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3256字
- 2020-08-13 19:31:19
第二節 工廠的動力化
一、工廠的分布
根據南亮進的定義,分析工廠動力化過程時需要計算使用某種動力原動機的工廠所占比例,這個比例就是動力化率,為了計算這個比例需要全部工廠的數量和使用動力工廠的數量的數據。研究地區動力變動時可以從農商務省《農商務統計表》和商工省《工廠統計表》中獲得數據,前者包含1884~1919年每年按照地區劃分的工廠數和使用動力的工廠數,后者有1909年、1914年、1919年和此后每年的數據,不過使用這兩種資料時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各自的調查范圍不同,前者是10人以上工廠,后者則是5人以上工廠。第二,前者的可信度也有問題,一部分年份的數字無法理解。第三,后者1929年沒有地區的數據,1922年也缺失部分地區的數字。
我們依據《農商務統計表》計算了1892~1919年,依據《工廠統計表》計算了1909年、1914年、1919年以及此后年份的工廠數和使用動力的工廠數。1895年以前,工廠的動力只有水車和蒸汽機兩種,此后就出現了內燃機和電動機。1892~1942年的51年當中,全國工廠數和使用動力的工廠數分別增加了20倍和50倍,而這當中使用動力工廠增加的倍數更大,這也證明了動力革命的進展及其帶來的效應。
表5-1顯示了工廠在地區之間的分布情況。不論哪個年份,近畿地區都是最多的,其次是南關東和東海地區,經濟上相對落后的沖繩和南九州、山陰、北海道的份額就比較小了,這基本上顯示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日本各地區的工業化程度。從年代變化看,增加較大的是南關東,從9. 1%增加到20. 9%,1899年僅為近畿地區的一半左右,到了1940年幾乎與其一樣。其他增加較快的還有北海道、沖繩、南九州等地區,雖然份額不是很大。與此相對照的是東山(15. 9%→4. 5%)、北陸(11. 2%→6. 8%)、山陰(3%→0. 9%),這些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
我們也很想了解工廠的規模分布,但是關于地區的工廠規模和原動機馬力數的信息只有1909年、1914年、1919年和1920年4個年份。1909年和1920年有如下情況:就日本全國平均而言,5~29人工廠比例在這兩個年份都超過80%,然后是按照30~49人、5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000人以上工廠的順序分布。各地區的分布基本上與日本全國的分布接近,其中東山、北海道、北九州、沖繩多少傾向于大規模工廠,這也可以說是戰前日本的一個特征。行業分布也與規模分布差不多,不是所有時期都有數據,只有1909年、1914年、1919~1929年的數據。關于日本全國的情況,由于與南亮進的研究一樣,這里省略。最值得關注的是紡織工業,1909~1929年雖然其份額有所下降,但是依然維持著很大比例,不過由于地區不同,其比例也有較大差異。例如,傳統繅絲和紡織、織布發達的東山、北關東、北陸、東海等地占據50%~70%,而在北海道、沖繩、北九州等地則只占20%以下。食品工業的份額也較大,三個年份都在17%~19%的水平上。其他工業的份額也在7%~9%的水平上。至少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這些輕工業是日本制造業的主力。當然,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地位的優勢逐漸被機械和金屬等重工業所替代。在這個時期,這兩個產業所占比例從3%上升到了7%,在南關東地區,這兩種工業的擴張更加顯著。
二、工廠的動力化
下面考察動力化問題,圖5-1顯示了東日本[不包括北海道]和西日本(不包括沖繩)的動力化率。[4]圖中有兩條不連續的曲線,前期是10人以上工廠,后期是5人以上工廠,因而前期顯示的位置高于后期,前后不能完全銜接起來。[5]也就是說,盡管時間上前期的動力化程度不如后期,但是由于工廠規模(10人以上)的影響,前期的動力化率偏高。不過,考慮到當時日本工業發展的實際情況,5~10人工廠占較大份額,如果僅從10人以上工廠的動力化率進行判斷,就容易過高估計實際情況。最好的一種觀察方向是按照5人以上工廠的傾向性向前推,這樣可以判斷19世紀末日本的動力化率處在10%~20%的水平上。
另一個明確的情況是,東日本比西日本略高(5%~10%),如果畫出全國的曲線,應該處在東日本和西日本之間。另外,不論是東日本還是西日本,1909年以后開始有一個更加快速的上升傾向。1909年二者處在25%~40%的水平上(全國平均28. 4%),1920年一下子就達到了55%~70%(全國平均65. 2%),再進一步,1930年達到70%~85%。此后動力化進程依然向前邁進但速度逐漸減慢,根據南亮進的觀點,這時日本的動力革命已經完成。[6]
