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917字
- 2020-08-13 19:31:19
第五章 動力革命的地區性:技術進步與地區差距
第一節 引言
二戰以前日本的工業化有各種側面,一方面是近代行業的異軍突起,另一方面是傳統行業的改進和升級,不論哪種行業都需要技術進步的支撐。例如,紡織工業有新式的紡織機,機械工業有各種機床,化學工業有化學反應裝置。除了這些針對每個獨立行業的專業技術之外,還有應用于所有行業的通用技術,那就是動力技術,因為機械化的生產都需要動力裝置,不論哪一種裝置,蒸汽機也好,電動機也好,內燃機也好。
關于戰前日本動力技術進步的過程和特征已經有南亮進的經典研究,他提出了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的大約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日本制造業發生了兩次動力革命的觀點。第一次是1890~1905年,從水車向蒸汽機的轉變,第二次是1905~1930年,從蒸汽機向電力的轉變。[1]南亮進的研究主要針對制造業的各種行業,特別是中分類,如紡織、食品、化學、機械等,也有部分具體行業的分析,如繅絲、火柴、印刷,但是沒有針對地區差異進行研究。關于工廠原動機的使用以及普及還有其他一些研究,如上林貞次郎(1943)、山口和雄(1956)、古島敏雄(1966)、松田芳郎等(1984)、阿部武司和橘川武郎(1987)、牧野文夫(1987)、杉浦芳夫(1988)、村下洋介(1989,1990)。這當中也有針對地區變化的分析,但是或者針對的是更早的明治時期,或者只研究了個別地區的案例,沒有關于地區之間動力變化的全面的、長期的分析。
為了彌補這個空缺,本章更多地采用與南亮進相同的資料和分析方法,將其應用到地區分析上,也就是針對日本近代全部地區進行分析。具體地說,針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也就是二戰結束之前大約50年的時間。由于這個時期日本的工業化是逐漸普及且具有地區特點的,因此在動力上也有不同表現。例如,織布、繅絲、紡織以及食品都是這個時期日本工業發展的主導產業,這些行業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較多地依賴于原材料和傳統生產技術。也就是說,由于各個地區的物產不同,這些行業的發展狀況也不同,并不是所有地區都是同步發展的。[2]長野、山梨、群馬等養蠶地區繅絲業發展得較好,東京、神奈川、兵庫等大城市地區并不一定專門發展某個行業,而是比較全面地引進和發展了各種行業。由于行業發展不同,所使用的動力類型也不同,養蠶和繅絲更多地需要水車或蒸汽機帶動,而機械、金屬更適合于內燃機和電動機。
- 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機理、模式及效率評價
- 中國創業投資行業發展報告(2014)
- 新二元經濟:新經濟繁榮與傳統經濟再造
- 數字經濟背景下傳統文化版權開發策略研究
- 中國新動能:光華學者解析未來發展之關鍵
- 中國話語:中國政治經濟學40人論壇·演講錄
- 綠色發展視角下低碳經濟理論與測度研究
- 中國:推動金磚國家合作第二個黃金十年:國外戰略智庫縱論中國的前進步伐(之五)
- 下一輪經濟危機2:中國憑什么幸免于難
- 中國經濟-能源-環境-稅收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理論及應用
- 中國特色經濟發展與改革戰略研究
- 橫越未知
- “一帶一路”產業合作發展報告(2020—2021)
- 深化改革與中國經濟長期發展(“中國經濟前沿”叢書)
- 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