然中等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還看不出對于技術創新的明顯效應,到了1940年前后二者都下降到了50%左右,這可以間接地說明中等教育的效果逐步顯現出來了。
以上討論的主要是初等教育(與傳統行業相關)和高等教育(與近代行業相關)的重要性,但并不等于中等教育不重要。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中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從增長率看,整個二戰以前時期(1885~1945年)中等教育機構的在校生人數為17. 7%,遠遠超過初等教育(5. 4%)和高等教育(9. 6%)的增長率。尤其是近代教育體制基本建立的時期(1885~1910年),初等教育的增長率竟然高達34. 3%,而同期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別為9. 5%和12. 8%。[14]
二、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
產業發展不僅意味著企業數的增加或規模的擴大,同時伴隨著以從業人員的技能提高以及資本設備的性能改進等為核心的技術進步。隨著產業的擴大和發展,不僅需要更多的非熟練勞動力,而且需要更多的熟練勞動力和管理人員以及專業技術人員,從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角度看,尤其是專業技術人員的增加十分重要。事實上,二戰以前日本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增加十分顯著。
根據內田星美的研究,技術人員的總數1880年只有86人,而1900年上升到1565人,1920年進一步上升到14 162人。根據《工廠統計表》,技術人員的數字1920年為5. 3萬人,是內田星美的統計的2. 7倍,爾后一段時間這個數字并沒有太大增長,而從20世紀30年代后期開始重新加速增長,40年代達到15. 8萬人。[15]當然,通常技術人員并不全部從事技術創新活動,不過他們日常在從事機械維護和“干中學”(learning by doing)當中不僅可以得到很多新的技術訣竅,而且有時也會進行研發,而技術創新活動本身也并不是單純的理論上的思考和實驗室的實驗,它更需要反復進行各種應用性實驗以及從實際操作中得到新的啟示才能完成。
下面通過具體數據觀察分析技術人員與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為了考察行業之間技術人員對于技術創新活動的貢獻差異,我們使用技術人員集約度與法人專利件數兩個變量進行分析。圖6-6和圖6-7顯示了二者之間的相關關系,這里選擇的是1919~1920年和1939~1940年兩個時點的38個產業。從相關系數看,兩個時點都比較高(0. 6~0. 7),說明二者之間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這意味著有組織的技術創新活動(通過法人專利件數反映)大多數是具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創造出來的,也證明了我們先前的觀點和主張。
有組織的研發工作基本上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政府和民間研究機構大批建立之后,也就是說,這些政府和民間研究機構對于技術創新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23年有民間研究機構162個、國家研究所43個、公立工業實驗機構65個,而8年后的1931年分別發展成193個(研究人員1349人)、73個(829人)和83個(551人)。1939年分別達到383個(從業人員8 988人)、118個(5 306人)和173個(3950人),增加了一倍多。這些機構的研究人員的發明如果申請專利當然屬于法人專利,而且這些研究機構的成員一般而言具有較高的科研水平。例如,具有日本最高水平的4個研究機構(理化學研究所、東京工業實驗所、大阪工業實驗所、電氣實驗所)的專利比率(專利占專利與實用新型之和的比例)1913~1945年為80%~90%。[16]
有組織的技術創新的重要性逐漸增大同時意味著個人發明家地位的下降,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后者完全被前者替代。與生產活動不同,技術創新活動有它獨特的一面,即獨創性和個性。也就是說,研發工作除了需要團隊合作之外,同時也需要一些天才,關于這一點,J.施莫科勒、E.曼斯菲爾德(E. Mansfield)以及J. D.捷克斯(J.D. Jewkes)等也有相同的見解。[17]不過,隨著產業技術的復雜化和綜合化,不論是資金、人力資源還是組織的協調作用方面,個人發明家都無法與企業或研究機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