表5-1中的下半部分顯示了各個地區動力化的動向,除了沖繩外,大部分地區都在19世紀末到1940年這段時期里實現了動力化的快速上升。1909年各地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但是差距逐漸縮小。例如,北海道的動力化率1909年最高,而1930年則并不那么突出。再如東山這個養蠶業和繅絲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從19世紀末開始就一直擁有較高的動力化率,而北陸、四國、北九州等地1909年的動力化率不到東山地區的一半,不過1920年以后這種差距就逐漸縮小了。再有,東日本的動力化率一直比西日本高,這可能源自近代行業較多。[7]
三、工廠動力化的普及原因
從上面的觀察得知,工廠的動力化從19世紀末開始到20世紀20年代,雖然在地區上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卻實現了較快的普及,特別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期,事實上已經實現了普及,這種技術普及的背后是有原因的,這里做一些數量上的探討。
以下設計一種普及函數,解釋變量有以下幾個:第一個是30人以上工廠占全部工廠的比例(X 1),代表工廠規模。30人以上工廠除了紡織等一部分行業之外,在當時應該是屬于大工廠。規模越大的工廠比起小工廠來說,越具備較早使用動力驅動的意愿和條件。第二個是行業的特性。根據南亮進的研究,紡織、機械、金屬、印刷、木材的動力化率高于制造業整體水平,這些行業的比重越大,該地區的動力化率也就越高。由于數據的局限,這里選取了紡織工廠比例(X 2)、機械工廠比例(X 3)、木材工廠比例(X 4)。另外,對于本章來說也很重要的是,東日本和西日本之間的差異能否在統計上有所顯現?于是加入了東西日本虛擬變量(X 5)。測算公式如下:
α= a+ b1 X 1+ b 2 X 2+ b 3 X 3+ b 4 X 4+ b 5 X 5
式中,α為動力化率(%);X 1為30人以上工廠占全部工廠的比例(%);X 2為紡織工廠比例(%);X 3為機械工廠比例(%);X 4為木材工廠比例(%);X 5為東西日本虛擬變量(這里不包含北海道和沖繩)。運用這個公式對1909年和1920年進行了測算,結果如下。
1909年:
α=-9.280+ 0.914X 1+ 0.218X 2+ 1.567X 3+ 1.134X 4+ 3.797X 5 [-1.999] [7.565]* [2.974]* [3.424]* [6.004]* [1.369]

1920年:
α= 30.859+ 0.851X 1+ 0.078X 2+ 1.056X 3+ 0.642X 4+ 10.070X 5 [5.590]* [5.525]* [0.942] [2.031]* [3.012]* [3.183]*

括號中的數字為t值,帶*號的為在5%的統計水平上顯著,為經自由度修正之后的判定系數。計算結果還比較好,之所以說是“還比較好”,指的是這種地區之間的橫截面分析不如時間序列數據那樣具有規律性的變化而更加不確定,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不錯的結果。兩個年份的判定系數都較高,說明這個方程式是成立的。再看t值,1909年的虛擬變量和1920年紡織工廠比例沒有通過5%統計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其他都顯示出了統計上是顯著的。在兩個年份當中t值都顯示出較高數值的是30人以上工廠占全部工廠的比例,這說明這個時期的工廠規模對于動力化這種技術進步和普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t值較高的是木材工廠比例,說明這個行業對動力的需求高于其他行業。機械工廠比例的結果并不突出,說明這個行業雖然屬于近代行業,但是由于它的靈活性或可分割性,既可以是小工廠也可以是大工廠,就是可分割性較強,而小工廠也可以沒有動力。在工業化較早的時期,通常沒有很大的工廠,更多的是半手工、半機械作業。紡織工廠比例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紡織工業當中包括傳統生產方式和現代生產方式兩種,越是早期傳統生產方式越多,不一定使用很多動力。東日本和西日本的虛擬變量1909年沒有通過統計檢驗而1920年通過了,也就是說,兩個地區的差異在1909年并不是問題,而在1920年被拉大了,從事實上看差距并不是很大(見表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