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作者名: 關權本章字數: 724字更新時間: 2020-08-13 19:31:17
第四章 工業發展與技術創新:技術推動與需求拉動
第一節 引言
至今為止,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經濟發展與技術創新的研究大多數是關于個別行業或個別地區的案例研究,而關于制造業整體或其中主要行業的數量分析比較少。也就是說,對于制造業的發展與技術創新之間的數量關系并沒有搞清楚,這樣就會使得人們對于這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產生誤解,至少難以直接聯系起來,這種研究較少的原因之一是,當時表示技術進步的數量和強度的統計資料比較缺乏。所謂數量指標,是指諸如研發支出或研究人員數量以及新產品、專利等,而實際上能夠表示這些內容的資料很少,尤其是按行業或企業劃分的和連續資料的則更少。所謂強度,即顯示技術進步的質量的指標,如較大的技術進步和較小的技術進步之間的差異,或者區分成產品創新和工程創新。[1]
另一個原因是人們認為當時日本處于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對是否存在那么多技術進步,特別是技術創新表示懷疑。因此研究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技術轉移以及普及的文獻比較多,如南亮進(1976)、清川雪彥(1995)、牧野文夫(1996)都是以技術引進之后在日本如何普及作為主題的。當然,這些研究也不完全專注于技術普及,其中也夾著技術改進、改良和創新,只是他們并沒有將基礎創新作為主要研究對象。[2]
本章主要通過對專利數據進行處理,使之能夠成為反映上述要求的資料。由于本章主要討論行業中分類水平的情況[3],所以專利數據也必須按照行業分類重新安排。然而由于專利分類與行業分類有所不同,因此要對它們進行分析,就需要將其進行合并或重組。首先在第二節,通過對專利數據的重組,對行業數據和專利數據做一些比較,從中可以發現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和異同點。在第三節,通過分析有關行業活動和技術創新活動之間的關系的兩個對立假說,研究符合日本的實際情況。