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2616字
- 2020-08-13 19:31:21
第三節 案例分析
一、傳統行業:犁的發明和應用
近代以來,犁的改良與牛馬耕田的普及密切相關。在此之前,牛馬耕田在西日本地區有一定的普及而在東日本沒有得到普及。西日本主要使用長床犁,只有北九州的個別地區使用無床犁。事實上,人們更期待將長床犁和無床犁的優點結合起來的短床犁的出現[9],熊本地區有一種肥后犁[10]比較接近這種犁。為了適應這種期待,在19世紀后期陸續出現了一些發明,如大津未次郎對當地的犁進行了改進,發明了肥后勾犁,并于1909年獲得了專利(第5317號);福岡市的磯野制作所也發明了“大間押犁”和“新在押犁”,而同在福岡市的深見平次郎則將優秀的福岡牛馬耕田法進行了普及;長野地區的松山原造發明出了兩用犁,尤其在牛馬耕田不夠普及的東日本地區留下了巨大的功績;其后,高北新治郎對短床犁進行了改進,深見平次郎又發明了二次耕犁,使短床犁得到了普及。[11]
關于犁的技術創新活動,在二戰以前時期總共有196件專利和1524件實用新型,圖6-3顯示了這些發明。從中可以看出實用新型比專利的數量多得多(前者大約為后者的8倍),這表明這種技術屬于傳統技術,沒有那么復雜和深奧。由于傳統技術體系比較簡單,不容易產生劃時代的技術創新成果。實用新型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呈現出S形變動局面,說明隨著技術的普及而出現了增長加速的情況。也就是說,在初期只有個別的發明家進行一些具有獨創性的研發,而到了后來,隨著這種技術被陸續認知,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專利的變動情況有幾個高點,這基本上與松山原造、高北新治郎、深見平次郎等一些較高水平的發明相對應。
二、近代行業案例:通信機械的發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在電氣通信技術方面的技術創新比較多,這里介紹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關于無線通信,最初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濾波器,遞信省電氣實驗所的淺野應輔于1903年發明了水銀濾波器,后來又出現了佐伯美津留的磁石鐵粉濾波器以及鳥瀉右一的鉭濾波器和礦石濾波器等。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是電波的發生裝置,1911年鳥瀉右一、橫山英太郎、北村政治郎研究成功,取名TYK無線電話(專利第22347號,取三人名字的首字母),1914年通過14公里的實驗獲得了良好成績,這是世界上首次進行無線電話的實用性使用。
早期的無線技術與電信和電話技術一樣,都比較容易進行模仿。然而,進入真空管時代后,情況就不同了,由于對真空技術、材料技術、微加工技術的要求較高,在一段時間里只能依靠外國技術。東北大學的八木秀次教授在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時有了新的發現,而八木研究室的宇田新太郎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26年他們發明了所謂八木天線(專利第69115號)。這就是現在使用的電視天線的原形,然而當時并沒有引起日本各方面的注意,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人發現英國軍隊使用的電波武器中有“YAGI ARRAY”字樣,才知道這種技術首先被英國人使用了。
電氣通信技術首先將文字變成符號(電信),然后再將語言變成聲音(電話),后來是無線通信,剩下的課題是傳送圖像。照片傳送技術從19世紀中葉開始到20世紀20年代,歐美各國以各自的方式取得了成功,這些技術于1926年被介紹到日本。為了將昭和天皇即位儀式(1928年)的照片快速發到各地,各個通訊社或新聞社分別從德國和法國購入了相關技術,然而不論哪一種性能都不理想,最后采用了日本電氣公司丹羽保次郎和小林正次開發的NE式照片傳送系統。在丹羽保次郎到歐洲出差時(1924~1926年),這種技術在歐洲正處于照片傳送技術進入實用化的階段,丹羽保次郎認識到這種技術的前途,回國后立即著手進行研發并獲得了成功。
圖6-4顯示了通信技術領域的發明狀況,從圖中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整個二戰以前時期都呈現出明顯的上升傾向,尤其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增長加速,這意味著這種技術的成熟并進入實用階段。第二,外國人取得的專利數量突出。這個時期外國人獲得的專利為3571件,比日本人的3479件還多,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之前超過日本人,這說明這種技術基本上是從外國模仿而來。第三,實用新型相對較少(如與犁相比)。專利件數超過實用新型一倍以上就顯示了這種傾向,這說明這種技術領域是以近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不是原有傳統技術的單純延長。
三、比較分析
通過以上統計分析和案例分析,我們將傳統行業和近代行業的發明家類型歸納在表6-2當中,從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很多不同之處。從學歷和職務看,與統計分析的結果相同,傳統行業的發明家大多為小學畢業或未畢業,而近代行業的發明家則全部為大學畢業。再如,傳統行業的發明家個人經營者較多,而近代行業則多為大企業的技術人員或大學教師。
從發明動因看,傳統行業來自日常工作的經驗積累和思考有一定的必然因素,而近代行業則更多地依靠科學實驗和內在聯系,具有某種偶然因素。這是由于傳統行業的技術體系依靠的是傳統的經驗,而近代行業則屬于實驗科學。從發明的獨創性看,兩個行業都有獨創性的成果,同時也有一些改良性的。由于日本戰前的技術水平整體上較低,獨創性成果難以出現更多。再看技術創新的組織形式,傳統行業多為個人行為而近代行業則以有組織的創新活動為主,原因是傳統行業的技術體系比較簡單,一些具有熟練技巧和勇于探索的個人可以勝任,而近代行業的技術比較復雜且相互聯系,需要通過集體的努力才能實現。另外在資金方面,傳統技術的改進通常不需要大量試驗和設備,個人的較少資金也能夠承擔,而近代行業的技術體系復雜且需要高級的試驗設備,對資金的要求也較高。
從發明之后的使用上看,傳統行業比較快,原因是傳統行業本來具有一定規模的市場,一旦發明獲得成功,比較容易進行普及傳播,而近代行業則沒有這個優勢,必須在發明之后進行艱苦的市場開拓工作,因此我們認為傳統行業的發展是需求拉動型的,而近代行業的發展則是技術推動型的。最后,由于各自的市場不同,傳統行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一般由中小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進行,而近代行業則更多地通過具有壟斷地位的大企業進行。[12]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討論更多地基于典型的案例,現實中很多產業處于傳統行業和近代行業之間(灰色地帶)而不具有鮮明的特征,這種行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也應該是具有雙重色彩的。一般而言應該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以傳統行業為基礎引入了外來技術對其進行改造,如織物業;另一種是從歐美移植的行業,但是在技術上和生產組織上更多地接近傳統行業,如火柴和肥皂等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