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動力革命的地區性:技術進步與地區差距

第一節 引言

二戰以前日本的工業化有各種側面,一方面是近代行業的異軍突起,另一方面是傳統行業的改進和升級,不論哪種行業都需要技術進步的支撐。例如,紡織工業有新式的紡織機,機械工業有各種機床,化學工業有化學反應裝置。除了這些針對每個獨立行業的專業技術之外,還有應用于所有行業的通用技術,那就是動力技術,因為機械化的生產都需要動力裝置,不論哪一種裝置,蒸汽機也好,電動機也好,內燃機也好。

關于戰前日本動力技術進步的過程和特征已經有南亮進的經典研究,他提出了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的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日本制造業發生了兩次動力革命的觀點。第一次是1890~1905年,從水車向蒸汽機的轉變,第二次是1905~1930年,從蒸汽機向電力的轉變。[1]南亮進的研究主要針對制造業的各種行業,特別是中分類,如紡織、食品、化學、機械等,也有部分具體行業的分析,如繅絲、火柴、印刷,但是沒有針對地區差異進行研究。關于工廠原動機的使用以及普及還有其他一些研究,如上林貞次郎(1943)、山口和雄(1956)、古島敏雄(1966)、松田芳郎等(1984)、阿部武司和橘川武郎(1987)、牧野文夫(1987)、杉浦芳夫(1988)、村下洋介(1989,1990)。這當中也有針對地區變化的分析,但是或者針對的是更早的明治時期,或者只研究了個別地區的案例,沒有關于地區之間動力變化的全面的、長期的分析。

為了彌補這個空缺,本章更多地采用與南亮進相同的資料和分析方法,將其應用到地區分析上,也就是針對日本近代全部地區進行分析。具體地說,針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也就是二戰結束之前大約50年的時間。由于這個時期日本的工業化是逐漸普及且具有地區特點的,因此在動力上也有不同表現。例如,織布、繅絲、紡織以及食品都是這個時期日本工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這些行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較多地依賴于原材料和傳統生產技術。也就是說,由于各個地區的物產不同,這些行業的發展狀況也不同,并不是所有地區都是同步發展的。[2]長野、山梨、群馬等養蠶地區繅絲業發展得較好,東京、神奈川、兵庫等大城市地區并不一定專門發展某個行業,而是比較全面地引進和發展了各種行業。由于行業發展不同,所使用的動力類型也不同,養蠶和繅絲更多地需要水車或蒸汽機帶動,而機械、金屬更適合于內燃機和電動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乡县| 祁连县| 香港 | 晋城| 黔南| 龙南县| 安康市| 耒阳市| 壤塘县| 常州市| 武宁县| 永新县| 丹阳市| 晋江市| 晋江市| 顺昌县| 大安市| 绥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白河县| 绩溪县| 民权县| 平顺县| 东港市| 阿拉善左旗| 景德镇市| 夹江县| 绵竹市| 宜阳县| 龙井市| 都安| 伊川县| 望都县| 仲巴县| 贵溪市| 越西县| 阿城市| 竹溪县| 克东县| 瑞安市| 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